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讀了200本書,但我感覺沒有半點用」

2021-02-08 青年文摘

點擊上方「青年文摘」

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點擊加星★ 貼近你心 ❤

作者:懷左同學

來源:懷左同學(ID:hztongxue)


前兩天,一位讀者給我留言,說他去年的時候參加了一個閱讀活動,提倡一天讀一本書。


他說,自己雖然還是個大學生,但很久沒有這種拼命學習的激情了。所以,他在大約一年的時間中,讀了200多本書。


看了他的描述,我覺得他還是挺厲害的。因為我離開學校後,雖然每天有很多時間可以讀書,但現在的我,一年也讀不了200本書。


他接著說:「學長,我本來以為讀這麼多書之後,我就可以變得很厲害,可以靠副業賺錢。但現在看來,好像一點用都沒有。所以我現在都想放棄讀書了!



我沒想到他會這樣說,從他的話中,我能看到焦慮和巨大的失望。本來滿懷期望去做一件事,希望可以通過這件事情實現更多目的,但做成之後,突然發現,好像什麼都沒有得到。


就像父母允諾我們:「你這次考試考好的話,我就給你買個最新款的手機。」


結果你拼命考了第一名,父母卻說:「要什麼手機!有了手機還能好好學習嗎?我給你再報個輔導班吧。」


理想與現實不對等,會引發我們的焦慮。


努力之後沒結果,會導致我們的失望。


關於讀書無用,這樣的反饋我還收到很多。因為我自己經常讀書,也會在自己朋友圈推薦一些書,想著自己留個紀念,同時給愛讀書的人推薦一些好書。


但有一天,一位微信好友和我說:「讀書有什麼意義呢?讀書能讓你成功嗎?能讓你變得有錢嗎?百無一用是書生!」


我沒有回覆他,因為每個人看待書的視角不一樣。同樣,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也不同。同時,這些反饋還引發了我進一步的思考。


讀書,到底怎麼樣做,才能「有用」?



營銷浪潮之下的讀書熱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倡導成功學的人開始大談讀書。所以,一些本來很焦慮且沒什麼主見的人,被洗腦之後,自然而然地將成功和讀書聯繫了起來,覺得讀書之後就會變得有錢,甚至倡導一天讀一本書,或者一天讀三五本書。


講道理,讀書確實很好,因為我們生活中的垃圾信息和二手知識實在太多,你直接去讀好書,讀經典,可以直接了解到一手的知識。


很多成功人士都讀書,但並不是說只要你去讀書,就一定可以獲得你想要的成功。


這個道理,就像成功人士都吃飯,但並不是說你只要去吃飯,就可以獲得和他們一樣的成功。


就我的讀書經驗來看,一直有讀書習慣的人,往往有自己的口味和節奏,知道自己該讀什麼書,也知道自己如何去讀書。


而那些哄哄鬧鬧每天吵著讀書學習的人,一般都是之前沒有讀書習慣,被別人「讀書=成功」的廣告一引導,就鬧著要一天讀一本,甚至一天讀三本的人。


急功近利背後的原因,是人心中的焦慮。


同時,在當下社會中,大家最焦慮的問題,大多數還是缺錢。


所以這個時候,當別人將「多讀書」和「能賺錢」掛鈎時,很多人就相信了,然後開始囤書,翻書,看不懂也當看過了,為了數量而讀書。


有一天,有個人說他三個小時讀完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並且在網上嘲笑那些看不懂的人時,我問他:「我想請教一下,麗貝卡為什麼會吃土呢?」


結果他回復我:「麗貝卡是誰,是一個明星?


自那之後,當我再遇到有人說「我一年讀了幾百本書,但我感覺沒有半點用」的時候,我就用「我一年吃了一千多頓飯,但我也沒有變成功」來回復他。


生活不是你爸媽,不會因為你填鴨式地做了一些事情,就必須得獎勵你另外一些東西。



讀書是獲取知識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


多讀書是好事,但讀書的目的不是讀書,而是為了獲得知識,為了提升我們的思考能力,或者建立屬於我們的思維方式。


從本質上來講,讀書是一種可以增加知識、培養思維、提升我們能力的手段。這樣的手段還有很多種,讀書只是其中一種。


並不是說讀書越多的人就一定越厲害,他也可能讀成了書呆子,只讀書從來不實踐。  


而什麼樣的人真厲害呢?是那些在堅持讀書的同時,還在堅持運用知識的人。


讀《三國演義》時,有一個人物叫馬謖,他也是諸葛亮的學生,就是「揮淚斬馬謖」中的主角。他讀書很多,但讓他去守街亭時,他卻只按兵法行事,不聯繫實際,結果被曹魏軍隊打敗,自己也丟了性命。


同樣的人物,還有紙上談兵的趙括先生。


到現在,我自己也出了兩本書,自從我出了書之後,我就深深地明白了一個道理——不是所有書本裡的內容都是有價值的。


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也要知道,有了知識並不代表你的學習能力強,也不代表你的思考能力強。愛因斯坦說過: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


知識是底層的,在學習運用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思考、聯繫、輸出,並且將知識建立成系統。就像造房子,只有磚瓦是不行的,還需要將材料組合建構,才能慢慢造出房屋。


所以我建議大家:在讀書的過程中,也要多實踐。


讀書後的實踐手段非常多,最簡單的,就是思考和寫感悟。


舉個例子,比如你讀《三國演義》時,讀到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然後走到哪裡都宣傳自己劉皇叔的名號。如果你只是說,劉備這個人只喜歡裝,那就留在表層了。他為什麼一定要宣傳劉皇叔的名號呢?


你思考一下就會知道,他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找陣營,因為大漢當時雖然衰微,但還未亡,有很多人還是心向大漢的;另一方面,從廣告學的角度來看,劉皇叔這個名號,自帶流量,直接幫劉備做了很好的宣傳。

 

看《西遊記》時,為什麼最後孫悟空成了鬥戰勝佛,豬八戒是淨壇使者,而看起來很和善,同時又一直挑著擔的沙和尚卻只得了金身羅漢呢。要知道羅漢的地位是比較低的,被公認老好人的沙僧,最後得到的獎勵卻最低,為什麼?


如果你認真讀書並且思考後會發現,沙僧其實心機很重,很多時候他都不願意發力,能當和事佬就當和事佬,凡事差不多就行,反正前面有師父、大師兄和二師兄頂著。如來不傻啊,早看出來了,所以給了沙僧金身羅漢,指明他心不純,還需要歷練。


有了這樣的小思考,其實比單純讀書多了一層實踐,如果你還想再多一層的實踐,那就去寫作,將你的小思考寫成小感悟。


這樣的練習剛開始會感覺很吃力,不容易,但時間久了之後就形成習慣了,看到新內容就會自然而然地思考一番,你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很重要


我越來越發現,我們應該要學著脫離一些社會上約定俗成的東西。


在你小時候,當老師問你未來想做什麼時,你說你想做科學家。但是當你上高中的時候,老師問想當科學家的還有多少人,那個時候就沒有多少人了。


這裡面的原因是:你小的時候,相信自己可以,因為那個時候,沒人告訴你不行。


後來你慢慢長大,想做的事情,身邊人一直告訴你:你不行。時間久了之後,你就真覺得不行,然後放棄了。


所以,大家試著想一想,在你成長的路上,究竟有多少事情,是被別人說服後不去做的?


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先試著自己去分析一下,不要急著去聽反對者的聲音,因為他們已經適應社會環境了。而社會也會在你的面前豎起一道屏障,你會擔心偏離社會規範,因為不遵守社會規範會受到懲罰。


但是,如果你想做成很多事情,你確實需要採取不尋常的方法,可能這個方法並不會被每個人都接受。


因為你追求的東西越卓越,就越需要突破社會教化的束縛。


同樣的,換過來說,就讀書這個問題,你也應該去培養自己的主見和辨別能力。


為什麼你的認知經常會被媒體吊著走?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媒體往往喜歡利用你的不安全感和恐懼感來搶奪你的注意力。


媒體和營銷通過渲染貧窮、焦慮、無能、掙扎,然後再反過來一說,你通過做哪些事情可以實現逆襲、暴富、走向人生巔峰,就能吸引一大批人。


人性是懶惰的,我們非常喜歡簡單的想法,喜歡用一個單一的答案去看待世界。


我們傾向於覺得所有的問題都有單一的原因,我們只需要解決這個原因,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什麼,這就是人類的單一視角本能。 


所以很多人也會很容易相信讀書就可以成功,炒股就能成功,做某某事就能成功,他們不去思考更複雜更立體的原因,而喜歡抓一個答案,然後在單一維度上去發力。


事實是:所有的成功,都是系統性的,都是立體式的。


所以,比起單純地拼讀書的數量,我們還應該提升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底層認知能力。


【小結】


最後我來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第一,讀書很好,但讀書是我們獲取知識、提升思考能力的手段,它不是最終的目的。


第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要總被別人吊著走。



作者簡介:懷左同學,文藝學碩士,簡書籤約作者,新媒體寫作講師,一個愛讀書的普通人。新書《你越強大,世界越公平》正在熱銷中。微信公眾號:懷左同學(hztongxue)

相關焦點

  • 我一年讀300本書,你呢?高效讀書,推薦這三步
    不少人看起來很用功,每天讀書,甚至邊做家務邊聽書,出門也不閒著,做趟地鐵也要聽一本書。雖然每天用碎片時間讀書學習,日程表被安排的滿滿當當,但就是沒什麼效果。一本書讀了前面,忘了後面。貌似讀了不少書,但真到用的時候,只能想起來書名,書裡關鍵講了什麼,腦子裡像隔了一層霧。書的內容都記不清楚,更別提用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 兩年讀了差不多200本書,這7本書讓我印象深刻
    就是這一天,我開始了我立下許久的FLAG——讀書。記得那天讀了兩本書,一本是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還有一本是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從那以後,我書架上的書越來越多。手機裡、kindle裡面的電子書也越來越多。終於在時隔不知多久之後,讀書這件事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一年讀500本書的可行性,認知深度與臨界知識|《好好學習》
    為了大放厥詞,我用了最笨、也是作者早已摒棄的閱讀方法:從頭到尾讀完這本書,同時感嘆道:「還好這書是從書店借來的,一點都不虧。」作者用自己「一年讀完200本書、月入10-20本書」的例子現身說法:如果沒有每日2-3小時的「晨修」(寫反思日記)、沒有掌握知識的最底層規律以及綠燈思維等等,即便一年讀2000本,也永遠只會停留在知識的最表層——「低水平勤奮」。一切學習和努力必須建立「解釋問題、解決問題、預測問題」的三大目標。
  • 讀了這麼多歷史,半點幫助都沒有,那為什麼我們還要讀歷史?
    ,自己卻在應付現實事情時,半點幫助都沒有,那學歷史有什麼用呢?從那一天起,也常聽到許多朋友終於忍不住問我:「學歷史到底有什麼用?」這些問題,讓我足足思考了二十多年。近代以前,無論在中國或是西方,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覺得學歷史很有用,甚至視為培養各種領袖人才的必要教育。可是到了現代,忽然之間,有許多人都覺得學歷史沒有用,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說不出學歷史的實際用處何在。
  • 真的能做到每天讀一本書嗎?
    很多人說每天一本,但沒法證明,我做這件事時,基本在一整年都在直播,除了小說,基本上每一本書都寫簡評、筆記、書評或思維導圖,並且在微博和豆瓣上都實時更新過每一天的記錄,2011年一共能在網絡上公開過300多本書的簡評、筆記、書評和思維導圖,下面附上地址,大家可以去圍觀驗證。總體來說確實暢銷書多一些,因為讀起來容易一些,在某個領域達到專家之後,讀專業書能快一點,但一天一本很難。
  • 嘗試這8種方法,你也可以和我一樣,一年讀100本書
    在如此不平靜的一年裡,我選擇立一個能夠讓人「平靜」的 flag——讀100本書。可以說,在讀這100本書之前,我是一個閱讀速度很緩慢的人(儘管現在也沒有快多少),所以既然我能夠實現這個 flag,相信大多數人也都可以做到。
  • 讀了很多書,為什麼經常感覺「沒有用」?
    聯想起自己的侄子,他在學校上作文課的時候可以說是「痛苦不堪」——他從來對「寫作文」沒有好感,每次都因為沒寫滿300字、而被老師批評。如果侄子的語文老師也能用「唱歌跳舞」的方式來授課,豈不是更好?很多人認為:「閱讀」嘛,就是把一本書翻開、從頭看到尾、然後就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就行了。那麼,如果我看了一本菜譜、並且很認真的做了讀書筆記、畫了很多思維導圖,是不是就可以變成星級廚師啦?可是我到現在還不會做菜。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就在於:我把菜譜當作是一本「書」來讀了。
  • 談閱讀 | 讀一本書也許沒有用,但讀100本一定有
    ️只一句話,你沒有讀過書,在讀過書的人面前就是透明的,他同你相處一下就能完全的感知到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大概是我不喜歡被看得透透的吧,聽過那麼多閱讀的告誡,這個最警醒我。畢竟,如果永遠只是閱讀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書,比如只是讀某一類小說,那很難提高自己的認知。而我就開始找名人的書看,本國的有三毛、餘華、楊絳、王小波、路遙……,外國就更多了。由於背景不一樣,外國的讀起來會更難,所以可以多讀。我是大雜燴的讀,都想了解一下。歷史、文化、散文、小說、哲學、設計、美術,從中獲得的愉悅大概自己知曉吧。
  • 每年讀300本書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2020年8月9日對我來說比較有紀念意義。去年我按計劃讀了200本書,今年打算上些強度,計劃讀300本,結果由於疫情原因,8月9日就讀完了300本。本文標題叫「每年讀300本書的人,到底有多可怕」,似乎有點自賣自誇了。其實我是想幫你解決一下幾個關於讀書的常見問題,比如:我就想賺錢,讀書對賺錢能有幫助嗎?
  • 用這個方法,我一年至少讀100本書——《快速閱讀術》
    ◆ 像聽音樂那樣讀書樂評人,書評人,DJ,作者還挺有才>雖然這多少與我撰寫工作的原點就是音樂評論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認為,書與音樂是相通的。讀與聽有很多共同點。你喜歡音樂嗎?為什麼會聽音樂?
  • 大學生用一年時間讀了一百多本書,從此他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導語:大學生用一年時間讀了一百多本書,從此他的命運發生了改變。現在網際網路上經常傳播有關大學生的信息,最近有這樣一則有趣的新聞。一個大學生用了一年的時間讀了近百本書籍,從此人生產生了巨變。讀書可以使一個人變得更強大,可以輕而易舉的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猶太人被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這個民族最大的特點就是從小教育孩子閱讀各種各樣的課外書籍。讀書有什麼用處?讀書的好處比比皆是。讀書可以使人明智,讀書可以使人的能力得到提高。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小學生一學期閱讀200本書,語文老師:讀這麼多書不如精讀一本
    作為語文老師,常遇到在輔導閱讀練習上很困惑的家長,想讓孩子保持閱讀的習慣,也願意在閱讀這件事上投資的家長,常常給孩子安排各種閱讀的方法:打卡閱讀、經典閱讀、閱讀理解、跟著名師一起讀……這些閱讀的方法都沒有錯,但是我們家長過於追求閱讀這件事帶來的語文學習效應,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一學期閱讀200本書,成為家長對孩子閱讀能力的一個考核。
  • 一年讀1000本書的獨家秘訣,一共三條,照著練很有效
    2019年,個人成長類的書籍,我讀了1000本。你別:「啊!?」這不是衡量讀書的標準。我也不鼓勵你讀這麼多。只是我喜歡讀書,再加上用對了讀書方法,所以才讀得快。當然了。如果你讀了半天啥也沒搞懂,這樣的測算就沒有意義了。雖然我看不到你的檢測結果,但我覺得大多數人都在白銀上下吧。咱們按照200字/分鐘作為平均速度。由於一本暢銷書大概有15萬字左右,所以你讀完它需要750分鐘,也就是12.5個小時。
  • 一年讀300本書,為什麼還是不會寫?是因為你不會「費曼技巧」!
    昨天,一位一年前和我一起學寫作的學姐跟我說,今年年初定的計劃:每天讀一本書,每天2000字,年底要寫出爆文。計劃的前半部分完成了,但後半部分擱淺了。不是沒寫,而是寫完沒推薦,也就沒有閱讀量。我問她,你是怎麼完成你這個計劃的?她說,我基本每天都看一本書,然後寫個2000字左右的讀書筆記。但不知為什麼,等到我自己寫文章的時候,書中的知識點一個都記不住。
  • 快速閱讀有方法,《槓桿閱讀術》教你如何一年讀365本書
    我曾經在多次培訓和演講中公布了我一年讀400本書的方法:集中分類攻克法。很多人比較感興趣,有人問我,榮老師你怎麼做到每天讀一本的。這裡有一個誤區,我沒有做到每天讀一本。因為有時工作忙起來,我有一天也會與書絕緣,但每日一書評是如何做到的,今天告訴這個秘密。
  • 堅持每天閱讀一本書200天,我到底收穫了什麼?(附書單)
    我從今年8月12日開啟第二輪每天閱讀一本書100天計劃,到11月21日順利完成每日一書計劃,時間跨越102天,閱讀了100本書, 完成率達98%。今年上半年,已經完成了第一輪每日一書100天計劃,今年共堅持每天閱讀一本書200天,目前已經看了230本書,是有生以來讀書最多的一年。
  • 我推薦產品經理讀的10本書
    今日欄目:乾貨分享這是奶爸第106篇推文最近很多剛開始做產品經理,或者準備開始進入這個領域的人經常會問我,產品經理應該讀哪些書來提升自己,希望我推薦個書單,今天就把我這麼多年讀過,感覺不錯的書,本著不吹牛
  • 媽媽書單|一年讀50本書的目標,我選擇了這些
    關注我,跟100多萬媽媽一起科學育兒,品質生活。前幾天給暖暖整理書櫃,發現這將近六年的時間,我給暖暖入的各類書,完全可以開一間小小的圖書館了。或許是受我的影響,暖暖小時候從來都是很主動地去書櫃找書讓我們來給她讀,認識很多字以後,自己也能一本書可以翻看很久。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其實是要從家長自己做起。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也整理了一部分適合媽媽們讀的書,一起分享給大家。
  • 一年閱讀300+本書,我的高效讀書經驗分享
    注意二:不做筆記不讀書開始閱讀前要帶著筆和本子,或那種 1 釐米寬的顏色標籤條,用來做記錄,杜絕隨手翻翻,消磨時間式的閱讀。看書其實很費腦力,要把最有價值的時間段用來讀書。書裡的重點你就直接劃線,別有潔癖。
  • 一年讀了100本書了,為什麼生活還是一團糟?讀書要掌握方法
    ——培根01俞敏洪曾說:「我能走到今天,並不是因為我的英語水平有多高,也不是因為我在大學的學習成績有多好,而是因為我在五年的本科生活中,讀了近800本書。」他在自卑之下開始發奮學習,但是現實給他一個沉重的打擊,他並沒有取得好的成績,反而搞壞了身體。在休學的那一年,他選擇了不斷讀書,在這一年他讀完了兩三百本書。也是在這一年的讀書經歷,讓他明白了兩個道理。第一個是跟人比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你都把命都要比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