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論文年發表百萬篇 被引用率卻低於世界平均值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國內論文年發表百萬篇 被引用率卻低於世界平均值

   原標題:學術期刊「走出去」有多難

   「現在學術期刊裡辦英文版的越來越多,但質量令人擔心,編輯水平不敢恭維,基本用詞用語欠缺規範,關鍵詞表述時常出現明顯錯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報刊司司長艾立民日前在2014上海書展學術出版上海論壇上直言不諱地揭示了當前學術期刊「走出去」存在的問題。

   2014上海書展學術出版上海論壇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出版協會、文匯報社、復旦大學《復旦學報》主辦。論壇邀請嘉賓50人,分別是國內各主要學術刊物主編、學術文摘主編、高校文科學報主編和文史哲經各科知名學者。

   國內英文投稿大多不過關

   上海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在致辭中表示,學術出版是出版皇冠上的明珠,學者的學術之路都是從論文發表起步,很多專著的核心觀點往往先濃縮在一篇論文中,相比學術專著,學術期刊出版周期較短,傳播最新學術成果具有顯著的優勢。

   然而,儘管國內人文社科類期刊上每年發表的SCI論文達百萬篇,居世界第二,但被引用率卻低於世界平均值。

   談及「走出去」之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葛曉音深有共鳴。他分析說,「國內投來的稿子,英文大多不過關,特別對於我們那些做古典文史哲研究的稿件,提高英文翻譯水平更顯得迫切」。

   多種思路解決「中譯英」難題

   在葛曉音教授看來,英文翻譯差強人意的問題可能在幾十年內都得不到解決。「主要因為我們大部分教師都是在國內培養的,如果不做英文翻譯這一行,翻出來的文章很難符合英文讀者的表達習慣。」他認為,請英文專業人才把關成本較高,只適用於那些希望在海外打響名氣的有實力學術期刊雜誌社,否則也不用那麼爭著國際化。葛曉音說:「其實走出去和走進來的難度是雙向的,美國、德國的一些期刊編輯也很頭痛,因為他們發表的英文、德文學術文章,中國讀者大部分也不看。」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承功表示,為了擴展國際影響力,《復旦學報》現在的做法是,一方面,請國外著名學者擔任外籍編輯,另一方面,開闢新欄目,刊發國外學者的論文,促進海內外學術的有效交流。

   從規範基本的用詞開始

   艾立民在發言中表示,面對國際期刊的精品化、集群化、數位化趨勢,中國的人文社科期刊所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總體看來,國際影響力偏低,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期刊。或許,基本的用詞和話語翻譯規範是發展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第一步。

   據了解,鑑於英文期刊質量較低的現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於近期邀請來自國家外文局、新華社等機構的資深翻譯家編一本翻譯詞語表,對國家機構做統一的規範翻譯,並對涉及領土、區域名稱和政治經濟方面關鍵詞提供標準譯法、表述和解釋。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深度分析:盲目推崇論文引用率後果嚴重
    論文「他引總次數」比「SCI他引次數」所涉範圍更廣、數量更大,此舉體現了對論文引用率的重視以及對提高評價科學性的努力。最新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亞洲大學排行榜中,中國大陸地區高校首次佔據前兩位。在其指標體系中,「論文引用」權重也高居30%,看來重視論文引用率在教育評價中普遍存在。
  • 中文論文投稿查重率要低於多少?
    作者:新風學術網 成功投稿發表類期刊論文,對於需要職稱評定的朋友來說非常重要,而雜誌社、學報等為了打擊學術造假行為,都會對投稿論文進行查重,檢測合格者才有機會發表論文,那麼中文論文投稿查重率要低於多少才算合格呢?降低中文投稿論文查重率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 調查發現篇幅長的論文引用率高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Krzysztof Stanek,分析了2000年至2004年在頂級天文學雜誌上發表的30027篇同行評審論文,結果發現,隨著論文長度的增長,平均被引用數也在增加。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天文學家J?觟rg Dietrich此前也進行了一項類似的研究,得到了相同的結論。
  • 從400篇集中造假到7萬次自我引用,讓國內很多SCI論文淪為水貨
    用施一公在2019年政協會議上的發言:」中國很多專利和論文都是為發論文而灌水論文「甚至有很多拿到高級職稱的人其實連簡單的SCI灌水論文都不會寫,直接交給第三方機構花錢買論文,最近世界學術界的打假教授,美國前史丹福大學的伊莉莎白.畢克又通過大數據比對發現來自不同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超過400篇的論文驚人的一致,似乎都出自」同一工廠「,其中這些論文的作者大部分都來自中國的醫院,其中山東省幾乎佔據半壁江山
  • 研究發現參考文獻多能夠提高論文引用率
  • 學者探究論文未被引用的原因
    學者探究論文未被引用的原因 2019年07月17日 14: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琪 字號 關鍵詞:科學信息;科研生產力;美國 ;學者;二十國集團
  • 發表5年後引用還是0:掠奪性期刊上,六成論文沒人看
    定義「掠奪性期刊」 「掠奪性期刊」一詞出現於 2010 年,到目前已有上百篇學術文章都提出了針對掠奪性期刊的警告,其中包括 38 篇研究論文。掠奪性期刊它像很多開源期刊一樣,需要作者花錢才能發表,但同行評審流程非常敷衍或根本沒有,也缺少其他的把控文章質量的措施。
  • 中國高被引論文數世界第二
    原標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中國卓越論文產出報告」中國高被引論文數世界第二去年,中國的卓越科技論文產出增加、熱點論文、高被引論文數量均升至世界第二位;在世界三大頂尖科技期刊發表的中國論文數量排第四位;SCI資料庫收錄中國科技期刊比上年增加
  • 201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國內論文+卓越論文)
    對各個年度發表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上的論文被引用次數設定一個n指數分界線,各年度發表的論文中,被引用次數超越這一分界線的就被遴選為「卓越國內科技論文」。我們經過數據分析測算後,對近5年的「卓越國內科技論文」分界線定義為:論文n指數大於發表時間的論文是「卓越國內科技論文」。例如論文發表1年之內累計被引用達到1次的論文,n指數為1;發表2年之內累計被引用超過2次,n指數為2。
  • 北大核心、南大核心、SCI三者的區別及怎樣發表北大核心
    前面無論是你發表多少篇,也不如一篇優質的期刊文章能讓你在大學及學術界立足。所以sci是要看看具體的if和分區情況。具體怎麼分呢?主要看影響因子,即if。影響因子是指一篇論文所在期刊的文章的平均被引用率。比如一個期刊一年12期,一期20篇文章。一年就是240篇文章。如果一共被引用了240次,那麼本年度if等於1。但是具體算法一般是統計兩年的從而算出if。
  • 研究揭示封面圖像對學術論文引用率的放大效應
    針對這一問題,王國燕課題組展開了媒介傳播與論文引用率關係的深入研究。基於文獻計量學分析Nature、 Science,、Cell及其子刊封面故事文章的引用率,發現Nature和 Science封面故事文章引用率為所有論文平均引用率223%以上,但Cell封面故事文章引用率同比只有114%。
  • 三大世界頂尖科技期刊發表論文數 中國排第四
    為了重視發表在我國國內期刊的優秀論文,打破唯SCI的評價標準,把握學術話語權和首發權,中信所採用科學計量學方法,遴選出在國際各學科領域發表的高於該領域平均水平的論文,在國內各學科領域排在前1/10水平的論文,構成中國卓越科技論文資料庫。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卓越科技論文共計31.59萬篇,比上年增加12.4%,國際卓越論文佔我國國際論文總數的36.4%。
  •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盲目推崇論文引用率後果嚴重
    論文「他引總次數」比「SCI他引次數」所涉範圍更廣、數量更大,此舉體現了對論文引用率的重視以及對提高評價科學性的努力。最新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亞洲大學排行榜中,中國大陸地區高校首次佔據前兩位。在其指標體系中,「論文引用」權重也高居30%,看來重視論文引用率在教育評價中普遍存在。
  • 中國SCI論文中化學學科論文最多,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1位
    ,在國內各學科領域排在前1/10水平的論文,構成中國卓越科技論文資料庫。 國際高被引論文數量世界排名第二 2009-2019年被引用次數處於各學科世界前1%的論文稱為高被引論文。中國高被引論文數為30755篇,佔世界份額為20.0%,數量比2018年增加了23.9%,排在世界第2位,位次比上一年度上升一位,佔世界份額提升了近3個百分點。
  • 引用自己已發表的論文可以嗎?
    對於研究生同學應該都知道,每每畢業,學校都有一個嚴格的研究生畢業論文要求標準。如果你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校期間多多少少會發表一兩篇學術期刊論文,這樣的論文對研究生來說確實是加分不少。不過有同學會問了,如果我的研究生畢業論文中引用或使用我自己發表過的論文內容後,會被論文查重系統判定為畢業論文的抄襲內容嗎?其實有這樣疑問的同學一定是沒有接觸過知網查重系統的同學,畢竟並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會對本科畢業論文使用知網論文檢測系統來審查畢業生論文,以至於到了碩士學位才接觸到CNKI知網系統。
  • 世界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科學論文
    奧利弗·豪·洛瑞  在谷歌中輸入「奧利弗·豪·洛瑞」這個名字,只能得到幾張面容模糊的肖像照,寥寥無幾的新聞報導,以及一篇發表於1951年的學術論文。  一篇就足夠了,這可是全世界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截至2004年1月,這篇題為《用Folin-酚試劑測量蛋白質》的生物學論文已經獲得了275699次引用。論文中,洛瑞根據自己在美國紐約公共健康研究所作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測定蛋白含量的方法。
  • 2018 年重磅復盤:中國產出全球 25% AI 論文、政府署名 AI 論文...
    相較 2010 年——2014 年,大部分子類別的論文發表率在 2014——2017 年期間經歷了高速增長。值得注意的是,神經網絡論文在 2010 年——2014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 3 %,而這個數值在 2014 年——2017 年期間則是 37 %。
  • 2017年哪些高校發表SCI論文和授權專利多?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了201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結果包括2017年度中國科研機構發表的國際和國內論文數量、引用數、高影響力論文、授權專利等眾多指標。本文特摘錄了報告中涉及到的2017年部分高校的科研數據,今天一起來看一看。
  • 中國國際論文被引用數 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二位(厲害了,中國科技)
    原標題:中國國際論文被引用數 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二位(厲害了,中國科技)   本報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劉詩瑤)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31日發布的最新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2007年至2017年10月我國科技人員發表的國際論文共被引用19335萬次,較2016年統計時增加29.9%,排名比去年上升兩位,超越英國和德國躍居世界第二位
  • 從論文引用數看我國科技創新力
    2006年我國在國際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已達17.2萬多篇,僅次於美國,為世界第二。 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判斷一篇論文的內在價值及其創新力,該論文發表後被他人引用的次數是重要指標。全球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領域信息解決方案供應商Thomson Reuters(湯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團就用這些量化數據來預測諾貝爾科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和經濟學)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