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導入中國大陸已經是n多年了,然而,至今,我們看到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謂的專家、教授,更不用說那些似懂非懂的供應鏈管理剛入門者,大家對供應鏈管理中的很多基本概念都沒有搞清楚。很多人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在故意地胡亂聯繫,混淆視聽,使得本來就稀裡糊塗的企業界更加摸不著頭腦。
各種各樣的關於供應鏈管理的學術定義我們就不去講了,但你只要分清楚下面幾個概念就可以了:
1.鏈的概念
供應鏈管理(SupplyChain Management, SCM)是一個鏈條的概念,突出的是這個「Chain」,按照SCOR(供應鏈管理運作模型)的定義,你的企業,你的客戶,客戶的客戶及你的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由這些節點組成了一個鏈,這就是廣義的外部供應鏈;任何一個節點企業內部,從接單到計劃、採購、生產及物流、配送,這些流程環節又構成一個內部供應鏈。
通俗地理解「鏈」的概念就是「大家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大家有緣建立了這種供需關係,就應該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而不是爾虞我詐,以大欺小。
這是供應鏈管理要突出的第一個概念,一個端到端的(End to End, E2E)或者叫集成的(Integrated)鏈就是一種利益共同體。
2.需求管理不等於預測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不管需求,你還做什麼供應鏈管理?》,意思是需求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目的,供應管理是為了滿足需求,而需求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平衡供應。
但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並非是預測(Forecasting)或銷售計劃。
需求管理是供應鏈的事情,而預測則是客戶、銷售的事情。
看到有文章說「供應鏈管理的實質是市場問題」,我個人是絕對不敢苟同的, 因為搞供應鏈管理的人可以不懂產品市場,也可以不懂元器件供應市場,但懂市場的人不一定懂供應鏈,這是兩回事,因為,供應鏈管理的實質是如何平衡需求與供應之間的矛盾,具體來講就是如何以最小的庫存、最小的整體成本,儘可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越來越不講道理的需求。
如何提高預測數據的準確性是銷售、客戶的事情,但我有句話,前半部分是別人說的,後半部分是我說的,加起來就是,「預測永遠是錯的,但這並不排除你可以做出一個相對正確的判斷」,這其實是個S & OP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責任人是供應鏈,而不是銷售。
那有人說需求計劃(Demand Planning)肯定就是銷售管理的事情了吧?
對市場、客戶進行銷售預測、制定銷售計劃、擬定相關行動或努力,這是一種需求計劃 – 對潛在的市場需求進行計劃以獲取期望的市場份額。
而對已經得到的需求,如客戶訂單,或潛在的、可能得到的需求,如銷售或客戶預測,進行供應分析、計劃並擬定相關行動,這也是需求計劃 – 對看得見的需求進行計劃。
前者是銷售、市場、品牌管理等部門的事情,後者則是供應鏈管理的事情。
二者的結合就是S&OP(Sales & Operations Planning,銷售與運作計劃)。
3. 物流管理僅僅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
供應鏈管理的三流包括物流、信息流、現金流,物就是庫存,庫存就是物,物的流動就是物流,而物流取決於信息的正確流動,然後才能產生合適的、期望得到的現金流。
整個供應鏈管理體系的核心就是信息流,而信息流的來源就是計劃,計劃是供應鏈管理的中樞神經,所以,信息流驅動物流,物流的過程伴隨著現金流。
傳統的物流管理包括倉儲(Warehousing)、運輸(Shipping)與關務(Customs),它們都受信息流,也就是供應鏈計劃所驅動,屬於供應鏈的執行層。
4. 尋源採購不是供應鏈管理
很多人說自己是搞供應鏈管理的,但其實他們可能是搞尋源採購(Sourcing)的,狹義角度,尋源採購不屬於供應鏈管理。
尋源採購屬於商務與技術的範疇,跟銷售類似,屬於供應鏈管理的兩端 – 尋源採購提供供應基(Supply Base),銷售提供客戶基(Customer Base)。
如果非要說尋源採購也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那麼,廣義地講,銷售管理也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
另外,尋源採購跟供應鏈裡面講的執行採購(Buy)也不是一回事,執行採購更多關注的是時間(Timing)跟數量(Quantity),它屬於供應鏈管理的範疇。
5. 生產管理也只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
在很多公司,供應鏈管理歸生產廠長管,這看起來是沒有什麼錯的,我是說如果現在還沒有供應鏈管理的概念的話,但實際上,生產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或者叫供應鏈內部的供應商。道理很簡單,MRP一跑產生計劃單,從計劃單出來兩道信息流,一個是對外部元器件供應商的採購計劃,叫PR(Purchase Requisition),一個叫WO(Work Order),工單,對內採購半成品、成品,所以,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管理一定是供應鏈管理控制生產,而不是被生產控制。生產線、車間,就跟那個養在籠子裡的鳥,給食兒,它就吃,不給,它就餓著,跟外部的供應商是一個道理。當然,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儘可能地平衡內外部的生產,這是肯定的。但由於傳統觀念在作怪,很多公司還是以生產為老大,這是絕對錯誤的,儘管從組織架構角度,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但總有個相對正確與否,「一切為生產服務」其實質就是屁股決定腦袋,「一切為客戶服務」其實是在拍腦袋、喊口號, 「一切為贏利」那才是企業的理性與真諦,而供應鏈管理是實現「一切為了贏利」的橋梁,是根本手段,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靈魂。
6.計劃不是文員的工作
很多公司的計劃員是文員出身,這在我看來是件很不幸的事情。
計劃員類似軍隊的作戰參謀,必須是有既有實戰經驗,又有一定理論水平的人,否則無法出謀劃策。一個少尉參謀下達的作戰指令,哪怕你是個少將軍長,你也得服從,否則,被槍斃的是將軍,而不是那個少尉。
7. IT、網際網路不能代替供應鏈管理
這個道理很簡單,IT、網際網路是供應鏈的Enabler(使能者),但IT不能代替供應鏈管理,它只是供應鏈管理的工具而已。
有人問我說,程老師,您覺得工業4.0對我們供應鏈管理有什麼影響?智能製造之後,是不是就不需要供應鏈管理了?
我說,我們連0.4都達不到,哪來的4.0?
所以,我對供應鏈管理的總結就是:
1. 狹義地理解,供應鏈管理就是玩時間與數量的,也就是玩庫存與交付的;
2. 廣義地理解,供應鏈管理包括尋源採購與銷售;
3. 物流管理、生產管理都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而已;
4. 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是計劃,而計劃不是文員的工作;
5. IT、網際網路是工具,而且永遠只能是供應鏈管理的工具。
作者程曉華(John Cheng ),全面庫存管理(TIM))諮詢獨立顧問,《製造業庫存控制技術與策略》課程創始人、講師,《製造業庫存控制技巧》、《首席物料官》、《決戰庫存》、《製造業全面庫存管理》著作者。
來源:萬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