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盒馬,大永輝,「大潤發們」的未來怎麼「大發」?

2020-12-18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作者 圖霖,36氪經授權發布。

近日,有網友發現大潤發商場裡的「女裝尺碼建議表」上顯示,尺碼L對應「爛」,尺碼XL對應「稀爛」,尺碼XXL對應「稀巴爛」。

話題一出,大潤發很快就被「罵」上了微博熱搜,閱讀量一度超過2.7億。儘管大潤發官方後續也發了道歉聲明,但顯然網友並不買帳。大潤發背上了「年齡歧視、身材歧視、性別歧視」等一眾負面標籤,預計將損失一大批女性消費者。

我們無從考證大潤發是否想靠營銷「博出位」,但顯然這絕非明智之舉。

隨著大眾對品牌形象重視程度的提高,大潤發此舉無疑給自己留下了抹不去的「汙點」。

而且「道歉」的大潤發,錯的不只有海報。

實際上,隨著新消費浪潮的興起,昔日零售巨頭大潤發卻仿佛越來越沒有存在感,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從「19年不關一家店」到「輸給時代」?

大潤發正式進入中國在1997年,比沃爾瑪和家樂福都要晚,但卻在2010年迅速成為最亮眼的一匹「黑馬」。

彼時的沃爾瑪和家樂福這類外資企業紛紛將店開在一二線城市,試圖搶佔高人流和高收入帶來的「消費紅利」。但大潤發不一樣,它將目光瞄準了三四線城市,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不僅如此,基於三四線城市對商品品牌的認知不如一線城市敏感的現實,大潤發還通過「源頭直購」把商品價格打下來了。為了控制住價格,大潤發甚至組建了專門的「查價小組」,以保證門店內商品價格一直都能低於同行。

從今天拼多多的成功就能看出來,下沉市場的消費者很吃「低價」這一套。大潤發的「草根」策略成功了。2010年,大潤發取得營收404億元人民幣,擠掉沃爾瑪、家樂福,成了當時中國大陸零售百貨業的冠軍。

「只要開店,就保證這個店能在該區域發揮出最大的市場價值。」在創始人黃明端這種近似「固執」的堅持下,大潤發逐漸締造起同行可羨不可及的神話——「從不關店」。

但大潤發在「神壇」沒有待多久,因為此時的線上市場也崛起了新的力量——電商。

受阿里京東等電商系的衝擊,2013年開始,大潤發線下店的用戶逐漸被線上零售分流。與此同時,逐漸上升的門店運營成本和員工成本也成了大潤發新的「隱患」。

(圖片來源:大潤發2013年度業績公告)

於是,起初對「燒錢」的電商持懷疑態度的黃明端開始動搖了。這一年,後知後覺的大潤發推出自營電商「飛牛網」,終於決定開始擁抱網際網路。

但顯然,要和早早布局電商的阿里京東抗衡,這頭「牛」還有些太嫩了。自2014年正式運營到2017年,飛牛網幾乎年年虧損。

線下零售業務下滑,線上電商又難敵走在前面的巨頭。2017年,接連虧損以後的大潤發終於迎來的新的命運——賣身阿里。

同年,大潤發關閉山東濰坊一家門店的消息傳出。至此,這個曾經的零售巨頭締造的「19年不關一家店」的神話正式宣告破滅。

賣身阿里之後,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一句「我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曾火爆全網,引發轟動。然而大潤發真的是輸給了時代嗎?

答案是:是,但不全是。

電商對線下商超的衝擊並非只影響了大潤發,沃爾瑪、家樂福、永輝超市等一眾商超企業都面臨著增長率下滑的窘境。從這一層面來看,大潤發走向「沒落」確實與時代有關。

但更大的原因還是在大潤發自己身上。它不僅沒有及時看清電商風口,進軍線上,更沒有在新零售時代早早做出反應,迎接轉型。

一個比較正向的例子是永輝。

2017年初,永輝就推出了「生鮮電商+零售」的新業態——超級物種,並且迅速進入擴張期。2017年底,在賣身阿里的大潤發還在感嘆時代拋棄了它的時候,永輝的超級物種已經在上海、福州、北京、深圳、南京、廈門、成都等7大城市新增了27家門店。

這一年,永輝集團營收達到585.91億元,同比增長19%,比2016年的增速多了3個百分點,而「超級物種」也成為繼盒馬鮮生之後備受關注的一股新零售力量。

(數據來源:wind金融終端)

當前,儘管大潤發在雲計算、數據存儲以及倉儲物流等方面有了阿里的扶持,數位化轉型有了成效,但一步慢,步步慢。隨著騰訊、京東、蘇寧等巨頭相繼加碼大商超,大潤發的競爭優勢顯然已經不如從前了。

更值得關注的是永輝超市。據永輝超市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 營業收入505.16億元,實現同比增長22.68%。

而據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在8月份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業績顯示,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上半年實現營收531.70億元,同比增長只有5.1%。

顯然,背靠阿里的大潤發雖然還不至於在新時代掉隊,但從差異甚大的增速來看,與早早布局新零售的永輝相比,大潤發在新賽道上走得明顯更吃力。

第四消費時代將近,這是「大潤發們」的未來?

一個更大的挑戰來自大賣場艱難的生存環境。

據凱度消費者指數發布的最新報告,與去年相比,小型超市的銷售額以7.3%的高速增長繼續前進,而大賣場則遭受了嚴重的挑戰,銷售額同比下降了7.1%。

市場對不同零售業態的傾向實際上反映了整個社會消費需求的變化。在《第四消費時代》一書中,日本消費研究者三浦展先生將日本的消費時代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消費時代(1912-1941):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富裕階層西方化的消費傾向;

第二消費時代(1945-1974年):主要表現為戰後人口向東京都市圈遷移,「安家落戶」帶來的家庭消費的崛起。

第三消費時代(1975-2004年):消費群體開始從物質消費轉向服務消費的消費升級,家庭消費轉向個人消費,社會消費出現個性化、多元化的特徵。

第四消費時代(2005年至今):消費者開始不願意為過高的品牌溢價「買單」,而注重追求消費的體驗,消費特徵表現為去品牌化的理性消費。

從中日兩國國情差異,以及日本同時期貧富差距遠低於中國的背景來看,中國並未進入第四消費時代,更確切地說中國應該還處在第三消費時代向第四消費時代的過渡期。

而在「社會消費個性化、多元化」的第三消費時代,靈活性更高小商超在應對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時,明顯要比大賣場更加從容,也更具競爭力。這也是在1977-1985間,日本國內便利店的銷售額可以每年都保持20%以上增速的重要原因。

新零售時代來臨以前,「大潤發們」面臨的考驗是儘管品類豐富,但由於沒有解決好最後一公裡的問題,難敵便利度更高的線上電商。但隨著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的興起,大潤發、沃爾瑪、永輝等大型商超都已經「觸電」線上,實現了線上線下業務的共振。

但如前所述,和小商超相比,體量的差異化帶來的存儲成本、物流成本、人力成本以及運營成本等都讓大賣場在面對新消費需求變化時有些侷促。

例如大賣場普遍面臨的年輕消費者流失的問題。居住在寧鄉的木木告訴「螳螂財經」,一般她回家去逛大潤發都是陪媽媽去,據她觀察,會去逛大潤發的也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

對於小商超來說,不論從商品結構還是店鋪風格的變化上,都能更快跟上年輕消費者的需求,但對大賣場而言,需要的時間明顯更久。

那麼,面臨考驗的「大潤發們」未來究竟應該怎麼做?

基於小商超在商品豐富度上遠遠不如大賣場,並且線下市場短時間內不可能完全消失的現狀,「螳螂財經」認為,大賣場的存在依舊很有必要,但從數量上可以逐步收緊。

收緊大賣場省下的錢可以幹嘛呢?做「新業態」。

因此,對於「大潤發們」而言,一個比較可能的轉型方向是:收緊大賣場,開放新業態。而新業態又可以從規模和領域上做區分。

1. 從規模來看:變大變小皆有可能。

實際上,部分賣場已經開始試水「多業態」了,只是從規模上各有不同。

一方面,盒馬鮮生這邊開始孵化盒馬mini、盒馬F2等更小的新業態,大潤發也於今年正式推出了大潤發mini版「小潤發」,定位是社區生鮮超市。而另一方面,主打小店型的永輝超級物種卻在上海開了一家2000平米的大店。

此外,除了社區小店,大潤發今年還在常州開設了第一家中型商超,預計是想同步「試水」新業態,好做進一步戰略調整。

不同規模的新業態承載的是不同的業務功能。小店可能還是圍繞生鮮,大店則更聚焦多品類的商品零售。由於大店和小店在倉儲成本、人力成本、運營靈活度等方面各有差異,加上這些新業態面市時間過短,因此目前還很斷言哪種規模會更具競爭力,只能等待市場的驗證。

至於具體在哪種規模的新業態上投入多大力度,也需要各個大賣場在權衡整體業務、洞悉市場需求變化之後及時作出調整。

2. 從領域來看:生鮮以外還有藍海。

儘管疫情再次催活了生鮮電商,但大賣場的生鮮業務已經慢慢步入「瓶頸期」。

一方面,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京東、阿里甚至滴滴等巨頭紛紛下場「買菜」。同時,以福建、湖南等為代表的省份,正在形成地方型生鮮電商勢力,如福建的樸樸、湖南的興盛優選等。

另一方面,部分下沉市場用戶對線上購買生鮮仍舊持「保守」態度。

居住在福建三明的中學教師kiki告訴「螳螂財經」,她在購買蔬菜魚蝦這類生鮮時,一般只有在沒空的時候才會選擇使用「大潤發優鮮」等線上購買,在時間富裕的情況下基本都是去菜市場。因為她覺得那裡的菜更新鮮。

因此,如何更全面地培養起下沉市場用戶對生鮮電商的消費心智,以及在地方生鮮電商勢力之外搶佔新市場,是「大潤發們」接下去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實際上,生鮮業務的飽和也在倒逼「大潤發們」挖掘新的消費領域。生鮮之外,還有很多領域值得想像。

從品類來看,零食、小家電、日用品等的主戰場都已經基本移至天貓京東這些線上店鋪,但對現場體驗要求較強的服飾類、美妝類以及各種網紅類商品仍有想像空間。

顧客在等候生鮮的時候,看到這些平時在線上購買的店鋪,尤其是完美日記較火這類新消費品牌,可能會更願意進店逛逛,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提升大賣場的進店率以及活躍度。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大業態還是小業態,是生鮮業態還是其他業態,這種「多業態並存」的模式應該怎樣培養起顧客的消費習慣,仍舊值得探索。新品牌的合作引進、區域的差異化運營以及門店的精細化管理等將會成為「大潤發們」需要面臨的新難點。

「脫單」的「大潤發們」,在這場新的戰役中,誰會更快突圍?

相關焦點

  • 大潤發加速「變小」「下沉版盒馬」有什麼想像力?
    大潤發希望在下沉市場擴張中小型超市,實際上早就寫到了高鑫零售2020年中財報裡:中、小型超市將成為集團主要發展方向。其他商超競爭對手也都認可中小型業態是未來趨勢:除了大潤發,它的學習對象盒馬鮮生,以及永輝和華潤萬家等品牌也都在開出中型或小型店。華潤萬家的「萬家Mart」大多在5000平米左右,計劃在2022年開出100家店。
  • 盒馬鮮生和大潤發推盒小馬 去餐飲後賣點在哪兒
    6月2日,大潤發與盒馬合作的全新品牌「盒小馬」首店在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開業。據悉,盒小馬面積為800平方米,由大潤發負責供應鏈和門店運營管理,在商品上突出生鮮,並引入部分盒馬鮮生自有生鮮品牌,同時上線淘鮮達1小時到家業務。自阿里入股高鑫零售後,前者對後者進行了一系列改造,作為盒馬鮮生精縮版的盒小馬是雙方供應鏈合作深化的又一表現。
  • 大潤發首個「中超」概念店開業 對標盒馬?
    相比於動輒上萬平米的大潤發大賣場,更小面積、更精簡的商品品類、更多生鮮是大潤發Super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大潤發人士透露,大潤發Super概念店的總SKU數量為1.2萬,食品佔比高達85%,生鮮佔比20%。非食類的家紡佔比僅有0.2%,服裝這個大品類更是直接被取消了。
  • 大潤發和盒馬在蘇州合作開了個「盒小馬」,我們去看了看
    大潤發和盒馬合作的「盒小馬」6 月 2 日在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開始試營業。 一進門,消費者就能看到蔬菜、水果和海鮮肉類等生鮮(和很多社區超市類似)。這家店主打生鮮產品,據說 SKU 佔比在 50%左右。
  • 阿里224億港元重磅投資大潤發母公司,為了盒馬?
    同時,阿里還在新創、探索盒馬等線下新業態。以阿里的秉賦來看,做一個盒馬不是目的,將盒馬們的成功經驗與模式複製給更多的線下零售商,做成一個「線下平臺」,那才能支撐起阿里的下一個十年。高鑫與阿里系早傳緋聞今年2月中旬,臺灣工商時報發表「大潤發想嫁,3家搶親」的頭條報導中顯示,2月16日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明確表示,大潤發要出嫁,追求者有三家,並透露阿里、騰訊、蘇寧都「求婚」。
  • 蘇寧家樂福、沃爾瑪、大潤發、盒馬大比拼
    我們選了幾個代表性的企業:外資大型連鎖商超沃爾瑪、2019年被蘇寧收購的家樂福、阿里旗下大潤發、新零售模式盒馬鮮生,通過對比分析來看這四大零售新老勢力到家服務哪家強。盒馬一直堅持自主配送,長期起來打造了一支比較專業的配送團隊,並實現三公裡最快半小時達。但這一模式成本較高,人員利用率較低,配送團隊很容易出現閒時無單可送,忙時送不過來的情況。沃爾瑪和大潤發也有自己的配送團隊,但使用率和專業程度都不高,主要還是依賴第三方平臺配送,這就很難在配送方面有所發揮。
  • 大潤發規模化擴張:年內布局50家Super店 打造下沉版「盒馬」
    原標題:大潤發規模化擴張:年內布局50家Super店 打造下沉版「盒馬」   在納入阿里巴巴生態之後,大潤發正在探討與以往不同的經營模式。
  • 對標盒馬?阿里增持後大潤發開出首個中型超市概念店,85%都是食品
    據悉,大潤發中超業態從兩年前開始孵化,首店於今年9月在常州開業。值得注意的是,大潤發Super概念店的總SKU數量為1.2萬,食品佔比高達85%,生鮮佔比20%,非食類的家紡佔比僅有0.2%,服裝品類則直接被取消。此外,大潤發Super可實現周邊5公裡1小時達,最快30分鐘送達。
  • 「大潤發Super」概念店長春開業 從二三線城市布局致敬「盒馬」
    DoNews12月23日消息(記者 翟繼茹)大潤發宣布其中型超市「大潤發Super」全國首個概念店已經在長春開業,門店營業面積3000多平。
  • 阿里與大潤發合作的精品超市盒小馬 究竟是何方神聖
    與此同時,盒小馬不僅擁有盒馬鮮生的自有品牌「帝皇鮮」,還有大潤發自主研發的品牌「大潤發優鮮」,產品涵蓋蔬果、冷凍商品、肉類、奶製品等品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契合懶人趨勢,盒小馬的蔬菜大多已經做過處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盒馬鮮生不同,盒小馬並沒有保留堂食餐飲的賣點,而更像是融入盒馬新零售基因的大潤發精品超市。
  • 與盒馬一樣,大潤發成了阿里的「親兒子」
    會更像盒馬之於阿里的關係。 由此而來的思考是,這意味著什麼? 一 年輕化 大潤發是中國大賣場時代的贏家,在過去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三家外資大賣場企業於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中,從規模角度來看,大潤發是最終的贏家。 贏在均衡、贏在更接地氣。
  • 小業態,大市場!大潤發mini店來了:小潤發RT-mini!
    近日,大潤發正在試水mini店,取名小潤發RT-mini。與大潤發超市不同,小潤發是更像短髮超市的縮小版,是一家新零售社區生鮮超市。圖片來源:南通城建先鋒。小潤發是大潤發在與盒馬聯合推出「盒小馬」之後,再次進行業態迭代的有益嘗試。高鑫零售CEO黃明端此前表示,零售業將趨向小型化、社區化、便利化。接下來,公司將發展重點是中小超、社區團購、重構大賣場。
  • 首家「小潤發」開業,大潤發為何下注小業態?
    聯商網消息:大潤發小業態迭代新產物終於面世。7月15日,大潤發mini(小潤發RT-mini)全國首店在江蘇南通正式開業。據了解,小潤發RT-mini定位為新零售社區生鮮超市,也是大潤發聯合盒馬推出「盒小馬」之後,再次進行小業態迭代後的新產物。這也是媒體曝出阿里巴巴副總裁林小海接手大潤發之後的首個動作。
  • 巨頭們爭奪萬億生鮮市場 盒馬卻跑不進下沉市場
    正當巨頭們衝鋒的時候,今年5月,盒馬鮮生剛剛關閉了在福州的所有門店。對此,盒馬表示,福州盒馬門店距離供應鏈節點過遠、暫時無法取得商品優勢,選擇策略性退出,待完善了再進來。福州的閉店暴露了盒馬在供應鏈上存在的問題。這也不是盒馬第一次關店,2019年5月,盒馬崑山新城吾悅廣場店是盒馬第一家關閉的門店。在巨頭們爭奪萬億生鮮市場的時候,阿里旗下的盒馬似乎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 大潤發開小門店 社區生鮮激戰正酣
    這是大潤發聯合盒馬推出「盒小馬」之後,再次進行小業態迭代後的新產物。這類門店的生鮮佔比在60%以上,目前仍處於測試階段。過萬億的生鮮市場一直吸引著零售巨頭入場,永輝、沃爾瑪、國美、生鮮傳奇等玩家相繼入場。有分析認為,社區逐漸成為最主要的生活單元,尤其是在疫情過後,社區生鮮將快速發展,而目前正是爭相布子的激戰期。
  • 家樂福福新店悄然關門,盒馬鮮生接盤落子三店
    沃爾瑪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關閉這兩家分店是為進一步優化商業布局,他們仍看好福州市場,未來仍將繼續在福州開設新店,並且也在山姆會員店升級的基礎上,謀求布局福州二店。盒馬鮮生接盤布三店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廂家樂福剛剛敗退,那廂新零售勢力又蠢蠢欲動。
  • 家樂福福新店悄然關門 盒馬鮮生接盤落子福州第三店?
    沃爾瑪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關閉這兩家分店是為進一步優化商業布局,他們仍看好福州市場,未來仍將繼續在福州開設新店,並且也在山姆會員店升級的基礎上,謀求布局福州二店。   盒馬鮮生接盤布三店   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廂家樂福剛剛敗退,那廂新零售勢力又蠢蠢欲動。
  • 大潤發Super開始大規模複製開店
    小店方面,現在以1000平米左右的「小潤發」(大潤發mini)為主要品牌,也是對原來大潤發盒小馬加盟小店品牌的業務升級(盒馬已經收回盒小馬品牌)。這個業態,主要突出更為下沉的縣域市場,以及強打以生鮮為主要品類的社區日常高頻購買價值。  中店大潤發Super,或者說中型超市大潤發Super,屬於大潤發在大中小三種店型業態當中,最新推出的子品牌。
  • 重新審視盒馬和其追隨者們:新物種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依靠微信小程序? 本來超級物種做線下餐飲做的挺好,不然也不會引來盒馬做F2便利店。現在轉型零售和線上,從大面框架上已經完全倒向盒馬鮮生模式,這背後原因特別有嚼勁。但我們先不說,謎底留在下面。 剛才說了,京東也是線上流量入口之一。京東的新物種——京東7FRESH怎麼就沒見著線上訂單的風頭十足?
  • 全面揭秘盒馬鮮生: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樣本是如何誕生的-虎嗅網
    傳統零售商們用自媒體運營、移動商城、體驗式消費等嘗試拉開新零售的大幕。在這股浪潮的裹挾下,網際網路巨頭跑馬圈地,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千禧一代正成為零售商、行動支付商們共同爭奪的對象。隨著盒馬模式的快速迭代升級,盒馬鮮生的擴張也在加快。按照計劃,盒馬鮮生將會採取自營+合資兩條路線的擴張模式,未來在中國三十多個城市當中,開設 2000 家以上門店。截至目前,盒馬鮮生已經進駐上海、北京、寧波3個城市共擁有13家門店,其中上海10家,北京2家,寧波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