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智健康狀況已經越來越受到我們大家的關注了。
社科院曾做過一個調查,有的高考狀元工作後,表現不再出眾。為什麼這些高考狀元學習那麼超群,後來工作的時候「泯然眾人」?原因很簡單。學習成績特別好的小孩兒,大多是被家長威脅出來的。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施加這樣的壓力,說:「咱家沒錢,你老爸也沒有多大的能量。你要是長大了,自己不行,是沒人幫你的。我們倆把錢花完,都不給你留。」然後,家長還會告訴孩子社會競爭多麼激烈。從當時的效果看,孩子為之一振,開始努力學習了。
但是長此以往的結果是,他內心有一個東西被破壞了,那就是安全感。孩子在從小學習的過程中,被破壞掉了安全感,而產生了焦慮。孩子慢慢長大以後,看起來隨著他人格的成熟,焦慮感被逐漸掩蓋了,但是內心深層次的安全感被破壞以後,終身對他都會有影響。他努力想成為一個最普通的、跟別人沒有什麼差別的人,每個月給他發固定工資沒問題,只要別讓他擔風險就行。《讓孩子遠離焦慮》具有重要的意義。
孩子焦慮是有一些表現的,有的孩子總是特別擔心未發生的事,比如說有的孩子發問的句式是:「如果(發生了不好的狀況),我們怎麼辦……」這種頻繁擔憂的問句,不該是小孩兒問話的句式,小孩兒正常問話的句式是「這是什麼,為什麼……」
當使用「如果……怎麼辦」的時候,他比我們要擔心得多。
《向前一步》中,有一個幼兒園的小女生特別難過。她的理想是當太空人,湯姆的理想也是當太空人,她想跟他結婚,她的擔心是:「如果我倆都當太空人了,誰來照顧孩子?」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慮,家庭生活中,男人只要把錢拿回來,幾天沒回家,不會覺得內疚。很多男人經常一出差走好久,而女人出差這麼久則容易內疚。焦慮是對無常的抗拒。每當你明知道無常會發生,還是在內心不斷地希望這件事最好別發生,或者最好別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你的焦慮情緒就會出現。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焦慮是一種大腦功能障礙。通俗地講,焦慮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情緒狀態。當人們面臨不確定狀況的時候,他們無法對事件的結果做出預測,在不能確保他們的選擇是否正確的時候,焦慮就產生了。換成更通俗的說法就叫「糾結」,嚴重的糾結就是焦慮。
比如,有一個小姑娘,她糾結於自己的選擇。我對她說:「你願意讀研究生就去讀,願意工作就工作。」她說:「可是如果我工作了,就失去了讀研究生的機會;如果讀研究生,那我就沒法工作了。再說,讀研究生,萬一得不到我想要的效果呢……」
當我們總想到萬一的時候,就是對無常的抗拒。其實,不管選擇去工作還是去讀研究生,只要認真地過每一天,都是最好的選擇。人生沒有平行線,人生是一條單行線。從心理學來說,來自對不確定狀況的未知會產生焦慮。焦慮是遺傳基因、氣質、經歷等多方面因素的一個綜合體,沒有哪一個單獨的因素可以解釋這一切。
只從遺傳或者個人的經歷來看,沒法解釋這一切。這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甚至包括很多人遭遇外界的衝擊後,也會產生這個問題。比如說,父母離異,父/母去世,暴力事件的傷害,生病住院,等等。這些都會引起焦慮狀況。
我有一個同學焦慮得很嚴重,是因為他住院時發現肝上面有一個陰影。他覺得是肝癌,整天憂心忡忡,自己嚇自己,去搜很多醫學資料,非得證明自己的擔憂是對的。後來,醫生對他說這不是肝癌,他說:「醫生,你別騙我,我是有知識的人,你跟我就說實話吧。」醫生說:「那是肝上長了一顆痣。」人的臉上會長痣,這只是肝上長了一顆痣。他沒有患癌症,只是太焦慮。
在家庭中,要想改變孩子的焦慮,很多家長就直接告訴孩子「你這叫『焦慮』」,這只會把孩子搞得更焦慮。家長想改善孩子的焦慮狀況,唯一能控制的是自己的教養方式。如下教養行為,會導致孩子焦慮。
書裡有一個提法,叫「直升機父母」。家長天天在孩子身邊「飛」,什麼事都要管,吃東西、穿衣服、走路全要盯。當父母是一種直升機式的人物時,會把孩子搞得特別焦慮。比如,總是問孩子「冷不冷」「疼不疼」「能不能及格」「有沒有人欺負你」。
實際上,孩子的生活沒有那麼糟糕,但是直升機式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呈現的全是擔心,讓孩子覺得生活中好像到處是陷阱,隨時都會出事。
有一次,我兒子跟別人在學校裡打架了。他自己無所謂,說:「今天,我和朋友小小地打了一架,他蹭了我一下。」他說完,這件事情在我家就結束了。但如果這時候父母過來說「怎麼辦,要不找他們家長,要不到學校,我去找老師……」家長過度緊張,把情緒不斷放大,孩子的負擔就會變得越來越重。
如果家長總跟孩子強調陌生人都是壞人,孩子會對陌生人,甚至對整個的環境產生擔心。
還有家長隨口說:「如果一個人成績不好,這輩子就完了。學習成績好就有一切,成績差就什麼都沒有。」這本身就立不住腳。我給很多總裁上過課,有一次,上課時我要求他們練習用左手寫自己的名字,這是我們課程中的一個練習。有一個總裁就是不寫,他特別誠懇地道歉:「樊老師,對不起,我不會寫字。」身家10億的老闆,他不會寫字,但他一樣想學習,並且已經擁有了好的生活。
我們去衡量一個人能力高低的標準絕不僅僅是成績,孩子的心理健康、人品、情商、個人特色、氣概、探索精神都比學習成績重要。
有一天,我的一個朋友請我為她高中的兒子做輔導。這個孩子的數學和物理成績很差,語文、政治、英語特別棒,他還喜歡研究哲學。
他媽媽告訴我,孩子在分科的時候,要選擇理科。
這令人不能理解,媽媽知道他上理科很難考上大學。我就問這個男孩:「既然對文科這麼感興趣,也這麼擅長,為什麼要選理科?」
這個很帥的小夥子說:「我覺得我的人生不能有短板,別人能學會,我也能學會。別人能把物理學好,我也應該能學好,我應該挑戰一下。」
這是為了外部的評價在學習,忽視了自己內心的追求,他認為自己有短板很丟人,因為不符合老師的評價,老師喜歡全面發展的學生。
我有個朋友,感嘆自己上高中的時候總坐在最後一排,學霸都坐在前排。班裡每隔一個月換一次座位,完全按成績來換座位。
我一聽就很吃驚,按成績排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惡劣的,會讓有的孩子過早地自我放棄。我們需要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我對那個男孩講,馬雲高考成績一般,瓊瑤數學不好,作家三毛也學不好數學,一個人有點兒跟別人不一樣,沒什麼不行。
不去把孩子的某一面負面地放大,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容忍或鼓勵迴避行為
如果家長建議或者幫助孩子迴避,就像房間裡的大象,每個人都假裝沒看見它。一個家庭裡明明有問題,但是不能說,大家都假裝沒有。這會令孩子養成一個習慣,知道某件事情是不能提的,他會產生焦慮。
·拒絕或者是批評
比如,孩子說餓了,家長立即反問:「你剛吃完飯怎麼會餓?」
·衝突
孩子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行為習慣就是自我歸因,小孩兒看到兩個人打架,哪怕並不認識這兩個人,都會認為跟他有關係。
在家庭中,尤其是很多爸媽在吵了架以後,拿孩子撒氣。比如,媽媽對孩子說:「都怪你,要不是你這樣,我跟你爸會吵架嗎?」
當媽媽說出這樣的話語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歸因會變得更加嚴重。
很多家庭,只要父母一離婚,孩子就會說:「爸爸,我以後乖乖的,你不要走好嗎?」因為他覺得是自己不乖,父母才分開。孩子有特別強烈的自我歸因,家長就要在孩子面前謹言慎行,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大聲呵斥別人,與人發生特別多的衝突,以免孩子特別擔心。
以上都是和孩子的焦慮水平有著明顯關係的一些行為。
積極的家庭教養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減壓。
比如說,孩子願意接受挑戰,或者他的一個行為只是部分成功了,家長要給他一定的肯定和承認。在此,要讓孩子知道很多正面的情感類詞語,他理解這個詞語之後,就會找到成就感。
例如,孩子玩完玩具後能把玩具收好、放好,家長可以說:「你很棒,你剛剛這個行為叫『自律』。你懂得自律,懂得自己管理自己,懂得秩序感。」
要告訴他這是對的,把好的一面告訴他。他會有成就感,會樂於再做這樣的事。
我兒子不遲到。每天早上,根本不用催他,鬧鐘一響,推他一下,他就起來了,起來以後自己洗臉、穿衣服、吃早飯。
吃完早飯,他來看我。如果我還在睡覺,他就過來在我臉上親一下,說「爸爸,我上學去了」。保姆就送他去上學。從開學到現在,他沒有遲到過一次。
很多家庭是要不斷地催孩子:「趕緊趕緊!」「快點兒,快點兒!」「完蛋了,要遲到了!」……「直升機父母」來了!這時候,孩子會把媽媽的抓狂當作鬧鐘,就是「媽媽不抓狂,說明時間還沒到;等我媽一抓狂,就該行動了」。這樣的孩子完全依賴在父母身上,反倒他會焦慮,他沒有自信和安全感。
我怎麼讓嘟嘟能夠做到不遲到的呢?
在他兩三歲的時候,有一次他表現出來不遲到的行為,他說:「爸爸,我們早出去,別遲到。」這時,我專門停下來,對他進行了表揚和肯定,我說:「嘟嘟,你知道嗎,你有一個行為很棒。」他問:「什麼行為?」我接著說:「你很守時,守時是一個非常好的素質。這個社會上的人都喜歡跟有素質的人打交道,你這個行為很受歡迎。」此後,他就愛上了守時這件事。
無論是出於關心,還是其他的感情,父母都不要對孩子的焦慮行為做出過度反應。父母越過度地關注孩子的焦慮行為,他就會越強化這件事。
比如說,孩子不願意見陌生人,他會往後躲。父母覺得很丟臉,說:「怎麼老躲著呢,過來打招呼!」孩子特緊張地走出來,打個招呼,其實會讓孩子下一次更不願意出來。
因為父母在強化這件事情,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不願意在大家面前表現的時候,沒關係,摸摸他的頭,替他介紹一下就完了。
父母也不用解釋:「我們家寶貝就這樣,就是不願意見人,很害羞。」當父母不斷地強化這些標籤的時候,這個孩子就記住了。正常地處理就好了,不要表現得過於誇張,在他偶爾表現出願意跟人接觸的時候,要肯定他。也不要過度地表揚,不要做得讓孩子覺得這件事好像很奇怪。
要控制自己的痛苦表現,不要把自身的焦慮平添到孩子的身上,因為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焦慮。孩子的感受力特別強,他能夠完全地感受到你的狀態是什麼。
父母首先要讓自己平靜,提高自控力。可以考慮去做瑜伽,讀一些哲學類、心理學的書,要讓自己在情緒管理方面上一個臺階。父母淡定,對孩子會有很好的影響。
一個家可以通過溝通、民主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大喊大叫,或者比賽看誰更強硬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從家長身上學習的。
很多父母說,雖然知道好的家庭教養方式是什麼,但自己免不了總為孩子擔心,想「為他好」。但實際上,我們應該理解「為他好」的背後是自私,是不敢或者不願意讓孩子成為他本來的樣子,而只想讓他成為父母希望的樣子。
我有個朋友是個搖滾青年,非常有活力,自己抱著吉他到處去唱歌,他想成為一個另類的、與眾不同的人。後來,他爸媽由於擔心他不穩定,苦口婆心地勸解。他掙扎了五六年之後,終於回到老家,從事了穩定的工作。
我再見他的時候,他的確「老實」了很多,老老實實地上班,下班之後和同事喝喝酒,時間一天天就過去了。
父母這次放心了,因為孩子終於在自己身邊,成為父母想讓他成為的人了。所謂的「為他好」,常常是代表著我們對孩子的控制。比如,擔心孩子的成績不好,擔心他青春期叛逆,懼怕他將來可能有危險或者失敗:眼睛總是盯著孩子的問題,總是不滿地想要調整,想要幫助孩子來控制他的未來……
我們其實要學會接受,只要我們的孩子不成為犯罪分子,不危害社會,我們就為這個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況且,孩子成為犯罪分子的可能,只來自扭曲的教育環境,比如天天挨揍。挨揍的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的行為習慣就是暴力,他看到暴力能得到想要的一切。所以,父母不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和行為習慣,惡果會隨之而來。
父母要勇敢地接受孩子成為跟你想像的不一樣的人。
我爸從未想過我成為現在的樣子。我爸原本希望我學理工科,成為一個工程師。直到我給他聽了一期樊登讀書的《論語》,他承認我超乎了他的想像。
此前,我大學畢業去中央電視臺,我爸說中央電視臺不穩定。後來,我考博士、當老師,我爸說:「中央電視臺那麼好的工作,你說不要就不要了?」我沒有朝著他設想的方向去發展,我在北京創業,有自己的公司。我爸說:「回西安吧,西安好。」直到我辦了讀書會,他聽了我講的書,說還挺有意思的。
其實,孩子有可能會給你帶來很多的驚喜,只是他不按照你的方式去做。認識到這一點,父母就容易放鬆很多了。父母放鬆了,孩子才能放鬆。我們要學會接受,否則,接下來講的所有的工具你就不會用。
減少孩子焦慮,要限制自己的憂慮和想像。以下四個思維方式可以幫到我們。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讓每一個人把自己最擔心的一件事寫在紙上,投進紙箱子。兩周之後,大家打開箱子,結果發現絕大多數人擔心的事都沒有發生。焦慮來自擔心。
人是一種特別善於幻想的動物,大量的矛盾是幻想出來的。人的痛苦往往來自推理。「庸人自擾」就是說很多煩惱是自己找來的。
比如說:別人看你的時候只是當時眼睛被風吹得不舒服,但是你覺得對方在斜視你;公司裡的「幫派」有可能就是你倆出去吃飯沒叫我,我就覺得你倆聯合起來針對我……謠言止於智者,因為智者不輕易推理,自然就減少煩惱了。
當一個人焦慮的時候,要能夠停下來提醒自己:這只是我想的,未必是真的。
一位女士發現她老公有一個信用卡的刷卡記錄是某家酒店,時間是星期三——是上班時間。她問老公星期三幹嗎去了。她老公說上班去了。她就開始琢磨離婚還是不離婚,離婚的話,孩子跟誰。她不知道怎麼辦,很苦惱,開始找閨密哭訴。
她自己先痛苦了一個多星期,閨密說「你跟他攤牌」。
她又問老公那個星期三到底幹嗎去了。她老公還是說上班去了。她說:「你要這樣說就沒意思了。」這位老公更疑惑了,問:「到底怎麼回事兒?」
她拿出老公的刷卡記錄,問是怎麼回事兒。老公也奇怪,自己明明沒去,怎麼會有酒店的刷卡記錄呢?
她說:「趕緊說吧,說了咱們好聚好散。」老公很生氣,兩個人跑去查刷卡單,去找POS機。
到底怎麼回事?原來,酒店旁邊有一個加油站。加油站的POS機壞了,借酒店的POS機來刷,刷完了就是酒店的記錄。
一個小小的誤會,把這位女士氣得已經快崩潰了,整天琢磨著怎麼離婚。
我舉這個極端的例子是說生活中很多的事不是事實。
事件發生未必導致你的壓力增大,在事件發生和壓力增大之間,隔著你的思維方式——你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
比如說,成績考得很差,是不是壓力就一定很大?未必!看你怎樣看待這件事了。有人覺得成績考得差很丟臉,要當學霸。但對於我來說,60分也不錯,我上大學的成績裡有很多課是60分,我感激我的老師讓我沒有一門功課掛科的。還有更強大的人,掛科也不要緊。有一位美國總統回母校演講,說:「你的考試成績是C,也可以當美國總統。」大家為他熱烈鼓掌。
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應。當價值觀不穩固,或者不正確的時候,我們會把一個小小的痛苦變得特別大。而真正有穩定價值觀的人,即便身處困境,他依然可以露出安詳的微笑,對所有來幫他的人雙手合十,表示感激。
我們特別容易在生活中產生全有或全無的表現。
比如,我表揚了一個團隊的小姑娘,她有可能很高興,覺得自己在這個公司特別有前途。但如果我說她的某個方案寫得不好,她就立即覺得自己在這個公司沒前途了,老闆不喜歡自己,得換工作了。
生活中很多人會因為一件事就特別高興,也會因為一件事特別不高興。同樣的事,它未必完全是個好消息,也未必完全是壞消息。當我們看透全有或全無時,才會達到中庸,才知道生活中發生什麼事就處理什麼事,只要保持正面即可。
管理自己和孩子的焦慮狀況,可以嘗試一些練習。
不去否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媽媽知道你現在有點兒緊張,這很正常,因為媽媽也會緊張。」這表示你能夠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說:「你別緊張、別難過,這事不要緊,做壞了也沒人說你!」
這對孩子來講是壓力,只會讓他變得更焦慮。
我兒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可能是分離焦慮症,每天回到家就動手,總想打人。有一天,我跟他進行了一次談話。我說:「嘟嘟,你知道嗎?你體內有兩個小嘟嘟。」他很好奇,我接著說,「一個是『小天使』,一個是『小魔鬼』。當『小天使』出來的時候,你是這麼可愛,咱們很愉快。你也很喜歡這個『小天使』,對嗎?你也喜歡跟我們在一塊兒快樂地玩,是嗎?」他說:「對,我也喜歡。」
我接著說:「那個『小魔鬼』出來的時候,你就生氣,想打別人。這時候,你想幫誰?」
他說:「我想幫『小天使』。」
神奇之處在於,談完這一次話以後,「小魔鬼」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他只要一生氣,我們就會說「小魔鬼」來嘍,他一會兒就好了,就高興了,因為他要去幫助「小天使」。
對應《讓孩子遠離焦慮》這本書裡講的,就是你要學會貼標籤。
你不要對孩子提「焦慮」,你把它叫作「恐慌先生」「留心小姐」「擔心妹妹」。不要起很多個,根據需要,起一個就行。
比如說:「擔心小姐又出來了。」當他能夠自己看到「擔心小姐」的時候,他就學會控制了。你關注自己的內心了,才能夠控制它。在日常生活中,被焦慮控制,是因為你自己已經變成了「擔心小姐」,但你自己完全沒有感覺,因為看「擔心小姐」的人不在。當你能夠盯住那個「擔心小姐」看,「擔心小姐」就離開了。
我們平常一有想法就去做,叫「第一反應」。《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也就是說,季文子遇事都要考慮三次才去行動,孔子聽說後,說:「想兩次就可以了。」
「三思而後行」是句成語,但三思而後行不是孔子提倡的,孔子覺得想三遍太過了。
一個人想幹一件事,一想就去幹,這很危險。一想,停下來,再想一下,再幹,此時既想幹,又有行動力,行動力和考慮之間是一種和諧關係。但是,當你想太多,比如再多想了一步,三遍想完後,這事就做不了了。
第二反應就是想做一件事之前停下來,回憶一下,想一想該不該做,質疑一下自己的這個想法。一般來說,焦慮的人在遇到焦慮的時候,會傾向於做一個抵抗的、保護的動作,比如做一個大喊大叫的動作,釋放焦慮。這時,應該給自己一個再次思考的機會,看可不可以改變。
插入一個我可不可以改變的動作,下一個動作就變了,就不是過去焦慮的動作,而變成一個改變的動作了。
身體一發警報,人就緊張。這時候,最好大人和孩子都能夠學會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去感受呼吸。
我每次講課也好,出差也好,累的時候也好,感受呼吸10分鐘,精力就會恢復過來。
我家不存在搶手機的狀況,嘟嘟想看手機,我會問他:「看到什麼時候還給我,決定看多久?」他說:「打五局就還。」
他不會特別在意手機,有的孩子特別在意手機。只要有機會,孩子就立刻把手機搶過來,反而讓孩子很焦慮。
在你幫助孩子做出這些改變以後,要給孩子更多的鼓勵、更多正面的能量。在一個充滿著肯定的家裡,孩子自信心會更強。
千萬不要擔心表揚孩子多了,孩子會翹尾巴,人這一輩子因為翹尾巴所犯的錯其實不多,大量的錯是因為不敢做而犯的,一個有自信的人是沒錯的。
有句話叫:「永遠自信,即便在犯錯的時候。」
幫助孩子自信,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是非常重要的事。
嘟嘟有一年暑假跑去學自由式,他說學自由式很開心。我問為什麼,他說自己已經不怕水了。他的舒適區變得越來越大。
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去探索世界,讓舒適區變得越來越大:乘火車、坐高鐵、坐飛機、坐輪船,到鄉村摸一摸小動物……讓他能夠感受到:「我現在開始不怕這個了,我開始不怕那個了……」他不怕的越來越多,他的世界就在不斷地擴大了。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沒那麼高,他反倒可能會成長為一個帶來驚喜的人。如果家長整天給他特別高的期望,他最後可能真的變成一個普通人。過高的期望帶來的是壓力,壓力帶來不安全,不安全帶來的結果是尋找安全,尋找安全的結果就是帶來平庸。
這個推理很明確,我們看到有的人,父母是高級知識分子,孩子完全是自由發展和成長。孩子長大後,即便遇到很坎坷的事,也能夠很好地處理,反敗為勝。
衣服穿少了,感冒了很正常。跟小朋友打架,也很正常。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中,有一點是無條件的愛。讓孩子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爸爸媽媽永遠愛他,這樣孩子才有安全感。
另外一點是,幫助孩子建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這樣,他遇到任何情況都是淡定的。這是個很高的境界,可有的孩子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