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帶飯族"午餐別帶海鮮 路程超2小時飯菜恐生細菌
2014年6月10日 07:44 來源:東方網
每天早上,地鐵裡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中總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拎著一個小包,裡面裝的是提前做好的午飯。
炎炎夏日來臨,上班該不該自帶午飯、如何帶飯才能吃得既營養又安全再次成為不少白領關心的話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昨天建議,上班族帶飯最好早上現做,上班路程超過2個小時就不要帶飯了,以防高溫細菌滋生引發食物變質。與此同時,最好別帶海鮮,裝飯菜的器皿也有講究。
路程超過2小時別帶飯
白領郭小姐在普陀區一幢商務樓上班,由於公司沒有食堂,出去吃既貴又吃不飽,加之近年來諸如地溝油、速成雞等食品安全負面新聞不斷,為了午飯吃得放心,她養成了自帶午飯的習慣。郭小姐說,帶去單位吃的盒飯一般都是前一天下班回家燒晚飯的時候順便多做的,第二天中午再用單位的微波爐加熱後吃。
不過,厲曙光建議,隔夜菜中含有亞硝酸鹽,上班族帶飯最好是早上現做,上班路上的時間不要超過2個小時,「一般來說,室溫下保存2小時以上,食物很可能會細菌超標,夏天溫度常常超過30℃,食物保存的時間也大大縮短。特別是氣溫升至37℃以上的時候,飯菜變質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管上班路途遠近,都應該儘量不要帶盒飯。」
另外,在溼熱天氣情況下,細菌繁殖速度大大加快,食物變質速度也會提高几倍。雖然微波爐能殺死大部分細菌,但變質的蔬菜無法改變,胃腸不好的人吃完很容易得急性腸炎。白領把盒飯帶到單位後,還需立即放進冰箱。有人覺得公司夏天空調開得很低,盒飯不放進冰箱也沒有關係,其實這樣飯菜也會非常容易變質。
飯盒加熱當心塑化劑
方小姐也是一名「帶飯族」,她家住寶山,上班地點在陸家嘴,一路上需要換乘2次地鐵,方小姐一直都使用料密封盒。在家樂福南方店等超市,記者走訪發現,近5成便當盒及密封盒都是塑料材質。一位超市銷售人員也透露,儘管超市裡也有玻璃密封飯盒,但上班族購買塑料類產品卻明顯更多。
厲曙光提醒,儘管不少品牌塑料密封盒均宣稱採用的是環保材質,且可以在微波爐裡直接高溫加熱,但為了食用安全起見,裝飯菜的器具最好採用玻璃或者陶瓷器皿,「塑料在有油和加熱的環境下,會增加塑化劑的遷移性,儘管每次遷移出的塑化劑非常少,但是如果長期使用,對健康也會造成一定的傷害。而且有些密封盒雖然商家宣稱可以直接放微波爐裡加熱,但是材料並不一定達標,也可能會造成塑化劑在體內的積累。」
帶菜不要帶海鮮
帶什麼菜去公司當午飯吃也大有講究?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介紹,自帶盒飯在選材時,要選適合多次加熱的菜,如土豆、胡蘿蔔、豆角、茄子、番茄、冬瓜、南瓜、蘿蔔、蘑菇、海帶、木耳等。菠菜、油菜等綠葉菜適合炒後馬上就吃完,這是因為它們含有不同量的硝酸鹽,經微波爐加熱或存放的時間過長,蔬菜會發黃、變味,硝酸鹽還會被細菌還原成有毒的亞硝酸鹽。
自帶便當裡最好少做涼拌菜。範志紅提醒,涼拌菜在室溫下久放會增加亞硝酸鹽或細菌繁殖,如果一定要做,可以多加醋和大蒜泥抑制細菌。另外,可以多做一些酸味的菜,因為酸多一些,細菌繁殖的速度就會慢一些。
味道鮮美的海鮮只能儘快享用,千萬不要加入帶飯的便當盒中。一方面經過微波爐加熱的魚和海鮮很難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從外觀上看會影響食慾。另一方面魚和海鮮隔夜後易產生蛋白質降解物,會損傷肝、腎功能。
飯菜最好分開裝
在採訪中記者還發現,不少白領為了方便,喜歡直接將飯菜放到一個密封盒裡。厲曙光提醒,由於在不同溫度下細菌繁殖情況不同,為了食用安全,飯菜最好是分開放。他解釋,食物在沒有水分、醃製、糖漬等情況下不容易變質,除此之外都存在細菌生長繁殖的可能,「特別是米飯和菜餚的PH值不同,細菌的繁殖情況也不一樣。如果飯菜混在一起,很可能細菌相互『交叉感染』。」
白領最好用幾個器具裝午飯:一個裝主食,一個裝專門用來儲藏加熱的食品。
【他山之石】
美國研究表明:兒童吃自帶盒飯危險更大
曾有媒體報導,美國醫學雜誌《兒科》上刊發的相關調查顯示,孩子食用自帶午餐前,他們帶的大部分食物已超出正常保存溫度,存在衛生隱患。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校區研究人員造訪9所幼兒園,在午餐前1.5小時抽查705份自帶午餐,測量1361份三明治、酸奶和其他易腐食物的溫度。研究人員發現,97%的肉類、99%的奶製品和99%的蔬菜保存溫度「不安全」。儘管接受抽查的盒飯中近半數配有冰袋,12%置於冰箱,但僅有22份的保存溫度合格。「自帶盒飯的潛在威脅對兒童傷害尤其大,4歲以下兒童因吃不潔食物感染細菌的比例是成年人的5倍。」這是研究者最後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