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4日訊(崔子峰記者包海多)「K20次列車接近,請上水員們再次檢查上水設備,做好上水準備」「一號上水員準備完畢……」電臺中傳來了上水班長和上水員們的聲音。24日9時15分,K20次國際旅客列車準時到達昂昂溪站。
」兼職「上水員扛著上水管準備作業。 崔子峰 攝
k20次國際旅客列車停靠在昂昂溪站。 崔子峰 攝
上水員在擰水栓。 崔子峰 攝
上水員作業時冷水噴濺一身。 崔子峰 攝
中東鐵路時期的昂昂溪老站房已改為國際旅客候車室。 崔子峰 攝
昂昂溪站始建於1903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百年老站。國際旅客列車自1954年1月31日起開行,K19/20次是往返於俄羅斯與中國兩個國家首都之間開行的首趟國際聯運旅客列車,全程8986公裡,運行140小時13分,穿越西伯利亞鐵路,在中國鐵路哈爾濱局境內橫跨濱洲鐵路線,昂昂溪站是連接這條中歐鐵路大通道上的必經之路,也承擔著該趟列車的上水任務。
進入春運後,由於旅客出行需求增大,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公司加開了海拉爾至赤峰等多對臨時旅客列車,昂昂溪站是集團公司的補水站,除臨時給加開的旅客列車上水,其主要負責北京到莫斯科國際列車的上水工作。由於站內沒有專職的上水員,上水作業只能由9名客運員兼任,每班一組,每組3人,負責2個站臺上的42口上水井。因站停時間短,上水員必須保證在站停的10分鐘有效作業時間內給列車加滿水,為此他們上水基本靠「跑」,一趟列車上水作業下來,他們需要肩扛凍硬的水管走1000多步,插拔水管20多次,旋轉水閥100多圈。
由於列車使用俄制客車體,上水設備與俄羅斯車體不匹配,水管接頭與車體連接不緊密,在車廂水箱注滿水後,冰冷的涼水溢出水箱,時常會噴濺到上水員的身上。從列車進站到出站,插管、開栓、加注、關閥、拔管,一次上水作業的10分鐘的時間裡,上水員一身汗、一身涼水是很正常的事,通常上水員一個班下來都要準備兩三套衣服。
這個站的「兼職」上水員平均年齡55歲,還有一些本應該病退,卻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今年57歲的上水員李春峰先後從事過制動員、扳道員,去年年初做了癌症手術,現在正處於康復期,卻依舊每天像「沒事人」一樣「跑」在水井之間。李春峰只是站內「兼職」上水員的一個縮影,這些上水員克服著各種困難完成工作,2019年,他們還連續12個月受到國鐵集團的通報表揚。
上水工作雖然辛苦,但上水工們立足崗位為中歐友誼的移動橋梁補給水源,他們身體力行見證著、盼望著「新絲綢之路」貿易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