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奮戰一線,家裡孩子哭成淚人,避雷針效應幫孩子疏導壞情緒

2021-01-15 欣然育兒

2020年春節,一場疫情讓很多人的生活都亂了套。

同宿舍的一個大學同學身處疫情中心武漢,問過幾次她的情況,說是還好,只是姐姐和姐夫家不太好:同學姐姐是醫生,姐夫是警察,武漢疫情,二人都奮戰在抗議一線,快一個月沒著家了,留下剛滿四歲的女兒無人照顧,同學就把娃接回了自己家。

同學有個四歲半的男孩,兩個小孩年齡差不多,開始還能玩到一塊兒。幾乎每天,小姑娘都會給爸爸媽媽發視頻聊天,然而等待她的大多是無人接聽,小姑娘漸漸地開始發脾氣、摔玩具、故意找哥哥吵架,最近幾天更是經常抱著哭成個淚人,嚷著要找媽媽,不要爸爸媽媽死。

原來,同學和老公每天都會查看疫情狀況,偶爾也會當著孩子的面進行一番討論,本以為四五歲的孩子還不懂,不想卻被小姑娘記在了心裡,加上好長一段時間沒見到爸爸媽媽,壞情緒積攢在一塊兒,才會不斷出現發脾氣、哭鬧的情況。

同學也挺無奈,姐姐姐夫在一線,怎麼能讓英雄的孩子哭成淚人兒?於是每天換著花樣陪小姑娘玩,可娃只是開心那麼一會兒,每次開心笑著笑著就哭了,然後開始各種想爸爸媽媽、不然就是發脾氣。

父母奮戰疫情一線,家中孩子的情緒要如何安撫?

如何跟孩子解釋爸爸媽媽的離開?

疫情開始,醫護人員、警察等職業的人挺身而出,守在抗戰一線,但他們同時也是寶爸、寶媽,他們的孩子也需要他們,在這個舉家團圓的春節,看著別的家庭全家團圓,要如何孩子解釋爸爸、媽媽的離開?

最近看了一本繪本《媽媽要去打怪獸》,它是由知名的兒科醫生、原衛生部兒童早期綜合發展項目專家張思萊奶奶權威推薦的。

書中用孩子們可以理解的語言講述了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著什麼:因為病毒侵入了地球,導致很多人生病了。

為了城市生活的正常運轉,醫生要去救人、快遞員要去送貨、營業員要堅持上班,爸爸媽媽作為醫生和警察,也要為保證人民的生活堅守崗位。

媽媽去上班不是不愛你,其實媽媽很愛很愛你,但如果大家都不去打怪獸,所有的人都會被打垮,所以爸爸媽媽要衝上前。

爸爸媽媽都是勇敢的人,勇敢,就是在很害怕的時候,還能去做正確的事。

通過繪本,孩子對外面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有了了解,對爸爸媽媽的工作有了了解,心中的那份害怕和擔心就會下降很多,也更容易通過其他方法來緩解孩子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而導致的壞情緒。

運用避雷針效應,讓孩子的壞情緒得到疏導

網絡上看到一張圖片:一個幾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都在抗疫一線。他已經有一個多月沒見到媽媽了,小男孩說完眼淚就流了出來,我的淚也跟著出來了。

作為母親,我很明白孩子一段時間見不到媽媽的情景,年前有段時間單位特別忙,有兩天晚上我都在單位加班,晚上也在宿舍住。婆婆幫忙看孩子,說孩子白天玩得很開心,可一到晚上睡覺的時候,就開始哭鬧著找媽媽,怎麼哄都哄不下,一直到他哭累了自己睡過去。

一個多月不見媽媽,孩子內心得承受多大的痛苦?作為成年人,尚且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個比喻用這裡好像不大貼切,但意思是一樣的,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愛絕對不會比戀愛中的人少),一個孩子,幾十天裡得積攢多少的思念?而這些思念一旦無法得到合理的舒緩,就有可能變成壞情緒,讓孩子心理上收到傷害。

在親子教育中有個很著名的「避雷針效應」:在雷雨天氣裡,一些高大的樹木可能會被雷擊,但是那些比樹還高的幾十米甚至幾百米高的建築物,由於有避雷針的保護,反而能夠安然無恙。

避雷針是在高大建築物頂端安裝一個金屬棒,用金屬線與埋在地下的一塊金屬板連接起來,利用金屬棒的尖端放電,使雲層所帶的電和地上的電逐漸中和,從而保護建築物等避免雷擊。孩子的壞情緒,如果能夠像避雷針一樣得到有效引導,讓壞情緒得到舒緩,就能避免孩子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父母奮戰一線,家人如何利用「避雷針效應」疏導孩子的壞情緒?

爸爸媽媽不在自己身邊,其他的家人要如何疏導孩子的壞情緒?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疫情肆虐,很多人每天最關心的就是又增加了多少確診病例,又有多少死亡病例,甚至還有一些謠言也在無形之中給你增加這緊張、焦慮的情緒。不要覺得孩子小就可以當著他的面討論這些,一歲多的寶寶就可以通過表情判斷你的情緒了,這些負面情緒會直接傳染給孩子,讓他的壞情緒集聚更多。

適度的焦慮有利於疫情防控,但作為孩子的監護人,請注意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別把壞情緒傳染給孩子。同時也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一旦發現孩子情緒異常,要儘快採取措施讓他的壞情緒得到疏導。

儘量讓孩子最熟悉的親屬陪伴

孩子年齡小,其實內心是很敏感的,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安全感,這個時候如果能有他最熟悉的親屬陪伴,孩子的安全感提升,不良情緒得到緩解,更容易讓孩子忘掉父母不在身邊的壞情緒。

不吼叫責備

當孩子的壞情緒得不到有效的疏導,積攢到一定程度,就會以一些極端行為表現出來,比如平時很乖的孩子突然變得愛哭鬧、隨便扔玩具、故意打碎杯子等等。一些家長無視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出現壞情緒的時候只是一味地批評責備,孩子就會把這些情緒積壓在心底,就像是雷電之前的雲層一樣,越積越厚,慢慢地就會帶上電,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一陣電閃雷鳴。

給他一個釋放口,然後轉移他的注意力

大寶前幾天弄傷了,縫了兩針,今天老公要帶孩子去醫院給傷口。在家憋了20天的二寶聽說之後立馬表示要出去,哭得歇斯底裡,還打翻了玩具盒子。平時在家二寶表現得特別乖,他很明白現在外面有病毒,不能出門,也會為一線的醫護人員點讚助威,然而哥哥因為受傷出了兩次門,這些天來他內心積攢的小情緒就爆發了。

孩子在家悶著,有壞情緒很正常,很多孩子的不良情緒得不到發洩就會越積越多,這個時候你需要給孩子一個釋放口,讓他的情緒得到釋放。

我抱著二寶,輕輕拍著他的背,讓他痛痛快快地哭了一通。哭完之後孩子情緒好了很多,但仍舊撅著小嘴巴,不願搭理我。拿出娃喜歡的巧克力,擺出他喜歡的樂高,我自言自語:外面的病毒好厲害,我要拼一個樂高戰士幫外面的叔叔阿姨戰勝小怪獸。可是媽媽不會拼怎麼辦?

二寶眨眨帶著淚花的眼,一臉小傲嬌:我會,但我才不會幫你。

一通勸說之下,娃投入了拼樂高的遊戲中,完全忘記了剛才不讓出門的不快。

孩子的心理其實是很柔軟的,一旦發現不良情緒的苗頭,試著疏導一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他們也很容易從壞情緒裡走出來。

爸爸媽媽奮戰抗疫一線,孩子哭著要找媽媽,監護人要做好避雷針,及時對孩子的壞情緒進行疏導,讓抗戰一線的英雄們更放心。

相關焦點

  • 一生氣就罵粗話,摔東西,當孩子有極端情緒,要用"避雷針效應"
    現在對於孩子的教育是越來越困難了,父母越來越沒有轍去對待孩子,去教育孩子,因為現在孩子是變得越來越嬌弱,越來越不堪一擊了。可以說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難以琢磨,脾氣是越來越壞了,父母很難去應對孩子情緒的爆發,孩子的情緒就像天氣一樣說變就變,沒有一點徵兆。從而也使得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變得越來越困難,父母沒有任何辦法去應對孩子的情緒爆發,也沒能夠去預防孩子的情緒出現。
  • 孩子一言不合就哭,家長明白「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壞情緒
    在生活中經常發現很多孩子犯錯誤後,家長還沒說兩句呢,就開始大哭上了,遇到一點小事也會哭個不停,這樣的孩子往往令家長們很頭疼,因為動不動就哭的緣故,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管。其實很多孩子小的時候就是愛哭,但是孩子愛哭有很多原因。不過很多家長聽夠孩子哭,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就會發脾氣不耐煩,可是父母越是這樣孩子越是愛哭。
  • 情緒心理學:幫助孩子疏導不良情緒
    :別讓情緒成為孩子成長中的絆腳石社會心理學家所說的「霍桑效應」也就是所謂的「宣洩效應」。每個孩子先天都具有各種不同的情緒。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如何管控自己的情緒,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父母不能過分的溺愛孩子,也不能過份的寬容和懲罰孩子。
  • 壞情緒害人害己,家長要謹防「踢貓效應」,以免讓孩子受其波及
    但是,往往卻讓孩子哭的越來越傷心了。這個時候,家長就會為自己所作出的不當的教育行為,表示出深深的悔意,可謂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所產生的這種連鎖反應,如果使用一個心理學上面的術語來說明的話,就是「踢貓效應」。「踢貓效應」在孩子身上的表現1.
  • 心理學「踢貓效應」: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
    曾看過一個新聞,說的是一對父母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因為一個小問題意見不一,大吵起來,隨後更是動起手來,導致媽媽面部被毀了,爸爸被拘留了,只剩下孩子受驚無措地大哭。看到這個事情的時候,人們都很心疼這個孩子,紛紛指責這對父母不會控制壞情緒。
  • 700餘位家長戰一線,海澱教師當起「臨時父母」
    據不完全統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海澱80餘所中小學中有700餘位學生家長投身戰「疫」一線,有的馳援武漢,有的夫妻雙雙上戰場。他們是醫護人員,也是普通父母。當「最美逆行者」奮戰一線時,他們的孩子怎麼辦?
  • 孩子悶悶不樂、亂發脾氣,陪孩子玩遊戲,更有助於幫其調節壞情緒
    ,一開始那個媽媽還在安慰孩子不要哭了,但是孩子並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那個媽媽一下子火氣就上來了,嗓門變得大起來了:「哭什麼哭!再哭的話,你就一個人在這裡待著,我回家去了!「孩子一聽,哭得更兇了……現實生活中,遇到孩子情緒不好的的時候,父母經常象徵性地安慰了幾下,就會失去耐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進行訓斥、埋怨,破口大罵,甚至發展到出手打一頓的地步,結果使雙方的壞情緒都迅速升級,鬧得很不愉快。
  • 孩子總是哭?家長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不要輕易阻止孩子的情緒釋放
    他爸爸趕過來時不但沒有安撫他,反而當著眾多家長孩子面前大聲說道:「男兒有淚不輕彈!不就被磕到了麼?這有什麼好哭的!把眼淚憋回去!」孩子聽完呆在一旁,收了收剛剛悲傷的情緒,強忍住沒讓眼淚掉下來。家長們見到此情形也勸這位爸爸幫孩子把傷口處理一下,以免被感染,兩三歲的孩子摔疼了哭也是很正常的。男孩爸爸不但不聽取意見反而說:「流血流汗不流淚,男孩就應該堅強,這是老祖宗交代的道理。」
  • 孩子有壞情緒不用怕,家長學會三個方法,引導孩子疏導情緒
    生活中面對孩子情緒的問題,家長首先要知道孩子發洩的情緒是好是壞,要清晰知道孩子因為什麼才導致情緒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並且解決。想要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就要學會引導疏導孩子的情緒,慢慢地回歸正常。家長要學會體會孩子情緒。生活中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家長想要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拿走時,很多孩子會出現大哭的情況。但是由於孩子時間玩得太長,況且還要做一些其他事情,家長必須要做這些事情。
  • 孩子脾氣差不是天生的,壞脾氣背後是有一個不會做情緒疏導的父母
    導讀:孩子脾氣差不是天生的,壞脾氣背後是有一個不會做情緒疏導的父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脾氣差不是天生的,壞脾氣背後是有一個不會做情緒疏導的父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和孩子玩「情緒紅綠燈」,終止孩子壞情緒
    孩子們常常喜歡模仿,所以如果父母的情緒都控制不好的話,甚至在孩子面前展示暴躁的一面,那麼孩子長期處於恐懼和害怕之中,慢慢的就很容易會參照父母的行為,就像複製一樣,遇到相同的不順心的問題,就會很容易展現出來。 拿破崙說過:能制好情緒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還偉大。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父母,對孩子帶來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 孩子是個「愛哭鬼」?利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負面情緒
    前幾天,琪琪因為自己不小心,把姑姑給她新買的玩具摔壞了,哭得特別的傷心,媽媽說再給她買個一樣的也還是不聽,繼續哭。琪琪媽很發愁,孩子怎麼成了「愛哭鬼」,一丁點的事都會忍不住大哭一場。新買的裙子髒了一點點,哭;心愛的圖書弄破了一個角,哭;跟小朋友玩遊戲輸了,哭……在別人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到了琪琪那裡就成了打擊她的大事。
  • 繪本推薦 |《壞脾氣的格拉夫》教會孩子控制壞情緒的小故事
    每天陪孩子聽故事,還能加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提高孩子的安全。睡前聽故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堅持最重要!讓孩子掌握疏導自己壞情緒的辦法,不哭不鬧,不亂發脾氣,有話好好說,讓每個家長都能看到孩子令人欣喜的進步與成長。那麼,今天就讓格子醬帶你一起走進繪本故事《壞脾氣的格拉夫》吧!
  • 「有什麼好哭的?」學會讓孩子發洩情緒,父母別忽略「鐘擺效應」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孩子為什麼總是喜歡哭?其實每個人都是伴隨著一聲啼哭而來到這個世界上,小孩子體驗這個世界的經驗少之又少,遇到難題總會哭,別人拿了他的課本要哭,媽媽批評兩句也要哭,大大小小的事情,孩子一旦遇上了麻煩,就會情不自禁的哭。
  • 媽媽輔導孩子作業被氣哭!家長的壞情緒,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前幾天,河北保定一位媽媽給幼兒園兒子輔導作業被氣哭的視頻走紅。孩子爸爸稱,孩子正在上幼兒園,媽媽教孩子寫字,讓孩子空格寫,可是孩子怎麼都學不會,非要挨著寫,急得直抹眼淚。媽媽看孩子哭,又生氣又心疼,也忍不住和孩子一起哭了起來。
  • 孩子的壞情緒,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站在孩子的角度,每天除了上課就是下課,學校家庭兩點一線枯燥異常,看看那些大人,他們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好不痛快,而自己什麼都沒有。1.父母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處理情緒的方法多半與其父母相關,如果父母是個情緒暴躁的人,孩子多半也容易情緒暴躁。
  • 孩子情緒易燃易爆炸,家長巧用「油罐效應」,減少孩子的負面情緒
    文丨萱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都說六月的天娃娃的臉——說變就變,孩子的情緒不穩定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壞,你們知道嗎?一、「油罐效應」是什麼?「油罐效應」就是指孩子就像一個罐子一樣,而父母的愛就像是罐子裡的油,父母關愛孩子陪伴孩子,就在往這個罐子裡注入油。而長時間讓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就像是在往外面抽油,油罐裡的油也是有限的,所以在孩子那裡我們的愛可能會越來越少直到徹底消失。
  • 孩子經常發脾氣,家長要知道壞情緒是會傳染的,警惕「踢貓效應」
    這不就是最簡單的「踢貓效應」鏈嗎?什麼是「踢貓效應」大家對踢貓效應是這樣描述的:「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過程,即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 孩子情緒陰晴不定?都是「鐘擺效應」惹的禍,家長要懂得調控情緒
    李玫瑾:6歲以前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孩子喜歡哭,這是父母的共識。在許多公共場合,我們也會發現許多熊孩子稍微不如意,就會上演一哭二鬧的戲碼,有的孩子得逞了,有的孩子沒有。家長們在孩子的情緒之中,除了看見其欲望和無理取鬧,還應該看見他情緒好壞的背後,是這些在影響。朋友阿明的孩子今年5歲,上幼兒園的寶寶白天在幼兒園的時候很乖,老師都會誇孩子聽話。然而,到了家裡,面對父母的時候,孩子就是另一副樣子了。
  • 正確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記住以下3點,孩子自然變晴天
    孩子由於年齡小,如果情緒化會全部寫在臉上,家長遇到孩子的負面情緒假如引導不當會讓孩子產生不好的想法和壞的影響。那麼家長該如何正確引導、疏導孩子的這類情緒呢,要想正確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家長記住以下3點,孩子自然變晴天,還能間接教育孩子情緒管理,提高孩子情商,家長看到記得收藏分享呦!1、 讓孩子不要窩裡橫。每個人可能都有"窩裡橫"的毛病,試著不要把壓力帶回家,跟家人好溝通,互相都做到都不把外面的情緒帶回家,給孩子樹立爭取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