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飯姿勢不對=細菌培養皿!

2020-12-23 騰訊網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避免接觸性感染,很多上班族選擇自己帶飯。然而,自己帶飯帶什麼比較好?隔夜蔬菜會致癌?到底怎樣帶飯既能保證食品安全,又不至於造成浪費呢?

剩菜會「致癌」嗎?

說隔夜可能會「致癌」的,是蔬菜。因為蔬菜中硝酸鹽較多,在存放過程中因為細菌的活動,可能轉變成有毒的亞硝酸鹽。

提示:

魚蝦蟹之類的不要放太久,是應該優先吃掉的葷菜

●因為一方面水產品更容易被汙染;

●另一方面如果加熱不透沒有殺死所有微生物,在冰箱裡放久了,也會有細菌繁殖帶來的安全風險。

WHO(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點」第四點「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中建議:熟食在室溫下不得存放2小時以上,應及時冷藏(最好在5℃以下),不要在冰箱裡放超過3天,剩飯菜加熱的次數不應該超過1次。

剩菜怎麼吃才健康?

剩菜可分為兩大類:蔬菜,以及肉和豆製品。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做到「寧剩葷菜,不剩蔬菜」。

蔬菜

蔬菜儲藏中容易產生亞硝酸鹽,其中的抗氧化成分和維生素C、葉酸等在儲藏和反覆加熱後損失極其嚴重。但剩菜一定要格外注意,涼透後應立即放入冰箱。

因為食物的熱氣會引起水蒸氣凝結,促使黴菌生長,從而導致冰箱裡的食物黴變。涼透後,要及時放入冰箱,即使在冬季,也不要長時間放在外面,因為冰箱有一定抑菌作用。不同的剩菜,一定要分開儲存,可避免細菌交叉汙染。還需要用乾淨的容器密閉儲存,如保鮮盒、保鮮袋,或者把碗盤附上一層保鮮膜。

●注意:剩菜存放時間不宜過長,如果剩的綠葉菜直接放在室溫下過夜,最好就不要再吃了。因為在室溫條件下,剩菜中細菌會大量繁殖。

肉類

豆製品

肉類和豆製品剩下了,只要能及時冷藏,營養和口味並不會發生太大變化。注意好這些事項,自己帶飯也能吃到新鮮午餐。

1

湯汁多的菜要儘量避免

一方麵湯汁容易傾灑,另一方麵湯汁流動性比較強,容易讓菜和菜之間串味兒。而且菜餚長時間的浸泡在較多湯汁中吃的時候會有點爛乎乎的,影響口感。

2

儘量選擇飯菜分裝的便當盒

不少人為了省事兒,會拿一個大的飯盒,把飯菜裝在一起,這樣不僅影響口感,還會讓人不知不覺吃進更多的油脂。建議儘量選擇飯菜分裝的飯盒,飯菜分開。

3

飯菜製作完畢,立即裝盒冷藏

要選擇新鮮的食材製作便當,製作完畢的食物,要立刻裝盒密封,並立即放入冰箱冷藏,減少細菌的滋生。上班途中可以用隔熱袋裝飯盒來維持低溫環境,到了單位也要儘快將食物放入冰箱冷藏,飯前還要仔細觀察食物有無變質,再用微波爐加熱。

●注意:做好的食物,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或者冷藏放置超過24小時,都不建議再食用了。

健康小提示

一、剩飯剩飯要熱透

剩菜可以吃,但前提是一定要徹底加熱。徹底加熱,就是把菜加熱到100℃,保持沸騰三分鐘以上。如果肉塊比較大,一定要煮、蒸久一些,或者把肉塊切碎,再重新加熱。

如果你用微波爐加熱剩飯菜,要特別注意,微波加熱容易受熱不均,很可能這部分食物已經很燙了,另一部分還是涼的。

二、不同的菜用不同加熱方式

相比肉類,豆製品更容易腐敗,所以加熱時要多煮幾分鐘。豆腐中的維生素少,而它所富含的蛋白質和鈣、鎂都是不怕熱的。蔬菜就不適合長時間的加熱了,不妨試試用蒸鍋來蒸,營養損失更少。

如果知道這一餐還吃不完,就只加熱一半,剩下部分仍然放回冰箱深處。

三、錯峰就餐最安全

●封裝食物之前可以先用沸水煮泡保鮮盒,儘可能殺菌,更加衛生。

●在公司儘量錯峰熱飯,不要聚集,如需排隊,應保持1米以上間隔,有序熱飯。

●飯前飯後要洗手,吃飯時不要說話,更不要互相分享飯食,最好避免面對面就餐。

本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你知道這樣用氣墊粉餅就是在用細菌的培養皿嗎
    要知道,現在的氣墊粉餅是化妝檯上最大的細菌培養皿。業內有一種說法,氣墊粉餅=細菌培養皿,可想而知氣墊粉餅內含多少細菌了。氣墊粉餅的兩個易長細菌的特徵1.溼潤的粉底液浸泡海綿化妝品在出廠前必須經過消毒殺菌等步驟,而氣墊粉餅在出廠後,就是一塊不斷不斷接觸到外界空氣的海綿,多次開開關關海綿上也沾附了不少微生物。拍完了補完妝把粉撲放回蓋上蓋子。
  • 培養皿中細菌的計數和單菌落分離要求的菌落數還是有區別的
    試題1:如圖是從土壤中篩選產脲酶細菌的過程。請回答(1)圖中選擇培養基應以         為唯一氮源;鑑別培養基還需添加            作指示劑。(2)在5個細菌培養基平板上,均接種稀釋倍數為105的土壤樣品溶液0.1mL,培養一段時間後,平板上長出的細菌菌落數分別為13、156、462、178和191。
  • 專家提醒:洗筷子時不注意這3點,筷子會變成「細菌培養皿」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筷子是我們最常用的餐具,居家生活中,我們一般都不會使用一次性筷子,大多數家庭都會選擇木質筷子循環使用,但有醫生卻提醒,洗筷子時如果不注意這3點,筷子就會變成「細菌培養皿」,成為你和家人的「健康殺手」。
  • 別讓臉部成為細菌的培養皿!
    化妝品貴的要死,扔了捨不得,但是你有想過自己的臉部成為多少細菌的培養皿嗎?吃一塹長一智,別等到後悔了,沒地哭去。不管是使用什麼類型的化妝品,它的保質期都有兩種,一種是買來未開封的保質期,一種是買來已經開封的「保鮮期」,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就是「保鮮期」。不管是哪種化妝品,開蓋後都免不了氧化,產品就不再新鮮,長時間開蓋後化妝品的質量也會大打折扣。
  • 這些誤區你若有,餐具分分鐘變成細菌培養皿,科學分類清洗很重要
    不可否認的是,大家都有了餐具徹底清洗的意識,因為要知道的是,如果餐具清洗不當,我們的飯碗就會變成細菌的滋養地,相當於直接使用細菌培養皿在吃飯。所以說,餐具清洗是件很普通,但是很關鍵的生活大事。雖然說對於餐具徹底清潔的意識大家是有的,但是不得不說往往大家的認知是難以企及自己的思想的。
  • 生物學家在培養皿中培育生物,他培養皿中作畫
    培養皿(petri dish)是諸多生物學實驗研究的必備器材。生物學家在培養皿中培育生物,甚至作畫都不奇怪,包你大開眼界。 「有機記憶」系列 「培養皿系列」是JD Doria的重要代表作品,自2013年始,連續做了4年。
  • 教室哪裡的細菌最多
    我沒有聽懂(因為我還不知道這個英文詞語)。「引力波,」兒子接著說,「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在100年前提出來的一個假說,科學家們做實驗證明了它的存在。老師說我們現在還理解不了引力波具體是什麼,不過她說科學家證明引力波所用的科學方法和我們上課講的差不多,都是先提出一個假說,然後做實驗,採集數據,最後得出結論。」在美國,老師更強調方法的傳授。而何為科學方法?
  • 細菌純種分離、培養和接種技術——萬融實驗
    (4)吸管:在乾燥潔淨的吸管頸端0.3~2.5cm處用尖頭鑷子塞入少許普通棉花,以防止接種時將細菌吸入口中,或將口中細菌吹入管內,達到過濾除菌的目的。用紙條包裹或置於金屬筒中,乾熱滅菌備用。或者使用1ml微量移液槍,將槍頭置於盒子中,報紙包裹滅菌待用。
  • 炎夏"帶飯族"午餐別帶海鮮 路程超2小時飯菜恐生細菌
    炎夏"帶飯族"午餐別帶海鮮 路程超2小時飯菜恐生細菌 2014年6月10日 07:44 來源:東方網   每天早上,地鐵裡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中總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拎著一個小包,裡面裝的是提前做好的午飯。
  • 我們的手上有多少細菌?觸目驚心但大部分無害
    從一幅孩子手上的微生物的照片便能看出,我們每天攜帶了多少細菌。美國微生物學家塔莎在她八歲的兒子從外面玩耍歸來之後,她讓他印了一個手印。接著,她將這個手印放在瓊脂中培育了48小時。下圖為其中最大的一個菌落的近照,可能是芽孢桿菌—一種常見於手上的杆狀細菌。要弄清到底有哪些微生物,需要進行更詳盡的測試,其中白色的菌落可能是一種葡萄球菌。約有百分之三十的人鼻腔中含有葡萄球菌,平時並不會因此而生病。
  • 一切從這個傳說中的『培養皿』開始!
    ——當古詩詞遇見細菌分享:顧兵正所謂,你不吐槽我就難受!
  • 人肉「培養皿」,螞蟥在5歲男童體內存活一年之久
    人肉「培養皿」,螞蟥在5歲男童體內存活一年之久 2020-10-22 2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手上有這麼多種細菌,怎樣洗手才最乾淨
    手上有什麼細菌? 科學家在街上隨機找了50個志願者,當然這些志願者都是看上去很乾淨的人。工作人員提取了這些志願者手掌、指縫、指尖的樣本,放在實驗室進行培養。
  • 細菌作顏料,光作筆,成果不僅僅是一幅「馬裡奧」
    大腸桿菌是腸道中數量最多的一種細菌,多數無害,一部分致病,現在還有一種可以揮灑丹青,「繪製」出絢麗多彩的畫作。平板上的細菌「繪製」的蜥蜴圖案。這就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生物工程師 Christopher Voigt 團隊最近改造的大腸桿菌。
  • 以菌為墨皿為宣紙 藥大學子來了場「皿上作畫」創意賽
    近日,中國藥科大學首屆「皿上添花」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拉開帷幕。藥大學子匠心獨運,藉助微生物實驗技術,以菌為翰墨皿為宣紙,用它們在培養基平板製作圖案,創作出了一幅幅非凡而又美妙的「畫卷」。   中國藥科大學微生物學教研室王崢老師告訴記者,這種「皿上添花」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創作大賽在國內罕見,創作過程對周圍環境的要求極高,學生在培養基上作畫不僅要考慮到菌落的生長情況、菌種的顏色搭配,還不能忽視對應培養基的使用方式
  • 【健康】洗碗後一個不起眼的動作,讓你家餐具變成「細菌培養皿」
    「寧願做60分鐘的飯也不洗6分鐘的碗!」洗碗,絕對可以稱得上「現代家庭矛盾的十大導火索」之一。洗碗方式不對,可能讓細菌鑽了空子。《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傳授幾招省時省力又健康的洗碗法。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曾做過一項家庭調查顯示,每克餐布中細菌總數高達數十萬個,也就是說,一塊小小的餐布可能藏匿著數千萬,甚至上億的細菌總量,其中還含有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
  • 冰箱裡細菌多過馬桶蓋 支招:最好一周清潔一次
    有的患者是因為吃了冰箱裡的剩飯剩菜或者不乾淨的食品,有的是不講究衛生,引「菌」上「身」……夏天細菌活動猖獗,那麼,您是多久清潔一次冰箱、鍵盤、案板、馬桶呢?  21日-23日,記者與西安市中醫醫院檢驗科的相關醫生,使用專業儀器,經過48小時細菌培養實驗,對一位市民家中的常用物品進行了細菌取樣檢測……看看這個結果,以後可得注意衛生了!
  • 美國議員戴防毒面具參加國會投票照片 稱眾議院像「培養皿」
    (觀察者網訊)疫情之下,當地時間4日,川普的長期捍衛者、佛羅裡達州眾議院議員馬特·蓋茲(Matt Gaetz)戴著防毒面具現身眾議院,並形容「人頭攢動」的國會更像是一個「培養皿」。圖自facebook然而,即便是如此「盛裝出席」,在投票之前,馬特也沒有掩飾自己的厭惡情緒,他形容眾議院宛如「培養皿」——「這裡的地板就是培養皿,我們所有人來到這個骯髒的地方聚集在一起,彼此碰觸,互相拍照……
  • 18部手機細菌檢出率百分之百 建議每周用溼紙巾擦
    使用習慣也各不相同,有的經常用紙巾擦拭,有的偶爾用手掌抹一下。  實驗分三組,第一組:沒有清潔過的手機細菌檢測;第二組:用溼巾擦拭後的手機細菌檢測;第三組:用75%酒精棉球擦拭後的手機細菌檢測。  實驗步驟大致如下——  把無菌棉籤浸在裝有1毫升生理鹽水的試管裡,生理鹽水沒有殺菌作用,不會影響檢測結果→用浸溼的棉籤擦拭每部手機三分之一面積,剩下的三分之二,分別用來做溼巾擦拭實驗、酒精棉球擦拭實驗→再將棉籤放回到生理鹽水中→將棉籤帶試管放到混合器上震蕩,大約一分鐘→從試管裡提取200微升,放到培養皿中→用接種環來塗布(在培養皿上畫線),讓細菌分布均勻→將培養皿放進恆溫箱
  • 冰箱剩菜3天不發黴!丁香醫生聯名做了一顆蛋,細菌臭味都趕走
    實際上,清理只是第一步,怎麼避免細菌滋生才是重要的。所長對比了市面上主流的冰箱殺菌方案,發現大多都是用的柚子皮、活性炭盒等,他們都只能吸收異味,不能消滅細菌,屬於治標不治本。高端一點的殺毒棒雖然效果不錯,卻是個消耗品,用三個月左右就得換,成本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