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之所以提出管理的常識概念,是發現我們中國很多企業實際上對管理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楚,希望把基本概念能夠轉化為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識。只有能夠輕鬆運用於生活中的才會叫常識。她就影響管理績效的八個概念做了分析,讓我們初學者可以更好的進入管理學領域。
一、首先談談何為管理?
德魯克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權威性就是成就。」這裡強調了管理實踐的重要性,以成果為導向。管理的本質是提升效率。正如現在面臨著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如何提高知識工作者的效率。管理的本質還是權利、責任、利益的分配,而且這三者的分配必須是等邊三角形。也就是說我們基於責任的界定下,再匹配相應的資源、利益分享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但是我們常常只是把責任分出去,權利和利益留下。管理者本身是要對績效負責,為經營負責。不同的經營戰略必須匹配相應水平的管理。管理的發展目前經歷了三個階段,從過去工業時代泰勒提出了分工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再到法約爾提出了組織效率。最後到現在人力資源管理時代,把個人效率最大化,激發個人潛能。管理是人、物、事三者的辯證關係組合,不同的組合,效果不一樣,而管理就是讓人和物的組合做出最有效的事情來。
二、何為組織?
組織是因目標而存在。組織的存在是為了實現目標,組織的管理是為了提升效率。組織理論就是為了解決權利和責任的匹配問題。組織設計就是分權分責的設計。組織是因權利、責任、目標而建立的連接關係,這跟我們企業常比喻成家庭不一樣。家庭是靠情感建立連接的。如果一家企業既講目標、權利、責任還講情感,那麼是一家好企業。但是如果不講目標,只講情感那一定不是一家好企業。組織內的關係是奉獻關係,所以組織內員工考核一定是相關者來評價,來評價他對其他部門的貢獻,對自己部門的貢獻。
三、何為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設計也是依據企業戰略目標來定的,主要影響組織設計四大因素:戰略、技術、環境、規模。本質是分權分責的設計。企業發展不同階段常常是不同的組織設計類型,企業創業期,採用直線型組織結構特點,這種結構老闆經營管理一把抓,決策快。企業成長期,採用部門制,要求專業化。企業發展期,採用事業部制,強調授權。企業持續發展期,董事會特點。我們中國企業大多數處於成長期、發展期。
四、何為領導力?
領導力就是動員大家為了共同願景一起努力奮鬥的藝術,本質是影響力。影響力來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來源於權利所給予的。另外一方面是魅力包括外貌、知識、能力、類似、好感回報。領導力發展理論經歷了不同階段,最早是特質理論,認為領導人都具有哪些特質。然後是領導行為理論,關注到領導的行為,任務導向型的還是關係型的。再就是權變理論,根據領導對象工作的成熟度採用不同的領導風格。到現在的途徑-目標理論,了解下屬在實現目標途中有什麼困難。幫助下屬解除障礙,從而達到目標。
領導與管理的區別,領導就是做正確的事,而管理則是正確做事。
五、何為激勵?
激勵的定義就是讓對方做出選擇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有關激勵的理論很多,馬斯洛需求理論提出人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他強調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的,越底層的需求沒有滿足會更加不滿。但是底層的需求一旦滿足,動力就會消失。而自我實現需求是成長性需求,是永遠都會有激勵效果。後來奧得佛就把馬斯洛需求理論總結為三類,生存、聯繫、成長需求。他認為人的這三種需求是同時有的。但是較高層需求如果沒有能力去滿足的話會退求其次。赫茨伯格提出了雙因素理論。他把激勵因素分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保健因素不能起到激勵作用,但是如果沒有滿足的話會引起不滿。而且保健因素只能增加不能降低。公平理論,組織內是沒有絕對的公平,但是公平是一種感覺。通過衡量自己與他人的付出與收穫,所形成的感覺。在這裡我們再表彰的時候往往是只公布獲獎結果,卻忽視了當事人的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做解釋。期望理論,尤其用在年輕人培養上非常好。就是說給他設定期望值,並且讓他相信這一點能夠實現。年輕人的可塑性很強,所以需要幫助他們設定目標,鼓勵他們勇敢的去挑戰。
要達到激勵效果可用三個指標來衡量,重要性、可見度、公平。一定要重要,並且能夠看得到,最後要公平。激勵是需要成本的,這裡列舉最節儉的四種激勵方式:1、鼓掌 2、讚美 3、鮮花 4、隆重的儀式。授權與信任其實是最大的激勵,尤其針對現在知識工作者,他們有自主意識,有創造力,需要充足的授權與信任。
六、何為計劃?
計劃管理,其實是解決資源與目標的匹配的關係,目標往往是理想的,我們恰恰是要解決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找到差距,再尋找突破點,匹配相應資源,實現目標。現實中我們往往是討論目標合不合理,目標是預測未來的,本身就沒法確定合理性。
七、何為決策?
決策是為了有效執行。如果不能執行的決策那只能是意願。德魯克提出決策有五大要素,第一,判斷問題是經常性發生的還是例外的。如果是經常性發生就要制定相應機制來解決。第二,判斷問題的邊界點在哪。第三,了解問題背後的本質。第四,決策必須是能夠執行的。第五,監督、評價決策結果。
八、控制
控制從根本上來講是為了預防風險,糾正偏差,確保目標和計劃實現的職能。控制三個核心條件就是標準化、量化、過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