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與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遠離焦慮:先管理自己的情緒

2020-10-09 閒書碎片

讓孩子遠離焦慮:先管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的心智健康狀況已經越來越受到我們大家的關注了。

社科院曾做過一個調查,有的高考狀元工作後,表現不再出眾。為什麼這些高考狀元學習那麼超群,後來工作的時候「泯然眾人」?原因很簡單。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小孩兒,大多是被家長威脅出來的。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施加這樣的壓力,說:「咱家沒錢,你老爸也沒有多大的能量。你要是長大了,自己不行,是沒人幫你的。我們倆把錢花完,都不給你留。」然後,家長還會告訴孩子社會競爭多麼激烈。從當時的效果看,孩子為之一振,開始努力學習了。

但是長此以往的結果是,他內心有一個東西被破壞了,那就是安全感。孩子在從小學習的過程中,被破壞掉了安全感,而產生了焦慮。孩子慢慢長大以後,看起來隨著他人格的成熟,焦慮感被逐漸掩蓋了,但是內心深層次的安全感被破壞以後,終身對他都會有影響。他努力想成為一個最普通的、跟別人沒有什麼差別的人,每個月給他發固定工資沒問題,只要別讓他擔風險就行。《讓孩子遠離焦慮》具有重要的意義。

孩子的焦慮因何而起

孩子焦慮是有一些表現的,有的孩子總是特別擔心未發生的事,比如說有的孩子發問的句式是:「如果(發生了不好的狀況),我們怎麼辦……」這種頻繁擔憂的問句,不該是小孩兒問話的句式,小孩兒正常問話的句式是「這是什麼,為什麼……

當使用「如果……怎麼辦」的時候,他比我們要擔心得多。

《向前一步》中,有一個幼兒園的小女生特別難過。她的理想是當太空人,湯姆的理想也是當太空人,她想跟他結婚,她的擔心是:「如果我倆都當太空人了,誰來照顧孩子?」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慮,家庭生活中,男人只要把錢拿回來,幾天沒回家,不會覺得內疚。很多男人經常一出差走好久,而女人出差這麼久則容易內疚。焦慮是對無常的抗拒。每當你明知道無常會發生,還是在內心不斷地希望這件事最好別發生,或者最好別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你的焦慮情緒就會出現。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焦慮是一種大腦功能障礙。通俗地講,焦慮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情緒狀態。當人們面臨不確定狀況的時候,他們無法對事件的結果做出預測,在不能確保他們的選擇是否正確的時候,焦慮就產生了。換成更通俗的說法就叫「糾結」,嚴重的糾結就是焦慮。

比如,有一個小姑娘,她糾結於自己的選擇。我對她說:「你願意讀研究生就去讀,願意工作就工作。」她說:「可是如果我工作了,就失去了讀研究生的機會;如果讀研究生,那我就沒法工作了。再說,讀研究生,萬一得不到我想要的效果呢……」

當我們總想到萬一的時候,就是對無常的抗拒。其實,不管選擇去工作還是去讀研究生,只要認真地過每一天,都是最好的選擇。人生沒有平行線,人生是一條單行線。從心理學來說,來自對不確定狀況的未知會產生焦慮。焦慮是遺傳基因、氣質、經歷等多方面因素的一個綜合體,沒有哪一個單獨的因素可以解釋這一切。

只從遺傳或者個人的經歷來看,沒法解釋這一切。這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甚至包括很多人遭遇外界的衝擊後,也會產生這個問題。比如說,父母離異,父/母去世,暴力事件的傷害,生病住院,等等。這些都會引起焦慮狀況。

我有一個同學焦慮得很嚴重,是因為他住院時發現肝上面有一個陰影。他覺得是肝癌,整天憂心忡忡,自己嚇自己,去搜很多醫學資料,非得證明自己的擔憂是對的。後來,醫生對他說這不是肝癌,他說:「醫生,你別騙我,我是有知識的人,你跟我就說實話吧。」醫生說:「那是肝上長了一顆痣。」人的臉上會長痣,這只是肝上長了一顆痣。他沒有患癌症,只是太焦慮。

在家庭中,要想改變孩子的焦慮,很多家長就直接告訴孩子「你這叫『焦慮』」,這只會把孩子搞得更焦慮。家長想改善孩子的焦慮狀況,唯一能控制的是自己的教養方式。如下教養行為,會導致孩子焦慮。

  • ·父母的過度控制

書裡有一個提法,叫「直升機父母」。家長天天在孩子身邊「飛」,什麼事都要管,吃東西、穿衣服、走路全要盯。當父母是一種直升機式的人物時,會把孩子搞得特別焦慮。比如,總是問孩子「冷不冷」「疼不疼」「能不能及格」「有沒有人欺負你」。

實際上,孩子的生活沒有那麼糟糕,但是直升機式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呈現的全是擔心,讓孩子覺得生活中好像到處是陷阱,隨時都會出事。

有一次,我兒子跟別人在學校裡打架了。他自己無所謂,說:「今天,我和朋友小小地打了一架,他蹭了我一下。」他說完,這件事情在我家就結束了。但如果這時候父母過來說「怎麼辦,要不找他們家長,要不到學校,我去找老師……」家長過度緊張,把情緒不斷放大,孩子的負擔就會變得越來越重。

  • ·焦慮解釋的模型

如果家長總跟孩子強調陌生人都是壞人,孩子會對陌生人,甚至對整個的環境產生擔心。

還有家長隨口說:「如果一個人成績不好,這輩子就完了。學習成績好就有一切,成績差就什麼都沒有。」這本身就立不住腳。我給很多總裁上過課,有一次,上課時我要求他們練習用左手寫自己的名字,這是我們課程中的一個練習。有一個總裁就是不寫,他特別誠懇地道歉:「樊老師,對不起,我不會寫字。」身家10億的老闆,他不會寫字,但他一樣想學習,並且已經擁有了好的生活。

我們去衡量一個人能力高低的標準絕不僅僅是成績,孩子的心理健康、人品、情商、個人特色、氣概、探索精神都比學習成績重要

有一天,我的一個朋友請我為她高中的兒子做輔導。這個孩子的數學和物理成績很差,語文、政治、英語特別棒,他還喜歡研究哲學。

他媽媽告訴我,孩子在分科的時候,要選擇理科。

這令人不能理解,媽媽知道他上理科很難考上大學。我就問這個男孩:「既然對文科這麼感興趣,也這麼擅長,為什麼要選理科?」

這個很帥的小夥子說:「我覺得我的人生不能有短板,別人能學會,我也能學會。別人能把物理學好,我也應該能學好,我應該挑戰一下。」

這是為了外部的評價在學習,忽視了自己內心的追求,他認為自己有短板很丟人,因為不符合老師的評價,老師喜歡全面發展的學生。

我有個朋友,感嘆自己上高中的時候總坐在最後一排,學霸都坐在前排。班裡每隔一個月換一次座位,完全按成績來換座位。

我一聽就很吃驚,按成績排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惡劣的,會讓有的孩子過早地自我放棄。我們需要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我對那個男孩講,馬雲高考成績一般,瓊瑤數學不好,作家三毛也學不好數學,一個人有點兒跟別人不一樣,沒什麼不行。

不去把孩子的某一面負面地放大,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容忍或鼓勵迴避行為

如果家長建議或者幫助孩子迴避,就像房間裡的大象,每個人都假裝沒看見它。一個家庭裡明明有問題,但是不能說,大家都假裝沒有。這會令孩子養成一個習慣,知道某件事情是不能提的,他會產生焦慮。

·拒絕或者是批評

比如,孩子說餓了,家長立即反問:「你剛吃完飯怎麼會餓?」

·衝突

孩子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行為習慣就是自我歸因,小孩兒看到兩個人打架,哪怕並不認識這兩個人,都會認為跟他有關係。

在家庭中,尤其是很多爸媽在吵了架以後,拿孩子撒氣。比如,媽媽對孩子說:「都怪你,要不是你這樣,我跟你爸會吵架嗎?」

當媽媽說出這樣的話語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歸因會變得更加嚴重。

很多家庭,只要父母一離婚,孩子就會說:「爸爸,我以後乖乖的,你不要走好嗎?」因為他覺得是自己不乖,父母才分開。孩子有特別強烈的自我歸因,家長就要在孩子面前謹言慎行,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大聲呵斥別人,與人發生特別多的衝突,以免孩子特別擔心。

以上都是和孩子的焦慮水平有著明顯關係的一些行為。

減輕焦慮的教養方式

積極的家庭教養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減壓。

  • ·行為獎勵

比如說,孩子願意接受挑戰,或者他的一個行為只是部分成功了,家長要給他一定的肯定和承認。在此,要讓孩子知道很多正面的情感類詞語,他理解這個詞語之後,就會找到成就感。

例如,孩子玩完玩具後能把玩具收好、放好,家長可以說:「你很棒,你剛剛這個行為叫『自律』。你懂得自律,懂得自己管理自己,懂得秩序感。」

要告訴他這是對的,把好的一面告訴他。他會有成就感,會樂於再做這樣的事

我兒子不遲到。每天早上,根本不用催他,鬧鐘一響,推他一下,他就起來了,起來以後自己洗臉、穿衣服、吃早飯。

吃完早飯,他來看我。如果我還在睡覺,他就過來在我臉上親一下,說「爸爸,我上學去了」。保姆就送他去上學。從開學到現在,他沒有遲到過一次。

很多家庭是要不斷地催孩子:「趕緊趕緊!」「快點兒,快點兒!」「完蛋了,要遲到了!」……「直升機父母」來了!這時候,孩子會把媽媽的抓狂當作鬧鐘,就是「媽媽不抓狂,說明時間還沒到;等我媽一抓狂,就該行動了」。這樣的孩子完全依賴在父母身上,反倒他會焦慮,他沒有自信和安全感。

我怎麼讓嘟嘟能夠做到不遲到的呢?

在他兩三歲的時候,有一次他表現出來不遲到的行為,他說:「爸爸,我們早出去,別遲到。」這時,我專門停下來,對他進行了表揚和肯定,我說:「嘟嘟,你知道嗎,你有一個行為很棒。」他問:「什麼行為?」我接著說:「你很守時,守時是一個非常好的素質。這個社會上的人都喜歡跟有素質的人打交道,你這個行為很受歡迎。」此後,他就愛上了守時這件事。

  • ·消除過度的焦慮行為

無論是出於關心,還是其他的感情,父母都不要對孩子的焦慮行為做出過度反應。父母越過度地關注孩子的焦慮行為,他就會越強化這件事。

比如說,孩子不願意見陌生人,他會往後躲。父母覺得很丟臉,說:「怎麼老躲著呢,過來打招呼!」孩子特緊張地走出來,打個招呼,其實會讓孩子下一次更不願意出來。

因為父母在強化這件事情,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不願意在大家面前表現的時候,沒關係,摸摸他的頭,替他介紹一下就完了

父母也不用解釋:「我們家寶貝就這樣,就是不願意見人,很害羞。」當父母不斷地強化這些標籤的時候,這個孩子就記住了。正常地處理就好了,不要表現得過於誇張,在他偶爾表現出願意跟人接觸的時候,要肯定他。也不要過度地表揚,不要做得讓孩子覺得這件事好像很奇怪。

  • ·管理自己的焦慮

要控制自己的痛苦表現,不要把自身的焦慮平添到孩子的身上,因為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焦慮。孩子的感受力特別強,他能夠完全地感受到你的狀態是什麼。

父母首先要讓自己平靜,提高自控力。可以考慮去做瑜伽,讀一些哲學類、心理學的書,要讓自己在情緒管理方面上一個臺階。父母淡定,對孩子會有很好的影響。

  • ·提高家庭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技巧

一個家可以通過溝通、民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大喊大叫,或者比賽看誰更強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從家長身上學習的

  • 如果在一個家裡,媽媽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對孩子的爸爸喊叫,那麼孩子和媽媽之間出現矛盾就是喊;
  • 如果媽媽的處理方式是躲起來哭,那麼孩子也會躲起來哭;
  • 如果爸爸處理問題的方式是摔門,孩子也會摔門;
  • 如果你把孩子甩在大街上說不要他了,孩子也會不要你,因為他發現不合作就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

父母放鬆是接納的前提

很多父母說,雖然知道好的家庭教養方式是什麼,但自己免不了總為孩子擔心,想「為他好」。但實際上,我們應該理解「為他好」的背後是自私,是不敢或者不願意讓孩子成為他本來的樣子,而只想讓他成為父母希望的樣子

我有個朋友是個搖滾青年,非常有活力,自己抱著吉他到處去唱歌,他想成為一個另類的、與眾不同的人。後來,他爸媽由於擔心他不穩定,苦口婆心地勸解。他掙扎了五六年之後,終於回到老家,從事了穩定的工作。

我再見他的時候,他的確「老實」了很多,老老實實地上班,下班之後和同事喝喝酒,時間一天天就過去了。

父母這次放心了,因為孩子終於在自己身邊,成為父母想讓他成為的人了。所謂的「為他好」,常常是代表著我們對孩子的控制。比如,擔心孩子的成績不好,擔心他青春期叛逆,懼怕他將來可能有危險或者失敗:眼睛總是盯著孩子的問題,總是不滿地想要調整,想要幫助孩子來控制他的未來……

我們其實要學會接受,只要我們的孩子不成為犯罪分子,不危害社會,我們就為這個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況且,孩子成為犯罪分子的可能,只來自扭曲的教育環境,比如天天挨揍。挨揍的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的行為習慣就是暴力,他看到暴力能得到想要的一切。所以,父母不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和行為習慣,惡果會隨之而來。

父母要勇敢地接受孩子成為跟你想像的不一樣的人

我爸從未想過我成為現在的樣子。我爸原本希望我學理工科,成為一個工程師。直到我給他聽了一期樊登讀書的《論語》,他承認我超乎了他的想像。

此前,我大學畢業去中央電視臺,我爸說中央電視臺不穩定。後來,我考博士、當老師,我爸說:「中央電視臺那麼好的工作,你說不要就不要了?」我沒有朝著他設想的方向去發展,我在北京創業,有自己的公司。我爸說:「回西安吧,西安好。」直到我辦了讀書會,他聽了我講的書,說還挺有意思的。

其實,孩子有可能會給你帶來很多的驚喜,只是他不按照你的方式去做。認識到這一點,父母就容易放鬆很多了。父母放鬆了,孩子才能放鬆。我們要學會接受,否則,接下來講的所有的工具你就不會用。

減少孩子焦慮,要限制自己的憂慮和想像。以下四個思維方式可以幫到我們。

  • 第一個思維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會發生」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讓每一個人把自己最擔心的一件事寫在紙上,投進紙箱子。兩周之後,大家打開箱子,結果發現絕大多數人擔心的事都沒有發生。焦慮來自擔心。

  • 第二個思維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是事實」。

人是一種特別善於幻想的動物,大量的矛盾是幻想出來的。人的痛苦往往來自推理。「庸人自擾」就是說很多煩惱是自己找來的。

比如說:別人看你的時候只是當時眼睛被風吹得不舒服,但是你覺得對方在斜視你;公司裡的「幫派」有可能就是你倆出去吃飯沒叫我,我就覺得你倆聯合起來針對我……謠言止於智者,因為智者不輕易推理,自然就減少煩惱了。

當一個人焦慮的時候,要能夠停下來提醒自己:這只是我想的,未必是真的。

一位女士發現她老公有一個信用卡的刷卡記錄是某家酒店,時間是星期三——是上班時間。她問老公星期三幹嗎去了。她老公說上班去了。她就開始琢磨離婚還是不離婚,離婚的話,孩子跟誰。她不知道怎麼辦,很苦惱,開始找閨密哭訴。

她自己先痛苦了一個多星期,閨密說「你跟他攤牌」。

她又問老公那個星期三到底幹嗎去了。她老公還是說上班去了。她說:「你要這樣說就沒意思了。」這位老公更疑惑了,問:「到底怎麼回事兒?」

她拿出老公的刷卡記錄,問是怎麼回事兒。老公也奇怪,自己明明沒去,怎麼會有酒店的刷卡記錄呢?

她說:「趕緊說吧,說了咱們好聚好散。」老公很生氣,兩個人跑去查刷卡單,去找POS機。

到底怎麼回事?原來,酒店旁邊有一個加油站。加油站的POS機壞了,借酒店的POS機來刷,刷完了就是酒店的記錄。

一個小小的誤會,把這位女士氣得已經快崩潰了,整天琢磨著怎麼離婚。

我舉這個極端的例子是說生活中很多的事不是事實。

  • 第三個是思維方式決定感受

事件發生未必導致你的壓力增大,在事件發生和壓力增大之間,隔著你的思維方式——你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

比如說,成績考得很差,是不是壓力就一定很大?未必!看你怎樣看待這件事了。有人覺得成績考得差很丟臉,要當學霸。但對於我來說,60分也不錯,我上大學的成績裡有很多課是60分,我感激我的老師讓我沒有一門功課掛科的。還有更強大的人,掛科也不要緊。有一位美國總統回母校演講,說:「你的考試成績是C,也可以當美國總統。」大家為他熱烈鼓掌。

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應。當價值觀不穩固,或者不正確的時候,我們會把一個小小的痛苦變得特別大。而真正有穩定價值觀的人,即便身處困境,他依然可以露出安詳的微笑,對所有來幫他的人雙手合十,表示感激。

  • 第四個思維方式就是要對抗全有或全無。

我們特別容易在生活中產生全有或全無的表現。

比如,我表揚了一個團隊的小姑娘,她有可能很高興,覺得自己在這個公司特別有前途。但如果我說她的某個方案寫得不好,她就立即覺得自己在這個公司沒前途了,老闆不喜歡自己,得換工作了。

生活中很多人會因為一件事就特別高興,也會因為一件事特別不高興。同樣的事,它未必完全是個好消息,也未必完全是壞消息。當我們看透全有或全無時,才會達到中庸,才知道生活中發生什麼事就處理什麼事,只要保持正面即可。

給孩子的焦慮管理計劃

管理自己和孩子的焦慮狀況,可以嘗試一些練習。

  •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感受。

不去否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媽媽知道你現在有點兒緊張,這很正常,因為媽媽也會緊張。」這表示你能夠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說:「你別緊張、別難過,這事不要緊,做壞了也沒人說你!」

這對孩子來講是壓力,只會讓他變得更焦慮。

  • 第二步:給焦慮的大腦重貼標籤。

我兒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可能是分離焦慮症,每天回到家就動手,總想打人。有一天,我跟他進行了一次談話。我說:「嘟嘟,你知道嗎?你體內有兩個小嘟嘟。」他很好奇,我接著說,「一個是『小天使』,一個是『小魔鬼』。當『小天使』出來的時候,你是這麼可愛,咱們很愉快。你也很喜歡這個『小天使』,對嗎?你也喜歡跟我們在一塊兒快樂地玩,是嗎?」他說:「對,我也喜歡。」

我接著說:「那個『小魔鬼』出來的時候,你就生氣,想打別人。這時候,你想幫誰?」

他說:「我想幫『小天使』。」

神奇之處在於,談完這一次話以後,「小魔鬼」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他只要一生氣,我們就會說「小魔鬼」來嘍,他一會兒就好了,就高興了,因為他要去幫助「小天使」。

對應《讓孩子遠離焦慮》這本書裡講的,就是你要學會貼標籤。

你不要對孩子提「焦慮」,你把它叫作「恐慌先生」「留心小姐」「擔心妹妹」。不要起很多個,根據需要,起一個就行。

比如說:「擔心小姐又出來了。」當他能夠自己看到「擔心小姐」的時候,他就學會控制了。你關注自己的內心了,才能夠控制它。在日常生活中,被焦慮控制,是因為你自己已經變成了「擔心小姐」,但你自己完全沒有感覺,因為看「擔心小姐」的人不在。當你能夠盯住那個「擔心小姐」看,「擔心小姐」就離開了。

  • 第三步:啟用第二反應。

我們平常一有想法就去做,叫「第一反應」。《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也就是說,季文子遇事都要考慮三次才去行動,孔子聽說後,說:「想兩次就可以了。」

「三思而後行」是句成語,但三思而後行不是孔子提倡的,孔子覺得想三遍太過了。

一個人想幹一件事,一想就去幹,這很危險。一想,停下來,再想一下,再幹,此時既想幹,又有行動力,行動力和考慮之間是一種和諧關係。但是,當你想太多,比如再多想了一步,三遍想完後,這事就做不了了。

第二反應就是想做一件事之前停下來,回憶一下,想一想該不該做,質疑一下自己的這個想法。一般來說,焦慮的人在遇到焦慮的時候,會傾向於做一個抵抗的、保護的動作,比如做一個大喊大叫的動作,釋放焦慮。這時,應該給自己一個再次思考的機會,看可不可以改變

插入一個我可不可以改變的動作,下一個動作就變了,就不是過去焦慮的動作,而變成一個改變的動作了。

  • 第四步:關掉身體的警報。

身體一發警報,人就緊張。這時候,最好大人和孩子都能夠學會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去感受呼吸。

我每次講課也好,出差也好,累的時候也好,感受呼吸10分鐘,精力就會恢復過來。

  • 第五步:學會讓孩子做主。

我家不存在搶手機的狀況,嘟嘟想看手機,我會問他:「看到什麼時候還給我,決定看多久?」他說:「打五局就還。」

他不會特別在意手機,有的孩子特別在意手機。只要有機會,孩子就立刻把手機搶過來,反而讓孩子很焦慮。

  • 第六步:鼓勵

在你幫助孩子做出這些改變以後,要給孩子更多的鼓勵、更多正面的能量。在一個充滿著肯定的家裡,孩子自信心會更強。

千萬不要擔心表揚孩子多了,孩子會翹尾巴,人這一輩子因為翹尾巴所犯的錯其實不多,大量的錯是因為不敢做而犯的,一個有自信的人是沒錯的。

有句話叫:「永遠自信,即便在犯錯的時候。」

幫助孩子自信,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是非常重要的事。

最後,結合我的經驗,為大家分享書中的小貼士:

  • ·害怕,我也能做。我害怕這件事,但我照樣能做,這才叫「勇敢」。
  • ·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他們為什麼感到焦慮。
  • ·幫助孩子劃定他們的舒適區,並且一步一步地擴大這個舒適區。

嘟嘟有一年暑假跑去學自由式,他說學自由式很開心。我問為什麼,他說自己已經不怕水了。他的舒適區變得越來越大。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去探索世界,讓舒適區變得越來越大:乘火車、坐高鐵、坐飛機、坐輪船,到鄉村摸一摸小動物……讓他能夠感受到:「我現在開始不怕這個了,我開始不怕那個了……」他不怕的越來越多,他的世界就在不斷地擴大了。

  • ·不要迴避恐懼的情境。對於恐懼的事用愉悅的、冷靜的語言來跟他們一起討論。
  • ·不要設定過高的目標,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沒那麼高,他反倒可能會成長為一個帶來驚喜的人。如果家長整天給他特別高的期望,他最後可能真的變成一個普通人。過高的期望帶來的是壓力,壓力帶來不安全,不安全帶來的結果是尋找安全,尋找安全的結果就是帶來平庸。

這個推理很明確,我們看到有的人,父母是高級知識分子,孩子完全是自由發展和成長。孩子長大後,即便遇到很坎坷的事,也能夠很好地處理,反敗為勝。

  • ·要讓孩子有掌控的感受,多給他一些掌控的機會。
  • ·不要強迫孩子面對恐懼,孩子應該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而不是在恐懼的環境中成長。用恐懼的方法讓孩子擺脫恐懼,最後的結果反倒是他更恐懼。
  • ·不要對他有過度的擔心就好了。

衣服穿少了,感冒了很正常。跟小朋友打架,也很正常。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中,有一點是無條件的愛。讓孩子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爸爸媽媽永遠愛他,這樣孩子才有安全感。

另外一點是,幫助孩子建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這樣,他遇到任何情況都是淡定的。這是個很高的境界,可有的孩子能做到。

相關焦點

  •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讀懂孩子的心,讓孩子遠離焦慮
    父母+孩子=家,父母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讀懂孩子的心》中,有一章節是與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遠離焦慮,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為什麼孩子會變得焦慮呢?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父母的情緒。父母的過度控制,過度緊張,就會把情緒放大,孩子的負擔就會越來越重。長期以往下去了,孩子內心的一個東西------安全感就被破壞掉了,產生了焦慮。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焦慮是一種大腦功能障礙。通俗地講,焦慮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情緒狀態。
  •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不難,父母先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那如何培養孩子的情商,成為很多父母面臨的一大重要課題。在教育中,很多父母可能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在孩子成長中出現了問題,也只會從其他方面找原因,而問題根源,有時候就是在父母的教育上。我有一個好友,由於幾年時間和老公分居,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缺少父愛,導致在情感上只依賴媽媽。
  • 《讓孩子遠離焦慮》讓孩子走出焦慮,唯有父母引導
    讓孩子遠離焦慮!現在父母越來越不懂孩子了,為什麼孩子的生活那麼好,可孩子身上卻出現了很多毛病?不愛說話、情緒差、膽小怕事、注意力不集中,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這項表現是由於焦慮引起的,孩子可能在成長道路上受其困擾,身心無比疲憊。如果父母了解了焦慮形成的原理及相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孩子怎麼面對焦慮,從而孩子憑自身能力成功應對,走出焦慮泥潭。
  • 《讓孩子遠離焦慮》,它有你想要方法
    就好比交給孩子一部關於情緒的操控手冊。這才是給予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在我們充分了解焦慮的大腦後,需要進行焦慮管理計劃6步驟以幫助孩子應對焦慮的方法。這一部分的內容可讀性比較強,可以精讀。特別在焦慮管理計劃6步步驟上,這部分父母的讀法可以採取解決問題的方式,將6步驟串聯繫起來。
  • 媽媽的情緒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新手媽媽的焦慮情緒怎樣排解?
    但伴隨著孩子出生的喜悅,新手爸爸媽媽,面對著這個軟糯的小人兒,一想到要開始對一個生命負責,深感為人父母的責任重大,就要考慮該如何才能承擔起父母的職責,更好地養育好孩子?養育孩子,對新手爸媽是個挑戰,剛開始會遇到很多問題,其中新手媽媽的焦慮情緒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那麼,新手媽媽的焦慮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焦慮?這本書能告訴你
    其實不然,孩子因為與家人分離所表現現出的哭泣就是一種焦慮心理的表達。作為家長,如果您想要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遠離焦慮,那麼《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這本書將為我們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方法與指導。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大體可以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焦慮的根源是什麼?
  • 寶媽們遠離焦慮吧,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吧
    導讀:寶媽們遠離焦慮吧,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陪伴孩子時,父母情緒焦慮怎麼辦?別著急,做成長型父母可以解決
    寶寶出生後,新手媽媽面臨的問題更多,首先是精神上的壓力和熬夜造成的焦慮,有一些新生兒剛出生的前幾個月睡眠會顛倒,常常半夜了還精神亢奮,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只能陪著熬夜,但是大多數家庭都是新手媽媽在陪著熬夜,照顧孩子,這樣下來,媽媽一直休息不好,必然會產生焦慮和不滿情緒,處理不好,甚至會產後抑鬱。
  • 【好書推薦】《讓孩子遠離焦慮》
    童年應該是快樂和無憂無慮的時光,但今天,越來越多的孩子表現出焦慮症狀,從尿床、黏人、頻繁肚子痛,到做噩夢,甚至拒絕去學校。著名焦慮問題治療專家塔瑪·瓊斯基針對兒童焦慮問題的實踐之作,談及5大焦慮類型、6大焦慮管理步驟,大量兒童焦慮問題真實案例。通過這本書,家長將會了解焦慮的各種表現、它的作用原理以及逐步降低焦慮的方法。
  • 父母學會情緒管理,給孩子成長環境增加甜蜜!
    許多父母在和寶寶互動的過程中,通常都會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總是帶著自己的負面情緒在裡面,這是很多父母的一個通病。而父母呢,常會說愛孩子,為孩子好,然後用父母的身份去壓迫孩子,讓孩子什麼都聽你們的。一旦我們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並且固執的堅持,或者是犯了小錯的時候,我們父母就會威脅,我們通常會說,帶著負面情緒的教育是最沒有用的教育,當父母在大聲說話的時候,孩子會將自己的內心鎖起來,因為孩子想要保護好自己不受傷害。有些小孩會用手捂著耳朵逃走,有的孩子就會用大哭來保護自己,有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膽小怯懦,被父母吼叫傷害的孩子,內心是充滿恐懼的,甚至會瑟瑟發抖。
  • 如何避免把焦慮情緒「傳染」給孩子?
    :在焦慮時把孩子當作發洩對象,觀察到自己的焦慮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看見孩子臉上出現那種並非害怕而是「天啊,我爸爸/媽媽又在發瘋了」的表情,卻更加憤怒而不知道如何自我控制。孩子們從父母的情緒表現得到線索,當他們觀察到父母處於焦慮狀態時,他們便會判斷當前的環境不安全。研究顯示,焦慮的父母也會有焦慮的子女,一半是由於基因影響,一半則是子女從父母的行為中學會了焦慮。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把焦慮情緒「傳染」給孩子?
  • 孩子的情緒管理,父母該如何做
    ▽你的方法是不是做錯了先問爸爸媽媽一個問題:「當孩子傷心甚至哭鬧時,您會怎麼做。」一大半的父母說:「買點好吃的哄哄就行了。」另外一些父母說:「沒事兒,讓他回房間,自己想通了就好了。」甚至還有父母用恐嚇,來阻止孩子哭鬧。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三步教你如何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什麼時候也變得讓人面目可憎,對自家孩子這麼不滿意呢?我們都知道,父母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不快樂的父母,養不出快樂的孩子。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作者蘿拉·馬卡姆博士是一位盛行的「父母和孩子並重」理論的主要倡導者。這本書與其他育兒書籍的最大不同在於,作者將矛頭對準父母,只有父母的自我成長,修煉自我,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 教3歲孩子管理情緒 養兒先育己
    每當聽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我總是會忍不住微笑,我們這些大人都還不知道怎樣做自己的情緒管理呢。那今天,咱們就學學吧~ 1 養兒先育己,我們父母先學習管理我們自己的情緒,首先,我們要認識我們人類的基本情緒:喜、怒、哀、懼。
  • 致家長:父母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不給孩子帶來壓力?
    由於生活環境等方面的不同,父母或許無法知道,也無法理解大洋彼岸的孩子需要什麼,是怎麼想的。這種家長或許並不願意承認的不知道與不確定性,也是焦慮情緒的來源之一。有些時候,父母的決定與孩子的決定正相反,從而出現雙方都不想看到的情緒對抗,反而加深了焦慮與無助的情緒。
  • 如何讓兒童遠離焦慮
    提到兒童焦慮,很多父母可能都會覺得無所謂,長大了自然就好了,但研究表明大約12%~20%的兒童患有焦慮症,需要父母的特別幫助。美國著名的情緒研究專家、臨床心理學大師塔瑪·瓊斯基在《讓孩子遠離焦慮》一書中,講述了以孩子焦慮為主題,圍繞不同年齡段焦慮的特點,突出案例等情況,進行舉例案例分析,尤其是對家庭中家長如何鑑別、參與治療、認同理解給予細緻的解讀和指導,是本具有指導性意義的家庭的兒童發展心理指導類書本。
  • 「初中家長」情緒管理:家長如何引導孩子掌控自己的情緒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相對來說都比較敏感、衝動,不懂得收斂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常常會因為情緒失控而做出傷人傷己的行為!那作為父母,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去做好情緒管理呢?另外一個就是孩子將不敢發洩的負面情緒一直積壓在心裏面,久而久之就成為了自己的一塊心病,導致成長和學習都受到幹擾。其實,當孩子有了情緒,用哭和發脾氣來表現的時候,正是我們家長教會孩子做好情緒管理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要引導孩子去感知自己的情緒。
  • 孩子的情緒管理,父母如何教,決定孩子的一生
    他一直責怪自己平時沒有好好看書,考前沒有好好準備,他越發覺得自己沒用,比別人差,因而非常灰心!他開始無心學習,垂頭喪氣,故意遠離人群,一個人躲在自己的殼裡,暗自療傷。小C弄丟了小B最喜歡的文具盒,卻完全不當回事,沒心沒肺。小B卻因為小C是他的好朋友,只能當時說「沒關係,沒關係」,之後卻心裡藏著疙瘩,再也回不去從前,兩人也是越走越遠。
  • 父母對自閉症孩子的成長焦慮是如何毀掉他們的?做到這5點不焦慮
    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父母對自閉症孩子的成長和康復焦慮已經根深蒂固,家長很容易被孩子刻板化的行為打擊,不知不覺中放大了孩子的不足卻忽略了發展的潛力,進而對他們的成長失去了信心,如果焦慮不停止,甚至越來越深,就有極大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毀了自閉症孩子。
  • 讓孩子遠離焦慮:3個方面了解焦慮的各種表現,幫助孩子應對焦慮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讓孩子遠離焦慮》。作者說,家長們要先從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事情開始。比如孩子怕狗,因為怕狗而完全不能出門。這時候家長可以和他們一起看那些畫著小狗的圖片。當孩子可以接受小狗的圖片以後,就可以試著帶他們去看看鄰居家的小狗,不過要離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