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梅
2014年12月至今,民營銀行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從首家微眾銀行獲批到目前全國已經批准設立19家民營銀行,第20家、21家...民營銀行也會逐漸出現。
運作六載,民營銀行無論是在資產規模、營業收入還是淨利潤等方面均呈現上漲的趨勢,微眾銀行則在這幾方面坐上了「一個」的位子。
根據2019年財報可以看出,大多數民營銀行的資產規模保持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增長,已達到千億級的分別是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其中微眾銀行的資產規模最高已近3000億元;營業收入最高的已達百億元,以個位數、兩位數、三位數的速度增長;淨利潤以兩位數、三位數甚至四位數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速增長的同時,民營銀行的風險也逐漸暴露了出來。為了快速擴大規模或者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不少民營銀行不惜「無證駕駛」開展網際網路貸款業務。2020年,監管就民營銀行的存款業務進行多次規範,主要針對「靠檔計息」存款、智能存款、結構性存款等。
相對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等,民營銀行的吸儲等能力較弱,靠創新產品如靠檔計息等吸收存款的方式已被叫停且正在加速退出市場。2021年民營銀行又該何去何從呢?
模式亟需創新
目前,民營銀行的經營模式還不是很成熟,而且同質化嚴重。在資產端,國有銀行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扶持中小微企業,消費金融領域則被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佔據,留給民營銀行的空間並不是很大。對此,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認為,民營銀行的客戶只能繼續下沉,尋找更多的長尾人群。
在負債端,民營銀行由於是「一行一店」且受遠程開戶、品牌效應等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吸儲對於民營銀行來說是一個大問題。前期民營銀行的業務擴張主要依賴同業負債或者資產端流轉降低對負債的壓力,但監管提出同業負債不得超過總負債1/3的要求後,不少民營銀行通過推出創新產品「高息攬儲」。
2020年多個監管重磅落地,民營銀行的多條「野路子」被切斷,一方面靠檔計息智能存款被叫停,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存款產品也「被下架」,民營銀行的攬儲渠道再次受到影響。
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認為,短期來看,民營銀行的「違規」存量存款業務並不會一下子就被終止,而是需要一個過渡期;長期來看,民營銀行需要有合規的、創新的模式以及負債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19家民營銀行成立時間不同,業績也明顯分化,淨利潤從最低數千萬元到最高數十億元不等,多數為數億元和數千萬元。目前,微眾銀行、網商銀行和新網銀行依託網際網路背景已經賺的盆滿缽滿,但創新帶來的問題也層出不窮,如微眾銀行陷入了「租金貸」危機。
此前,不少民營銀行還探索出「聯合貸款」新模式,該模式可以讓缺乏資金來源的的網際網路銀行獲得較為低廉的資金,但監管認為這一模式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銀監會早已下發《民營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以規範民營銀行聯合放貸合作機構資質。
近幾年,隨著金融服務越來越普及,市場需求也在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民營銀行只有更加靈活且創新的思維,才能滿足客戶不斷增長的個性化、多樣化金融需求,這也將成為民營銀行未來的重要競爭力之一。當然這一切都是在合規的大前提下進行的,而不是踩紅線或者搞一些偽創新。
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認為,民營銀行可以藉助金融科技創新,推出差異化產品,不斷優化觸達客戶的渠道和手段。例如在風控方面,不少民營銀行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等科技手段,有效的對風險進行了管控。利用金融科技,民營銀行可以提升客戶的體驗,在場景化、定製化、便捷化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優勢。
數位化轉型將加速
隨著民營銀行的隊伍不斷壯大,其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從目前民營銀行的定位來看,一部分定位於網際網路銀行或者科技型銀行,都十分強調「科技」屬性;另一部分側重於比較傳統的銀行模式,如公存公貸等。
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認為,隨著網際網路以及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未來民營銀行將更趨向於網際網路模式,民營銀行網際網路轉型也是這個道理。
轉型的方式之一就是引入新股東。民營銀行主要是由民營企業發起成立的,服務於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三農等,其股東大多數也是傳統民營企業。一般情況下,傳統民營企業的思維相對定式,在創新等方面不夠大膽、靈活。網際網路股東的加入將有利於民營銀行的長遠發展,產品創新會比較靈活。天津金城銀行引入360集團就是一個例子。
19家民營銀行中,業績比較靠前的是微眾銀行、網商銀行、蘇寧銀行等,主要得益於其股東騰訊、阿里巴巴、蘇寧易購等,都是網際網路企業。
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認為,網際網路背景不僅能夠為民營銀行提供流量以獲得更多的客戶,還能提供場景、資金、渠道等方面的支持;網際網路企業相對靈活且更加開放,有利於推動民營銀行開拓更多的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
在疫情期間就可以看出區別,很多做線下業務的民營銀行受到嚴重衝擊,主打線上業務的民營銀行受影響並不是很大。同時,這也說明了產業數位化需要加速轉型。一方面民營銀行需要增加網際網路流量,另一方面需要金融科技賦能金融服務以提升效率且降低成本。利用科技手段不僅能夠降低風險還有利於民營銀行的模式創新。
同時,華夏時報金融研究院還認為,產品和科技是未來的競爭力。金融產品要相對聚焦,有幾個拳頭產品便於推廣並形成品牌效應;科技是硬體,要在大數據風控、信用管理等方面創新發展等。
當然做這一切的背後都需要資本的支持。整體來看,民營銀行的資產規模在不斷擴大,而資本約束則成為民營銀行發展的重要阻力。如果民營銀行不能補齊資本,業務就很有可能遇到「天花板」,補齊資本迫在眉睫。
至今,民營銀行發展已經有6年,而僅有幾家完成了增資擴股,如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眾邦銀行,原因主要是小股東拿不出來錢或者不願意拿,大股東相處錢,但卻受限於30%的持股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