或許,這就是成長的又一標誌?!有些事選擇自己來扛,不再依靠父母。
前天和女兒視頻聊了兩個小時,又聊了不少內容。之前因為疫情,我會有些刻意地避開和女兒聊她的學習情況,怕給她帶來太大壓力。因為學期已經結束,即將開啟暑期課程學習,而大學生活,學習是永遠繞不開的主題之一,所以很自然的,我們聊起了過去的這一學期女兒的學習情況。得到的結果其實還是一如既往的好。這學期女兒所學的幾門課程:數學、計算機、人類學、哲學—邏輯、英語以全A完美結束。真的了不起!
聽女兒聊她的英語ESL118課程——相對而言有點難度的一門課,因為課後要閱讀大量文獻,要經常寫大大小小的論文來闡述某些觀點。即便如此,女兒都得到了不錯的成績,甚至在其中三次essay的第二次中還得到過全班最高分,當時討論的話題是「基因應不應該被專利化」。而最後一次essay探討的是「贊不贊同兒童士兵被起訴」。女兒說上學期「宗教研究」中所學內容對她討論這個論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她說「從哲學、心理學、神經學、科學等角度來討論人的認知行為和發展,書上說『人的同情心、同理心到二十歲以後才發展成熟』」。女兒最初是想用大量事實和文獻來闡述她的觀點——「兒童士兵應該被起訴」。在一周的準備時間裡,女兒也全部圍繞這個論點來展開文獻搜索、收集以及討論,最後形成一篇支撐這個觀點的論文初稿。然而,截止日的那一天,女兒和老師闡述她的觀點時,老師卻建議她把論點換成「兒童士兵不應該被起訴」。為此,女兒和老師爭論了一個小時。最後終於妥協的原因,一方面是覺得老師所講的這個觀點相比自己堅持的那個在資料查找上的確要更佔優勢,論述起來更加便利;另一方面,女兒也說,如果要深入探討自己所持的「應該被起訴」的觀點,還得繼續去了解各個地方的法律條文,可能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完善。比如,她曾了解到「中東可以擔責年齡是7歲」,但是其它地方則未必。所以,在截止日期的最後一天,女兒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後,終於決定把論點換過來,換成「不贊同起訴」。對最後的結果,女兒其實不是那麼滿意,可能是因為論文並沒有真正按照自己內心想支持的論點來進行闡述。而她的老師卻安慰她說:「你應該為自己驕傲,因為你曾經嘗試過論證那麼難的論點。」
當女兒轉達老師對她說的那句話時,我內心裡充滿著感恩,感恩老師對女兒的鼓勵以及欣賞,雖然老師有她自己的堅持,但她其實也同樣欣賞女兒對自己觀點的堅持。同時,我也為女兒深感驕傲,在那樣的環境下,她依然可以專注於自己的學業,在和老師觀點不一致的時候,還可以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雖然爭論一個小時的結果還是採納了老師的建議,但誰說這一小時的思想碰撞中沒有產生過任何一絲靈感和思辨的火花呢?!無論結果如何,這爭論本身就已經是滿滿的收穫。還有,這樣的一段寫論文的經歷,尤其在最後截止日期的當天還在改論點,還需要把之前所有相關的觀點全部推翻,重新按照完全相反的思路去整理成一篇新的論文,這會是怎樣的一種考驗和"折磨"?!可是在那段時間,在我們日常的聊天中,作為父母的我們,竟然絲毫沒有覺察到女兒曾經有過這些艱難的時刻。我心疼地提醒她:內心難過的時候,覺得有委屈的時候,一定要和爸爸媽媽或者找最好的朋友說出來。女兒卻淡淡地來一句:其實也還好。
或許,這就是成長的又一標誌?!有些事選擇自己來扛,不再依靠父母。
………………附部分精彩"羽"錄………………
「這就像養寵物一樣,每天看看它,然後從它們身上再悟出點哲理來。」——這是彭在和女兒因某個點而闡述些什麼人生哲理的時候,女兒的總結。
「我們歷史書上有香港回歸,但沒有2003年的非典。所以,我們的歷史可能更注重政治而不是民生。」——這是在討論此次疫情所帶給全世界影響時,我們作為這次歷史性事件的親歷者,女兒如此感慨。我不知道中國的歷史將來會如何描述這次疫情,但毫無疑問地,世界歷史上一定會有它濃墨重彩的一筆。
「還要還啊,我給你們帶來的快樂還不夠嗎?」——這是女兒在說她如果不打工,就會覺得自己沒錢花。彭說「需要錢,我可以先借給你,到時候再還給我」,女兒於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