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節,一場疫情讓很多人的生活都亂了套。
同宿舍的一個大學同學身處疫情中心武漢,問過幾次她的情況,說是還好,只是姐姐和姐夫家不太好:同學姐姐是醫生,姐夫是警察,武漢疫情,二人都奮戰在抗議一線,快一個月沒著家了,留下剛滿四歲的女兒無人照顧,同學就把娃接回了自己家。
同學有個四歲半的男孩,兩個小孩年齡差不多,開始還能玩到一塊兒。幾乎每天,小姑娘都會給爸爸媽媽發視頻聊天,然而等待她的大多是無人接聽,小姑娘漸漸地開始發脾氣、摔玩具、故意找哥哥吵架,最近幾天更是經常抱著哭成個淚人,嚷著要找媽媽,不要爸爸媽媽死。
原來,同學和老公每天都會查看疫情狀況,偶爾也會當著孩子的面進行一番討論,本以為四五歲的孩子還不懂,不想卻被小姑娘記在了心裡,加上好長一段時間沒見到爸爸媽媽,壞情緒積攢在一塊兒,才會不斷出現發脾氣、哭鬧的情況。
同學也挺無奈,姐姐姐夫在一線,怎麼能讓英雄的孩子哭成淚人兒?於是每天換著花樣陪小姑娘玩,可娃只是開心那麼一會兒,每次開心笑著笑著就哭了,然後開始各種想爸爸媽媽、不然就是發脾氣。
父母奮戰疫情一線,家中孩子的情緒要如何安撫?
如何跟孩子解釋爸爸媽媽的離開?
疫情開始,醫護人員、警察等職業的人挺身而出,守在抗戰一線,但他們同時也是寶爸、寶媽,他們的孩子也需要他們,在這個舉家團圓的春節,看著別的家庭全家團圓,要如何孩子解釋爸爸、媽媽的離開?
最近看了一本繪本《媽媽要去打怪獸》,它是由知名的兒科醫生、原衛生部兒童早期綜合發展項目專家張思萊奶奶權威推薦的。
書中用孩子們可以理解的語言講述了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著什麼:因為病毒侵入了地球,導致很多人生病了。
為了城市生活的正常運轉,醫生要去救人、快遞員要去送貨、營業員要堅持上班,爸爸媽媽作為醫生和警察,也要為保證人民的生活堅守崗位。
媽媽去上班不是不愛你,其實媽媽很愛很愛你,但如果大家都不去打怪獸,所有的人都會被打垮,所以爸爸媽媽要衝上前。
爸爸媽媽都是勇敢的人,勇敢,就是在很害怕的時候,還能去做正確的事。
通過繪本,孩子對外面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有了了解,對爸爸媽媽的工作有了了解,心中的那份害怕和擔心就會下降很多,也更容易通過其他方法來緩解孩子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而導致的壞情緒。
運用避雷針效應,讓孩子的壞情緒得到疏導
網絡上看到一張圖片:一個幾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都在抗疫一線。他已經有一個多月沒見到媽媽了,小男孩說完眼淚就流了出來,我的淚也跟著出來了。
作為母親,我很明白孩子一段時間見不到媽媽的情景,年前有段時間單位特別忙,有兩天晚上我都在單位加班,晚上也在宿舍住。婆婆幫忙看孩子,說孩子白天玩得很開心,可一到晚上睡覺的時候,就開始哭鬧著找媽媽,怎麼哄都哄不下,一直到他哭累了自己睡過去。
一個多月不見媽媽,孩子內心得承受多大的痛苦?作為成年人,尚且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個比喻用這裡好像不大貼切,但意思是一樣的,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愛絕對不會比戀愛中的人少),一個孩子,幾十天裡得積攢多少的思念?而這些思念一旦無法得到合理的舒緩,就有可能變成壞情緒,讓孩子心理上收到傷害。
在親子教育中有個很著名的「避雷針效應」:在雷雨天氣裡,一些高大的樹木可能會被雷擊,但是那些比樹還高的幾十米甚至幾百米高的建築物,由於有避雷針的保護,反而能夠安然無恙。
避雷針是在高大建築物頂端安裝一個金屬棒,用金屬線與埋在地下的一塊金屬板連接起來,利用金屬棒的尖端放電,使雲層所帶的電和地上的電逐漸中和,從而保護建築物等避免雷擊。孩子的壞情緒,如果能夠像避雷針一樣得到有效引導,讓壞情緒得到舒緩,就能避免孩子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父母奮戰一線,家人如何利用「避雷針效應」疏導孩子的壞情緒?
爸爸媽媽不在自己身邊,其他的家人要如何疏導孩子的壞情緒?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疫情肆虐,很多人每天最關心的就是又增加了多少確診病例,又有多少死亡病例,甚至還有一些謠言也在無形之中給你增加這緊張、焦慮的情緒。不要覺得孩子小就可以當著他的面討論這些,一歲多的寶寶就可以通過表情判斷你的情緒了,這些負面情緒會直接傳染給孩子,讓他的壞情緒集聚更多。
適度的焦慮有利於疫情防控,但作為孩子的監護人,請注意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別把壞情緒傳染給孩子。同時也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一旦發現孩子情緒異常,要儘快採取措施讓他的壞情緒得到疏導。
儘量讓孩子最熟悉的親屬陪伴
孩子年齡小,其實內心是很敏感的,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少安全感,這個時候如果能有他最熟悉的親屬陪伴,孩子的安全感提升,不良情緒得到緩解,更容易讓孩子忘掉父母不在身邊的壞情緒。
不吼叫責備
當孩子的壞情緒得不到有效的疏導,積攢到一定程度,就會以一些極端行為表現出來,比如平時很乖的孩子突然變得愛哭鬧、隨便扔玩具、故意打碎杯子等等。一些家長無視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出現壞情緒的時候只是一味地批評責備,孩子就會把這些情緒積壓在心底,就像是雷電之前的雲層一樣,越積越厚,慢慢地就會帶上電,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一陣電閃雷鳴。
給他一個釋放口,然後轉移他的注意力
大寶前幾天弄傷了,縫了兩針,今天老公要帶孩子去醫院給傷口。在家憋了20天的二寶聽說之後立馬表示要出去,哭得歇斯底裡,還打翻了玩具盒子。平時在家二寶表現得特別乖,他很明白現在外面有病毒,不能出門,也會為一線的醫護人員點讚助威,然而哥哥因為受傷出了兩次門,這些天來他內心積攢的小情緒就爆發了。
孩子在家悶著,有壞情緒很正常,很多孩子的不良情緒得不到發洩就會越積越多,這個時候你需要給孩子一個釋放口,讓他的情緒得到釋放。
我抱著二寶,輕輕拍著他的背,讓他痛痛快快地哭了一通。哭完之後孩子情緒好了很多,但仍舊撅著小嘴巴,不願搭理我。拿出娃喜歡的巧克力,擺出他喜歡的樂高,我自言自語:外面的病毒好厲害,我要拼一個樂高戰士幫外面的叔叔阿姨戰勝小怪獸。可是媽媽不會拼怎麼辦?
二寶眨眨帶著淚花的眼,一臉小傲嬌:我會,但我才不會幫你。
一通勸說之下,娃投入了拼樂高的遊戲中,完全忘記了剛才不讓出門的不快。
孩子的心理其實是很柔軟的,一旦發現不良情緒的苗頭,試著疏導一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他們也很容易從壞情緒裡走出來。
爸爸媽媽奮戰抗疫一線,孩子哭著要找媽媽,監護人要做好避雷針,及時對孩子的壞情緒進行疏導,讓抗戰一線的英雄們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