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育藍皮書首篇:全面二孩後的早幼教市場

2020-12-12 芥末堆


不知不覺,現在已是2018年的最後一個季度。每年這個時候,芥末堆的小夥伴們都會加班加點的撰寫我們的年貨「教育行業藍皮書」。

「你們今年藍皮書什麼時候發啊?」很多讀者都在關心藍皮書的撰寫進度,期待十足,這讓我們充滿動力。

近期,《藍皮書》已經進入編纂尾聲,芥末堆將精心節選藍皮書中的乾貨內容,免費提供給大家參閱。

隨著整體教育消費升級、教育「前置」需求明顯、傳統教育模式亟待更新,學前教育在過去一年中逐漸成為政策、家庭、企業、園所、資本的聚焦之處。對於各路躍躍欲試的參與者來說,學前教育領域是嶄新的、未知的、充滿機會的。創業項目百花齊放、收併購案例持續出現、技術落地尚待推進、商業模式仍需驗證,這些既是學前教育領域當前的特點,又意味著接下來的商機。

 一、學前領域全面崛起

   1.「全面二孩」政策刺激有效,過半新生兒為二胎  

2017年是「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實施的第二年,包括遼寧、湖北等在內的不少地方陸續了出臺「全面二孩」的配套政策。「全面二孩」政策是否真的帶來了預期的人口紅利成為備受學前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

國家統計局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比2016年減少63萬人,出生率由12.95‰下降至12.43‰。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8年6月發布的《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全國新出生嬰兒數為1758萬人,二孩佔比為51%。

新生兒孩次結構表明,2017年出生人口的下降主要由於一孩出生數量的減少。2017年二孩數量增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162萬人,增長比例達到11%。相比之下,2017年一孩出生人數為724萬人,比2016年減少249萬人。

因此,「全面二孩」政策對緩解出生人口減少的效果的確存在,2019年也或將迎來適齡兒童入園的小高峰。這對於學前領域來說意味著一劑強心劑,不過,由於育齡婦女人數呈逐年減少趨勢、婦女生育意願下降,「人口紅利」在短期內是否還能釋放尚有待觀察。

  2. 新《民促法》推力顯著,普惠園要求尚待落地  

民辦教育構成學前教育領域的大半江山。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全國共有幼兒園25.5萬所,其中民辦幼兒園佔16.04萬所。在全國共計1937.95萬入園兒童中,999.32萬兒童來自民辦幼兒園;全國共計4600.14萬在園兒童中,2572.34萬兒童來自民辦幼兒園。

與其他學段的民辦教育一樣,民辦學前教育同樣受到新的政策與規定的影響。2017年9月,新《民促法》正式實施;2018年8月,《民促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新《民促法》允許學前教育舉辦者自主選擇設立非營利性或營利性的學校和機構,並允許營利性民辦學校從辦學活動中獲得收益。

新《民促法》中的相關規定無疑給躍躍欲試的民辦學前教育力量注入了活力。從資本動態來看,截至2018年上半年,學前教育領域一級市場的融資總額較2017年同期呈漲勢。從整體宏觀經濟環境來看,2017年教育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增長20.2%,增速僅次於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與此同時,有關發展普惠園的政策從另一個維度影響民辦學前教育的格局。2017年5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人社部聯合印發的《關於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要達到80%左右。

這意味著現有很多中低端民辦幼兒園的生存空間將被壓縮,轉型成為普惠園或者被學前教育資本收購或成為兩種常見的出路。對於已經入場或者即將入場民辦學前教育的創業者和資本來說,發展或者收購高端園所將更有可能帶來持續穩定的營收。

  3.學前教育加速「前置」,質量成關注焦點  

「贏在起跑線上」在2017年早已不只是一句口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普遍呈現低齡化趨勢。新浪教育發布的《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對全國5萬多名家長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0-6歲兒童家庭裡,90%的兒童都參加過素質教育類的培訓班。

除了教育焦慮,消費升級也是家庭教育支出增多的原因。根據《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學前教育支出佔0-6歲兒童家庭年收入的26.4%,超過一半的家庭每年花費在5000元及以上,並且有30%的家長表示願意支付超出消費能力的學費。

消費升級的本質在於提高生活質量,教育消費時間提早、消費金額增多反映出中國家庭尤其是中產家庭對教育品質的更高追求。加之2017年11月紅黃藍旗下幼兒園(新天地園區)曝出虐童事件,中國家長對優質、安全、多元的學前教育產品的訴求越來越強烈。

2018年學前教育行業的產品與服務無疑回應著中國家庭與家長的訴求。主打親子互動、英語啟蒙、家庭教育以及育兒知識的網際網路內容類產品迅速增多,將瞄準的目標群體往前推至0-3歲兒童家庭甚至孕期女性。就線下業務來說,服務於0-3歲幼兒的託育品牌和日託中心正成為創業者和資本的關注焦點。

二、資本市場搶灘助力

  1.學前賽道持續吸金,「內容」和「啟蒙」是關鍵詞  

據芥末堆統計,截至2017年12月31日,學前教育領域的風險投資事件為44個,佔教育行業去年一級市場融資事件總數約9%。2018年,學前教育賽道勢頭不減,截至2018年8月31日共發生33個投資事件,比去年同期高出約15%。

「內容為王」是2017年學前教育領域風險投資的主旋律,約有30%的風險投資事件都發生在幼兒內容類產品上。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近四分之一獲得融資的內容類學前教育公司將AR繪本、VR內容作為其內容的最大特色。隨著數字出版及相關技術的日臻成熟,挖掘內容的交互性、增加內容的趣味性成為眾多幼兒內容公司的發力之處。

2018年,「啟蒙」成為學前教育賽道的熱詞。截至2018年8月31日,學前教育領域約20%的投資標的都為啟蒙或親子類產品。與此同時,涉及啟蒙功能的產品品類豐富多樣,包括英語、數學思維、感統教育、傳統文化等。親子類產品則直指家庭教育的市場空白,主要為新手父母提供養育、啟蒙教育、家庭互動等方面的課程和內容。

由於新興細分品類產品的出現,2018年學前教育領域目前的融資輪次分布情況基本與2017年類似,即以A輪及A輪之前的融資為最多。這既反映出學前教育領域對創業者的吸引力,也意味著已經入場的創業者尚未將值得信賴且複製性高的商業模式完全跑通。


 2.學前教育標的依然吃香,獨立IPO先河開啟  

二級市場上,A股及新三板上市公司布局學前教育業務的速度並不慢。根據堆棧資本的報告,截至2018年8月31日,2018年在二級市場共發生3起涉及學前教育業務的投資或收購事件。  

被併購的學前教育標的大多運營連鎖幼兒園或早教加盟業務。從併購金額來看,絕大部分學前教育業務的併購價格都過億元。這一方面體現出優質學前教育資產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反映出資本對學前教育領域市場化前景的看好。

實際上,目前的學前教育領域仍處於高度分散的狀態,佔領較多市場份額的領頭羊尚未出現。整體而言,學前教育行業的競爭依然多靠資源與地理位置驅動,依靠精細化運營、品牌影響力或技術創新驅動的學前教育企業仍是少數。

藉助資本的力量,學前教育公司將獲得加速業務拓展和迭代升級的機會。在併購之外,學前教育企業還可以選擇直接IPO上市這一出路。2017年9月,經營幼兒園出身的紅黃藍登陸美股,開啟了學前教育業務獨立上市的先河。

在A股審核收緊的情況下,港股與美股會成為學前教育企業證券化的優先選擇。2018年6月,中國年輕家庭服務提供方寶寶樹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成為內地第一家衝擊港股IPO的母嬰領域企業。

三、內容產品集中爆發

  1.入場者持續增多,商業模式待驗證  

從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一級市場對優質內容類產品的關注熱度不減,融資輪次集中在A輪及A輪之前的情況也表明內容這一細分賽道對新入場創業者的持續吸引力。然而,獲得B輪及B輪之後融資的內容類產品少之又少,可見成熟的商業模式還有待被驗證。

目前,大多數內容類產品直接面向C端市場,按照內容所直接針對的人群來看,內容類產品可以分為兒童類、家長類、教師類三種。三種類型的內容產品特點、使用場景及商業模式可見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C端市場往往較分散,一些內容類產品開始嘗試同步切入B端市場,開發針對幼兒園或早教中心教學場景的課程產品。例如,咿啦看書面向幼兒園推出「動畫圖書館」,通過一體機提供交互式數字繪本館服務。

由於自主研發內容的成本與周期不菲,也有內容類產品在朝向平臺化發展,採用聚合或與外部內容資源合作的方式拓寬自身的內容庫。例如,企鵝童話在上遊引入並原創兒童數字內容及IP,自身團隊再接著對IP進行挖掘和加工,形成視頻、音頻和圖書形式的內容庫。

  2.智能硬體並未走遠,五道門檻還須邁過  

2015年前後,異軍突起的AR技術伴隨著方興未艾的智能硬體浪潮,為學前教育內容類創業者打開了一扇通往新型產品的大門。捆綁新技術及硬體升級內容產品的趨勢一直持續至今,只是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

2017年,AR卡片、AR塗色繪本等產品層出不窮,早教機、點讀筆、幼教機器人等兒童智能硬體同樣聲勢不小。由於AR技術的落地方式尚未成熟,AR內容更像是對既有學前內容的錦上添花,單調的內容品類讓產品同質化現象在所難免。

智能硬體類產品大多從C端市場切入,由於家長對新技術的認可度有限,產品定價不會過高,加之市場推廣難度不小,產品的銷量和利潤並不十分樂觀。商業模式上的缺陷可以從資本的反應上一見端倪:2018年至今,尚未有智能硬體類產品在一級市場獲得投資。

兒童智能產品如果想要在C端市場跑通商業模式,必須跨越使用頻次偏低、使用場景有限、使用體驗欠佳、產品單價不菲、復購意願較弱這幾道硬門檻。一些兒童智能產品正在嘗試通過轉向B端市場突圍,例如智童時刻目前主打針對幼兒園教學環節的教育機器人,其上搭載課件和多種分齡學前教育內容。

顯然,軟體與硬體的最優結合方式還有待探索。目前可以看到的一種方式是「術業有專攻」,即內容生產者將硬體作為分發渠道之一,向硬體生產者輸出內容,例如咔噠故事就在為天貓魔盒、叮咚智能音箱等智能終端設備提供定製內容方案與技術支持服務。

  3.學前內容「課程化」,知識付費壁壘未成  

自2016年知識付費元年開啟以來,時長靈活、品類多元、形式豐富的知識付費類產品為覬覦內容創業的玩家再次提供了想像空間。這一次,變現模式從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內容付費、廣告以及電商。

學前領域的知識付費產品大多提供親子類內容,名人IP的影響力是這類產品能夠打響第一槍的重要原因。從凱叔講故事、喵姐早教說、年糕媽媽到常青藤爸爸,自帶KOL屬性的創始人往往既是核心內容的研發者,又是產品營銷推廣的天然背書,產品最初的很多用戶也是創始人從前的擁躉。

不過,知識付費模式下的內容很多都是碎片化的,用戶在初次付費後的續費可能性很小。另外,用戶依然對學前教育內容的專業性與系統性有很高的預期。PGC因而成為主要的內容生產方式,內容也趨向課程體系化的方向發展。例如,從母嬰類內容起步的年糕媽媽在2017年推出了付費育兒課程,課程品類拓展到趣味遊戲、英語啟蒙等多個類別。

由於電商模式的準入門檻較低,一些學前內容類產品逐漸將營收落腳點調整到依靠內容本身上。例如,常青藤爸爸在2017年主要依靠電商業務和付費音頻獲得營收,但在2018年,常青藤爸爸陸續推出了國學、英語啟蒙、音樂等品類的線上課程。說到底,優質內容才是建立競爭壁壘並實現長期營利的關鍵。

四、早託品牌百花齊放

  1.早教品牌靠加盟拓張,「網際網路+」之路漫漫  

網際網路技術雖然給整個教育行業帶來改變,但對於學前教育領域,「網際網路+」的發力速度始終不快。根據易觀的數據,在線上教育浪潮席捲K12、少兒英語等領域的2016年,在線學前教育佔整個在線教育市場的比例不到2%。

海外及本土早教品牌是線下學前教育市場中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根據2017年發布的《中國早教藍皮書》,綜合實力排名前十的早教品牌中有一半都是國際早教品牌。即便是本土生長的早教品牌,大多也有引進海外的教學理念、課程或是其他教育資源。

連鎖加盟是早教品牌在中國開拓市場的主流業務模式,選址、投資實力和經營能力是篩選加盟商的三大重要維度。加盟後,早教品牌授權方會給加盟商提供品牌營銷、人才培訓、日常運營、課程資源等多種支持,固定的加盟費和加盟商營業額抽成是品牌授權方的兩大營收來源。

隨著同類品牌不斷增多,廣撒網、擴服務、集中管理是不少早教品牌的應變之策,網際網路工具也在此刻登場。例如,金寶貝通過微信公眾號平臺推出線上課程,直接接觸原本由加盟商管理的C端客戶,以進一步挖掘家長群體的價值;親親袋鼠將微店接入微信公眾號裡,嘗試電商模式;優貝樂則將整個STEAM課程系統都線上化。

除了作為營銷工具,網際網路技術還可以支持會員運營、加盟商管理、雙師課堂等教學及相關服務,這將在接下來幾年成為攜帶網際網路基因的學前教育服務方的商機。

  2. 幼託中心聲勢漸起,接軌國際化教育理念  

隨著家庭育兒觀念與家庭教育消費的升級,幼託需求日益凸顯。根據茂楷嬰童學苑與騰訊教育共同發布的《0-3歲兒童託育服務行業白皮書》,目前全國嬰幼兒在各類託育機構的入託率僅為4.1%,中國城市3歲以下兒童的入託率不到10%,而發達國家3歲以下嬰幼兒的入託率在25%-55%之間。

2017年前後以來,本土創業者直接切入0-3歲兒童託育市場,幼託中心逐漸增多。中產及以上家庭是新興的幼託中心最主要的目標人群,從接近用戶的角度出發,CBD寫字樓和高端地產周邊是常見的兩種選址方式。

國際化和個性化是本土幼託中心通常都會強調的兩大教學服務特點。區別於直接引進海外課程的做法,本土幼託中心傾向於自主研發課程,國際的育兒理念、混齡的教養原則、全面發展能力的視角構成課程的基本設計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直接針對家長的課程和服務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一些幼託中心專門開設了親子課程或家長課堂,向家長傳授育兒方法;在課堂之外,幼託中心還在線上給家長提供持續的內容推送、在線諮詢等服務。

在業務拓張方面,多數本土幼託中心都採用直營的模式。與早教品牌的加盟模式相比,直營模式便於控制服務質量與經營成本,對於初創品牌立足腳跟很有裨益。另外,直營模式還可以加速推動幼託中心完成標準化的運營與管理流程。

五、幼教雙師下沉入場

  1.聚焦師資匱乏的瓶頸,從B端市場切入  

不論教育技術和商業模式如何變換,師資始終是制約學前教育發展的最大瓶頸。自2017年下半年來,雙師模式從K12、少兒英語等賽道向學前領域延展,幼兒園成為幼教雙師試水的首要場所。

幼教雙師課堂大多從教學環節切入,為幼兒園提供完整的課程方案。從課前熱身活動、課中模塊化內容到課後複習互動遊戲,幼教雙師課堂嘗試打通教、學、練的閉環,這個閉環實際上也將線上與線下、學校與家長同步聯結起來。

由於幼兒的學習與生活過程難以嚴格分離,不少幼教雙師服務提供者將產品線延展到園所運營管理的方方面面,例如招生、教師培訓、市場營銷、家園互動等。相比起同質化現象明顯的教學相關服務,非教學環節的增值服務反倒成為幼教雙師服務提供者的比較優勢。

  2.外教雙師成熱點,競爭壁壘尚待形成  

對於幼兒園來說,接受雙師模式意味著在技術落地、教學管理、教師培訓等多個方面進行全方位調整。英語學科憑藉相對較高的標準化程度受到青睞,外教雙師課堂是目前最常見的課程品類。

與其它需要名師站臺的學科相比,開設在線外教課程的門檻相對較低。不過,外教的資質仍然重要。三年以上的幼教從業經驗、本科及以上學歷、ESL教學資格證書幾乎成為篩選外教的必備條件,外教來源則以北美、歐洲、菲律賓、澳洲等地為多。

除了保證線上外教的質量,有效管理線下輔助老師是品控的另一重要環節。線下老師的主要任務是維護教學秩序並帶動學習氛圍。例如,面對常常是「技術盲」的線下老師,雙師課堂使用的系統會在開課前自動檢測設備情況並切換到授課頁面;在授課層面,線下老師將收到與課程環節對應的中文版教案。

相比K12、STEAM、少兒英語等領域的雙師課堂,幼兒英語雙師課堂的技術與資源壁壘都尚未成型,且市場處於較分散狀態。這既意味著入行門檻不高、商機充裕,也可能產生同質化嚴重、教學效果參差不齊的情況。

  3.B端和C端兩手抓,渠道下沉很重要  

對於很多K12培訓機構來說,雙師課堂其實是機構下沉渠道、拓展至二線及以下城市的產物。但就幼教雙師課堂而言,進入下沉市場更像是跑通商業模式的必經之路。一些幼教雙師服務提供者甚至連二線城市都不予以考慮,直接殺入三線及以下城市。

徑直走入地方市場是把雙刃劍。地方城市裡教育資源稀缺的空檔固然讓幼教雙師服務提供者有機會從高位打入,地方市場的非標需求卻考驗服務商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的能力。現階段,初創的幼教雙師服務提供者有時會婉拒園所的定製化訴求。

B端機構尤其是幼兒園是幼教雙師課堂目前主攻的用戶群體。由於口碑傳播需要一定的周期,在爭奪下沉渠道的過程中,能否找到地推能力過硬的代理商有時將決定成敗。給代理商提供補貼是搶佔渠道的方式之一。2018年5月,聯幫在線在多個城市進行幼教+網際網路主題的巡講,藉助補貼吸引地方代理商加入,石家莊、濟南、成都等地均被納入巡講行程。

不過,進入幼兒園並不是幼教雙師課堂的終點,通過B端機構觸及C端用戶是更長遠的市場策略。目前,將家園共育元素以課後練習的形式融入產品中就是撬動C端家庭參與的方法之一。通過微信群或者小程序等輕量的網際網路工具,家長將輔助幼兒完成練習與測試的學習環節,並可直接感知到雙師課堂的教學效果。

不可否認,幼教雙師課堂的確以地域間的「資源差」為契機空降二三線及以下城市,並憑藉外教資源的稀缺性打開了第一個入口。但就此斷言雙師模式可以在學前領域從英語學科延展到更多科目還為時尚早,畢竟,一些更強互動性、動手性的遊戲活動難以隔著屏幕完成。更何況,對於0-6歲兒童來說,線下的幼師互動仍然必不可少。

(以上數據除標明來源之外均來自芥末堆統計)

本文選自《2018中國教育行業藍皮書》教育行業數據概覽章節,本年度藍皮書共包含行業總覽、早幼教、語培、K12、素質教育、少兒編程、招考制度改革、產教融合、職業教育、民促法等十餘個章節。

《藍皮書》紙質版每年只會在GET教育科技大會現場贈送,購買VIP票或至尊票即可免費獲取完整紙質版2018中國教育行業藍皮書。

除完整版藍皮書外,現場還有100多位教育行業大咖和跨界精英的乾貨分享在等你。一張門票,就能帶你GET教育行業前沿趨勢、知識經驗、社交圈層、全球視角。詳細議程,歡迎掃碼或點擊報名連結查看。

現在報名,還能享受八折早鳥優惠喲~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

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史上最厚《2018年教育行業藍皮書》發布,覆蓋教育行業全領域
    會上,芥末堆發布《2018年教育行業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本次藍皮書篇幅120多頁,字數近十萬字,覆蓋教育全領域。包括教育行業概況、中高考改革、K12、民辦教育、早幼教、素質教育、STEAM、職業教育等教育全方位各領域。
  •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火爆的早幼教還有這些機會
    消費升級背景下,家長對早教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社會對於人才培養的重視與需求也與日俱增,家長們不斷提前孩子的教育培訓年齡階段,家庭學齡前教育的支出也隨之逐漸增大。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早幼教還有哪些機會?2017年新生人口總數較去年減少了63萬,主要由於一孩數量大幅下降,二孩數量繼續攀升,首次超過一孩。
  • 大陸「二孩」熱催發臺灣幼教機構「西進潮」
    中新社福州11月7日電 (記者 林春茵)執教30年後,運營2家幼兒園的臺灣私立惠華幼兒園執行長廖文秀將「衣缽」傳到了海峽西岸。資料圖:「單獨二孩」家庭的幸福生活。 李傳平 攝  去年至今,她幾乎每兩個月「登陸」一次,為北京、上海的幼教機構做師資培訓,又往大陸腹地的二線城市為臺灣同行新設臺資幼兒園選址勘地。
  • 2020《中國早教藍皮書》正式發布
    1月6日,2020《中國早教藍皮書》正式發布,該書對2019年中國早教行業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刻解讀,並特別指出,新一輪行業洗牌已經開始,「優勝劣汰剩者為王」的市場格局正在形成,重構後的早教市場將出現寡頭格局,諸多中小品牌將面臨淘汰出局,未來三四線城市將成為行業主戰場和增長點。
  • 2020《中國早教藍皮書》發布 十大早教品牌正式揭曉
    1月6日,2020《中國早教藍皮書》正式發布,該書對2019年中國早教行業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刻解讀,並特別指出,新一輪行業洗牌已經開始,「優勝劣汰 剩者為王」的市場格局正在形成,重構後的早教市場將出現寡頭格局,諸多中小品牌將面臨淘汰出局,未來三四線城市將成為行業主戰場和增長點。
  • 二孩紅利消失了?國家統計局:2018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數量多於...
    與此同時,2018年人口出生數也創下了1961年之後的最低水平。2018年新出生人口比2017年減少了200萬,不少人產生了這樣的印象:2016年推動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新生人口增加紅利,是否在現階段已經完全釋放?
  • 2020《中國早教藍皮書》發布 託育機構發展或受制約
    新一輪行業洗牌已經開始,「優勝劣汰 剩者為王」的市場格局正在形成,重構後的早教市場將出現寡頭格局,諸多中小品牌將面臨淘汰出局,未來三四線城市將成為行業主戰場和增長點。根據《中國早教藍皮書》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二胎的增長量非常迅速, 2017 年已經佔據新生兒總量的51%。母嬰用戶行為大數據顯示,母嬰行業進入「二孩時代」後用戶下沉明顯, 90 後城、鎮、鄉、村用戶成為母嬰人群主力。
  • 「全面二孩」到來,北京還缺啥? 產房醫生超負荷
    今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據測算,北京市符合「全面二孩」政策可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常住育齡婦女數量約增加236萬,預計2017至2021年將累計新增常住出生人口58萬。面對即將來臨的生育高峰,多位北京市政協委員在21日的北京市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小組討論中就產檢、獎勵機制、託幼、配套服務等相關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展開激烈探討。
  • ECEIS2019早幼教創新峰會,引領最強行業新趨勢
    ,我們都看到,隨著我國城鎮化高速推進、二孩政策的全面實施,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辦學前教育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和2019年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做出了「辦好學前教育」的指示。專訪中,地球製藥株式會社跨境電子商務部部長土田修先生表示非常看重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口碑,希望將更多安全有效的產品帶到中國,不斷提高產品美譽度,與主辦方一起豐富和推動早幼教事業。
  • 「全面二孩」效應消失,這十大原因導致「生不動」
    報告指出,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後,浙江出生人口和出生率都有大幅提高,但生育高峰期很快於2017年到來,早於政策出臺時的預期。2017年常住出生人口達67萬人,粗出生率為11.92‰,2018年開始常住出生人口明顯回落。同時,自2014年「單獨二孩」政策實施以來,浙江的二孩出生比例在明顯提升後趨向穩中有降。
  • 【報告】2018教育行業藍皮書:素質教育的機遇與困境
    很多讀者都在關心藍皮書的撰寫進度,期待十足,這讓我們充滿動力。近期,《藍皮書》已經進入編纂尾聲,芥末堆將精心節選藍皮書中的乾貨內容,免費提供給大家參閱。一、2017-2018素質教育概況 1.1 2018:素質教育黃金之年2018被認為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黃金之年。
  • 早幼教市場大熱特色教育群起,CMI推進蒙特梭利教育東學西漸進程
    近兩年來,國務院高度關注早幼教行業的發展,國家高層密集發聲,明確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機構,預示著整個早幼教行業即將迎來大變局,一個教育行業的細分市場超級風口正在形成。早幼教行業因國民剛需及政策紅利迅猛發展,向民間資本全面開放和特色教育方向延展,而CMI(中國蒙特梭利教師認證聯盟)正創建蒙氏幼教管理規範,正推進蒙氏教育東學西漸進程。特色教育理念湧入市場,早幼教行業的突圍點是什麼?
  • 「全面二孩」經濟學:二孩產業鏈「錢景」廣闊
    好好的媽媽在8年前生下她後,又在去年8月生下弟弟仔仔。當你還在糾紛「生不生老二」的時候,一大批人已經盯上了「二孩的錢包」:成都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一年以來,已帶熱了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婦產醫院 二孩媽媽佔了一半床位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一周年,婦產醫院的忙碌是顯而易見的,記者從市內多家私立婦產醫院和月子中心了解到,二孩媽媽幾乎佔了產婦數量的一半。產婦數量激增,成都新生堂婦產醫院將開設一家分院,以解決產婦的激增。
  • 「全面二孩」效應消失 十大「生不動」原因戳中你了嗎?
    報告指出,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後,浙江出生人口和出生率都有大幅提高,但生育高峰期很快於2017年到來,早於政策出臺時的預期。2017年常住出生人口達67萬人,粗出生率為11.92‰,2018年開始常住出生人口明顯回落。同時,自2014年「單獨二孩」政策實施以來,浙江的二孩出生比例在明顯提升後趨向穩中有降。
  • 「全面二孩」即將迎來幼兒入園潮 幼兒園教師緊缺
    數據表明,2021年當年學前教育階段適齡幼兒將增加1500萬人左右,幼兒園預計缺口近11萬所,幼兒教師和保育員預計缺口超過300萬人  近日舉行的2017年冬季長三角聯合師資招聘專場上,嘉定區教育人才服務中心主任朱英顯得有些焦急。2018年,嘉定區58所幼兒園擬招聘教師281名,截至目前,符合條件的報名者不過70人左右。
  • 早幼教需求爆發 如何營銷將品牌輸出?
    學前教育是新時期中國教育發展最快的一個部分,也是當前中國教育最大的一塊短板之一。當下,行動裝置佔據了人們大量的碎片時間,早教機構、招生報名以及線上兒童教育產品讓用戶獲取內容更便捷,而啟蒙英語、繪本、兒歌、小遊戲等內容更是受小朋友們的青睞,面對幾千億的早教市場規模,幼教企業如何精準的獲客投放廣告?廣告主流平臺又有哪些?
  • 「全面二孩」效應消失,十大「生不動」原因,哪些戳中了你的痛點?
    報告指出,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後,浙江出生人口和出生率都有大幅提高,但生育高峰期很快於2017年到來,早於政策出臺時的預期。2017年常住出生人口達67萬人,粗出生率為11.92‰,2018年開始常住出生人口明顯回落。同時,自2014年「單獨二孩」政策實施以來,浙江的二孩出生比例在明顯提升後趨向穩中有降。
  • 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經濟學思考
    與此同時,對目前日益增長的教育產業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相關教育板塊在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出臺後股指有明顯漲幅,對此政策做出了積極回應。除此之外,全面放開「二孩」後,產婦和新生兒數量也會猛增,因此,放開「二孩」政策將擴大醫療需求,帶動醫療行業發展。另外,隨著我國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各種適合兒童觀看的動畫片、動漫市場也不斷壯大,很多投資者紛紛將目光轉移到此領域,未來這會成為我國重要的文化產業之一。
  •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五年:年輕人為何不願生孩子?
    二孩時代·五年(下)|生育率不升反降,人們為何不願生孩子  【編者按】  2016年的元旦,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持續了長達三十餘年的獨生子女政策逐步淡出。  「全面二孩」政策已實施五年,我國的生育水平和出生人口並沒有得到想像中的提升。中國人向來有「多子多福」的傳統觀念,但為何在放寬政策限制後卻仍然難以實現?
  •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五年:年輕人為何不願生孩子了?
    2016年的元旦,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實施,持續了長達三十餘年的獨生子女政策逐步淡出。這份符合國情民意的「政策大禮」被寄予厚望:國家勞動年齡人口減少、老齡化加深、人口結構性問題能得到改善,期盼二孩的家庭也終於得以圓夢。時隔五年,人口出生率不升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