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修身
編輯:韓修身
隨著網際網路的深入發展,年青一代追劇的媒介也逐漸從電視轉移到網際網路。近年來,火爆的中國網絡劇集,幾度引領東亞地區的文化「華潮」。然而,一邊是網劇的熱火朝天,一邊卻是一些影視劇發行、製作企業的跌跌不休,可謂冰火兩重天。
比如標榜為電視劇一哥的華策影視,包括《中國往事》、《微微一笑很傾城》、《何以笙簫默》、《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以及今年上映的《以家人之名》、張一山版《鹿鼎記》等一系列熱播劇都是它家作品。按理來說,那麼多熱播的作品,這家企業的價值應該很大,行情應該很好吧,實際並沒有。
數據顯示,作為一家創業板上市的企業,華策影視近五年來股價一路下跌,從最高27.06元/股跌至目前6元/股的水平,相當於打了個二五折,讓數量眾多的投資者被收割。即便今年的創業板行情相當不錯,華策影視同樣表現不佳。就是這樣一家連續劇刷屏,股價卻暴跌的企業,現在卻是機構扎堆兒,頗有績優潛力股的架勢。
連續劇與電影是兩套邏輯
有的人會認為,因為某某導演與某某主持人的大戰,讓這兩年的影視圈進入冰凍期,華策影視那麼低迷不是應該的嗎。筆者只能說這是一種想當然的觀點,準確的說那件事情是電影圈的事情,對連續劇圈衝擊相對較小,而華策的產品以連續劇為主。那次事件直指的是另外一間比較知名的影視企業,和華策也沒有什麼太大關聯。
影視劇雖然是一個名詞,但包含的是電影和連續劇兩種區別很大的產品。這兩種產品的運營模式區別並不小。電影圈的人認為自己是玩大屏幕的,不太能瞧得上拍連續劇的。但實際情況是,電影製作發行方很容易被下遊的院線卡脖子。當年,王思聰就是這麼捏另外一家影視企業的。而連續劇卻不一樣,對於行業下遊的電視臺、網絡播放平臺發行製作方有一定的話語權。
相關資料顯示,華策電視劇業務的盈利模式為策劃並投資、拍攝、製作完成電視劇,形成可售的電視劇作品,與電視臺、在線視頻網站等播放平臺籤訂發行合同,將電視劇播映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相關版權對外轉讓並獲取發行收入。
而銷售模式包括三種,一種是連續劇製作完成之後銷售,叫做發行銷售。一種是連續劇,還未製作完成之前的預售,也就是用客戶的錢拍劇。還有一種是,作品的各種版權及衍生品銷售。其中發行銷售的風險最高,而預售的風險最小。華策目前的銷售模式就是以預售為主。但是電影要想實現這種預售可不容易。這就是電視劇行業和電影行業一個非常大的區別。
雖然那次事件,華策並不是震中的企業,但是後期衍生出來的陰陽合同等問題,將兩個圈子全部拖累了進去。這種行業潛規則的高密度曝光,直接帶來的後果就是整個行業的嚴監管。不過,某女演員數億元的稅務追繳,已經在去年給這輪行業深度整改、洗牌畫上了句號。
業績大變臉可能也是負面出清
2019年是影視劇行業深度整改擠水分的一年,在這樣的行業宏觀環境裡指望有關企業有多好的業績表現並不現實,華策影視也一樣。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華策影業實現實現營業收入26.31億元,同比下滑54.62%;實現淨利潤-14.67億元,同比下滑794.55%。這樣的業績表現可謂營收、盈利雙料大變臉。
值得注意的是行業嚴監管帶來的行業景氣度下行,只是華策影視業績大變臉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華策影視在2019年進行了大額的商譽減值。數據顯示,2019年華策影視計提了8.49億元的商譽減值損失,其中僅上海克頓傳媒公司一家子公司就計提了7.86億元商譽減值。
上海克頓傳媒公司是華策影視旗下主營影視製作的子公司,以16.52億元的總價收購於2013年。克頓傳媒作為輕資產的企業,華策影視高溢價收購產生了巨額商譽資產。出於對上市公司股東利益保護、擺脫利益輸送的嫌疑,華策影視與克頓傳媒籤訂了三年業績對賭協議。沿著故事常有的方向發展,克頓傳媒在接下來的三年裡順利完成了對賭承諾的業績指標。
只是,克頓傳媒公司的業績並不是在三年期約滿後馬上變臉,而是在2019年淨利潤一下從3.48億元變為了0.9億元。放在行業整頓的背景下看克頓傳媒的業績大幅下滑,顯得些許情有可原,最起碼要比另一家影視企業收購某某導演個人公司的玩法好看的多。
這樣看來,行業整頓讓華策影視的業績擠壓水分回到更穩健的平臺上來,而商譽的大額減值也讓未來的減值風險降低了不少。現在的華策影視真算得上是負面基本出清,可以輕裝上陣了。2020年的業績也能很有力的說明這一點。財報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華策影視實現營業收入18.94億元,同比增長44.60%;實現淨利潤2.03億,同比增長736.72%。營收、盈利雙雙大幅改善。
拋棄偏見才能做好投資
如果按照目前的基本面狀態來看,更多機構選擇華策影視也有其合理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共有216家機構持有華策影視,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03家;合計持股也從1.38億股變為2.73億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今年的疫情影響,很多影視企業都是虧損的,為什麼華策影視卻可以那麼出眾做到盈利呢?這種情況實際上也和連續劇與電影的區別有關。電影放映大多在密集、封閉的公共影院,不利於疫情的有效防控,而連續劇的消費大多在個人私域空間,安全性會好很多。也就是說疫情因素對連續劇行業影響較小,華策影視也是名副其實的「宅」經濟標的。
負面出清之後基本面穩健、疫情影響下行業迎來基本面改善,並且近期業績強勢恢復,公募基金們此時加大布局華策影視理由夠充分,而不是網絡上「公募基金只賺管理費,不管投資者收益」的陰謀論質疑。華策影視長期的股價低迷讓部分投資者憤怒、衝動可以理解,但拋棄偏見、回歸理性才是正確的投資之道。
近日,華策影視的22億元定增事項,已獲得相關部門批准註冊。而定增的價格優惠引起二級市場短期的價格波動往往是必然的的。只要持倉成本靠近增發價格,往往具備更高的投資勝率。定增總體來講是上企業與增發對象兩廂情願的事情,增發對象也較普通投資者更了解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及價值。所以增發價格是對上市公司真實價值比較精準的估值。
根據增發材料披露,華策影視本次募集資金擬投資的劇集高達12部,其中六部已進行預售,預售合同金額約為 18.58 億元。
這意味著2021年,華策推出劇集數量將遠超今年,業績延續大幅改善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