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故宮
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恢弘的建築
黃瓦紅牆,巍峨的午門
開闊的三大殿
都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
除此以外,大家最熟悉的地方
可能就是御花園了
影視劇裡經常被提到的皇帝的花園
亭臺水榭,奇花異草,美不勝收
太和殿和御花園正好分別代表了
我國傳統建築遵循的布局
即「前朝後廷」的建築格局
故宮三大殿
前朝即指皇帝接見使節、官員的正式宮殿,以太和殿為主的三大殿,後廷則為皇帝日常起居的生活區域,包括東西六宮、御花園等,區分前後的標誌性建築是乾清宮。其實這樣的皇城建築格局早在周代《周禮·考工記》中已經有明確的規定,建築的功能分工清晰、合理,一直延續下來。
故宮平面圖
探秘御花園
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宮後方,正南有坤寧門同後三宮相連,左右分設瓊苑東門、瓊苑西門,可通東西六宮;北面是集福門、延和門、承光門圍合的牌樓坊門和順貞門,正對著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門。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 (1420年),後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為帝王后妃休息、遊賞而建,也兼具祭祀、頤養、藏書、讀書等用途。
故宮御花園
御花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佔地面積12000平米。
御花園的「優秀」
01
靈動秀美的格局
了解傳統建築的小可愛們一定知道,中國園林的布局講究對稱美,御花園也遵循這一原則,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
欽安殿為重簷盝頂式,坐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臺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園林景觀。
欽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北邊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於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廈;南邊的萬春亭和千秋亭,為四出抱廈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頂是天圓地方的重簷攥尖,造型纖巧,十分精美。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御花園增色不少。
這兩對亭子東西對稱排列,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朱漆彩繪,金碧輝煌,秀美靈動。
御花園浮碧亭
御景亭高聳於御花園北的堆秀山上,是宮苑中眺望風景的絕佳之處。亭內天花藻井,並面南設寶座,亭外設石供桌是帝後於九月初九重陽節登高遠眺的地方,在這裡可將整個紫禁城盡覽。
堆秀山位於欽安殿東北,是由各種形狀的太湖石塊堆砌而成的假山,依牆拔地而起,山高14米。這座假山是人工堆成,堆山匠師們稱為"堆秀式",故稱堆秀山。山前一對獅子石座上各有一石刻龍頭,口噴水柱高達10餘米,景象十分壯觀。山下小路曲折盤旋通向山頂。山前正中有門,門內有洞,沿洞內石階盤旋而上,也可到達山頂。
堆秀山御景亭
02
古樹參天的大花園
如果說故宮裡的建築都可以一比一還原重建,御花園內現存古樹160餘株可是無法複製的珍寶,其中樹齡三百年以上的約有五六十株。猶如臥龍的白皮松、盤根錯節如傘蓋的龍抓槐,紅牆、黃瓦、白欄、綠植,構成了渾然天成的清幽意境。
在欽安殿前有一連理柏佔據顯位,樹的二根分別位於故宮中軸線的兩側,於1米多高處合二為一,在中軸線正上方變為一棵。相傳兩樹自動結伴,心往一處想,堅貞不屈,因而感動了上蒼,使之融為一體,人們叫它連理樹,象徵純真的愛情,因而引來了天下不少痴情男女與它相擁。
位於堆秀山東側有一棵古柏,被封為「遮蔭侯」。它在園中名氣最大。此樹高7.8米,樹圍0.9米。它雖貌不出眾,所在的位置也不顯赫,但怎麼會得此殊榮呢?
相傳有一年,乾隆下江南,天氣很熱,隨從人等個個汗流浹背,惟有乾隆爽身愜意。回朝後,乾隆皇帝在園中遊玩來到此樹前,一太監奉承道:皇上去江南時此樹枯萎。皇上一回來此樹又茂盛起來了,看來是此樹隨皇上一同去了江南。乾隆一想,去江南的路上別人大汗淋淋,而自己卻很涼爽,再聽太監這麼一說,想必此樹暗中為我遮蔭,不禁心中大喜,便賜封此古柏為「遮蔭侯」。後來還為它題寫了《柏樹行》刻在碑上,碑就在樹旁的搞藻堂西牆上。
這些古樹雖老態龍鍾,但還枝繁葉茂,每天迎接著海內外廣大遊人。
欽安殿外古樹
御花園的花灌多栽植在東側和南側,有太平花、丁香、榆葉梅、海棠等,花池裡主要種植的是牡丹、芍藥,其中不乏名貴品種。
散落點綴在各處的山石盆景,質地稀有,造型奇特。如絳雪軒前擺放的一段木化石盆景,看似一段久經曝曬的朽木,背後千百的蛀孔清晰可見,它其實是遠古的樹木,經過自然界的作用成石,敲之鏗然有聲,尤為珍貴。
御花園木化石盆景
03
滿地都是故事
到了御花園,風光旖旎無限美好,感覺眼睛真是不夠用,這御花園裡甬路的路面經常被忽略,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彩石路面都是用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
御花園石子路面
路面圖案內容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共計900餘幅,沿路觀賞,妙趣無窮,下次您再來御花園的時候別忘了留意腳下的景致。
御花園石子路面
在御花園逛一圈
是不是感覺之前又白來了
其實故宮是一個常看常新的地方
眼下正是五月初夏時節
故宮在月初時進行了有序開放
你還在等什麼
一起來共赴這美好之約吧~
滿族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