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暑假是提高學生們語文能力的大好時機。在暑假過後,很多孩子就要升入新年級,在未來的新學年中,小學生學習語文應該注意些什麼呢?這個暑假中,父母應該重視孩子3個重要的觀念轉變。
第一,學語文,從閱讀開始。
第二,寫作文,不要等三年級才進行。
第三,思維的發展,應與語文學習同時啟動。
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最主要的不在課堂,而是在課外。如果單單依靠反覆學習那麼一本語文教科書,是永遠學不好語文的。語文的學習是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攝入廣泛的課外知識,不斷的充實自我,提升自我。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的學好語文。
閱讀是語文學科的基礎,沒有閱讀作為基礎,其他能力很難得到提升。不要以為孩子把教材弄懂了、明白了、理解了就行,這遠遠不夠!語文要想學好是需要廣闊的眼界,豐富的文化知識積澱的。
而這如何做到?就需要我們大量的閱讀。需要孩子大量閱讀適合他們年齡的書籍。不同的年齡選擇不同的書籍、優秀的讀物。從最初的兒童故事、安徒生童話和優秀兒童繪本到後來的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知識類書籍。通過閱讀,從書中汲取豐富的知識,然後學會分析,學會思考,學會為我所用。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的感受和體會閱讀所帶來的快樂。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成績才會真正的提高。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很多人認為作文要從三年級開始,這是根據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來考慮的。《課標》在第二學段才將「寫話」升級為「習作」,因此大家也都在等「三年級再說」。
實際上,低年級小孩在等待和不當的訓練中,抹殺了超級的創造力。每一個入學前的小孩都聽了大量的故事,都愛說故事,也能講好多故事。這些故事寫下來,就是超過「作文」的作文。
小孩的故事裡,滿滿都是創意。讓孩子寫故事,一出手就與眾不同。寫故事會遇到「不會寫的字」,可以空著不寫,也可以用符號代替,但務必保證創作是思維的活躍,故事的獨特。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還可以用語音轉化,增加鍵盤輸入,也可以用父母代筆等方式,讓寫作從一開始學習就同步伴隨。
起步階段寫什麼故事最好?故事,可以自己創編,心裡想到什麼故事,就寫出來,每一個故事都是原創;故事也可以是轉述他人的,聽別人說了故事,自己再說一遍,用自己的方式來寫,這也是一種原創;故事還可以是續寫的,聽到一個故事後自己有些感受,結合原故事,繼續往下寫。
我們保守對待孩子的寫作能力,其實是在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寫作應該從小開始。
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指出,針對語文考綱,學生備考不要單純關注審美鑑賞類文章,還需要多關注訓練理性思維,注重對文本整體閱讀、篇章結構梳理、內容要點的概括和表達技巧的掌握等。實用類文本的重要性提升,更加強調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關鍵信息的篩選和整合能力。
語文考試,形式上考「閱讀」、考「寫作」,本質上考的是「思維」,考查考生會不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能不能站在「宏觀高度」看全局。不是讓你根據已有知識積累去排列,而是給定你很多材料,你需要充分「解讀」這些材料,把材料「翻譯」和「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去組織答案。這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一個考查思維的過程。
不要一直低估小孩的思維力,認為年紀輕就不能想深刻的問題,不能對問題有追蹤思考,不能在思維上有過多的負累。相對於成年來說,小孩的思維更活潑更跳躍,更具有童真童趣,更富有兒童的哲學色彩,它能夠直抵生命本質。所以說「小孩是天生的哲學家。」
就讓我們的學習從思維開始吧,特別是低年級,不能總停留在讀一讀,演一演,抄一抄這些形式上,更多要激活思維,成就思維,發展思維。特別是如今使用的統編本教科書,父母完全可以藉助教材,更為重視兒童思維的發展,讓其與學習同時起步。
例如,低年級教材中的口語交際《小兔運南瓜》,多幅圖中間有一幅缺損,就是留給孩子大膽、自由地思考:小兔會怎麼樣把一顆大南瓜運回家?再如經典課文《曹衝稱象》,曹衝怎麼稱的?其中的道理是怎麼回事?新時代的你,有什麼新辦法?還如高年級有一篇習作《龜兔賽跑故事新編》,其實可以在低年級寫,小孩完全能夠編出更好的故事。
也許你在思考「字會不會寫」,不要再「抓芝麻,丟西瓜」啦。更何況有了之前說到的各種文字的轉化方式,故事創編的樂趣,應該儘早讓孩子體會到。
這三點很關鍵。暑假中,各位父母應有所準備,有所嘗試。學得更科學,孩子的進步更明顯。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深度學習,有利於思維發展。
奇趣作文專注於作文教育,旨在提升孩子的綜合語文能力,關注作文,請關注奇趣作文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