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桓公治下多才俊,亦多賢臣》。才俊者誰?管仲便是,輔國君以匡天下,有經天緯地之才;賢臣者誰?鮑叔便是,知人識人,竭力輔國,不齒私利。桓公治下,一片人才濟濟的繁榮之象。
彼時一國之君若想聚攬才俊,並非難事,若不討論安之的問題,高官厚祿的優厚待遇足以招之聚之。當代國際社會的人才爭奪,實際上不也是一場高福利、高待遇的價格戰?誰能開出更高的價碼,誰就能吸引更頂尖的人才。
管仲之於桓公,卻並非高價而沽,而是為人所薦。鮑叔薦管仲於桓公,勸說桓公,若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並舉出自己治國理政不若管仲的五點,可謂至誠。於是桓公放下心頭嫌隙而重用管仲,鮑叔則甘居其下,管仲大才善輔,齊桓公終成霸業。
世人每讀至此,多贊鮑叔一心為國,知人善舉。這自然是不錯的,然而,我們還應看到齊桓公治下所形成的合理的人才選用機制。可以說,鮑叔的知人善舉,絕非只是個人因素,其背後有著制度化與結構化的因素。
鮑叔有一雙識人的慧眼,能辨賢庸,可是,識賢與舉賢之間卻隔著千重萬卡。鮑叔的舉賢,自然因他溫厚的人品,但是與當時桓公的人才留用原則也不無關係。
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無論是浴火重生還是要勵精圖治,人才總是稀缺品,人才之爭永遠是不見硝煙的戰爭,而人才與人才之間的較量則往往會有著殘酷與冷血的色彩。
古往今來,我們聽過或見過太多的「不正當競爭」。奪嫡中的手足相殘、考場上的徇私舞弊、競選時的惡意中傷……這些真實存在過且正在不斷發生的案例令人髮指也讓人痛惜。該如何叫停這些惡意的競爭?依靠競爭者的人格自律嗎?未免過於天真。我們需要的,應該是一種合理的人才選用機制。
今天的世界,仍然有著「贏者通吃,勝者全拿」的特徵。勝者有著廣闊的平臺,敗者卻往往難尋立錐之地。這種情況下,保持良性競爭已屬不易,奢談競爭者之間相互積極舉薦,豈非痴人說夢?
從社會「一刀切」式的選拔制度,到制度中形成的競爭風氣,再到每個人自我選擇,從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看起來公平公正的制度如果必然導向惡的結果,那麼,這就是一個誘導人行惡的制度——是一個不合理的制度。這不僅是休謨問題上由事實到價值的邏輯推導,更是現實生活中「制度影響決策」的結構性展現。
現代社會提倡愛惜人才、尊重精英,然而,這樣的愛惜與尊重卻漸漸演變為一種對強者的畸形崇拜。在這種畸形崇拜之下,強者的拒絕合作,被視作天才的特立獨行;強者的任性妄為,被解釋為簡單率性,不拘小節;甚至,強者的恃強凌弱,不按規矩出牌,也可以被美化為「能力大,脾氣大」。而在此之下,那些能力稍有欠缺,但願以赤誠之心團結協作的人,卻被視作平庸之輩。正是這種唯「強」是舉的不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導致了不合理的社會競爭亂象。
因此,一個刻板崇拜強者的社會,只會引入無休止的內耗。而一個文明且成熟的社會,只有拒絕單一的評價體系,才能形成才俊與賢臣並舉的多元人才格局。重金能吸引才俊的青睞,卻不見得會讓團隊合作變得美好,想要營造融洽有序的良性競爭環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則必須關注到那些似乎沒有那麼優秀,卻能不計利害,團結他人,為集體,為社會傾力付出的「普通」人。
回看鮑叔薦賢的故事,鮑叔之所以為鮑叔,不只在其質樸溫厚的人格,也在於其清楚地明白,齊桓公不是一個只會供奉才俊,而冷落賢臣的人,齊國不是一個由強者的單打獨鬥疊加起的國家。鮑叔深知自己不會如深秋之扇、破敝之屣,桓公治下的齊國,既是千裡之駿恣意馳騁的萬頃疆場,亦是一心為公肝膽之臣大有可為的天地。
才俊易得,而賢臣難覓。只有在寬鬆的人才評價體系下,我們的社會才會湧現出更多的「鮑叔」,才能使競爭呈現良性有序而充滿溫情。
我的發言結束,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