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寶貴的,一去不復返,而且每個人的時間也是平等的,而時間也會給出每個人想要的答案,所以每個人都需要珍惜時間,而父母也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意識,讓孩子從小有時間觀念,並且也懂得珍惜時間。
一、良好的時間觀念
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是一個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但並不意味著全部。尤其是對孩子而言,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多方面的。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就要讓孩子知道時間觀念,做事不能拖沓。
二、儘量提高效率
讓孩子學會休息。一般學習一個小時左右,大腦就會疲勞,此時仍然用功的話,學習效率是很差的。
不同學科在大腦中使用的腦區是不同的,例如抽象思維主要在左腦,形象思維主要在右腦。同一天時間中,早晨、上午精力充沛,要讓孩子努力抓緊學習較難的功課,解決較複雜的問題。
三、善於利用時間
有些事情,最好是用一整塊時間,一氣呵成,幹出個結果。
告訴孩子做事不要磨磨蹭蹭,否則就是浪費時間,一定要合理的利用好每一分鐘,長此以往就會是一個很自律的孩子。
四、增加孩子的緊迫感
缺乏適度的緊張感是許多孩子做事磨蹭的重要原因,所以,家長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製造」點緊張的氣氛,讓孩子的神經繃緊一些,使孩子的生活節奏加快一些。
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可以給孩子的洗漱、穿衣、吃飯和做作業等增加些計時活動,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事先與孩子一起商定好,然後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裡保質保量地完成,孩子做得好就給予一定的獎勵,做得不好就給予一定的懲罰。
五、作息有規律
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常常是一邊吃飯,一邊玩耍;一件事情還沒有做完,心裡又想著另一件事情;所以父母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是養成時間觀念的前提。
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訂一張作息時間表,什麼時間起床,洗漱要多長時間,吃早餐要多少時間,放學後先做什麼,然後做什麼,幾點睡覺等,都可以讓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時間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孩子才能對時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才能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所以說,好的習慣讓孩子從小養成,長大之後會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