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評論員 屈旌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落實主體責任強化校園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導意見》,要求非寄宿制中小學、幼兒園原則上不得在校內設置食品小賣部、超市,已經設置的,要逐步退出。記者調查發現,武漢市多數中小學未設小賣部,原設有小賣部的已陸續關閉。(據1月7日《楚天都市報》)
萬萬沒想到,學校取消小賣部的消息,不僅讓在校學生和家長頗為關注,還讓一幫離開校園多年的80後,刷了一波回憶殺:下課鈴一響,立刻衝到小賣部買兩包辣條解解饞;上完體育課之後的那根棒棒冰,是最甜的夏天;和同學吵架了,最簡單的和好方式就是請一包零食……曾是學校標配的小賣部,承載了許多美好的青澀回憶。
可是,這樣的回憶往往帶有「年少無邪」的濾鏡,那個看上去琳琅滿目、宛如童年寶庫的小賣部,其實可能是垃圾食品和三無產品的集聚地。隨便搜搜相關新聞,有關學校小賣部售賣三無、山寨零食危害學生健康的投訴比比皆是。而且,長大後我們便知道,學校「小賣部」這種環境封閉、油水豐厚、沒有競爭的生意,其中往往暗藏的腐敗、利益牽絆等諸多問題,汙染了校園風氣,侵害了學生權益,無利於教育良性發展。
顯而易見,取消了學校小賣部也不過是邁出第一步,並非一勞永逸。小賣部除了賣零食,也會售賣文具、生活用品,關乎學生切身需求。既然小賣部取消了,那麼各學校也得想辦法補上缺口。當然,前提是安全、合格、健康。設置正規茶水間或效仿國外引入自動售賣機,抑或設立生活老師,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都是可以參考的方法。
而且,校園裡的小賣部取消了,校園外的小賣部怎麼辦?近年,多地都曾有新聞報導,校園周邊小店所售的食物、玩具,充斥著廉價、劣質產品,安全性堪憂。現在,學校裡面沒有小賣部了,會不會反而把孩子推向這些更危險,更沒有保障的小店?
孩子們成長的地方,應該是亮堂堂的,不能燈下黑。所以,在學校齊齊取消小賣部的同時,監管部門也應進一步加強對學校周邊區域的抽查和整治,實施更嚴格的管控,禁止危險玩具、三無食品出現,讓孩子們擁有更清靜健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