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沈南鵬與文科生張磊:兩位投資大佬的成長曆程

2020-12-25 中國資本市場50人論壇

作者 l 良叔 來源 l 公眾號 良大師(ID:liang_da_shi)

原文標題:抱歉,兩個幕後資本大佬的事只能說這麼多

毫不誇張的說,沈南鵬和張磊兩個人投資的公司,幾乎涵蓋了你所有能聽說的網際網路公司,阿里、騰訊、百度、今日頭條、滴滴、美團、京東、摩拜、大眾點評、360、拼多多......

遠的不說,就說這幾天剛剛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小鵬汽車,紅杉和高瓴也是幕後投資人。

沈南鵬

紅杉資本中國的創始人,是VC的一哥

VC也就是「風險投資」的意思,是在企業剛剛起步時的投資,收益高,但風險大。

張磊

高瓴資本的創始人,是PE的一哥。

PE也就是「私募股權投資」的意思,一般在企業發展成長階段的投資,風險較小,但收益通常比VC弱一點。

作為兩個領域的一哥,沈南鵬和張磊的地位,在這張已經爛大街的照片中可見一二。

當你了解這兩位資本大佬的故事後,就會發現,那些名噪一時的明星公司,只不過是界面上的APP,這二位掌握的資本,才是決定一切的底層作業系統。

01

沈南鵬

沈南鵬出生於1967年,老家是浙江海寧,和金庸是老鄉,他對金老也很崇拜,直到現在,抽空也會翻翻金庸的書。

除了金庸,沈南鵬最敬佩的一個人,是自己的母親,雖然他們相處的時間很少。

沈南鵬曾說:

母親是某家企業的負責人,很厲害,我也許繼承了這種經商的基因。

雖然沈南鵬從未提起母親的名字,但是他母親在衢州還挺有名氣。

她叫邵南燕,時任龍遊亞倫造紙廠廠長,接手時,廠子虧損,工人怠工,各種矛盾。

作為一名女廠長,當然也不被看好,然而,邵南燕很彪悍,很快擺平了各種問題,效益也大幅提升,成為明星企業。

由於邵南燕事業心很重,自知沒法照顧沈南鵬,7歲的沈南鵬,便被送到上海的姑姑家寄養。

我母親太忙了,我們很少見面,她每次來我家時,還帶著司機,說幾句話後,就走了......

當沈南鵬說出「我家」時,採訪他的主持人一臉的錯愕。

不過這世界真的有天賦這回事兒,比如沈南鵬,不用母親管,學習成績便輕輕鬆鬆碾壓所有同齡人,而他對數學更是著迷,求學時的他,曾一度幻想自己能成為下一個陳景潤。

直到後來他去耶魯留學,和全球精英共處一室時,他才感慨到:「原來比我聰明的人太多太多......」

當然,這是後話了,總之從小學到高中,沈南鵬都是眾家長口中的那個「別人家孩子」。

中考時,一共6門課,滿分600分。

沈南鵬考了596分,全上海最高分,但因為4分的失誤,小沈同學還自我檢討了一下。

上了高中的沈南鵬,拿第一仍然像探囊取物一般,這也讓他頓感無聊。

直到有一天,他在少年宮補習時,看到一堆孩子圍在一個機器旁,一些字符在屏幕上不停的閃爍。

他問了才知道那玩意原來叫計算機。

1984年2月16日,鄧小平來到上海,在參觀中福會少年宮時,說:

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

上海的領導們馬上響應號召,組織工作組,一把手親自監督,要搞一個「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

17歲的沈南鵬,作為上海二中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比賽,比賽中有一個比他小一點的孩子坐在旁邊,手法嫻熟,技術精湛。

兩個孩子很快聊到了一起,沈南鵬得知對方只有15歲,名字叫做,梁建章

兩個懵懂少年,可能不會想到,20年後,他們將深深的改變這個世界。

而這次比賽也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沈南鵬得了第一名,保送到了上海交大。

梁建章則被復旦少年班錄取。

有句話說:牛逼的人,很早就開始牛逼了。

我還想補充一句:很早牛逼的人,很早就認識很早牛逼的人。

如果你多了解一下中國的網際網路史,大概不會為我這句話而感到驚訝。

02

張磊

與沈南鵬乖乖仔的形象不同,張磊小時候卻是個叛逆仔。

1972年,張磊出生於河南省駐馬店市。

家庭條件一般,父親是外貿局公務員,母親是一名律師。

兩人也很忙,沒功夫管孩子,所以張磊從小就喜歡逃課,遊山玩水,到處溜達。

他曾一度想去少林寺出家,學習神功,長大以後行俠仗義,可是路途太遠,想想還是賺點錢更實際。

張磊家住火車站附近,人流密集,小小的他,於是決定經營一下「共享經濟」:出租小人書。

他利用暑假,在火車站廣場放上幾個小板凳,又擺出幾摞連環畫,租給候車的人,賺了不少錢。

幾十年後,只要有人對他大談特談共享經濟時,張磊都會一臉不屑的說,我小時候就體驗過了......

可是精力這東西是有限的,你體驗了這個,就不能體驗那個,所以張磊的學習成績,一度下滑嚴重。

考初中時,分數線是140分,而他考了141分,就多了1分,差點成了輟學少年。

至於為什麼後來會成為學霸,張磊自己的解釋是因為施一公。

施一公是中國著名的科學教育家,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副校長,總之在中國知識領域牛的一比。

而施一公就是駐馬店人,還是張磊高中的學長,張磊看了施一公寫的一些文章後,很受感動,覺得人生苦短,要整就整大事。

於是,拼命學習,高考時,放了個大招,成為1990年河南省的文科狀元。

若干年後,某電視臺貼身採訪功成名就的張磊,正好拍到施一公來找他。

大概是學校資金捐贈方面遇到了什麼麻煩。

施一公一臉愁容。

而張磊卻風輕雲淡的說到:「一公,捐贈這事兒你不用焦慮......」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那種成就感,用溫馨的語言寬慰自己曾經的偶像,有錢人的快樂就是這麼的樸實無華......

「斯克,火星移民的事兒你不用焦慮......」

嗯,想想都帶勁......

其實,人這一輩子真正有成就感的時刻並不多,但是金榜題名絕對算一件。

1990年的暑假,當張磊收到人民大學的通知書時,興奮之極,隨後也對自己進行了反思。

租什麼小人書啊?格局太小了......

於是,張磊決定擴大自己的產業鏈,在火車站廣場一邊租小人書,一邊賣礦泉水、方便麵,還有湖南的臘腸......

8月底,準備前往人大報到的前一天晚上,陳磊數了數,擺地攤的淨收入已經有800元,而當時一名普通公務員的工資也就差不多100元。

而此時,遠在500公裡的江蘇宿遷,一個窮人家的孩子,正在窗下苦讀,他希望兩年後,能考上夢寐以求的人民大學。

後來,這孩子果然實現了自己的願望,考入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成為張磊的校友。

這孩子的名字叫做劉強東

8年後,劉強東成立了京東,20年後,張磊給京東插上了一對鮮亮的翅膀。

03

校友

「校友」是個很有魔力的集合名詞,不管時間相隔多久,也不管是什麼專業,只要在一所學校上過學,似乎就建立了某種內在聯繫。

所以,「校友」成為創業圈最常見的一種連接形式,也是商業圈的一種標籤符號,清華系、復旦幫......

當把沈南鵬和張磊拿到一起討論時,大家往往會說,他倆是耶魯的校友。

1989年7月15日,沈南鵬揣著300美元,來到了紐約。

他完成了交大的學業,想繼續深造數學,於是數學排名前10的哥倫比亞大學,成為沈南鵬的首選。

這段時光,沈南鵬很少提起,他只說過兩件事。

一是,從住所到哥倫比亞大學,要路過華爾街,他經常會看到那片繁華的景象。

二是,同學們都比自己牛逼,他親眼看到有一位天賦很高的同學,在圖書館,從下午 2:00一動不動,坐到晚上 10:00。

沈南鵬問自己,有他的天賦嗎?

答案是,沒有。

又問自己,能像他那樣坐的住嗎?

答案是,不能。

圈內的人說沈南鵬就是一臺智能機器,如果發現之前的錯誤,就會不帶感情的糾錯,面對曾經的理想,他貌似也是如此。

沈南鵬決定面對現實,放棄數學夢,可是接下來如何選擇?

他覺得要找一個可以繼續發揮數學優勢的領域。

此時,路過華爾街時的場景浮現腦海,他在腦中做了一系列的計算後,決定去耶魯大學學習商業,畢業後再去華爾街找工作。

▲沈南鵬在耶魯

相對於沈南鵬,張磊去耶魯求學顯得比較後知後覺。

1994年畢業後,張磊像多數畢業生一樣,希望進入一家央企,結果他如願了,在五礦集團找了一份工作。

幾乎每天都要坐著綠皮火車,到處去收購礦山資產。

直到1998年,張磊才決定脫產前往耶魯深造,至於是什麼讓他有如此之大的跨度,至今是個迷。

有的說法是,他在五礦認識了一些海外客戶,覺得金融是未來的方向,所以才決定去耶魯進修。

另一種說法則充滿了戲劇性:

1998 年,張磊穿著短褲、拖鞋,牽著未婚妻的手,擠公交車去領結婚證。 窗外一輛寶馬開過,他深情的對未婚妻說:「將來我一定給你買輛寶馬。」 剛剛說完,全車人都轉過頭來看他,那神情分明在說,你這個騙子! 於是,他怒而決定要幹一番大事業......

這種說法更像是網友杜撰的野史,不過無論怎樣,從旱澇保收的央企跳到耶魯去攻讀MBA,這著實需要不一樣的勇氣。

當然,冒險對應的收益,往往也是巨大的,無論是張磊,還是沈南鵬,在耶魯這塊寶地都遇到了這一生最重要的人。

張磊到了耶魯後,遇到了恩師大衛·史文森教授,這可是位可以和巴菲特相提並論的大神,不僅理論功底深厚,培養了很多投資界的人才。

而且,史文森還是耶魯大學基金的首席投資官,投資業績極為優秀。

史文森出過一本書叫《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是各大投資機構的教科書,包括中國的社保基金和中保基金,而這本書的中文翻譯者,就是張磊。

當時的張磊,需要一邊上學一邊實習賺錢,但是找不到工作,大衛·史文森便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在耶魯投資辦公室試用。

當時,給了他一個木林行業的行業研究項目,幾周過去,張磊拿出一份報告,足足有2.5釐米厚,這差不多是一本書的厚度。

報告中也體現他不少獨到的洞見,這種紮實的分析能力與態度,與大衛·史文森的長期價值投資理念不謀而合。

大衛老師對他另眼相待,不僅傳授了自己的畢生所學,還在張磊決定回國創立高瓴資本時,投資了3000萬美金,也是高瓴資本最原始的一筆資金。

張磊在耶魯時期遇到事業上的貴人,而沈南鵬則遇到了自己的愛情。

在一次中國留學生聚會上,沈南鵬被一位長相俊美的女生吸引,鼓足勇氣上去搭訕:

「您是來自哪個城市?」

「上海」

「哦,我也是,您是哪個大學?」

「上海交大」

「哇,太巧了吧,我也是,您是在哪個中學呢?」

「上海二中」

「.......」

當緣分走到這一步,沒有不成的道理,這位女生日後就成為了沈南鵬的太太,她叫雍景欣。

後來,雍景欣還擁有一個更為鮮亮的身份,著名國際金融集團,摩根斯坦利的副總裁。

在很久以前的一次採訪中,談起妻子,沈南鵬略有悔意的說,妻子受自己的影響太大了,也去從事投資行業,兩個人都忙得不著家,孩子也缺少照顧......

看來有錢人的苦惱,也是這麼的樸實無華......

04

艱難

我有一位好大哥,學術造詣頗高,事業也很成功,他曾對我說,做大事,就要遵循自己。

我問他,什麼叫遵循自己?

他說,就是不要學別人,你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就遵循自己的特點,發揮到極致就行了。

看看沈南鵬和張磊大概也是如此。

沈南鵬數學天才,妥妥的理科男,凡事講究邏輯,數據,說話時言簡意賅,採訪時,都是你問他答。

而張磊是文科狀元,對哲史都有研究,擅於演講,說服別人,採訪時,往往主持人都插不上話,他一個人就包場了。

你看看他們的演講,風格差別就挺大。

在一次論壇上,沈南鵬談企業發展和投資的相似處,他總結了5點:

摩擦力越大,增長越困難(牛頓第一定律)始於精簡,保持精簡(牛頓第二定律,F=MA<合力=質量×加速度>)在壓力下發展(理想氣體定律,PV=nrT)充分利用你的靈活性(機械槓桿定律,M1 x a = M2 x b)熵增原理(熱力學第二定律):熵(無序指數)隨時間推移而增加。

嗯,精彩是精彩,但容我想想。

而在另外一個論壇中,類似的主題張磊是這麼說的:

其實就只有三個哲學:一是,守正用奇;二是,弱水三千,但取一瓢;三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這三句話分別源自《道德經》、《論語》、《史記》,孕育著大智慧。

牛掰,感覺才華已經從他碗裡跳了出來。

實際上,採訪張磊向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採訪記者沒點國學功底,整個現場都會被整得很詭異。

某家財經頻道去採訪張磊,當問到投資和人生的關係時,張磊洋洋灑灑講了很久,從道法術的層面,剖析了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差異,以及大道平衡的辯證關係。

採訪記者陷入到「我是誰?我在哪兒?」的迷思中。

等到迷糊勁過了,看了看表,發現採訪時間快結束了,而這才是第一個問題......

當然,採訪沈南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財經雜誌對他進行過一次專訪,前面都是關於投資和管理的問答,也許記者想敲開沈南鵬的心扉,便問到:

你是否偶爾感到虛無?

沈南鵬反問到:

虛無是什麼意思?

空氣在尷尬中凝結,窗外仿佛傳來了烏鴉的鳴叫......

其實無論尷不尷尬,做自己都是一個最優選擇,因為總會有人為你的特長買單。

正如1992年耶魯畢業的沈南鵬,在華爾街投了50份簡歷,只得到了10次面試機會,都要求有從業經歷,顯然沈南鵬不具備,面試完就沒有然後了。

最後他去了花旗銀行的投資銀行部面試,那天早上,一共有三個人參加面試。

另外兩個,一個是美國人和一個是日本人。

面試官是斯坦福的數學系博士,面試題是一道數學題,大概類似雞兔同籠的高階版。

這對於數學小天才、理科小霸王的沈南鵬簡直就不算個事兒,很快就給出了答案,而那倆哥們正在冥思苦想,在紙張上塗塗畫畫。

為此,沈南鵬也終於找到了一份華爾街的工作。

張磊在耶魯時,面試也極為不順利。

他曾去波士頓諮詢公司面試,面試官給了他一道經典的諮詢公司面試題(我也做過):

在某個設定區域,要建設多少個加油站最合適?

文科狀元張磊,審了一會兒題目,開始了辯證式的回答:

為什麼要建加油站?加油站的作用是什麼?現在電動車開始普及,不需要那麼多加油站了吧?在這個地段建個雜物店不更好嗎?方便還環保......

面試官被他的突破性思維所打動,用力的握著他的手,由衷地說:

「你真的不適合做諮詢....」

張磊就這樣依靠自己的辯證思維,毀掉一個又一個面試,最後才被耶魯大學投資辦公室收留。

然而,無論前期多麼艱難,沈南鵬和張磊都終於踏入投資領域,也登上了波瀾壯闊的時代舞臺。

05

紅杉

2008年11月,中央二臺來到紅杉資本的上海辦公室,這大概是央視首次採訪沈南鵬。

採訪主持人戴著副眼鏡,腦袋光光的,名叫王凱

這名字在當時對於很多人還很陌生,但是多年後,「凱叔」這個名號在媒體圈已經家喻戶曉,「凱叔講故事」也成為自媒體親子領域的一哥。

當沈南鵬聊起自己在花旗銀行的經歷時,凱叔發出一句中國式的常規詢問:

那時你工資能拿多少?

沈南鵬本已把話題扯開,但是凱叔倔強的把問題又重複了一次。

沈南鵬只能回答:年薪6萬美金。

凱叔的表情略有一絲異樣,沈南鵬馬上說:

「如果換算成時薪,就和一個藍領工人差不多,因為我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

其實沈南鵬說的是有些道理的,他當時的頭銜是投資經理,其實啥也不是,就是一個打雜的,幹的都是髒活累活。

這在華爾街很普遍,中國人和印度人就是「清道夫」,幹著最底層的活,天天被白人蹂躪,永遠到不了高層。

如果按這個節奏,沈南鵬到現在可能也就是個投行的高級打工仔吧,可是命運發生了轉折,多年後他自己都曾無數次承認,自己就是時代的幸運兒。

1992年,鄧老南巡,改革進一步深化,尤其是在金融方面,允許有中外合資的投資機構。

當年10月,仰融帶領華晨中國在紐交所掛牌上市。

1993年11月,深圳證券交易所代表團訪問華爾街,總經理夏斌邀請華爾街的中國小夥伴們聚會,沈南鵬也在其中。

此時此刻,中國成為華爾街最重要的目標市場,而在華爾街的中國人更成了香餑餑,想想也是,同時了解中國和華爾街的人也只有他們了。

據說,有一次花旗銀行的董事長,在電梯門口看到沈南鵬,不但請他先上,還親切的問他來自中國哪裡。

沈南鵬的郵箱每天也收到了海量的獵頭邀請,最後他選擇了雷曼兄弟。

1994年,沈南鵬就任香港地區的負責人。

那時他的工作就是,幫助中國企業去海外上市。

成功操作了幾單後,他在業內名聲大起,1998年,又被德意志銀行挖走。

此時的沈南鵬32歲,春風得意,因為他是德意志銀行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還親手把近10家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如果是一般人早就揣著華子滿大街嘚瑟了。

顯然沈南鵬不是一般人,他想玩的更大一點,而這個機會就在不遠處等著他。

1999年2月的一天,沈南鵬回到上海,校友季琦張羅了一桌飯局,其中竟然有梁建章,那位曾經和沈南鵬同場競技的電腦小天才......

梁建章也在美國留學和工作了十幾年,目睹了矽谷的崛起,所以提議是不是搞點啥和網際網路沾邊的東西。

沈南鵬和季琦馬上響應。

他們討論了很多模式,比如想做中國版的亞馬遜和宜家,但是考慮到當時的物流無法支撐,只能作罷。

又想做網絡招聘和電子商務,但是考慮到新浪和網易的體量這麼大,怎麼搞得過人家?

沈南鵬說在美國有一家叫「億客行(Expedia)」的公司,做網際網路旅遊,很成功,所以在中國做類似的事兒應該也可以。

大家覺得可以,很興奮,決定馬上整起來,可是很快他們想到一個問題:他們3個人沒有一個懂旅遊的。

沒有可以找嘛,很快他們找到上海交大的校友範敏,他恰恰是旅遊行業的。

此時,攜程四君子湊齊,每人投資200萬。

1999年5月,上海徐家匯氣象大樓的17層,攜程網成立了。

經過4年的運作,沈南鵬輕車熟路的把攜程「搬運」到了美國資本市場。

2003年12月9日,攜程網在美國納斯達上市,初始發行價18美元,開盤價24.01美元,當日收盤價33.94美元。

一日間,攜程4君子便賺翻了天。

▲攜程上市

財富是有磁性的,財富只會吸引來更多的財富,如此反覆。

在經營攜程時,產生了大量後臺數據,季琦和沈南鵬很快在其中找到了新的商機。

他們發現,很多顧客對什麼星級酒店並不在乎,面積大小也不在乎,很多人只在乎兩件事:價格和衛生

他們後臺可以看到一家叫做「錦江之星」的經濟型連鎖酒店生意火爆,於是他們決定也做一家類似的,價格便宜,還要給人溫馨清潔的感覺,如同在家一樣的舒服。

所以,他們給這家酒店起名「如家」。

2006年10月26日,沈南鵬再次來到納斯達克敲鐘,這次他帶來的產品是如家。

有人給沈南鵬算過帳,攜程和如家的上市,應該能給他帶來20億的財富。

不過,中國有句俗話叫,財聚人散,很快攜程四君子便分道揚鑣。

就在如家上市前,本來負責如家的季琦便獨自離開,去做了和如家幾乎一模一樣的經濟型酒店,名字叫漢庭。

這裡面的故事很多,有機會再寫,但是有一點顯而易見,他們4個人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每次在接受採訪時,他們每個人都是小心翼翼的評價對方。

一次記者問沈南鵬,如何看待季琦離開,沈南鵬回答:

就像我離開攜程一樣,如果公司對你的依賴在減弱,主動離開是一個好的選擇......

那口氣依然是經典的南鵬style,沒有情緒和溫度。

06

高翎

2005 年,一個魔幻的年份。

這一年誕生了日後影響頗大的網際網路公司,比如,58同城、去哪兒、汽車之家等等.....

然而,此時整個網際網路的目光都聚焦在百度上,這家靠競價搜索發家的公司,要在納斯達克上市了。

8 月 5 日,百度上市當天,股價從 27 美元飆到 120 美元,敲鐘現場,李彥宏噴湧而出的淚水,差不多可以裝滿一個礦泉水瓶。

一個月後,沈南鵬聯合美國紅杉資本,成立了屬於自己的投資機構,紅杉資本中國。

也是在2005年,耶魯歸來的張磊,揣著恩師的3000萬美元,成立了高瓴資本。

不過3000萬美元對於一家私募基金來講,少的可憐,張磊只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all in 一個項目。

他找了半天,終於看中了一個,就是剛剛在香港上市的騰訊,於是他幾乎把所有的錢都押了上去。

這筆投資如今升值了200倍,但在當時,卻成為了圈內的笑柄,大家對張磊的評價是:

人傻錢多的學院派玩家。

因為在2005年,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騰訊絕對算不上是一家好公司。

當時的騰訊並沒有實打實的盈利產品,核心產品QQ除了接點小廣告,沒啥盈利模式,就是靠接一些中國移動的增值業務勉強度日。

業績上不去,投資人不樂意了,在香港的股價一直跌,騰訊無奈之下,花10億港幣,回購自己的股票。

盈利水平上不去,這是內憂,而外患更嚴峻。

當時的馬化騰面臨兩個強大的對手,就是網易的丁磊和微軟的比爾·蓋茨。

網易推出網易泡泡,對QQ進行了「無差異化的跟進戰略」。

而比爾·蓋茨親自跑到中國,為自己的通訊軟體MSN打氣,MSN和QQ是死對頭,只有一個能活下來。

《證券時報》曾有一篇報導,說當時全中國有200多款類似QQ的產品,所以說,當時的騰訊真的處在生死邊緣。

那張磊為啥還要下注騰訊呢?

他說自己是認真調研過的,當時大家對QQ用戶的印象是三低:低年齡、低學歷、低收入

他身邊竟然沒一個人用QQ,大家都用MSN。

於是,他就跑去各個地方調研。

他說印象比較深的,是在義烏小商品城,每個攤主遞來的名片上都有QQ號,甚至連招商辦,也有自己的QQ號。

這時張磊意識到,QQ對這個社會的覆蓋和影響超出了很多人的判斷。

而張磊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調研的那段時間,騰訊副總裁吳宵光,正在研究QQ的會員模式;而騰訊的首席投資官劉熾平,正在和廣州一個叫張小龍的人談判。

而這兩件事,決定了騰訊最終成為了今天的樣子。

我一個創投圈的朋友說:當時騰訊的局太複雜,很難講張磊是分析過後的理性決定,還是單純的感性抉擇,但是他賭贏了。

張磊不僅因此名聲大噪,也在投資界被貼上了「另類」的標籤,因為他的投資總是和主流背道而馳,人家越不看好的企業,他越投。

比如,京東。

2010年,37歲的劉強東和他的京東,都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京東盈利水平堪憂,而劉強東突發奇想,希望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這種「重模式」在投資人面前太不討喜了。

所以,求爺爺告奶奶,劉強東始終湊不齊投資款。

在一次論壇上,劉強東見到了人民大學的校友張磊,如同遇見了失散多年的兄弟,兩人關係迅速升溫。

後來,在平安國金大廈,劉強東向張磊介紹了京東下一步建物流的規劃,希望張磊的高瓴資本來投點資。

張磊問,「需要多少?」

劉強東咬了咬牙說,「大概7500萬......美金。」

張磊說,「好啊,我投,3億美金,如何?」

幸福來的太突然,劉強東感到一陣眩暈:「這個麼,太多了,我只需要7500元美金就行。」

對面的張磊卻一個字一個字的說:「要麼就投3個億,要麼1分錢都不投。

其實當時這筆投資對於張磊也是豪賭,如果失敗,高瓴全軍覆沒。

在高瓴內部也有大分歧,但是張磊有自己的理由。

他說,亞馬遜的創始人貝索斯公開表達過一個遺憾:

亞馬遜壯大後,發現沒有自己的物流,而此時UPS(美國快遞公司)已經太過強大,收購不了,也無法另起爐灶......

因此張磊篤定,劉強東現在這套玩法就是「亞馬遜+UPS」啊,肯定有搞頭。

果然,3年後京東上市,張磊的3億美元飆升至39億美金,張磊又賭贏了。

押對了騰訊,又押對了京東,修真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張磊都不是氣運之子了,他是氣運之爹啊。

實際上,張磊在投資這件事兒上,確實像個負責任的家長,生完娃,還要負責養大。

他不僅通過自己的關係,把劉強東弄到亞馬遜去實習一周,他還異想天開,想讓京東和騰訊聯姻。

這筆帳很好算,京東和騰訊聯合,那就是相當於為京東插上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翅膀,股價不飆才怪。

而且,張磊作為兩家公司的投資人,撮合兩家似乎順理成章。

事情當然沒那麼簡單,那時的騰訊早已擺脫「三低人群」的定位,成為中國最有逼格的網際網路公司,而此時的京東,更像是個D音土味網紅。

兩者的結合比拼多多和特斯拉還不搭,所以騰訊的這些高管幾乎各個都持反對意見。

況且騰訊也有自己的電商,投資自己的競爭對手 ,這事兒怎麼想都不靠譜。

張磊開玩笑說,「吳宵光該不會拿把兩米大刀來砍我吧?」

因為那時吳宵光主抓騰訊的電商——拍拍網。

有意思的是,幾年後,拍拍網竟然被京東收購納入旗下,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無論怎樣,當時的談判異常艱苦,每當劉強東遇到阻擊,都會呼叫張磊前來支援。

最後一次談判,劉強東連打張磊7次電話,硬是把他從法國的滑雪場請回國。

張磊到了會議室,便對馬化騰、劉強東及幾個核心人員說:

「今天談不成,誰也不能走。」

兩家巨頭就這樣在半推半就中牽手,此後微信給京東開放了一級入口。

直到今天,很多參與這個項目的微信員工都會自豪地說:

知道嗎?京東1/4的新用戶都來自我們微信的引流。

當然京東和騰訊的結合遠不只這些,劉強東和章澤天在澳洲結婚時,小馬哥身負腰傷也要前往。

最近,網絡又刷屏了二人一口悶的畫面,可以看出強哥和小馬哥私交甚好。

而這一切,張磊的穿線搭橋功不可沒。

人啊,都是這麼的勢利,當你是個無名小卒時,講的話再有哲理,別人都當你放屁。

正如初入投資界的張磊,每當談起「道、法、術」時總會引起同行的嘲笑。

但是,當你一旦揚名立萬,哪怕你放個屁,眾人也會爭相叫好:「這屁放的太硬核了!」

在一系列的成功投資後,張磊經常出入創投圈的論壇,每句話都被奉為圭臬。

曾有一次,他站在演講臺上,說了一句極為文藝的自我定位:

「我就是《堂吉訶德》中的桑丘·潘沙,我的角色就是幫助英雄人物成就大事。」

臺下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07

殊途同歸

15年一晃而過,同年成立的紅杉和高瓴成為中國投資界最耀眼的雙子星。

沈南鵬領銜的紅杉,一口氣投資了500家企業,已經有近60家企業成功上市,總市值高達2.6萬億,沈老闆也因此被戲稱擁有一個「2萬億的朋友圈」。

紅杉不僅包攬了中國前三大電商平臺,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還是唯一一個同時投資了TMDP(今日頭條、美團點評、滴滴、拼多多)的公司。

張磊領銜的高瓴,基金規模從原始的3000萬美元,已經飆升到如今的600億美元,增長了2000倍。

事實上,高瓴連續多年都是亞洲的最大基金。

高瓴的投資對象也更多元一些,不僅投資了騰訊、京東、美團、滴滴出行、去哪兒和摩拜單車等網際網路公司,還持有美的、格力、藍月亮、百麗、福耀玻璃和江小白等傳統企業。

不同的經歷,文理科思維,VC和PE的特點,讓沈南鵬和張磊的投資風格擁有很大的差異。

沈南鵬以「快、準、狠」聞名,他往往能找到那些有潛力的初創企業,並且快速進入。

以至於馬化騰做投資時,每當看中了一家企業,就會發現沈南鵬早已在裡面候著了。

因此小馬哥也對沈老闆敬佩之極:

「沈南鵬是中國最成功的投資人」,然後還強調了一句「不是之一」。

沈南鵬玩的是「賽道投資」,也就是一旦看好一個領域,便會投資這個領域裡所有有潛力的公司。

一個叫做「蜜芽」的新型電商,得到了紅杉的投資,後來發現,紅杉不僅投資了自己,還投資了京東、聚美、唯品會.....

於是,創始人劉楠質問紅杉資本的合伙人周逵:「你們投了這麼多電商,請問哪個才是親生的?」

其實站在資本的角度,很容易理解紅杉的出發點,就如同過去的地主姥爺頻繁納妾,有時僅僅是為了生下一個兒子。

只要有那一個,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相比較而言,高瓴資本的張磊則顯得更專注一丟,他更喜歡根據具體公司來制定投資策略,而且他最牛逼的一點在於「資源整合」。

把京東和騰訊撮合到一塊,就是這種能力的體現。

後來高瓴投資藍月亮,又把京東拉進來合作,不僅通過京東的後臺數據,幫助藍月亮研發了不少新產品,還幫助藍月亮解決了「線上化」和「供應鏈」的問題。

現在「藍月亮」的產品包裝,和前幾年有很大的不同,其實這種設計就是為了更容易裝進京東的投遞箱。

這些合作,也使得藍月亮在洗衣液、洗手液、潔廁液三大品類的份額,都穩居國內第一。

深度介入企業,這大概也是高瓴最鮮明的特點,相比於其他投資機構,高瓴更像是一家諮詢公司。

一共200名員工,負責投資的,僅有40人,其他人都是在幫企業做解決方案。

當然,這裡不是要比較兩家公司的好與壞,就像前文所說,很多東西是由不同特點和基因所決定的。

但是,雙方最終殊途同歸,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大的兩個贏家。

非常有意思的是,資料顯示,兩家公司經常合作投資,一共合作了44次,紅杉是高瓴合作次數最多的投資機構。

記者採訪他時,他說已經8天跑了7個城市,昨天只睡了2個小時。

這個投資餓了麼和美團的大老闆,經常處在飢餓狀態,因為忙到早餐沒時間吃,只能混兩口會議組織方提供的茶歇蛋糕。

無論到哪裡,沈南鵬都是一路小跑,記者撒開腳丫子都追不上。

兩部手機的切換速度也以秒記。

相比較而言,張磊則顯得很佛系,高瓴公司曾做過一次全員的心理健康輔導。

心理諮詢師拿出心理壓力測試一看,發現CEO張磊竟然是壓力最小的人......

壓力小當然可以理解,如果我能像張磊一樣,每天清晨先衝一個小時的浪,再去上班,估計我的壓力水平也能降低不少......

張磊愛好的活動很多,滑雪、衝浪、打籃球,他還熱衷於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比如,向母校耶魯大學捐贈888萬美元,這曾一度引起中國大眾的憤怒。

其實他也向另一個母校人民大學捐贈了3億人民幣,同時他還是西湖大學的創辦投資人。

撇開那些大帽子,你不得不承認張磊是一個豐富而立體的投資人。

相比較而言,似乎沈南鵬顯得很苦逼?其實我並不這麼認為。

360創始人周鴻禕曾說:「沈南鵬就是一條鯊魚,只要聞到血腥味,就會不顧一切地衝過去。

既然是鯊魚,那麼樂趣一定不是衝浪和滑雪,咬住獵物的那一口,才是最極致的快樂。

所以,子非鯊,安知鯊之樂?其實做人最大的樂趣,就是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鯊魚般的沈南鵬和佛系的張磊,固然有太多不同,但是有一點他倆卻極其相似,那就是:

重倉中國。

張磊曾說,高瓴最大的成功,就是對中國市場堅定不移的看好。

他說:

在中國這個舞臺上,工業化、城鎮化、網際網路化、科技化同時在上演,你會看到做網絡的扎克伯格、做鋼鐵的卡耐基、做石油的洛克菲勒同時登上舞臺,這太不可思議了。

而就在前不久,沈南鵬和黑石集團的蘇世民對話,當被問到紅杉下一步的策略時,沈南鵬說:

持續「做強中國」,現在正是加倍投資中國的好時候。

事實上,沈南鵬是在重複11年前的語言。

2009年初,財經頻道派出自己的王牌記者羅振宇,前去採訪沈南鵬。

當時的羅胖還頂著一頭濃密的烏髮,而沈南鵬還留著周潤髮式的大背頭。

此時全球金融風暴已經在中國發揮威力,所有企業都舉步維艱,羅胖用「哀鴻遍野」來形容。

而沈南鵬創立了3年的紅杉中國,幾乎「顆粒無收」,投出去項目竟然還沒有一個成功上市。

然而,沈南鵬卻說,自己長期看好中國經濟。

羅振宇問為什麼?

沈南鵬沒有講數據,沒有講大勢分析,而是少有的說出了一句感性的話:

「全球任何一個地方,你都見不到這麼多勤勞而又渴望成功的人群,只有中國......」

一向冰冷的沈南鵬,彼時彼刻的這句話,讓所有的創業者都感到了一絲溫暖。

作者簡介:良叔,百萬用戶新媒體創始人,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原世界500強高管,良翰商學院創始人。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近期文章

相關焦點

  • 沈南鵬、張磊、葛衛東上榜2018私募富豪榜前40!百億私募富豪還有誰
    基金君仔細看了看胡潤榜上的投資富豪們,發現了不少私募圈熟悉的名字,於是給大家整理出私募圈最有錢的前40人,身家最低為28億元,以股權私募為主。其中身家超百億的共7位,位居榜首的是紅杉資本的沈南鵬,身家260億;高瓴資本的張磊位居其後,身家達200億;期貨行業傳奇大佬葛衛東,身家160億元等等。
  • 高瓴張磊:判斷一個人是否靠譜,關鍵看4個維度,NO.1也不行
    紅杉資本和高瓴資本都是創立於2005年,它們的創始人張磊和沈南鵬誰是投資之王?爭論由來已久,張磊是屌絲逆襲的代表,沈南鵬是精英階層的代表。2017年的東興飯局可能已經給出了答案。而沈南鵬就不用為錢擔心,畢業直接去國外讀碩士,碩士畢業後,沈南鵬先後在花旗銀銀行、雷曼兄弟和德意志銀行頂級金融機構工作。而張磊畢業後的工作經歷和沈南鵬差不少。沈南鵬創立攜程和如家都上市了,張磊創立的中華創業網還失敗了。所以張磊是平民的代表,沈南鵬是精英的代表。
  • 抱歉,文科生都當上了理科生的老闆
    錢鍾書曾在《圍城》裡提到一條著名的高校學科鄙視鏈,在大學裡,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國語文學系瞧不起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系瞧不起哲學系
  • 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最好的選擇是哪個城市?
    誠哉斯言,大城市的生活經歷,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麼重要。但以中國之大,像巴黎這樣的大城市遠遠不止一個,莘莘學子們該如何選擇呢?對此,我一直有一個簡單粗暴的建議:文科生去北京,理科生去上海,工科生到廣東。所以,北京是文科生的樂園,你如果會講故事,會做PPT,在北京,多半如魚得水。
  • 夜思 | 理科生一定比文科生優越?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當然理解他的選擇。通常來說,文科生的可選專業及職業錢景均不如理科生,這是事實。 他說,在大學裡,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國語文學系瞧不起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系瞧不起哲學系,哲學系瞧不起社會學系,社會學系瞧不起教育系,教育系的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而今,在這樣一個科技越來越深刻而全面地改變人們生存景況的時代,文科生更是受到了理科生的全面碾壓。
  • 文科生 vs 理科生的相愛相殺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文科生和理科生面對面交談,卻只能嘆息:這話,我沒法接!文科生和理科生並沒有什麼高下之分,更沒有好壞之別。只是思維方式不同,有時雙方會產生可愛的誤解,有時看待同一事物卻會產生不同的有趣的反應。
  • 比拼記憶力 難道理科生比文科生更聰明?
    這樣理科生「逆襲」文科生的故事還有很多: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得「星雲獎」的劉慈欣,是一名電廠工程師;出生於1893年的丁西林留學(課程)英國,學習物理和數學,回國後成為北大物理系教授,但這不妨礙他還是一名劇作家,被稱為「中國獨幕劇聖手」。
  • 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距有多大?
    二:高考志願上的差距在高考志願填報的時候,專業對於理科生來說並沒有任何的限制,但對文科生卻處處限制。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一些理工類和醫學類專業真的需要一些基本的理化生知識。所以,文科生只能報考一些教育,經濟,語言,文學類專業。但是又因為一些理科生也會選擇這些類專業,就使文科生高考錄取有著更大的難度。
  • 文科生和理科生到底有什麼不同?
    今天微博上有一個熱議的話題: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異。那麼,在這裡呢,小編也想和大家來討論這個話題:文科生和理科生到底有什麼不同?文科生和理科生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文科生比較傾向於感性思維,而理科生比較傾向於理性思維。比如,同樣是看見一朵花。文科生會想著讚美它,而理科生會從生物的光合作用出發分析它為何會長在這裡。再比如,理科生寫文章的時候,傾向於用數據和實驗來進行嚴謹的論證,而文科生傾向於用優美的語言,細膩的情感來打動讀者。
  • 文科生的煩惱就是總與理科生比
    一旦到了用人環境當中,當然越快見效的東西越吸引人,所以理科生自然受歡迎程度會超過文科生,這也是文科生比較吃虧的一點所在。但長遠來看,不在現在發光,也不會影響在未來發光,是金子總有展現的時刻。,在現在的時代裡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了,不然為啥高考理科生與文科生的比例是3:1,而比值越變越大。
  • 人工智慧是文科生的黃金時代,還是理科生的夢魘?
    「當然,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顛覆自我,那另一種選擇是把產業賣掉,然後轉行去做投資,否則會因為顛覆來得兇猛快速,沉沒成本會越來越大。」其次是尋找擁有解決方案的合作方。目前人工智慧火熱的最明顯特徵是相關領域人才特別貴,但李開復認為這可能還只是表象,而且就算是傳統企業家擁有強烈的變革決心、開出高額價碼,也未必能夠打動這些人才。
  • 文科生與理科生的差異,句句精闢,讓人心服口服!
    4、理科生比較客觀,一個答案多種求法;文科生比較主觀,多種求法多種答案。Science students are more objective. There are many ways to find an answer.
  • 還覺得文科生不如理科生嗎?這三方面優勢,秒殺理科生!
    還覺得文科生不如理科生嗎?這三方面優勢,秒殺理科生!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文科生不如理科生,就業難工作機會少,但是,這只是在一些方面上,不能一概而論,在這三方面文科生的優勢就十分明顯,甚至是秒殺理科生。
  • 論法國也有的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區別!
    >理科生:我還是很喜歡你像圓周率無限不循環永不停歇關於感悟文科生看到落花:會想到 黛玉葬花那麼,法國的文科生和理科生,有什麼區別呢?法國人做了一組圖,形象的描述了法國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區(zì)別(hēi)。關於香菸(les clopes)文科生:抽菸不夠酷(我們自己種煙、自己卷!)
  • 文科生不懂理科生的浪漫?
    文科生不懂理科生的浪漫? 前幾天,熱搜上一個話題 #理科生的戀愛方式# 引起了廣泛的熱議~
  • 理科生VS文科生,畢業後的差距也太大了吧
    雖然現在正在推行新高考政策,很多省份已經不再區分文理科,但是文科生和理科生這個觀念卻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在當時我們可能只是埋頭苦學,專注於備戰高考,沒有太注意文科生和理科生畢業以後存在的差距。直到我們大學畢業以後才真正體會到了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就業和工資待遇方面的巨大差距。
  • 文科生和理科生,誰是「優質股」?就業市場很現實
    文科生和理科生,誰才是優質股?誰更有前途?他們彼此的差距,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很多大學生,平時對這個問題不關注,也不太關心自己和對方的差距。但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差距,確實比較大,這些差距,在走向就業市場的時候,就非常現實地呈現出來了。
  • 文科生vs理科生,且看二者較量
    十三是一個文科生,在經歷了一學期物理的折磨,非常搞不懂這些感覺跟生活經驗完全不一樣的物理知識,於是在分科的時候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文科,從此與物化生背道而馳。文科生遇到一件事、一個社會現象,第一反應就是有幾個「點」,這個「點」放到文科綜合裡面就是答題的關鍵點,放到實際中就是問題的切入點,通過這幾個方面分析一件事的內容,是一個歸納與概括的過程。理科生遇到一件事,首先會分析這個事情的定性,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之後分析其所涵蓋的具體內容,是一個從整體到部分的邏輯思維方式。
  • 涼涼,理科生太激烈了吧!理科生為什麼比文科生多?
    剛剛新鮮出爐的廣東2020年學考分數段公布出爐:250分以上文科生2020年比2019年翻一倍,理科生比去年翻了4倍!
  • 文科生不能學醫?這些醫學專業文科生也能報,學好了不比理科生差
    但在很多人看來,醫學專業是理科生才能報考的專業,文科生是不能學醫的。確實,很多醫學專業都只招收理科生,理科生在報考醫學專業上更具有優勢。但有些醫學專業同時接收文科生,文科生也能報考,而且未來前景不比理科生差。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些文科生也能報考的醫學專業,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