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我們最常聽到的三個字就是「御花園」,我最喜歡看的一部宮鬥劇《甄嬛傳》,很多故事都是發生在御花園,比如甄嬛第一次跟皇帝相見,就是在御花園蕩鞦韆時發生的;還有安陵容想要引起皇帝的注意,故意在御花園唱歌等等,也是發生在御花園。
在古裝片裡,似乎但凡是嬪妃悶了、皇帝無聊了,都要到御花園去走走,以至於像我這樣的歷史小白,就還以為偌大的皇宮,只有一個花園叫「御花園」呢。直到後來看過一套書,才知道自己對故宮的了解太過淺薄。
前段時間,我給孩子買了一套書,名字叫《我要去故宮系列》,這套書是故宮博物院和中信出版集團合作出版,在紫禁城建成 600 年、故宮博物院建院 95 周年之際,為小朋友打造的一套兒童科普讀本,真正讓孩子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到故宮全貌、了解故宮歷史風雲變幻全景的一套好書。《我要去故宮系列》由20冊書籍構成,每冊書籍分4-5個主題,建築、歷史、藏品等,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鋪陳而來。給疫情期間不能外出的孩子們帶來一場集趣味性、故事性、教育性於一體的視覺之旅。
故宮有四大花園,最神秘的一個你知道是哪個嗎?
正如我開頭說的一樣,在很多人的意識裡,提起故宮最常聽到的就是「御花園」這個地方,但其實,故宮有「四大花園」——御花園、建福宮花園、慈寧宮花園和寧壽宮花園。
事實上,故宮的這四個花園,每一個都有說不盡的故事。坤寧宮的宮後苑,也就是後宮的御苑,稱御花園。乾隆皇帝住在養心殿,由于欣賞幽靜雅致的建福宮,遂在其西建立建福宮花園,也稱西花園。慈寧宮南專為太后而設的花園稱慈寧花園。寧壽宮花園是乾隆皇帝改建寧壽宮時所建的花園,後來也稱乾隆花園。
今天,我們就跟著《我要去故宮系列——探秘寧壽全宮外朝》這本書,從探訪寧壽宮花園開始,一起來探秘一下故宮裡寧壽全宮的故事。
乾隆皇帝鍾情寧壽宮:既體現情懷,又寄託哀思
在故宮裡,相較其他三大花園,唯數處在寧壽宮的乾隆花園最為神秘,因為這裡不僅僅是一個休閒場所,更是寄託著乾隆皇帝的情懷和孝心所在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乾隆皇帝曾經六下江南,甚是喜歡江南風物,在修建這座寧壽宮花園,他曾對負責修建花園的官員提出要求:要將江南的竹林搬進他為自己養老所修建的倦勤齋裡。但是,北京環境乾燥,竹子難以長期保存,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工匠用楠木做出竹林的模樣,然後在楠木上著色繪畫成竹子的樣子,甚至將竹節都畫上了。
這,是體現著乾隆皇帝情懷所在的細節。
那麼另一方面,寧壽宮也是體現乾隆皇帝寄託哀思的地方。
1735年雍正皇帝病逝,乾隆即位,因他深深仰慕自己的皇祖康熙皇帝,在即位之初,乾隆皇帝就向上天默禱,如果自己能夠在位六十年,就一定傳位給儲君,絕不敢跟皇祖康熙皇帝執政六十一年相比較。
而體現他這種仰慕最佳的另一個方面,是他把寧壽宮作為自己將來退位養老的太上皇宮地所在,並對寧壽宮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和修繕。為什麼皇宮裡有諸多宮殿,乾隆卻選了極不具盛名的寧壽宮呢?這還得從他最仰慕的皇祖康熙皇帝身上說起。
歷史上的故宮:有過殘酷無情的權力鬥爭,也有過溫暖感人的皇室親情
自明代開始,仁壽宮就是供先帝有封號的妃嬪與無名封的宮中女眷居住養老的地方,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皇帝在此區域敕建新宮,將其嫡母仁憲太后移居於此,其他太妃、太嬪作為太后的隨居人員一同居住於此。
仁憲太后雖不是康熙的生母,但康熙卻一直把她當生母來奉送。據《清實錄·康熙朝實錄》記載,康熙幾乎天天前往皇太后宮請安,另外,拜謁祖陵、駕幸盛京、避暑古北口以及巡幸五臺山等,都會恭迎太后一同前往。
除此以外,康熙還常常去陪太后解悶聊天,太后去世那年,康熙64歲,不顧自己病體,號啕痛哭到不能自已。
這樣說來,能讓仁憲太后居住的地方,一定是皇宮裡康熙認為極好的地方了。
現在,古代的人們早已離我們遠去,留給我們後人的,是一段段盪氣迴腸的故事,和故宮裡寶貴的歷史文物。
讓孩子了解歷史,先從了解故宮開始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這套《我要去故宮系列》書籍出版之後,能夠讓更多的小朋友通過它走進故宮,愛上故宮,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上面說的寧壽宮的故事,只是這套書籍裡面很小的一部分內容,另有非常豐富的故宮知識、高達上千個知識點包含在內。
比如,清宮也有「吊威亞」;宮廷戲臺可擴音;宮殿屋脊樣式多;皇家冬天巧取暖;點翠、累絲彰顯古人卓越的技藝……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冷門知識,例如我們常常聽到的「推出午門斬首」,這裡的午門其實並不是專門斬首的地方,而是紫禁城的門面擔當,其恢宏的氣勢顯示著皇家的威嚴。如此氣派的午門,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原來,每逢戰事大捷,皇帝都會登上午門城樓受俘,接受凱旋的將士進獻俘虜,弘揚國威。除了與戰爭相關的受俘儀式,皇帝還會在午門參與主持各種典禮儀式。
這套書裡的內容涉及歷史文化、建築設計、政治人物、文物精粹、宮廷文化、古代科技等多個領域,講述的方式又十分適合孩子們的閱讀口味,非常生動有趣。
為何這本書能讓孩子們快速了解故宮?
感謝現代社會的便捷,可以讓孩子們足不出戶通過這套《我要去故宮系列》圖書來全面了解故宮知識。這套書通過五大特點,為我們的孩子系統呈現真實而完整的故宮:
專業性這套書由故宮宣傳教育部精心打造,歷時數年籌備策劃,3 年時間打磨成型,每位故宮專家都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領。又經 20 餘位專家反覆審讀,參考近百種權威典籍資料,改稿幾十次,才有了這套書的出現。
趣味性如果帶孩子去逛故宮,從中軸線到東西六宮,再到外西路和外東路,20個建築區域,相似的院落從外表看似乎也沒什麼不同,這套書既講了建築,又說了歷史,既有精美的文物呈現,又有有趣的歷史故事,讓孩子們在文字和插圖之間,放飛自己想像的翅膀。
真實性比如《我要去故宮:探秘珍寶館》這套書裡面,有流傳數百年的故宮珍寶,最為絢麗,引人想要一探究竟。在這套書中,呈現大量精美的實物圖片,讓孩子不用在博物館展櫃前隔著玻璃看,打開書就可以盡情觀賞。
知識性這套書對傳統文化做了分類呈現,系統講解,幫孩子構建知識體系。將故宮裡的建築、文物同歷史、文化、典故等相結合,以小見大展示古人智慧。
比如在前面說的這本《我要去故宮系列——探秘寧壽全宮外朝》裡,作者除了講解了寧壽全宮的前身後世,還用精緻的圖畫呈現了這個宮殿在故宮所處的位置,以及用明、清的一些小故事來告訴孩子們,這座宮殿在歷史中曾經經歷過哪些風風雨雨。
獨特性目前故宮的開放面積達到 80%,但是故宮裡不同的宮殿區域會進行不定期的輪流修繕,想看全既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還要看運氣。
在這套書裡,孩子們不光可以了解全面的故宮故事,故宮宣教部的老師們還拿出最新研究成果與大家分享。我們可以在書中看到許多故宮的精彩細節,以及獨家資料,其中就有從未面世照片首度公開。
不知家長們有沒有留意到一個現象,歷年的中考、高考題中,語文、歷史,甚至英語考題裡,有一個話題常被考到——故宮!而今年正是紫禁城建成 600 年,故宮博物院建院 95 周年,「故宮」很可能會再次出現在孩子們的考卷上。
有人說,閱讀是最廉價的高貴,而疫情長假,正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好時機,讓我們趕緊行動起來吧!有需要的父母可以直接點下面連結給孩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