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雅禮中學是長沙市「四大天王」之一,也是全國最著名的中學之一,教學成績非常突出,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這些天,校長劉維朝建議降低英語學科在高考中的比重,採取成績等級制呈方式,各類高校招生錄取時設置英語等級要求;提升語文學科在高考中的比重,總分180分,增設30分國學(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考核。
除此之外,他還建議歷史學科應該確立為高考必選科目,歷史學應當成為所有高中生必修並內化的課程。
這一建議,得到了眾多網友的點讚,支持者呈現壓倒性優勢。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學習和英語考試中存在眾多問題,受到廣泛批評,近年來,關於改革英語考試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是因為:
第一、英語影響母語的地位
世界上除了我國,也許沒有第二個國家把英語上升到和母語一樣的地位,因為英語的分值和語文一樣高,所以有的孩子3歲就開始學英語,一直到大學,在英語上投入的時間,甚至比語文還要多。很多人對於國學經典並不熟悉,卻用大量的時間去說一些讓人聽不懂的英語,這樣肯定會影響語文的地位。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把背誦英語單詞的時間,用在國學上,我們學生的國學修養,會不會有很大的提高?而現實的情況是,學生去朗誦國學的很少,因為這些很少考或者性價比低,遠沒有英語容易「提分」,導致我們多數人根本沒有濃厚的國學修養。
長久以來,在很多人眼裡,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就是「很厲害」,至於怎麼厲害的,可能很多人也說不清楚,就覺著很厲害,這是為什麼?
因為很多人潛意識中早已經有「崇洋媚外」的意識了,而這種意識,直接威脅語文、國學在國家中的地位。
第二、英語影響考試公平
城裡的孩子,3歲學英語,農村的孩子3年級學英語,甚至是初中才能學英語,二者的起步不一樣,所處的英語環境也不一樣。
在所有考試科目中,英語是「家庭因素影響最大」的一門學科,因為城裡的孩子,從小就接觸英語,上英語特長班,所以聽說讀寫能力自然要強很多,而農村的學生,只能依靠「刷題」來學英語,不僅考不高分,而且學出來也是啞巴英語、聾子英語。
高考120分,對於城裡的孩子而言,可能算普通分,對於農村學生而已,這就是「天花板」。
第三、英語學習性價比低
不是說英語不重要,但是不能全民學英語,全面學英語吧?對於美術生而言,我見過很多專業很好的美術生,拿著名校的合格證,但是被90分的英語難住了,因為英語不合格,最後被拒之門外。
對於多數人而言,從小學習英語,但是有多數人真正能用到英語,那些搞科研的是可以用到,但是不能讓99%的人,陪著1%的人一起學習英語吧?
從鍾院士、鄭強教授學習英語的經歷看,學習英語並不是越早越好,當你真正需要英語時,就是你發奮圖強提升英語的時候,當你專業知識過硬的時候,英語才會你一個重要的輔助,但是現在很多人是本末倒置了,為了學習英語而學英語,為了考試而學習英語,完全忽略了「用」的本質,導致考試分不低,但是其實什麼都不會的尷尬結局。
英語設置等級分,我覺著非常有意義,不同的學科,可以根據要求,對於英語等級提出不同的要求,英語不用加入高考總分,對於多數人而已,英語有個入門水平就可以了,而英語最重要的是聽和說的能力,這兩個能力恰恰是考試很難考查的,用過多的時間去背誦永遠也用不到的單詞,背誦記了又忘的單詞,去背誦連老外都不懂的語法,這樣的英語學習,就是浪費時間。
是時候給英語降降溫了,你覺著呢?
再來說說歷史,在很多人看來,歷史是一門沒有用的學科,但是歷史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是一種民族的認可,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一個不懂國家歷史的民族,是沒有精神的民族。
除此之外,歷史還帶給我們理性分析的思維。我們現在學的歷史,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歷史就如同韁繩一樣,馬跑得快,也需要韁繩來掌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