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微博官宣
票房破11億
70周年
7位導演 7個故事
中國電影夢之隊
以「光影」致敬「光陰」
《我和我的祖國》海報
上映前,有人說,主旋律的「命題作文」有什麼看頭,指定很無聊。上映後,很多人卻是「路轉粉」。
豆瓣截圖
不單是因為它有陳凱歌、管虎、徐崢、寧浩等七位導演,還因為它的內容,既宏大又樸素。
網友:每一個無名的『我』都是歷史書裡看不到的,又可愛又鮮活。有笑有淚,原來我們就是這樣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生活。
在這7個感人的故事中,電影開篇,由管虎導演、黃渤主演的《前夜》最先被大家了解,而黃渤演繹的電影人物林治遠也是真實存在的。記者經過多方聯繫,採訪到了林治遠的兒子,今年74歲的林遵義老人。
新中國第一面紅旗的守護者
林遵義老人告訴記者,1949年7月,當時36歲的父親林治遠接到上級命令,必須要在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之前,完成天安門廣場的整修工作,確保升旗任務圓滿完成。或許對於現在來說,升旗並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時間緊、任務重,要準時、準點地升起五星紅旗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林遵義:在當時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我父親跑遍了北京市所有的大小工廠, 最後在北京自來水廠的車間裡頭找到了4根大小管徑不同的水管,把它們套進去焊起來。
說起父親林治遠,林遵義老人特別自豪,因為父親林治遠不僅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第一個故事《前夜》的人物原型,也是親手設計、施工完成天安門廣場第一根國旗杆與自動升降設備的設計師。
林遵義:毛主席要親自升國旗,怎麼去升是個問題,因為當時毛主席要從金水橋下來再去升旗,最起碼要十幾分鐘,這個是很不現實的,所以我父親提出來一個方案,遠距離控制電動升旗,在當時來說,就是破天荒的一個做法。
為了確保在那個萬眾矚目的神聖時刻,升國旗萬無一失,林治遠和助手梁昌壽開始苦心鑽研,五星紅旗要在國歌結束時正好升到頂端,首先就要解決電線連接的問題,在長安街地下埋入鋼管,讓引線橫跨金水河,連接城樓上的開關按鈕,而國旗如何自動停止上升成了他們當時要攻克的難題。
林遵義:和國歌同步到頂端必須要停止。當時在升起的鋼絲繩上焊了兩個鋼球,兩個鋼球觸碰斷電來解決這個問題,試驗了很多次都挺成功的。到了9月30號,他們覺得要保證開國大典萬無一失,絕對不能出問題,再次試驗的時候出問題了。
1949年9月30號晚上,最後一次試驗中,試驗旗升到旗杆頂端,但升降裝置的馬達並沒有按計劃停止,試驗旗被絞在了旗杆裡,而此時天安門廣場已經戒嚴,腳手架也全部拆除,一時間試驗陷入僵局。
林遵義:父親他們就和當時的消防隊聯繫,把雲梯架起來,可雲梯架起來離旗杆頂端還有幾米,就從雲梯上穿著鐵鞋再爬到旗杆上把旗杆拿下來。為保證萬無一失,他們又做了多次試驗。如果再出問題怎麼辦?父親選擇第二套方案,讓梁昌壽蹲在底下看著旗杆,升旗升到頂端時,如果馬達還在轉,就直接斷電。
所幸這個備用措施開國大典時並沒有用上,毛主席在按動按鈕後,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順利升起,林治遠懸著的心才終於放下。
左三為林治遠
點擊播放 GIF 3.1M
而說起這次《我和我的祖國》林治遠的這個角色,林遵義表示,電影人物經過了藝術化處理,有了新的形象,是所有為升國旗做出貢獻的人物集合,實際上的林治遠只是堅守崗位的普通人之一。
林遵義:西直門立交橋、地鐵,還有成渝鐵路、南京長江大橋和武漢長江大橋 ,這些工程他都參與過,不過他從來不說自己的這些事跡。
林治遠的孫子林京:我爺爺最喜歡坐公交車了,我問爺爺為啥不打的,他說坐公交車就知道每一站叫什麼、線路是什麼,搞道路建設最重視這個,市政他是非常了解的,他喜歡這個工作。
2002年3月林治遠於北京逝世,享年89歲。那個曾經為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保駕護航的人雖然已經故去,但旗杆連同自動升降裝置都被珍藏在了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70年的時間新中國走向了繁榮富強,走向科技創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信巨變的背後還有更多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發生或者正在發生。
來源:都市熱線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