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
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不管你在哪個年級段,老師說得最多的就是,多閱讀才對學習有幫助。多看書才能積累文化常識,大量閱讀,你才能寫好作文……語文的一切學習環節似乎都離不開閱讀。閱讀更是語文考試的重要題型,閱讀理解的得分關係到語文的總體成績。甚至有不少給閱讀理解研發公式、套路、答題話術等考試技巧的輔導方案。家長也會比較重視閱讀,有條件地給孩子買書,可是書看得越多,語文成績反而越差。
尤其是中學生,似乎一旦開始看言情小說,家長就非常緊張,甚至認為閱讀反而會影響學習成績,還會限制閱讀。小學拼命讀、初中不讓讀、高中想讀沒有時間了,閱讀練習的怪圈,到底怎麼破?小島老師想從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中,給大家分享一下,到底要怎麼科學地展開閱讀練習?不要再說一年看多少本書,或者寫多少篇讀書筆記,閱讀很簡單,3個方法能糾正你陷入的閱讀怪圈。
1、小學生大量閱讀有沒有用
作為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同學,開始做大量閱讀的練習,是有些太早了。這個年紀的學生,識字量都很低,對文字的理解和表達方式是比較欠缺的,大量的閱讀只會挫敗孩子的閱讀體驗,不會對積累知識有什麼幫助。家長正確引導閱讀,應該從興趣入手,幫助小學生來明白「閱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的學習意識。而且我們不要為別人家的孩子,上小學前就已經閱讀了幾百本書的設定給搞焦慮了,小學生大量閱讀沒有用,還不如做好識字這件事。
閱讀的第一個怪圈就是這樣,在孩子還沒建立好閱讀的準備時,就要求去大量閱讀了。問題是大部分孩子在家長的大量閱讀安排下,並不能通過閱讀有什麼語文學習上的長進,那麼這樣的閱讀就是無效的。我們應該關注的是閱讀的習慣,閱讀可以看多種書籍類型,除了課本裡建議指導的同步課外書,我們可以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安裝說明、做飯的方法、快遞單上的說明等等。保持閱讀的習慣為的就是增加對文字的感知力和理解。
2、中學階段閱讀要明確目標
到了中學,確實由於學科學習的科目增多,我們的學生的學習任務也繁重。但人生最好的閱讀習慣和階段就是中學,小學我們很難去建立獨立自主的閱讀意識,都是在家長的安排下去閱讀。到了中學,我們應該建立自己的閱讀觀,有自己的閱讀興趣和積累。閱讀是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學科學習的自信的,但恰恰相反,我們總是限制中學生的閱讀,只能看和考試相關的教輔材料,否則就會被認定為不務正業。
那麼在中學階段該如何閱讀?為了加深閱讀的深度,我們還要有明確的目標,對自己的語文學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比如你要知道,在語文學習的環節中,就是哪裡比較薄弱,通過重點閱讀來查缺補漏。有幫助性的閱讀才是改變閱讀怪圈的有力方法。那麼我們可以看「閒書」嗎?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我作為語文老師,還會鼓勵大家多讀閒書,甚至閱讀可以成為中學生學習放鬆的一個方式,讓大腦休息休息,為什麼不可以看休閒書呢?
3、高中閱讀要學會思考
書看得越多,為什麼語文成績反而越差?毫無疑問,在閱讀練習的過程中,我們同學沒有思考的練習。一篇好的文章和故事,到底好在哪裡?如果作為我的語文素材,我需要如何去挑選和應用,這些都是在作文素材轉化為作文素材是需要我們在閱讀中學會思考。也就是閱讀光看是沒有用,我們要用寫的方式,去感受學習的結果,也就是讀後感。閱讀的怪圈之3就是幹閱讀,不思考,沒有練筆。把這3點都糾正了,才能通過閱讀對語文學習成績有所幫助。
書看得越多,只有我們看進去了,和語文學習相結合,並且運用了閱讀的方法和技巧,真正通過文字學到了知識點了。這樣的閱讀才是有效閱讀,而大量閱讀卻不思考,沒有目的,基本是很難成為看書。培養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小學生不容易,家長也應該糾正自己的閱讀輔導理念,並不是書越看越多才是好的。
在小學階段,大量閱讀,除非是有學習天賦的學生,基本上都會對語文學習失去敬畏之心和興趣。家長在日常引導的時候,不要強求,保持家庭閱讀氣氛,或者定期帶孩子去圖書館進行閱讀文化的薰陶,才是我們提高閱讀能力的辦法。關於小學生閱讀,你還有哪些疑問或困惑?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