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莊好幫手丨臺灣夫婦大陸做生態農業,用200畝荒山改變整個村子的命運

2021-02-13 做好農莊

自學樸門農法,效仿大自然運作模式。200畝荒山,幾十種香草,改變一個村子的錢途!

一對臺灣夫婦,帶動十餘位教育、科技、文化名流,在安徽肥西縣,創造了一個香草的傳奇,今天推薦給大家的農莊是——肥西小團山香草農莊。

|探親尋根建農莊|

不一樣的薰衣草農莊

這是一對臺灣夫婦,美國塔夫茨大學畢業的臺灣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郭中一和臺北科技大學在臺灣從事幼兒英語教研達20年的莊蕙瑛。

2004年,郭教授第一次來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探親,在父親出生地創建了具有國學內涵和文化氛圍的香草農莊。這就是肥西小團山香草農莊。郭教授又成功說服了東吳大學、大葉大學等十多名臺灣教授陸續到安徽考察,最後達成共識:共同出資4000萬元,承包小團山上的200畝荒山,打造香草農莊。一個以香草為主題,集生態農業、觀光休閒、科普農業教育基地和有機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生態農莊從此屹立於世。

|樸門農法|

不打農藥、不施化肥

郭教授做農莊的理念是:所有植物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做自然生態農莊,另外,堅持「用設計取代人力」 充分利用生態農莊自身的生物鏈,儘量減少人為的幹預。他和家人自學樸門農法,效仿大自然運作模式,農莊並沒有大面積種植單一的作物,而是根據地質和各種作物間的關聯去創建一個自然的生態鏈。

|建立農莊小循環|

農法好於科技,減少人為幹預

做農莊理念好講好說,實踐起來卻並不容易。第一年郭莊主開始試種幾十種香草和作物,但是由於土質、氣候、環境等因素,加之蟲子較多,大多數的香草和作物死於病蟲害。即便如此,郭莊主還是堅持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靠天吃飯,雖說是靠天吃飯,但是最終的成果,卻離不開人為的智慧與勤勞。

農法﹥科技:做休閒農莊,講究的是方法

郭莊主吸取第一年的經驗,第二年播種時,充分利用作物間的關聯,解決肥料、病蟲害等問題,例如增加肥力方面,農莊中種植各種香草時都混種點白三葉,因為這種草根部有根瘤菌能固氮,從而增加土壤肥力;種植的康復力,不僅能餵動物還能做液肥,把割下的葉子放入桶中,只需兩禮拜,葉子就化成液體肥料,可直接噴灑到土壤;另外,為了提升土壤的肥力,還廣泛種植綠豆用以固氮。再如驅除蠅蚊方面種植萬壽菊、薄荷驅蟲趕蠅蚊;還將芳香天竺葵與生菜、菜薹混合種植,無需農藥,天竺葵自然抑制蚊蟲;利用金盞菊分泌的酚類物質殺死土壤裡的線蟲。

回報> 付出:大自然帶給的驚喜永遠讓您難以想像

郭教授說,他剛到小團山的時候,山上只有5種鳥,7種左右野生物,隨著生態系統的建立,目前已有20多種鳥類,上百種植物,很多鳥類是害蟲的天敵,這種靠自然生物鏈,而非農藥或人為幹預的生態,才是真正的自然系統。現在的園區,到處充滿自然氣息,香草的清新氣味縈繞鼻間,各種小動物追逐嬉戲,當初的不毛之地,儼然與大自然合為一體,成為體驗生態生活最好的地方。

|打造農莊衍生產品|

運用極致、提升效益


香草衍生品:香草價值發揮極致


農莊中種植了20多種經濟作物,絕大部分是香草類,教授夫婦將香草加工成各種產品,並將香草的作用應用到極致,例如用薰衣草和檸檬香茅草做枕芯的香草枕頭,不僅能提升睡眠質量還能促進血液循環;用香草餵養的生態魚加工成的香草魚丸,40元一斤,每周100多斤都不夠賣。妻子莊蕙瑛教授,以香草魚丸為突破口,獨創香草香腸,這種新穎綠色食品頗受遊客的喜愛。而園區的百裡香烤全雞更是供不應求,清蒸香草鱸魚、香草茶、香草甜點、香草飲料等也是讓人念念不忘,還有香草盆景、香草包或精油、香草面霜、手工皂,每件售價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這裡絕對是觀香草、吃香草、買香草最好的地方。

|免費體驗 口碑傳播|

思鄉情懷、寓教於樂

人們常說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香草農莊不僅有大自然這個天然老師,還有莊教授這位有著20年教育經驗的真老師,教授夫婦免費教周邊孩子學習,山上書院中傳出的朗朗讀書聲,是最好的自然音律。

農莊成立以來,很多孩子來這裡學習,莊教授除了免費提供教學、自編教材外,還教孩子們縫衣服、做蛋糕做冰激凌,而郭教授還帶孩子們上山辨識植物、施肥、修剪、抓蝴蝶、孵小雞,讓孩子們在書籍知識中與自然知識中得到不同的收穫。這裡有100多個孩子在此長期學習。

|小編有話說|

農莊的理念就是農莊的核心,是農莊的靈魂所在,是支撐莊主們持之以恆走下去的理由,每一位莊主在做農莊的時候首先為自己為農莊設立了理念,並且將這種理念展現在農莊的建築風格、產品特徵、運營管理及種養殖上面,無論您是員工還是遊客,是周邊百姓還是農場主,都要尊重農莊的「靈魂」——農莊理念,並融入其中。

附文:《臺灣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措施》

20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臺灣經濟在經歷了高速發展, 工業化進程大大推進的同時,也付出了生態環境的代價,農業也不例外。 農業除受工業「三廢」的影響外,自身也造成了環境的破壞,不僅影響農業生存環境,也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致力於發展生態農業,尤其是進入21世紀,環境問題進一步凸顯,馬英九執政後, 針對民進黨執政8年積累的嚴重社會經濟問題,提出了以建設「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全民農業」基本施政方針;同時提出了施政的三大願景,即在50年內把臺灣建設成為「無毒農業島」;4年內讓臺灣農戶平均所得突破百萬元;10年內實施1500億元農村再生計劃, 打造富麗新農村,為此採取了一系列施政措施,並取得成效。

(一)推行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確保食品安全

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是一種從農產品生產、加工、分裝、運輸到販賣的全過程,進行可追溯的、完整的、系統的安全衛生記錄製度,包括上遊的土壤、水質、生態環境,中遊使用的肥料、農藥、管理以及下遊的整理、加工及品質檢驗、運銷等各個環節的資訊。 為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臺灣從政策、組織、網絡等層面進行構建,同時對生產者與消費者在理念上進行宣導,使該制度得以不斷推進。2007年1月臺灣公布施行《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從法制層面為該制度的實施提供保障。之後相繼出臺了《農產品驗證機構管理辦法》《農產品產銷履歷委託認證實施要點》《農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機構認證規範》等政策文件訂定了農、漁、牧各項「農產品良好農業規範農委會」成立了專案輔導委員會及產業推動小組和跨領域工作小組,同時建立包括屏東科技大學農水產品檢驗與驗證中心等 餘家第三方農產品履歷驗證機構 使臺灣產銷履歷制度進入全面推廣階段。除了在政策和組織層面推動農產品履歷制度外,臺灣還建立產銷履歷資訊系統,該系統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息平臺,對履歷制度的發展至關重要。 因為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消費者的認知和購買意願,因此,臺灣高度重視產銷履歷資訊系統建設。

一是建立以農民為主要使用對象的「農產品生產履歷登錄系統」, 利用農會已建立的管理資訊系統登記履歷資料, 將這些資料定期透過網絡上傳至「農產品生產履歷登錄系統」,並選擇一些產銷班及契作農民為試辦對象,逐步推廣。

二是建立消費者查詢系統。 當消費者購買到有產銷履歷的農產品時,可依產品外包裝上的追溯號碼到產銷履歷查詢網站進行查詢。 三是導入產銷履歷管理資訊系統。 根據「產銷履歷農產品」必須經過驗證取得標章的法規要求,加入認驗證機構管理資訊平臺,認驗證機構須透過此平臺查看生產紀錄並經核定方能通過驗證。 臺灣通過建立「臺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農產品產銷履歷核心資訊系統」、「農產品產銷履歷管理資訊系統」等系統,形成生產者、消費者和管理者三個層次的農產品履歷資訊體系。

(二)推動農產品驗證標章制度,提升農產品安全等級

臺灣農產品驗證標章起始於1993年實行的蔬菜及水果安全用藥的「吉園圃」標章制度,後改為「CAS吉園圃」標章。該標章是指經過檢驗,最終農產品需符合「衛生署」訂定的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值,即授給「CAS吉園圃」標章,該標章已成為臺灣農產品品質安全及農民榮譽的標誌。 此後臺灣不斷推動農產品的質量驗證向有機農產品、優良農產品的方向發展。 目前有四大標章,即產銷履歷農產品(TAP)、有機農產品(OTAP)、優良農產品(UTAP)和CAS。 凡農產品外包裝貼有驗證標章的產品,除彰顯產品的安全、衛生和品質外,還可作為產品原產地標示的依據。 至2012年底,2084個產銷班取得「CAS吉園圃」標章,佔全臺蔬果產銷班(4276個)的48.7%,生產面積2.51萬公頃,年產量約53萬噸,產值達112.8億元新臺幣。同期,通過有機農糧產品農戶為2625戶,生產面積5558公頃,產值33.3億元新臺幣。 通過CAS優良農產品認證的優良農產品驗證機構4家, 經認證通過的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機構12家,驗證範圍包括一般作物、有機作物、作物加工品、畜產品、禽產品、畜禽加工品、養殖漁產品、漁產加工品等8大領域。

推動農產品驗證標章制度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加強農業用藥安全管理,減少化肥使用量。 農業用藥安全是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早在2003年12月臺灣根據「農藥管理辦法」就訂定發布了「農藥檢查辦法」,並不斷進行修正。 為進一步落實農藥管理,加強農藥生產、銷售的監督、檢查及偽劣農藥取締工作,還發布了「農藥生產業及販賣業者評監獎勵辦法」, 以獎勵優質合法農藥業者,營造優良農藥生產及販賣環境;為了遏制違規使用農藥,1989年11月訂定 「農藥使用及農產品藥殘留抽驗辦法」, 後經過4次修訂,最新版於2013年3月5日開始實施, 根據該修訂辦法, 違規使用農藥者可處1.5萬至15萬元新臺幣。減少化肥使用量是推行安全農業的重要內容,為鼓勵農民減少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機肥,從2008年起以2007年每公頃耕地化肥用量1377公斤為基準,每年減少5%,為達到此目標,建立若干合理化施肥示範農場、擴大有機肥生產,推廣有機質肥料,並運用農會等供銷系統,確保農民可以穩定取得肥料。為使農產品標章制度得以落實,臺灣不斷加強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管理,對包括稻米、蝴蝶蘭、茶葉、有機產品、水果、蔬菜、畜禽產品、漁產品等在內的100多品種進行標準化管理和資訊化作業。

(三)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構建農田生態系統

臺灣十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在農村建立了農田水利會。 水利會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配合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維護水源、水量,防治水質汙染,科學調配、利用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 因此,臺灣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都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水利專項計劃, 加強水利建設。

20世紀90年代,臺灣農業從生產向生活、生態功能方向發展,確立了農田水利建設以經營完整農田生態系統為目標, 以促進農田水利功能多樣化。 為此,臺灣「經濟部水利處」推出10大策略性措施,把農田水利建設與城鄉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改善密切結合起來, 加強水質檢測和汙染監控。 進入21世紀,基於拓展水利發展空間,推動水利管理資訊化、現代化的需要,臺灣「農委會」提出了要以 「健全農田水利會組織及營運管理體系,提升灌排服務效率,促進水利多角化經營,擴大對社會服務功能」為施政目標,制定實施了《農田水利設施中長程公共建設計劃》(2001~2004年度),把「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及經營環境,配合農業現代化發展,兼顧生態環境保育」作為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策略。 在日常運作中, 水利會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防治灌溉水汙染。 臺灣灌溉用水取自河川或地面水源的約佔85%,且灌溉渠道多為明渠,城市汙水及地表逕流常直接或間接流入水路, 導致灌溉水質汙染,影響農作物的品質及衛生安全。 為解決灌溉用水水質問題,臺灣相關部門在水利會建立了灌溉水質監視管理體系,每個水利會都設立監視總站和地方監視站, 並對每個灌溉系統設定水質觀測點。現有監視總站15個,地方監視站273個,水質監測點3000個,每年灌溉水質監測約38,000點次。 此外,還在石門、彰化及高雄等3個農田水利會分別建置灌溉水質試驗室,以加強農業用水水質的監控檢驗。

相關焦點

  • 教授做農莊,200畝荒山變金山
    農莊創始人之一莊主郭中一教授2004年之前,從小生長在臺灣的郭中一併沒有回過故鄉合肥,只是從父親口中對家鄉的情況略知一二,04年回過一次故鄉後就決定,放棄臺灣優厚的工作,回到父親的故鄉,以農業為切入點創業,回歸鄉土,恢復被破壞的農村人文環境。
  • 山西千百綠生態農業示範園:生態修復讓荒山變果園
    經過近3年的生態修復,上千畝坪村的200畝荒山荒坡變成生態農業示範園,明年夏天就能開門迎客。  盛夏,位於郊區蔭營鎮上千畝坪村的一處工地內,大型機械來來回回地施工作業,填平溝壑夯實土地,運來石料壘砌假山。
  • 看16對農村夫婦的農業創新:成功源自堅持與不同
    因為,韓志強夫婦採用綠色種植,種地用的都是土雜肥,這樣的肥料最養地。為了多用土雜肥,宋青紅免費幫養鴨戶清理養殖棚。這樣,別人眼中的垃圾,在她這兒就變成了「寶貝」。近年來,因為蘆筍長得好,能賣上好價錢,前來慕名請教的人不少。
  • 臺灣「胡媽」在四川:用愛與熱情逐夢生態農業
    中新社成都6月21日電 臺灣「胡媽」在四川:用愛與熱情逐夢生態農業作者 嶽依桐「18年前我還是個農業『小白』,現在只要到地裡走一遭,基本上沒有問題能逃過我的『法眼』。」快步走在田坎間,65歲的臺灣人胡淑美照例早起,在自己位於四川崇州市的農莊內巡視,不時彎腰拔掉雜草,動作麻利的她看起來絲毫不像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被大家親切稱為「胡媽」的胡淑美經營這家鈞喬瘋狂農莊已經18年。之所以用「瘋狂」命名,是因為涉足生態農業之初,不少親朋好友都想要「勸退」她。「他們說『這一行多苦多累啊,你是不是瘋了』?」
  • 臺商在崑山實現生態農莊夢
    農莊董事長、臺商王九全笑著說,他的名字裡就有個「九」字,九是個圓滿的數字,把它用在農莊的名字裡,也希望「星期九農莊」能做到最好。正如他所希望的,如今的星期九休閒生態農莊還真就創出了自己的「品牌」。   在佔地47公頃的崑山星期九休閒生態農莊裡,有碧波蕩漾的小池塘、鑲嵌其間的小土丘、蜿蜒曲折的林間小道、還有處處點綴的香草和花卉。
  • 周末去農莊!「農業+」拓展生態農莊發展邊界
    一輛小汽車停在路邊,「三口之家」從車上下來,徑直走向一家生態農莊。周末去農莊,正在成為城市流行的生活方式。隨著長沙周邊農莊的興起,一些農莊經營者開始嘗試新的產業模式。瀟湘晨報記者從長沙縣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獲悉,該縣通過「農業+」模式,不斷拓展生態農莊發展邊界。
  • [江蘇]臺商王九全:星期九休閒生態農莊
    國際在線報導 「崑山星期九休閒生態農莊」,許多人一聽到這個名字就會很好奇:一個星期只有七天,「星期九」又從何而來?農莊董事長、臺商王九全笑著說,他的名字裡就有個「九」字,九是個圓滿的數字,把它用在農莊的名字裡,也希望「星期九農莊」能做到最好。正如他所希望的,如今的星期九休閒生態農莊還真就創出了自己的「品牌」。
  • 農莊好幫手丨如何策劃一年掙1000萬的休閒農場?(案例分析)
    營銷方案就是生態蔬菜採摘每人免費送2斤!蔬菜地不用做的很漂亮,讓菜隨意長不要投入成本進行維護,保持自然的狀態,這樣成本控制了而且消費者摘的也開心!2、戶外婚禮場地免費用!筆者所在地一個郊區農莊做了戶外婚禮的場地租賃生意,效果非常好,現在年輕人喜歡這種感覺,投入小效益好!您這有餐飲和住宿,建議可以把場地免費給新人用,通過住宿和餐飲掙錢!
  • 臺商王九全:大陸實踐「星期九農莊」夢想
    十六年結緣大陸,五十載「農夫情結」,七百畝水鄉沃土,一個億巨資投入——臺商王九全在崑山創辦的「星期九農莊」,近日被正式命名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首個示範點。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發來賀信說,星期九農莊若移植臺灣也是首屈一指。  十幾年前,王九全從臺北來到大陸,把電子和塑膠企業做得紅紅火火。
  • 發展生態農業旅遊 做有文化的特色農莊——安徽省蚌埠市禾泉農莊
    禾泉農莊位於安徽省蚌埠市塗山風景區內,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佔地面積1500畝。是古時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創建治水豐功偉績之地。農莊以展示皖北民俗風情、弘揚大禹文化、發展生態農業旅遊為主要特色,倡導和諧自然的農耕文化。
  • 一位農莊老闆考察臺灣休閒農莊的感想
    我所到的幾個農莊都有很鮮明的主題,臺一農莊的主題是用環保材料做培養基,營造苗木花草景觀,老闆是經營苗木起家的,農莊就是一個花的海洋,而花盆花車花牆都是隨處可見的廢棄料,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農場就是花的海洋,牆壁,房頂,廊簷,庭院處處皆花海,金勇農莊的主題是打造「西紅柿聯合王國」。
  • 村子裡的明星農莊 看刁鎮的產業興農之路
    東方商人生態農莊位於刁鎮張官村,是集農業生產、生態休閒、文化傳承、科普教育、健康餐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型都市農業園區,多年來,農莊以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為核心,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基礎,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組合供應鏈為關鍵,以培育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重點
  • 臺灣生態農莊:一種值得山區借鑑的家庭農場發展模式
    近日,有來自臺灣的莊先生意欲在鄂西北竹山縣尋覓建設「生態農莊」理想之處,筆者曾多次參與陪同。在與莊先生交流中,筆者深感臺灣的「生態農莊」模式,在經營理念、運營方式、盈利模式等諸多方面,與一般人印象中的家庭農場有著明顯不同,對山區家庭農場建設頗有借鑑之處,對意欲建設綠色生態發展示範區的鄂西北山區,更是極具參考價值。
  • 河北遷安桃園農莊 打造荒山上的原生態觀光園
    一位小遊客在桃園農莊滑草。李建軍 攝  長城網唐山11月26日電(李建軍 李曉松 記者 金宗明)晴暖的冬日、彎彎曲曲的石板路、連綿起伏的燕山、氣勢恢宏的明代長城、青綠的松柏……站在桃園農莊的山頂,這美好的冬日景觀盡收眼底。
  • 香自風中來——小團山香草農莊印象
    聽說小團山香草農莊是一個極偶然的場合。  「那可是從臺灣來的教授,承包的是荒棄的採石場,種了將近200畝香草,從來不用化肥農藥,第一年的作物幾乎被蟲子吃光啦,第二年居然多了20來種鳥,現在植物都有上百種了……」一個不善言語的朋友在聚會上兩眼放光激動地大聲說。  那天起,小團山——香草農莊,這兩個詞像兩顆種子在我心裡種下了。
  • 仁懷蒼龍水塘村:昔日荒山爛田 如今農莊果園
    「我們這裡環境好了,自家土地流轉出去,還能在桃園裡務工,每年每人有五六千元的收入。」村民沈仕能帶著兩個孫子,在桃樹下玩耍,桃花映襯下的笑臉滿是幸福。正值三月好春光,走進仁懷市蒼龍街道水塘村的千畝桃園,粉紅的、深紅的、淺紫的桃花掛滿枝頭。2012年,水塘村黨支部實施高標準農田打造,將低產值的「爛灣田」整治成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高產值的現代山地特色農田。
  • 臺灣休閒農業風吹進崑山百姓家-休閒農業 休閒農莊 崑山人 休閒...
    東方網6月13日消息:在設施大棚裡,有最新鮮的果蔬可以採摘;走累了,有咖啡廳、茶座供您小憩;肚子餓了,可以嘗一嘗農家土菜;要是興致好,還能小宿一晚,傾聽田野裡的蟲叫蛙鳴……  這是臺商在崑山開辦的休閒農莊中的寫意生活。在大陸臺資最密集區域之一的江蘇崑山,臺商們在帶來資金的同時,也把寶島的生活方式帶到了這裡。
  • 臺灣阿嬤張玲惠在大陸開農場:不辭長做仙遊人
    「在臺灣有個十幾二十畝的,你就是地主一個了,但我現在可以講有幾甲地(1公頃=1.03102臺灣甲),朋友們都羨慕得不得了。」年近6旬的臺灣阿嬤張玲惠說到自己的京甫農場,很是驕傲。  京甫農場創辦於福建莆田(仙遊)臺灣農民創業園。2008年,張玲惠放棄臺中的餐飲生意,來到仙遊投資開發200多畝山地,在花甲之年當起了農場主。
  • 花大價錢拿地做農莊,不如考慮廢棄地改造,既公益還有補貼
    中央連續下發的鼓勵休閒農業發展的文件,統一有一句話:鼓勵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發展休閒農業。孫吉志是當地農民企業家,天馬山遊玩時,發現了這片採石場,地理位置極佳,就是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當時就有了將被損壞的禿山還原青山綠水做休閒農莊的想法。09年開始承包了50畝包括兩個採石場,沒有過多的改動,只是巧妙利用殘缺山體,採用自然造景的手法,設計了瀑布、涼亭、小橋流水、魚塘、度假小屋等。
  • 武鳴生力軍生態農莊被拆,曾是南寧最大的休閒農莊
    3月14日上午,南寧市武鳴區組織多部門到武鳴生力軍生態農莊,對該農莊進行依法拆除。據了解,該農莊曾是南寧最大的休閒農莊。農莊門口被封鎖拉警戒線。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了解到,武鳴生力軍生態農莊位於雙橋鎮騰翔村,於2012年12月24日舉行開工剪彩儀式。據悉,該農莊總投資5000萬元,建設佔地500畝,劃分養殖、種植、商務及休閒娛樂四大功能區。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集觀光、度假、農業勞作經營於一體的拓展模式。節假日期間,有很多人自駕到該農莊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