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是生是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景德傳燈錄》。
佛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生有死,而只有生與死的概念,才會感到世事無常的變化,人生才會有意義。
佛教興起於古印度,自創造以來,佛教就經過100年間的演變分化,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尊佛教為國教,廣修佛塔,同時又派僧人向周邊國家傳教,東西南北各有各自的路線,北傳佛教,經帕米爾高原進入中國。
漢衰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由大月氏傳播來的《浮屠經》進入了中原地區,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引入佛像、佛經、高僧,佛教正式在中國安家落戶。
不過佛教在漢代被視為神仙方術的一種,在翻譯編著時,都是按照道教典籍進行系統化翻譯,佛教神話有著大量道教影子,隋唐時期,進入鼎盛時期,雖然說佛教盛行,到歷朝歷代都還是以儒家、道家的思想為準。
儒家、道家都有治國方策,唯獨佛教是講出家,避俗,這難免會引起古代皇帝的不滿,因此也出現了「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幾經坎坷,佛教總算是延續了下來,宋代佛教跟各派進行了融合,儒、道、佛的矛盾逐漸消失。
雖然清末年間,西方列強和抗日戰爭佛教文化再一次遭到了破壞,但同樣也出現了不少的高僧,他們立志恢復佛教文化,釋虛雲禪師便是其中之一,在諸多的高僧當中,釋虛雲絕對是真正的宗師。
釋虛雲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鐘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
釋虛雲俗姓蕭,1840年出生,自幼跟著父親讀書、遊歷,見多了晚清百姓的疾苦,大概13歲那年,回到湖南,後到南嶽進香,他見到面相慈祥的佛像時,頓生禪意,想要出家為僧。
不過他年齡太小,父母也不準他出家,釋虛雲自那天后,就研讀佛經,終日吃素食,19歲大徹大悟,到福州湧泉寺剃度出家,25歲那年父親病逝,他從此不在過問家世,專心修行。
他這一生經歷諸多大難,走遍了萬水千山,在禪宗文化受損之際,虛雲以一身繼承了五大禪宗法脈,42歲發心五臺山,為生父母超度,三步一拜、苦行不止,兩年後終於抵達,此後他便一直在各地遊歷,傳播佛法。
1942年,蔣參加重慶慈雲寺舉辦的「護國息災法會」,100多歲的虛雲擔任法壇主持,期間,蔣突然跟虛雲談起了抗戰,虛雲拿起一張紙,剪了一個代表義大利「十」、一個「卍」、一個「日」字,預示著義大利、德國和日本必然戰敗。
蔣面露得意之色,此外虛雲還說了一句預示著蔣的結局:這一次抗戰勝利後,中國會有不同的面貌出現。
雖然蔣想要追問下去,但是虛雲不願再說了,雖然我們都知道預言是這種東西玄之又玄,但是虛雲活了100多年,看透了人世界的一切,對大事的走向,也能看清一個大概,這就是所謂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蔣連連敗退,虛雲禪師繼續從事著佛法,1959年圓寂,120歲,僧臘一百零一年,圓寂之前,他僅僅留下了一個字「戒」,這個字到底有什麼含義,至今也沒法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