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法則及蘭切斯特方程的關係

2020-12-16 可以量化的管理學

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法則及蘭切斯特方程的關係

摘要:當廣宇方程中的命中率趨近於1時,廣宇方程計算的結果和蘭切斯特第一方程計算的結果相同;當廣宇方程中的命中率趨近於0時,廣宇方程的計算結果和蘭切斯特第二方程計算的結果相同。也就是說蘭切斯特第一方程和第二方程是廣宇方程的兩個極端狀態,廣宇方程可以覆蓋2個蘭切斯特方程。蘭切斯特法則只能計算命中率趨近於0和趨近於1時兩隊的最終剩餘人數,並且不能計算在戰鬥中間某個時刻兩隊的剩餘人數。而廣宇方程則可以計算命中率從0到1這個完整區間內,兩隊的最終剩餘人數,還可以計算任意時刻兩隊的剩餘人數。廣宇方程不僅可以完美覆蓋蘭切斯特法則,還可以真實的反應兩隊的實時作戰情況(如圖2-18所示)。

2-18 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方程的關係

當殺傷率趨近於1時,也就是1發子彈打死一個人時,廣宇方程計算的結果和蘭切斯特法則第一法則計算的結果相同,廣宇方程計算的結果也和蘭切斯特第一方程計算的結果相同。

分別把X0=9,Y0=6,a=b=1/3分別帶入廣宇方程、蘭切斯特法則和蘭切斯特方程,可以使用MATLAB的limit函數求極限,廣宇方程的計算A隊最後的剩餘人數為3人。

其中

蘭切斯特第一法則計算的A隊最後剩餘3人。

蘭切斯特第一方程計算的A隊最後剩餘3人。

也就是說,當殺傷率趨近於1時,廣宇方程計算的結果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及蘭切斯特第一方程計算的結果相同。

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法則的關係推導過程

蘭切斯特法則,第一法則為E=mv,當A軍和B軍的武器性能m相同時,可以得到勝利一方的勝利人數為:

失敗一方的人數為0,即被全部消滅。

第一法則為E=mvv,當A軍和B軍的武器性能m相同時,可以得到勝利一方的勝利人數為:

失敗一方的人數為0,即被全部消滅。

蘭切斯特第一方程的解為:

蘭切斯特第二方程的解為:

當A軍和B軍的殺傷率相同時,即a=b時,蘭切斯特第二方程得到:

廣宇方程如下:

當兩隊的殺傷率相同時,即a=b時,可以簡化得到

我們假設A軍和B軍的武器性能或者命中率相同,是為了方便計算。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蘭切斯特第一方程和第一法則之間的關係。

當A軍和B軍戰鬥到最後時,其中假設a=b,

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的計算結果為

可以看到二者完全等同。即蘭切斯特第一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計算的最終結果是相同的,表達式也是相同的。

蘭切斯特第二方程和廣宇方程由於計算複雜,我們使用MATLAB進行計算,並且給出計算過程。我們首先計算蘭切斯特第二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之間的關係。

由於A軍消滅B軍的時間為T,此時B軍全軍覆滅,即y=0,而A軍的剩餘數量可以通過上述方程計算出。在x的方程中,將T帶入x的方程,得到

可以看到關於A軍剩餘人數的方程中已經沒有命中率a了,也就是A軍的剩餘數量只和兩軍的初始兵力X0和Y0相關,這是和現實不符的。比如A軍9人和B軍6人戰鬥,命中率是1/3(即3槍打死一個敵人)和1/2,A軍剩餘的數量是不一樣的,而上述方程計算得的的結果是命中率趨於0時得到的結果。

在MATLAB中輸入如下函數:

syms a x y;

Xn=(x/2+y/2)*exp(-1/2*log((x+y)/(x-y)))+ (x/2-y/2)*exp(1/2*log((x+y)/(x-y)))

得到:

Xn =(x/2 - y/2)*((x + y)/(x - y))^(1/2) + (x/2 + y/2)/((x + y)/(x - y))^(1/2)

輸入簡化函數:

factor(Xn)

得到:

Xn =(x + y)/((x + y)/(x - y))^(1/2)

化簡得到:

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的計算結果為

可以看到二者完全等同。即蘭切斯特第二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計算的最終結果是相同的,最終表達式也是相同的。

下邊我們來推導廣宇方程,當命中率趨近於0時,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計算表達式相同,當命中率趨近於1時,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計算表達式相同,下邊我們來推導。

由於

所以

同理得到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求a趨近於0時的極限:

syms a;

k1=limit(((1+a)^(1/(log((1-a)/(1+a))))),a,0)

得到:

k1 =exp(-1/2)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k2=limit(((1-a)^(1/(log((1-a)/(1+a))))),a,0)

得到:

k2 =exp(1/2)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syms x y;

b=log((x-y)/(x+y))

Xn=(x/2-y/2)*exp(-b/2)+ (x/2+y/2)*exp(b/2)

得到:

Xn =(x/2 - y/2)/((x - y)/(x + y))^(1/2) + (x/2 + y/2)*((x - y)/(x + y))^(1/2)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factor(Xn)

得到

Xn = (x - y)/((x - y)/(x + y))^(1/2)

化簡得到:

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的計算結果為

可以看到二者完全等同。即當命中率趨近於0時,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計算的最終結果是相同的,表達式也是相同的。

驗證一下Yn是否為0。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Yn=(y/2- x/2)*exp(-b/2)+ (x/2+y/2)*exp(b/2)

得到:

Yn = (x/2 + y/2)*((x - y)/(x + y))^(1/2) - (x/2 - y/2)/((x - y)/(x + y))^(1/2)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factor(Yn)

得到:

Yn = 0

我們來計算當廣宇方程中命中率趨近於1時的情況。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求a趨近於1時的極限:

syms a;

k1=limit(((1+a)^(1/(log((1-a)/(1+a))))),a,1)

得到:

k1 = 1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k2=limit(((1-a)^(1/(log((1-a)/(1+a))))),a,1)

得到:

k2 = exp(1)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syms x y;

b=log((x-y)/(x+y))

Xn=(x/2-y/2)*1^(b)+ (x/2+y/2)*exp(b)

得到:

Xn = x/2 - y/2 + ((x/2 + y/2)*(x - y))/(x + y)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factor(Xn)

得到:

Xn = x - y

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的計算結果為:

可以看到二者完全等同。即當命中率趨近於1時,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計算的最終結果是相同的,最終表達式也是相同的。

驗證一下Yn此時是否為0。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Yn=(y/2- x/2)*1^(b)+ (x/2+y/2)*exp(b)

得到:

Yn = y/2 - x/2 + ((x/2 + y/2)*(x - y))/(x + y)

在MATLAB輸入如下函數:

factor(Yn)

得到:

Yn = 0

結論:所以,當命中率趨近於0時,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二法則計算的結果相同;當命中率趨近於1時,廣宇方程和蘭切斯特第一法則計算的結果相同。蘭切斯特法則只能計算命中率趨近於0和趨近於1時兩隊的最終剩餘人數,並且不能計算在戰鬥中間某個時刻兩隊的剩餘人數。而廣宇方程則可以計算命中率從0到1這個完整區間內,兩隊的最終剩餘人數,還可以計算任意時刻兩隊的剩餘人數。廣宇方程不僅可以完美覆蓋蘭切斯特法則,還可以真實的反應兩隊的實時作戰情況。

當殺傷率趨近於0時,也就是需要無窮多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時,廣宇方程計算的結果和蘭切斯特法則第二法則計算的結果相同,廣宇方程計算的結果也和蘭切斯第二方程計算的結果相同。

蘭切斯特第二法則計算的A隊最後剩餘6.7082人。

蘭切斯特第二方程計

算的A隊最後剩餘6.7082人。

也就是說,蘭切斯特第二法則和第二方程是殺傷率趨近於0的極端形式,武器性能越差,結果越趨近於蘭切斯特第二法則。實際應用中,廣宇方程比蘭切斯特第二法則更能準確地表達現實的戰鬥情況。

在團戰遊戲和戰鬥模擬中,遞歸方程可以準確反映戰鬥情況,比微分方程計算的結果更加準確。系統的輸入包括對戰雙方的初始人數X0和Y0,殺傷率ab。也可以增加武器性能和命中率,A隊的殺傷率a=A×k,其中A表示武器性能,k表示命中率,B隊的殺傷率b=B×h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輸入的系統,包括雙方初始人數,雙方初始武器性能和命中率。假設1架機槍的命中率是0.5,性能是0.8,那麼殺傷率就是0.8*0.5=0.4,;而如果一架狙擊步槍的性能是0.6,命中率是0.8,那麼它的殺傷率就是0.6*0.8=0.48。提高武器性能和提高命中率都可以提高殺傷率。武器性能和命中率的取值範圍均大於0,小於1(如圖2-19所示)。

2-19 六輸入的戰鬥模型

在各種團戰遊戲和戰鬥模擬中,如果有援軍在某一時刻加入,計算當時兩軍的剩餘人數,然後將援軍人數加入,就可以繼續進行模擬計算了。

摘自《可以量化的軍事學》

相關焦點

  • 軍事學方程之廣宇方程的推導
    本節介紹廣宇方程的推導過程和使用方法。當殺傷率趨近於0時,廣宇方程計算的結果和蘭切斯特第二方程結果相同;當殺傷率趨近於1時,廣宇方程的計算結果和蘭切斯特第二方程的計算結果相同。也就是說,廣宇方程不僅可以更準確的預測實際結果,並且可以覆蓋蘭切斯特的2個方程。Xn表示勝利一方的兵力數量,Yn表示失敗一方的兵力數量,n表示戰鬥的最終輪數,a和b表示A方和B方的武器性能。
  •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係數與根的關係運用
    直接開平方法體現了降次思想,將一元二次方程轉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來解。在一元二次方程aⅹ2+bⅹ+C=0(a≠0)中,若a,c異號,則方程一定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根,判別式通常用希臘字母△表示,即△=b2-4ac。
  • 伯努利方程是動量方程還是能量方程
    從那些推導中可明顯看出伯努裡方程是一個能量方程。不過,在一些論壇的討論中,有時也能看到有些人會有意無意地把它當作一個動量方程來推導或理解。發這個帖子的目的之一也就是說說自己的理解為什麼伯努裡方程不能作為動量方程來理解。另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想通過這個例子來簡單介紹一下如何對一類偏微分方程[一階擬線性偏微分方程(組)]進行求解。
  • 一元一次方程
    4.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5.等式的性質:   等式的性質1:等式兩邊加(或減)同一個數(或式子),結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質2: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不為0的數,結果仍相等.6.合併法則:合併時,把係數相加(減)作為結果的係數,字母和字母的指數保持不變.
  • 非自相似性自變量在同一對應法則下的一元實變函數方程的求解過程
    顯然,對於該未知函數(包含取值範圍內所有常數的變化數,它分為自變量和因變量)y=f(x)及衍生函數y=f(x/2),由於自變量和衍生自變量(也稱為中間變量)為別為ⅹ和x/2,且方程右邊為ⅹ^2,其定義域可初步看成R。
  • 微分方程05 一階線性方程01
    叫做一階線性微分方程,因為方程對於未知函數 不同形式的微分方程解法不會像求導函數那樣具有有限固定的法則可依據,很多類微分方程問題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孤島,歷經無數數學家的努力,很多微分方程或其中的某些特殊形式獲得了解析解, 而還有一些方程在現代計算機的幫助下獲得良好的數值解法。
  • 《方程思想》
    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只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含有未知數,另一個是必須是等式。如有些小學老師經常有疑問的判斷題:x=0和x=1是不是方程?根據方程的定義,它們滿足方程的條件,都是方程。方程按照未知數的個數和未知數的最高次數,可以分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三元一次方程等等,這些都是初等數學代數領域中最基本的內容。
  • 一元一次方程之列方程
    一般來說,列方程解決應用題有以下幾個步驟:        ①審題,分析題目中已知量是什麼,未知量什麼,各個量之間是什麼數量關係       ②設未知數,通常求什麼即設什麼為x,有時候也可以採用設間接未知數的方法       ③列方程,列代數式並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④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⑤檢驗,檢驗所得到的解是否符合題意列方程解應用問題關鍵在
  •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同解方程和解為相反數的方程
    我們在解一元一次的方程過程中,時常會遇到兩個方程的解相同或者解互為相反數,讓我們求解原方程的某一個參數。
  • 變分法——歐拉-拉格朗日方程
    然後通過鏈式法則表示出ds/dα:然後根據"變分法基本引理"(參見變分法基本引理)就可以導出歐拉-拉格朗日方程啦:需要注意的是,歐拉方程是泛函極值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在處理實際泛函極值問題時,一般不去考慮充分條件,而是從實際問題的性質出發,間接地判斷泛函極值的存在性,直接使用歐拉方程求出極值曲線【往期精選】●1+1/2+...+1/n  ,可能是整數嗎?
  • 一元一次方程貴?方程之美
    方程是美的,最近卻鬧出了不小的笑話,上熱搜了。「一元一次方程太貴了」,「還是一元三次方程便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方程,談談方程之美。有兩個未知數,則x、y的值是無窮多的, 為此,我們需要再來一個二元方程組成二元方程組,這樣就可以解決了。關於次數,未知數的最高次冪就是。如一元一次方程,最高次冪就是一次,一元二次方程,最高次冪就是兩次。初中的同學們,你們接觸到的呢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更高級別等高中再學習。
  • 人教版七上數學——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屬於整式方程,與整式方程對應的是分式方程,即分母中含有未知數的方程。二、為什麼要學習一元一次方程?通過小學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一道應用題的解法可以分為兩大類:算術解法和方程解法。算術解法要求必須理清題中各種關係,找出其中規律,在遇到一些較複雜的問題時,往往很難下手。方程解法則可以把題目中的未知量當成已知量來用,降低了思考的難度,更容易列出算式,所以在遇到一些較複雜的問題時,方程往往會佔有很大優勢。除了解題優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方程體現了「代數」的思想。
  • 中考數學——解一元一次方程
    應網友要求,寫一篇有關解方程和移項的文章,那我們今天就講講解一元一次方程。首先我們回顧一下相關的知識點。3.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號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 偏微分方程 (PDE)
    ,這種物理量的變化規律往往表現為它關於時間和空間坐標的各階變化率之間的關係式,即函數u關於t與如果它能使方程(2)在Ω上恆等成立,那麼就稱u是該方程在Ω中的一個經典意義下的解,簡稱為經典解。在不致誤會的情況下,就稱為解。       偏微分方程理論研究一個方程 (組) 是否有滿足某些補充條件的解 (解的存在性),有多少個解   (解的惟一性或自由度) ,解的各種性質以及求解方法等等,並且還要儘可能地用偏微分方程來解釋和預見自然現象以及把它用之於各門科學和工程技術。
  • 分式方程和根式方程模塊解法探究
    分式方程和根式方程的求解,是化歸與轉化思想的重要體現,是分式不等式和根式不等式求解的基礎。是檢驗因式分解和乘法公式熟練程度的試金石。一、分式方程的求解思路自然是轉化為整式方程。方法是在方程的兩邊同時乘以最簡公分母,化為整式方程。
  • 簡諧振動之運動方程
    根據定義,凡是加速度和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之間有大小成正比、方向相反關係的運動,就被稱作為簡諧振動(simple harmonic oscillation)。這個定義可以寫成一個簡單明了的方程式:給定初始條件,就可以解出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函數關係,通常會被表示為如下的形式:從定義式直接省略 3000 字跳到這個通解,你只需要三件東西:一個懶得跟你多廢話的物理老師,一本覺得跟你扯閒話就能把你整明白的物理教材,以及對必要的推導過程不作要求的考試大綱
  • 初一數學(上)知識點:一元一次方程
    一、方程的有關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就叫做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個未知數(元)x,未知數x的指數都是1(次),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1700+50x=1800,2(x+1.5x)=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 高一數學,直線和圓的方程,和初中直線方程是否相同
    高一數學必修二,學到直線和圓的方程章節的時候,我都會暗自驚喜,心想:終於學到了和初中關係比較密切的知識點了,然而,回頭看同學們做題才發現,根本沒必要驚喜。函數說難,可以理解,怎麼到了直線方程,還再把錯誤延續呢?
  • 軌跡方程
    連平中學 江海民新課標新高考對曲線與方程一節內容作出刪減,出於解析幾何中一般的曲線與方程可以會意,後面圓錐曲線的學習中也可以理解到解析幾何研究的主要問題是:根據已知條件,求出表示曲線的方程,通過曲線的方程,研究曲線的性質。
  • 求解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中出現的未知函數的最高階導數的階數稱為微分方程的階。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微分方程可以分為線性或非線性,齊次或非齊次。一般地,微分方程的不含有任意常數的解稱為微分方程的特解,含有相互獨立的任意常數,且任意常數的個數與微分方程階數相等的解稱為微分方程的通解(一般解)。下面介紹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