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鹿鼎記》的上映,讓很多觀眾對小人物韋小寶產生了興趣。《鹿鼎記》是金庸先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講述的明末清初,朝廷和教會之間的鬥爭,以及小人物韋小寶如何靠著「手無束雞之力」的特點,遊蕩於幫派和朝廷之間的故事。
這篇小說裡,還有一個神秘的組織:天地會。在原著中,天地會教主陳近南,命韋小寶為香主,派韋小寶去宮中做臥底,一方面為了收集神龍教的《四十二章經》,一方面為自己反清復明做內應。
雖然韋小寶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天地會】這個組織,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今天咱們就好好講講天地會這個組織,是怎麼誕生的,他們都做了些什麼。
全文共計2500字,閱讀時間6分鐘,建議收藏後閱讀。由本帳號原創並發布,轉載請標明出處。
天地會的建設和成員
天地會一開始是明末清初的民間組織。當時滿人接管政權,剛剛滅了明朝,整個滿洲國正處於根基未穩的階段。很多擁護明朝的百姓,還沒能適應新政權。這和每次改朝換代一樣,每到這個時候,民間都會像雨後春筍一般成立一些小組織。
這些小組織,也不一定不是為了推翻政權。有些只是因為動蕩時期,朝廷無暇顧及百姓生活,老百姓們只好自己保護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罷了。其實並談不上什麼遠大的抱負,性質更多時候,反倒像【民間互助會】一樣。所以這些小組織雖然多,但是流傳下來的卻很少。
因為當政權穩定後,朝廷開始關心百姓,建設地方經濟之後,這些【互助會】性質的小團體,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了。畢竟家家戶戶安居樂業了,誰還想著造反呢?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只要一個小組織沒有太強烈的推翻政權的欲望,那麼朝廷一般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
因為第一:就憑這些小小的民間組織想撼動朝廷,那簡直就是螞蟻撼大樹一般,朝廷甚至不會當一回事。畢竟這個朝廷,沒點真本事,他怎麼可能滅了前朝呢?第二,這些小民間組織存在的時候,反倒是更像是幫助了新朝廷穩定地方。這時候他們的互助抱團行為,恰恰讓民不聊生的現象改善了很多,大家互相找活幹,互幫互助,有一個小團體,在朝廷眼裡,其實也就算是拉個小幫結個小派,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
所以對於很多這種民間組織,朝廷也不願意出兵鎮壓。讓他們幫著朝廷穩住地方,等自己中央政權穩定以後,軍隊恢復以後,如果這些小組織還鬧事,大不了這時候再出兵鎮壓一下,或者大不了,給個編制給個官什麼的當一下,也就過去了。
所以明末清初的天地會其實就是這樣一個背景下成立的。天地會這個名字,就出自【拜天拜地拜父母】,天地會在地方又叫做【洪門】或者【洪幫】。
本初的天地會,成員都是一些市井小民,大多數都是破產的農民,轉成了手工業者,或者自己去做了小商販,也有一些水陸交通沿線的工人,還有一些沒有固定職業的江湖流浪人。
你看就這夥人,能發展出來什麼呢?雖然【天地會】成立之後,口頭上喊著「反清復明」的旗號,這夥人在最開始根本是被清政府無視的,主要活躍在福建地區。
天地會發展幾年以後,才出現了各個堂主香主,人員日益複雜,逐漸組織化,但是仍然以下層貧民為主。比如在《鹿鼎記》電影裡,陳近南命韋小寶為香主,就可見一斑。韋小寶就是一個最底層的小人物,從小在妓院長大,連自己父親是誰都不知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街溜子」,就這樣一個人能當上香主,可想而知這個組織裡也沒什麼大材了。民間組織,大都如此。
於是在這種背景下,天地會就默默發展。
天地會為什麼這麼憎恨清朝?這和一段傳說中的歷史有關
接下來一段傳說中的歷史,這其中的真偽尚無從考證,我們把它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即可。
話說這個天地會,本來就是小打小鬧。但是機緣巧合下,惹怒了康熙。
那一年康熙還沒有穩定政權,調派福建南少林的高手為軍官,這幾個高手恰恰還都是天地會的成員,他們替康熙遠徵西藏。這一仗大勝之後,本應該凱旋歸來,結果這一伙人就被誣陷了。有大臣誣陷這些高手們意圖造反。這還得了?康熙政權還沒穩住,一聽這事,就派八旗兵把南少林滅了。
有幾個高手逃了出來,把這件事傳到了天地會,於是在當初的首領陳近南的鼓舞下,乾脆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以滅了清朝為口號得了!其實這本來就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康熙估計也後悔不已,因為用現在的眼光想也能知道,他們怎麼可能有造反之心呢?人家這些高手,手握著兵權替清朝出徵的時候不造反,打贏了仗回來才造反,至於嗎?
所以到了這,「反清復明」這口號就算打響了。
天地會的演變
反清復明口號一出,滿洲政府肯定就座不住了,那就鎮壓吧,結果小瞧了天地會,越鎮壓反而口號打的越響。天地會慢慢就演化成了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反動派,入會要求變得嚴格起來,教會規矩也變得複雜起來。
可是當一切都在向著正規發展的時候,天地會自己不爭氣,慢慢就發展跑偏了。前文咱們知道,這天地會的成員,都是下層百姓,哪懂那麼多規矩?都是韋小寶這樣的嬉皮無賴,於是這一來二去,天地會就從本來要滅清朝這件事上,變得開始欺壓周圍的人了。甚至到最後,他們都把這個反清復明的口號不管不顧了,成了當地的一個黑社會性質的組織。
一邊喊著要推翻朝廷,一邊欺壓百姓收保護費,其實最後什么正事也沒幹。咱們想想也能知道,看看這人員配置,他們也幹不了大事呀!轉成了黑社會之後,滿洲政府高興了,這可算有了打壓的理由了吧?於是乾隆年間朝廷以「替天行道」「剷除奸惡」為口號,瘋狂鎮壓天地會。這次,天地會可沒了群眾基礎。
一個燒殺搶掠的黑社會組織,百姓怎麼可能還相信嘛?怎麼可能支持他們奪政嘛,他們要是有了政權那老百姓自己還能有好果子吃?
所以天地會從乾隆、嘉慶兩個時期,就漸漸退出了江湖。此時,清朝政權也穩固了,百姓生活也穩定了,也沒什麼人惦記著推翻乾隆了。
關於清朝天地會的故事,正史中的記錄很少。若不是電影《鹿鼎記》的成功,估計也沒什麼人對天地會有興趣。歷史的沉淪滾滾向前,總是有各種組織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發達,即使是有天地會在小範圍裡作梗,那也無非是螳臂當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