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ull,bullock,cow,calf,ox和cattle這六個「牛詞」中,只有cattle是英語中的外來詞。本文討論cattle作為「資產」的含義;日本「和牛」的英語讀音和含義;牛排的分類以及漢語口語「牛逼」的來龍去脈。「牛年牛詞牛表達」共分3篇,本文是第3篇。
單詞cattle不是古英語固有詞,而是中世紀英語通過諾曼法語吸收的外來詞。依據《新牛津英語詞典》,cattle是「牛」的總稱,為集合名詞,沒有複數,源自諾曼法語catel(牲畜群)。早期的cattle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在諾曼法國人統治下的英國封建社會,cattle常用來指代個人財產、資產或財富。對人類來說,牛是最有價值的動物。有了牛,人們可以喝牛奶,吃牛肉;牛毛、牛皮、牛角、牛骨都有用;牛的全身都是寶。
西餐的steak或beefsteak常譯為「牛排」或「牛扒」。「牛排」是統稱,常見的牛排有四種:第一種是tenderloin也叫fillet,譯作「菲力牛排」,指的是嫩牛柳或牛裡脊。第二種是rib-eye,譯作「肉眼牛排」,即牛肋上的肉,肥瘦都有。第三種是sirloin,譯作「西冷牛排」或「沙朗牛排」,肉質硬,有嚼頭。第四種是T-bone,譯作「T骨牛排」,是帶骨頭的牛排。說到牛排,人們就會想到世界頂級牛肉wagyu。英語的wagyu是日語「和牛」的音譯。日語的「和」讀wa,「牛」讀作gyu,合起來讀作[『wagju:]。「和牛」的「和」就是「和服」的「和」,此處的「和」指日本(大和民族)。Wagyu在日語中有兩個意思,第一是指日本改良種牛,第二是指日本國產牛肉。中國人所說的「雪花牛排」指上等牛排,各國都有雪花牛排,雪花牛排也分等級,最好的雪花牛排是日本和牛牛排(日本神戶牛排)。
此外,還應該提一下牛糞的經濟價值:牛糞不單是有機肥,還可用來培育蘑菇、養蚯蚓,曬乾的牛糞還可用作取暖、做飯的燃料。1974年,我在鄂託克旗蘇米圖公社插隊落戶。彼時那裡缺少煤炭,當地蒙漢族熬茶、做飯、取暖用的是幹牛糞、幹羊糞和柴禾。記得那年秋天,父親和母親託人找順車給我從東勝捎來兩塊碳,每塊150多斤。在交通很不方便的年代,不知道父母親是怎麼做到的。對我來說,那兩塊碳很珍貴,一直沒捨得用。1976年離開紅旗牧場回東勝工作時,那兩塊碳就留給當地朋友了。回想過去的美好時光,特別懷念我的父親,特別感謝我的母親。
言歸正傳,繼續討論牛的貢獻。牛對人類的貢獻還有牛痘,牛痘做疫苗可以預防天花;牛黃(病牛的牛膽結石)作藥材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牛吃苦耐勞,幹的是重活兒,吃的是草料。對人類來說,牛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人們過去用cattle指代「財產、資產」和「財富」是很自然的,一切盡在情理之中。依據《新牛津英語詞典》,現代英語capital(資本、資金)跟cattle(牛)確實存在著很深的淵源。
討論cattle,也順便說一下livestock。單詞livestock常譯作「牲畜」,讀作 [ˈlaivstɔk] ,主要指牛和羊。雖然英語中不存在包含cattle的成語,但是含有cattle的詞組卻很多。《澳大利亞詞源詞典》收錄的相關詞組有34條,其中包括cattle duffer,cattle draft,cattle station和cattle walk。詞組cattle duffer是「偷牛賊」;cattle draft指的是「分牛群技術」,即把若干頭牛從牛群中分開的技術活兒;cattle station指的是「牧場」,此處的牧場包括房屋和設備等基礎設施;cattle walk指的是牛經常去吃草的地方。在澳大利亞,cattle walk與cattle run和cattle track同義。
跟英語相比,漢語中的「牛表達」更多。漢語流行語「牛」是讚揚某人的水平高超,相當於「了不起」或「厲害」;而英語中的「牛」一般不單獨使用,不能用bull或cow或ox指某人的水平或表現不同凡響。當然,英語中的bull可以單獨使用,但是單獨使用的bull是「廢話」或「胡說」的意思,是bullshit的縮略形式。澳大利亞英語中有形容詞bullsh(也可拼寫為bulsh),意思也是「胡說八道」(胡咧咧),例如bullsh artist(胡編亂造的藝術家)。把漢語中的「你太牛了」譯成英語以後,譯文不可能包含bull,也不可能包含cow。當然,漢語粗俗語「靠」是「另外一匹不同顏色的馬」。漢英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遠不止這些。
生活在印度的牛是幸福的牛。信奉印度教的人認為牛是神聖的,所以不吃牛肉。英語中的「聖牛」源自印度文化,「聖牛」有sacred cow和holy cow兩種表達方式,單詞sacred和holy是同義詞,意思都是「神聖的」。成語sacred cow指的是「不可批評指責的人、信仰或組織機構」;而holy cow有兩個意思:在印度英語中holy cow等同於sacred cow,但是嚴格意義上的「聖牛」還是sacred cow;在美國俚語中,holy cow常用來表示驚嘆,意思相當於「啊呀」、「天哪」、「哇塞」、「不會吧」,俚語holy cow是對難以置信的事情表示驚嘆。例如「Holy cow!你們這裡還允許放炮啊」。再如「Holy cow!你們怎麼不戴口罩啊」。俚語holy cow還有holy shit和holy mackerel等變體。
在澳大利亞,有一頭名叫Knickers(女士內褲)的轉基因牛,「女士內褲」身高近兩米,體重1.4噸(女士內褲的寓意是「小」);另外還有一頭19個月大的澳洲和牛(母牛)以28萬澳元的創紀錄高價賣給了美國人;在各國媒體報導中,這兩頭牛都被戲稱為holy cow(聖牛)。
在漢語中,除了「牛」、「真牛」、「大牛」、「牛人」和「太牛了」,常見的「牛表達」還包括「鑽牛角尖」、「執牛耳」、「牽住牛鼻子」、「牛勁」、「牛力」、「牛飲」、「牛脾氣」和「牛氣哄哄」(牛逼轟轟)。方言俚語中還有「黃牛黨」和「黃牛」(票販子),「拉黑牛」(託兒),「牛一」(生日),「大耳牛」(不受教的人),「牛精」(野蠻)。各地方言中肯定還有更多的「牛表達」。
知道「吹豬」和「吹羊皮」的人可能不多,但是「吹牛」或「吹牛皮」對大家來說肯定不陌生。「吹牛」源自「吹牛皮」,後被訛化為西北方言俚語「吹牛逼/屄」。感嘆某人厲害或讚嘆某人水平高超的「牛逼」是近些年出現的流行語。這個「牛逼」跟母牛的生殖器官沒有關係,跟過去的「吹豬」、「吹羊皮」、「吹牛逼」也沒有關聯。「牛逼」是網絡流行語,源自電腦遊戲對玩家的語音鼓勵「You win」(本應是You won)。製作粗糙的電腦遊戲中的You win發音不清晰,而聽者理解起來也有誤差,就這樣英語的「You win」(你贏了)就變成漢語的「牛逼」了。流行語「牛逼」有很多變體,例如:牛掰,牛B,NB,牛X,……
以上對「吹牛逼」和「牛逼」出處的推斷只是筆者的個人看法,或許讀者還有其他更靠譜的解釋。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弄清楚「吹牛逼」和「牛逼」的真正出處。不過,某些詞語「出處不詳」的現象在其他語言中也存在,例如英語「OK」的出處就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一條新詞語的出現,就像是一堆柴火中冒出的一顆火星,人們很難判斷那顆火星出自哪根乾柴。
漢語中的「牛成語」比英語中的「牛成語」多很多,例如:對牛彈琴,多如牛毛,風馬牛不相及,歸馬放牛,汗牛充棟,九牛二虎之力,老牛破車,老牛舐犢,賣劍買牛,目無全牛,泥牛入海,牛不喝水強按頭,牛刀小試,牛鼎烹雞,牛鬼蛇神,牛郎織女,牛馬不如,牛年馬月,牛頭不對馬嘴,庖丁解牛,蹊田奪牛,氣沖斗牛,牽牛下井,如牛負重,殺雞焉用牛刀,童牛角馬,土牛木馬,問牛知馬,吳牛喘月,休牛歸馬,羞以牛後。
大多數漢語成語由四個字組成,漢語成語相對工整,而英語成語長短不一。漢語成語典故多,而英語成語典故少。漢語成語多用於書面語或莊重場合,給人的感覺是大氣、厚重;而英語成語多用於口語或非正式場合,給人的感覺是活潑,有動感,很接地氣。漢語成語嚴肅,英語成語幽默。漢語成語典雅,英語成語通俗。雅有雅的功能,俗有俗的作用。英語成語可以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而漢語成語就不一定是這樣了。漢語成語倒是可以彰顯使用者的文化底蘊。
英語是「日不落語言」,傳播範圍很廣。英語對漢語的影響大於漢語對英語的影響。有些英語成語被漢語吸收以後,便成了使用頻率較高的時髦表達,例如借用語「牛市」和「瓷器店的公牛」(就像公牛進了瓷器店一樣)。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完全對應的成語並不多,所以在漢英互譯時,不要總想著用成語譯成語。漢英成語的不對等現象,也算是這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吧。
中國的「牛年」用英語怎麼說?「牛年」既不是bull year,也不是cow year,當然也不能說成ox year,準確的說法是(the)year of the ox。牛年快到了,祝大家牛年大吉!All the best for the year of the 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