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1.5億年前「魚龍」:桶狀胸腔適合深潛,胃中殘留沒消化的...

2020-12-13 騰訊網

近日,科學家們在英格蘭多塞特英吉利海峽沿岸的一個晚侏羅世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1.5億年前的神秘小型海洋爬行動物。

古生物學家雅各布斯是貝勒大學地球科學博士研究生,也是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的合著者。她說,這種水生爬行動物被確定為「魚龍」(侏羅紀晚期的流線型海洋食肉動物)的一部分,可能具有深度潛水的能力。

雅各布斯說:「這種魚龍有幾個不同之處,使它足夠獨特,成為它自己的屬和種。」「新的晚侏羅紀魚龍在英國是極其罕見的,因為這些生物已經被研究了200年。我們幾乎立刻就知道它是新的,但我們花了大約一年的時間,才與所有其他晚侏羅世魚龍進行徹底的比較,以確定我們的直覺是正確的。找不到匹配的屬和種,讓我們非常興奮。」

這個標本估計有6英尺長,是2009年由化石收藏家Steve Etches MBE在海邊的崩碎懸崖中發現的。當時,他發現它被包裹在一塊石板中,這塊石板原本埋在300英尺深的石灰巖海底層中。

科學家們在魚龍的胃部發現了烏賊的觸手鉤狀物和它用來阻止捕食者的黑色染料的證據。據此來看,這隻烏賊可能是它「最後的晚餐」。

此後,這個標本被收藏在多塞特郡基默裡奇的侏羅紀海洋生物蝕刻收藏博物館。雅各布斯將其命名為Thalassodraco etchesi,意為「蝕刻海龍」。

「既然新的海龍已經被正式命名,是時候對它的生物學進行研究了,」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古生物學教授、研究合著者大衛·馬提爾博士說。「這種動物有很多特別之處。」

「和其他魚龍相比,這個動物顯然在做著不同的事情。一種想法是,它可能是一種像抹香鯨那樣的深海物種。」雅各布斯說。極度深的胸腔,可能允許更大的肺長時間屏氣,也可能意味著內部器官在壓力下沒有被壓碎。

它的眼睛也大得令人難以置信,這意味著它在弱光下也能看得很清楚。這可能意味著它在潛入沒有光線的深處,或者它可能是在夜間活動。」

由於肋骨很深,這種生物的胸腔看起來很像一隻桶。考慮到它相對較小的鰭狀肢,它遊泳的方式可能與其他魚龍不同。

標本上的數百顆小牙齒適合吞食烏賊和小魚的食物,雅各布斯說:「它的牙齒非常獨特,非常光滑。」「其他所有的魚龍都有更大的牙齒,牙齒上有明顯的條紋紋路,所以我們馬上就知道這種動物是不同的。」

魚龍不是恐龍,而是一群海洋爬行動物,在侏羅紀地質時期數量最多,在白堊紀時期滅絕消失。它們是當時地球海洋中的絕對霸主,主要以捕食魚類為生,有時甚至會捕殺同伴。

魚龍體長平均大約6到13英尺長,外表和現在的海豚相似。它們最初是生活在陸地上的類似蜥蜴的生物,慢慢進化成化石中發現的類似海豚或鯊魚的生物。

它們的四肢進化成鰭狀肢,大部分又長又寬。雖然有深潛能力,「它們仍然需要在水面上呼吸空氣,而且沒有鱗片,」雅各布斯說。「對這些動物的生物學知之甚少。我們只能根據現有的化石做出假設,但現在還沒有這樣的化石。最終,為了適應完全的水棲生活,它們再也不能到陸地上產卵了,所以它們進化成帶著尾巴去哺育幼崽的形態。曾發現母親體內有嬰兒的骨骼,也有已經出生的嬰兒的骨骼。」

海龍與一種廣泛分布的魚龍屬「南翼龍」(Nannopterygius)關係密切,這種魚龍大約在2.48億年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分布在歐洲、俄羅斯和北極地區,大約在9000萬年前滅絕。在北美發現的最大的魚龍頭骨近16英尺長。

雅各布斯說,這隻新發現的標本可能死於高齡或被捕食者攻擊,然後沉入海底。

她說:「當時的海底鬆軟得令人難以置信,甚至有濃稠的液體,這使得它可以頭朝下潛入泥中,半埋在地下。」「尾部沒有陷進泥裡,所以就暴露在腐爛和食腐動物面前,食腐動物會過來把尾部吃掉。」由於被包裹在石灰巖層中,可以得到特殊的保存,包括一些保存下來的內臟和脊椎骨化的韌帶。」

馬提爾說:「新種類的魚龍仍在被發現,這是非常棒的,這表明了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動物是多麼的多樣化。」

今年5月,一隻2.46億年前滅絕的海洋爬行動物被確認為新物種,它的未出生的後代還在子宮裡。

科學家們將這隻懷孕的魚龍命名為「瑪蒂娜」(Martina),它的化石殘骸在內華達州的一個小山脈被發現。

去年,一位遛狗的人在英國薩默塞特海灘偶然發現了一具6500萬年前的骨骼化石,據信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魚龍化石,這要歸功於他的狗狗們敏銳的鼻子。

喬恩·高普希爾(Jon Gopsill)帶著他的兩隻寵物在薩默塞特郡的斯託爾福德(Stolford)海岸散步,突然它們嗅出了一塊骨頭,原來是一塊5.5英尺長的化石的一部分,這塊化石是最近的風暴暴露出來的。

自然歷史博物館地球科學系的館長邁克·戴(Mike Day)博士當時證實,這具骨骼可能屬於一條魚龍。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9035455/Scientists-new-ichthyosaur-species-Dorset.html

https://scitechdaily.com/mysterious-prehistoric-sea-dragon-discovered-on-english-channel-coast-is-identified-as-new-species/

相關焦點

  • 英吉利海峽發現新的魚龍化石——生活中侏羅紀的深海魚龍
    在2009年的時候一個英國化石收藏夾在英吉利海峽的一處懸崖峭壁塌陷處發現了一塊恐龍化石,這塊化石標本的長度大約有1.8米。在最近,對於這塊化石的研究有了一些結論——這是一個新品種魚龍的化石。這種魚龍被命名為Thalassodraco etchesi(蝕刻魚龍),大約生活在1.5億年侏羅紀時期,相比較其他的大型魚龍,蝕刻魚龍是一種小型魚龍。而且它還具有一個和其他魚龍不一樣的地方——它可能是一種深海魚龍,生活習慣可能類似於當今的抹香鯨,可以潛入深海中捕食獵物。
  • 俄羅斯遠東地區一男孩發現2.5億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巨型恐龍化石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個小男孩發現了史前海洋爬行動物魚龍的化石,它被認為是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最大的動物之一。Primorsky水族館解釋稱,這些化石化石是當地恐龍愛好者考察羅斯基島海岸時發現的,這一神奇的發現是由7歲的德米特裡·塞連科 (Dmitry Sirenko)所發現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這一男孩說道:「我非常喜歡恐龍,我一直夢想著能找到一隻真正的恐龍的化石,我一直看著那些石頭,並詢問我的媽媽——也許這就是恐龍化石?
  • 1歲幼兒頻繁嘔吐,醫院檢查,胃「跑」到胸腔裡了……
    Ⅱ型:食管旁疝,EGJ保持在其正常的解剖位置,一部分胃通過膈肌裂孔食管旁疝入胸腔內。 Ⅲ型:是前兩種的混合型,EGJ和胃底均位於膈肌上方。 Ⅳ型:除了胃以外,還有腹腔內的其他臟器進入胸腔。 有這些特徵的人群要警惕食管裂孔疝!
  • 中美科學家在三峽地區發現5.5億年前海底"樹葉"
    (原標題:中美科學家發現5.5億年前海底「樹葉」)
  • 「胸腔胃」—— 一塊壓在患者心上的大石頭
    當地醫生告訴李先生,他的這種情況是一種少見病,因為整個胃及部分十二指腸都進入了胸腔,形成了「胸腔胃」,「胸腔胃」不斷擠壓心包、肺、大血管等胸腔臟器,就像身體裡有一塊大石頭壓在心臟上,時常讓他感到憋氣、胸痛。為了緩解病痛,徹底解決疾病問題,李先生走訪就診了多家醫院胸外科、普外科,多數專家給出的建議是「必須接受開胸手術」,這令李先生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
  • 尼安德特人寶寶的特徵性桶狀肋骨支架是與生俱來的
    :據對4個尼安德特人嬰兒數字重建的肋骨支架所做的分析,尼安德特人寶寶的特徵性桶狀肋骨支架是與生俱來的,而這些特徵以前是在其成人標本中發現的。研究發現表明,尼安德特人的肋骨支架在出生時已經比現代人出生時的胸廓更短、更深,而不是在發育後期改變了其形狀。
  • 科學家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全身盔甲堅硬無比、外形清奇
    你知道5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海洋霸主」是什麼樣的嗎?據悉,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科學家表示,此次發現的耳形範特西蟲是遠古節肢動物三葉蟲的一種。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三葉蟲是當之無愧的「海洋霸主」。據悉,耳形範特西蟲它們的身體表面長著堅固的甲殼,好像身穿盔甲的武士。從5.2億年前出現,到2.5億年前滅絕,三葉蟲在地球上生存了約2.7億年,可見生命力之頑強。
  • 2.5億年前,三疊紀的「蜥蜴王」統治著南極洲,還是恐龍之王!
    2.5億年前,三疊紀的「蜥蜴王」統治著南極洲,還是恐龍之王!數百萬年前,在被稱為「恐龍之王」的雷克斯霸王龍腳下,大地還在顫抖。而在此之前,南極洲的森林中曾棲息著一隻鬣蜥大小的「蜥蜴王」。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一具蜥蜴的部分骨架,其年代可追溯到2.5億年前,當時南極洲動植物繁盛。科學家在一項新的研究報告中稱,這位前「國王」的化石不僅為很久以前的南極洲森林景觀提供了更清晰的圖像,還有助於解釋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物種滅絕之後的進化景觀。
  • 俄羅斯遠東地區發現恐龍化石,專家透露其中可能含有恐龍頭骨碎片
    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個小男孩發現了史前海洋爬行動物魚龍的化石,它被認為是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最大的動物之一。 Primorsky水族館解釋稱,這些化石化石是當地恐龍愛好者考察羅斯基島海岸時發現的,這一神奇的發現是由7歲的德米特裡·塞連科 (Dmitry Sirenko)所發現的。
  • 科學家在1億年的琥珀中,發現了一枚巨型精子!
    科學家在1億年的琥珀中,發現了一枚巨型精子!說起琥珀,大家應該很熟悉,它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藝術品中是很常見的一個部分。準確的說,琥珀就是指的一些較小的昆蟲在幾萬年前被黏稠的松脂包裹住了,然後經歷過時間的洗禮,一直將它們的肉身延續到了現代。琥珀不僅很有觀賞價值,而且還有考古歷史研究意義。所以,近年來全球各地對於琥珀的保護也是越來越重視了。
  • 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哺乳動物毛髮
    封存在琥珀中的一億年歷史的史前哺乳動物毛髮據國外媒體報導,古生物學家在一個有1億年歷史的琥珀中發現了哺乳動物的毛髮。由於琥珀中這些毛髮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在顯微鏡下,毛髮內部結構清晰可見。儘管此前曾發現過更古老的平面古生物毛髮化石,這是已知最古老的立體毛髮標本。 這一琥珀是在法國南部夏朗德省發現的,科學家在琥珀中還發現了蒼蠅的蛹。保存在琥珀中的哺乳動物毛髮同今天的哺乳動物毛髮非常相似。這表明,哺乳動物的毛髮結構和形狀在很長的時間段內並未發生過改變。
  • 科學家發現3.85億年前的最古老森林
    科學家發現3.85億年前的最古老森林地球因為有了生命,才與其他星球區分開來,顯得卓爾不群。我們用綠色代表生命,而這片綠色正是來自於陸生植物群落,組成這個群落的就有參天的高大喬木,也有低匐著的苔蘚植物。科學家在美洲紐約州的一個廢棄採石場中找到了答案。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世界最古老動物精子,距今1億年
    一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精子,這些精子1億年前被永久保存在緬甸琥珀中的介形蟲體內。其大小可達介形蟲整個體長的三分之一,被稱為「巨型精子」。研究人員表示,介形蟲是一類具有雙瓣殼的水生微型甲殼類動物,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近5億年,今天在許多海洋中都可以找到。地層中保存其雙瓣殼的化石非常豐富,但是其軟體部分通常不易保存。研究人員發現這枚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包裹了39個介形蟲化石標本,包括雄性、雌性和幼蟲,以前所未有的細節保存了它們的生殖器官。白堊紀時期在大約1.45億年至6600萬年前。
  • 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蝸牛,蝸牛殼長滿絨毛,渾身毛茸茸外形奇怪
    說到蝸牛想必大家都知道吧,蝸牛經常會出現在潮溼的地方,尤其是在下雨之後,有蝸牛的地方更是隨處可見,不過我們見到的都是最普通的蝸牛,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幾萬年甚至是幾億年以前的蝸牛到底長什麼樣子嗎?恐怕我們大多數人就不了解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在1億年以前的微信是怎樣的吧。
  • 胃和十二指腸跑到胸腔裡——壓在患者心上的一塊大石頭
    當地醫生告訴李先生,他的這種情況是一種少見病,因為整個胃及部分十二指腸都進入了胸腔,形成了「胸腔胃」,「胸腔胃」不斷擠壓心包、肺、大血管等胸腔臟器,就像身體裡有一塊大石頭壓在心臟上,時常讓他感到憋氣、胸痛。為了緩解病痛,徹底解決疾病問題,李先生走訪就診了多家醫院胸外科、普外科,多數專家給出的建議是「必須接受開胸手術」,這令李先生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
  • 古生物學家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
    新華社南京11月30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3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
  • 重大發現!英國化石獵人挖到寶,經證實為全新魚龍物種
    在不少影視作品中,巨型魚龍均被刻畫成戰力驚人的龐大怪物,與統治陸地的霸王龍相比毫不遜色,英國一名業餘的化石獵人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魚龍化石,經科學家研究,證實為過去未曾見過的全新物種
  • 2.4億年前的足跡被發現,這位「奔跑者」還是個外八字
    2.4億年前,一群四足海生動物途經一片淺海地區,海底溼潤的泥土上,留下了一串深淺不一的腳印……水波帶動泥沙,腳印漸漸封存海底。滄海桑田。當年的淺海,如今已成山區。最近,科學家們揭開了這串腳印的秘密。中國豆齒龍遊泳復原圖 繪圖 張宗達腳印是怎麼發現的?
  • 1億年前琥珀中驚現最古老的壁虎化石
    1億年前的琥珀之中。這樣對於研究人員而言,在考古工作中有時會發現化石標本中殘留著壁虎尾巴、爪子或腳趾,卻很少發現保存較為完好的壁虎標本。相信在9700萬-11000萬年前的低白堊紀時期,壁虎的屍體早已成為熱帶雨林中小型恐龍或其他掠食動物的可口美味。據稱,這塊琥珀化石是在緬甸境內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