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鴿皰疹病毒歸屬於皰疹病毒科。根據新的命名法,稱為鴿皰疹病毒1。該病毒具有一定的形態和典型皰疹病毒的理化特性。目前,使用的所有禽細胞培養物對PHVI禽都易感,但細胞病變並不完全一致。雞胚成纖維細胞培養最普遍的病變,是包含有2-4個細胞核增大的合胞體細胞。感染病毒後10小時,首先出現染色體遷移,出現CowdryA型核內包涵體。
病毒的抗原首先在核內出現,然後擴散到整個胞漿。12 小時後能夠查到病毒,36小時後病毒的滴度達到最大。另外,BHK細胞對PHVI豬感染也敏感。病毒在覆蓋有羧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瓊脂糖或特異抗血清的培養基內形成蝕斑。膦甲酸酯三鈉和無環鳥嘌呤(阿昔洛韋)可抑制病毒在培養細胞內的複製。
凍存前加入5%的二甲基亞礬酸能夠保持細胞外病毒。鴿子是PHIVI的自然宿主,病毒的感染是潛伏性的。咽部接種感染肉鴿,可主要引起肉鴿局部的病變,若通過腹腔內接種,則可造成全身性感染。有報導從密切接觸肉鴿後意外感染的長尾小鸚鵡分離到PHV1。給長尾小鸚鵡鼻內接種這種病毒,能夠引起全身性感染。
雞、鴨、金絲雀和地鼠對PHV1豬感染有抵抗力。易感的肉鴿直接與感染的鳥類接觸後,能夠染上本病毒。PHV1似乎不可能通過卵傳播。感染群內的成熟肉鴿是無症狀的帶毒者,某些帶毒者可能時常排出病毒。大多數潛伏性感染的成年肉鴿在交配季節和飼養雛鴿期從它們的喉內再次排出病毒。
因此,它們能夠在孵化後不久把病毒直接地傳給雛鴿,而雛鴿由於有母源抗體的保護作用,所以大多數雛鴿受到這種最初感染後並不發病,而成為無症狀的帶毒者。
鴿感染PHV1鴿後24小時開始排出病毒,接種的雛鴿體內高滴度的病毒可持續至7~10天。感染後1~3天病毒的排出達到高峰,出現典型的病變。偶爾有溫和型的感染再次出現,而沒有臨床症狀的出現。高滴度的特異性抗體不能防止這種復發的感染,而幾乎沒有特異性抗體的肉鴿很少出現這種復發的感染。
PHVI在鴿體的分布:鴿感染PHVI後,病毒一般局限於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隨著病毒的局限和某些器官如氣管、脾臟、肝臟、腎臟和腦的病變出現,使病毒遍布全身。感染的初期可能出現短時的毒血症。此外,即使在高濃度特異性抗體存在情況下,PHVI 仍能以一個細胞傳到另外一個細胞。因此,PHV1 鴿能夠以鄰近組織和毒血症方式傳播,尤其是在鴿體免疫受到抑制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