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上午11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一個新面孔主持了這場發布會
這位是外交部副部長張業遂,今年由他接替傅瑩擔任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張業遂此前曾擔任過常駐聯合國代表、駐美大使等外交職務,深耕外交領域42年,是一名「外交老手」。
要當好新聞發言人,沒有深厚的「內功」是不行的。多年的外交經驗,令張業遂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遊刃有餘。來看看張業遂是如何金句頻出、應對國內外記者提問的:
——談中國堅持走自己的路
中國堅持走自己的路,既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複製中國的做法。
在國際秩序問題上,我們不是要推倒重來,搞顛覆替代,而是要堅持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和建設者。
——談國防預算
中國適度加大國防投入,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為了彌補過去投入的不足,主要用於更新武裝裝備、改善軍人的生活待遇和基層部隊訓練生活條件。無論從國防預算佔國內生產總值、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看,還是從人均數額看,中國的國防投入水平都低於世界主要國家。
——談房產稅立法
目前正在加快進行起草完善法律草案、重要問題的論證、內部徵求意見等方面的工作,爭取早日完成提請常委會初次審議的準備工作。
——談「一帶一路」
說「一帶一路」是中國的地緣戰略工具,我認為這是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誤解。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平臺,不排斥或針對任何國家,對所有有興趣的國家開放。
「外交老手」也非一朝一夕煉成,張業遂靠著自己的奮鬥,一步一步地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張業遂出生於1953年10月,老家在湖北省天門市嶽口鎮健康村,家中有兄弟姐妹8人。
小時候家裡很窮,張業遂經常吃不飽。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當時七八歲的張業遂還經歷過樹皮粉、野菜粥果腹的歲月。「蘿蔔、青菜,還有野菜,加一點米煮成稀飯,沒油水,不飽肚子。」張業遂的母親劉福星曾回憶說,「有一回,張業遂吃完稀飯後很驚奇地問,媽,我怎麼吃了6碗?我跟他說,吃稀飯不算碗數」。
雖然生活艱辛,但張業遂讀書很用功。1964年,11歲的張業遂以全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嶽口中學。他的語文老師回憶說:張業遂的語文和外語成績特別優秀,很守紀律,性格穩健、處事冷靜,不是那種鋒芒畢露的學生。
1970年,17歲的張業遂被推薦上北京外國語大學,成為當時的「工農兵大學生」。上學時,他連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還是親戚脫掉上衣送給了他。
22歲自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後,張業遂作為外交部當時挑選的外語人才之一,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進修。
1976年在倫敦學習結束後,張業遂留在駐英國大使館工作,由此開始了42年的外交工作。
據外交部官網顯示,張業遂歷任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禮賓司司長、部長助理、副部長,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駐美大使等職。
在擔任禮賓司司長時,張業遂圓滿完成了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交接儀式等重大事件的禮賓活動。
大家都知道,香港回歸曾經歷過「一秒之爭」。能不能在7月1日0時0分0秒準時升國旗、奏國歌,是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最重要的象徵,也是整個交接儀式成敗的關鍵。
如何確保「一秒不差」,便是當時擔任中方司儀的張業遂所要保證的。而最終,五星紅旗在1997年7月1日0時0分0秒準時升起。
中方現場副總指揮朱育誠,曾在回憶錄中盛讚張業遂「準確地掌握了各個環節的時間要求,令中英政權的交接儀式十分成功」。
縱觀張業遂的履歷,與外交緊密相連,而他的妻子陳乃清,也是一名外交官。張業遂早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進修時,便和陳乃清是同學。
陳乃清畢業於大連外國語學院,曾任職於駐英大使館,外交部翻譯室、西歐司、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外交部政策研究室,2003年任駐挪威大使,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女大使之一。2007年至2009年擔任負責朝核問題的朝鮮半島事務特使。後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
夫妻倆育有一女,平時十分低調。
在張業遂任駐美大使之前,老家的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在京究竟任何職,只知道張家出了個在北京工作的官員。
如今,張業遂接棒傅瑩成為新的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讓我們期望看到他更多的風採。
綜合自:《人民日報》海外版、中新社、新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