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內論文年發表百萬篇 被引用率卻低於世界平均值
原標題:學術期刊「走出去」有多難
「現在學術期刊裡辦英文版的越來越多,但質量令人擔心,編輯水平不敢恭維,基本用詞用語欠缺規範,關鍵詞表述時常出現明顯錯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報刊司司長艾立民日前在2014上海書展學術出版上海論壇上直言不諱地揭示了當前學術期刊「走出去」存在的問題。
2014上海書展學術出版上海論壇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市出版協會、文匯報社、復旦大學《復旦學報》主辦。論壇邀請嘉賓50人,分別是國內各主要學術刊物主編、學術文摘主編、高校文科學報主編和文史哲經各科知名學者。
國內英文投稿大多不過關
上海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在致辭中表示,學術出版是出版皇冠上的明珠,學者的學術之路都是從論文發表起步,很多專著的核心觀點往往先濃縮在一篇論文中,相比學術專著,學術期刊出版周期較短,傳播最新學術成果具有顯著的優勢。
然而,儘管國內人文社科類期刊上每年發表的SCI論文達百萬篇,居世界第二,但被引用率卻低於世界平均值。
談及「走出去」之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葛曉音深有共鳴。他分析說,「國內投來的稿子,英文大多不過關,特別對於我們那些做古典文史哲研究的稿件,提高英文翻譯水平更顯得迫切」。
多種思路解決「中譯英」難題
在葛曉音教授看來,英文翻譯差強人意的問題可能在幾十年內都得不到解決。「主要因為我們大部分教師都是在國內培養的,如果不做英文翻譯這一行,翻出來的文章很難符合英文讀者的表達習慣。」他認為,請英文專業人才把關成本較高,只適用於那些希望在海外打響名氣的有實力學術期刊雜誌社,否則也不用那麼爭著國際化。葛曉音說:「其實走出去和走進來的難度是雙向的,美國、德國的一些期刊編輯也很頭痛,因為他們發表的英文、德文學術文章,中國讀者大部分也不看。」
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承功表示,為了擴展國際影響力,《復旦學報》現在的做法是,一方面,請國外著名學者擔任外籍編輯,另一方面,開闢新欄目,刊發國外學者的論文,促進海內外學術的有效交流。
從規範基本的用詞開始
艾立民在發言中表示,面對國際期刊的精品化、集群化、數位化趨勢,中國的人文社科期刊所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總體看來,國際影響力偏低,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期刊。或許,基本的用詞和話語翻譯規範是發展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第一步。
據了解,鑑於英文期刊質量較低的現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於近期邀請來自國家外文局、新華社等機構的資深翻譯家編一本翻譯詞語表,對國家機構做統一的規範翻譯,並對涉及領土、區域名稱和政治經濟方面關鍵詞提供標準譯法、表述和解釋。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