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樸門農法,效仿大自然運作模式。200畝荒山,幾十種香草,改變一個村子的錢途!
一對臺灣夫婦,帶動十餘位教育、科技、文化名流,在安徽肥西縣,創造了一個香草的傳奇,今天推薦給大家的農莊是——肥西小團山香草農莊。
|探親尋根建農莊|
不一樣的薰衣草農莊
▼
這是一對臺灣夫婦,美國塔夫茨大學畢業的臺灣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郭中一和臺北科技大學在臺灣從事幼兒英語教研達20年的莊蕙瑛。
2004年,郭教授第一次來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探親,在父親出生地創建了具有國學內涵和文化氛圍的香草農莊。這就是肥西小團山香草農莊。郭教授又成功說服了東吳大學、大葉大學等十多名臺灣教授陸續到安徽考察,最後達成共識:共同出資4000萬元,承包小團山上的200畝荒山,打造香草農莊。一個以香草為主題,集生態農業、觀光休閒、科普農業教育基地和有機農產品加工為一體的生態農莊從此屹立於世。
|樸門農法|
不打農藥、不施化肥
▼
郭教授做農莊的理念是:所有植物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做自然生態農莊,另外,堅持「用設計取代人力」 充分利用生態農莊自身的生物鏈,儘量減少人為的幹預。他和家人自學樸門農法,效仿大自然運作模式,農莊並沒有大面積種植單一的作物,而是根據地質和各種作物間的關聯去創建一個自然的生態鏈。
|建立農莊小循環|
農法好於科技,減少人為幹預
▼
做農莊理念好講好說,實踐起來卻並不容易。第一年郭莊主開始試種幾十種香草和作物,但是由於土質、氣候、環境等因素,加之蟲子較多,大多數的香草和作物死於病蟲害。即便如此,郭莊主還是堅持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靠天吃飯,雖說是靠天吃飯,但是最終的成果,卻離不開人為的智慧與勤勞。
農法﹥科技:做休閒農莊,講究的是方法
郭莊主吸取第一年的經驗,第二年播種時,充分利用作物間的關聯,解決肥料、病蟲害等問題,例如增加肥力方面,農莊中種植各種香草時都混種點白三葉,因為這種草根部有根瘤菌能固氮,從而增加土壤肥力;種植的康復力,不僅能餵動物還能做液肥,把割下的葉子放入桶中,只需兩禮拜,葉子就化成液體肥料,可直接噴灑到土壤;另外,為了提升土壤的肥力,還廣泛種植綠豆用以固氮。再如驅除蠅蚊方面種植萬壽菊、薄荷驅蟲趕蠅蚊;還將芳香天竺葵與生菜、菜薹混合種植,無需農藥,天竺葵自然抑制蚊蟲;利用金盞菊分泌的酚類物質殺死土壤裡的線蟲。
回報> 付出:大自然帶給的驚喜永遠讓您難以想像
郭教授說,他剛到小團山的時候,山上只有5種鳥,7種左右野生物,隨著生態系統的建立,目前已有20多種鳥類,上百種植物,很多鳥類是害蟲的天敵,這種靠自然生物鏈,而非農藥或人為幹預的生態,才是真正的自然系統。現在的園區,到處充滿自然氣息,香草的清新氣味縈繞鼻間,各種小動物追逐嬉戲,當初的不毛之地,儼然與大自然合為一體,成為體驗生態生活最好的地方。
|打造農莊衍生產品|
運用極致、提升效益
▼
香草衍生品:香草價值發揮極致
農莊中種植了20多種經濟作物,絕大部分是香草類,教授夫婦將香草加工成各種產品,並將香草的作用應用到極致,例如用薰衣草和檸檬香茅草做枕芯的香草枕頭,不僅能提升睡眠質量還能促進血液循環;用香草餵養的生態魚加工成的香草魚丸,40元一斤,每周100多斤都不夠賣。妻子莊蕙瑛教授,以香草魚丸為突破口,獨創香草香腸,這種新穎綠色食品頗受遊客的喜愛。而園區的百裡香烤全雞更是供不應求,清蒸香草鱸魚、香草茶、香草甜點、香草飲料等也是讓人念念不忘,還有香草盆景、香草包或精油、香草面霜、手工皂,每件售價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這裡絕對是觀香草、吃香草、買香草最好的地方。
|免費體驗 口碑傳播|
思鄉情懷、寓教於樂
▼
人們常說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香草農莊不僅有大自然這個天然老師,還有莊教授這位有著20年教育經驗的真老師,教授夫婦免費教周邊孩子學習,山上書院中傳出的朗朗讀書聲,是最好的自然音律。
農莊成立以來,很多孩子來這裡學習,莊教授除了免費提供教學、自編教材外,還教孩子們縫衣服、做蛋糕做冰激凌,而郭教授還帶孩子們上山辨識植物、施肥、修剪、抓蝴蝶、孵小雞,讓孩子們在書籍知識中與自然知識中得到不同的收穫。這裡有100多個孩子在此長期學習。
|小編有話說|
▼
農莊的理念就是農莊的核心,是農莊的靈魂所在,是支撐莊主們持之以恆走下去的理由,每一位莊主在做農莊的時候首先為自己為農莊設立了理念,並且將這種理念展現在農莊的建築風格、產品特徵、運營管理及種養殖上面,無論您是員工還是遊客,是周邊百姓還是農場主,都要尊重農莊的「靈魂」——農莊理念,並融入其中。
附文:《臺灣發展生態農業的主要措施》20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臺灣經濟在經歷了高速發展, 工業化進程大大推進的同時,也付出了生態環境的代價,農業也不例外。 農業除受工業「三廢」的影響外,自身也造成了環境的破壞,不僅影響農業生存環境,也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致力於發展生態農業,尤其是進入21世紀,環境問題進一步凸顯,馬英九執政後, 針對民進黨執政8年積累的嚴重社會經濟問題,提出了以建設「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全民農業」基本施政方針;同時提出了施政的三大願景,即在50年內把臺灣建設成為「無毒農業島」;4年內讓臺灣農戶平均所得突破百萬元;10年內實施1500億元農村再生計劃, 打造富麗新農村,為此採取了一系列施政措施,並取得成效。
(一)推行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確保食品安全
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是一種從農產品生產、加工、分裝、運輸到販賣的全過程,進行可追溯的、完整的、系統的安全衛生記錄製度,包括上遊的土壤、水質、生態環境,中遊使用的肥料、農藥、管理以及下遊的整理、加工及品質檢驗、運銷等各個環節的資訊。 為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臺灣從政策、組織、網絡等層面進行構建,同時對生產者與消費者在理念上進行宣導,使該制度得以不斷推進。2007年1月臺灣公布施行《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從法制層面為該制度的實施提供保障。之後相繼出臺了《農產品驗證機構管理辦法》《農產品產銷履歷委託認證實施要點》《農產品產銷履歷驗證機構認證規範》等政策文件訂定了農、漁、牧各項「農產品良好農業規範農委會」成立了專案輔導委員會及產業推動小組和跨領域工作小組,同時建立包括屏東科技大學農水產品檢驗與驗證中心等 餘家第三方農產品履歷驗證機構 使臺灣產銷履歷制度進入全面推廣階段。除了在政策和組織層面推動農產品履歷制度外,臺灣還建立產銷履歷資訊系統,該系統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息平臺,對履歷制度的發展至關重要。 因為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消費者的認知和購買意願,因此,臺灣高度重視產銷履歷資訊系統建設。
一是建立以農民為主要使用對象的「農產品生產履歷登錄系統」, 利用農會已建立的管理資訊系統登記履歷資料, 將這些資料定期透過網絡上傳至「農產品生產履歷登錄系統」,並選擇一些產銷班及契作農民為試辦對象,逐步推廣。
二是建立消費者查詢系統。 當消費者購買到有產銷履歷的農產品時,可依產品外包裝上的追溯號碼到產銷履歷查詢網站進行查詢。 三是導入產銷履歷管理資訊系統。 根據「產銷履歷農產品」必須經過驗證取得標章的法規要求,加入認驗證機構管理資訊平臺,認驗證機構須透過此平臺查看生產紀錄並經核定方能通過驗證。 臺灣通過建立「臺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農產品產銷履歷核心資訊系統」、「農產品產銷履歷管理資訊系統」等系統,形成生產者、消費者和管理者三個層次的農產品履歷資訊體系。
(二)推動農產品驗證標章制度,提升農產品安全等級
臺灣農產品驗證標章起始於1993年實行的蔬菜及水果安全用藥的「吉園圃」標章制度,後改為「CAS吉園圃」標章。該標章是指經過檢驗,最終農產品需符合「衛生署」訂定的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值,即授給「CAS吉園圃」標章,該標章已成為臺灣農產品品質安全及農民榮譽的標誌。 此後臺灣不斷推動農產品的質量驗證向有機農產品、優良農產品的方向發展。 目前有四大標章,即產銷履歷農產品(TAP)、有機農產品(OTAP)、優良農產品(UTAP)和CAS。 凡農產品外包裝貼有驗證標章的產品,除彰顯產品的安全、衛生和品質外,還可作為產品原產地標示的依據。 至2012年底,2084個產銷班取得「CAS吉園圃」標章,佔全臺蔬果產銷班(4276個)的48.7%,生產面積2.51萬公頃,年產量約53萬噸,產值達112.8億元新臺幣。同期,通過有機農糧產品農戶為2625戶,生產面積5558公頃,產值33.3億元新臺幣。 通過CAS優良農產品認證的優良農產品驗證機構4家, 經認證通過的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機構12家,驗證範圍包括一般作物、有機作物、作物加工品、畜產品、禽產品、畜禽加工品、養殖漁產品、漁產加工品等8大領域。
推動農產品驗證標章制度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加強農業用藥安全管理,減少化肥使用量。 農業用藥安全是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早在2003年12月臺灣根據「農藥管理辦法」就訂定發布了「農藥檢查辦法」,並不斷進行修正。 為進一步落實農藥管理,加強農藥生產、銷售的監督、檢查及偽劣農藥取締工作,還發布了「農藥生產業及販賣業者評監獎勵辦法」, 以獎勵優質合法農藥業者,營造優良農藥生產及販賣環境;為了遏制違規使用農藥,1989年11月訂定 「農藥使用及農產品藥殘留抽驗辦法」, 後經過4次修訂,最新版於2013年3月5日開始實施, 根據該修訂辦法, 違規使用農藥者可處1.5萬至15萬元新臺幣。減少化肥使用量是推行安全農業的重要內容,為鼓勵農民減少化肥使用量,增施有機肥,從2008年起以2007年每公頃耕地化肥用量1377公斤為基準,每年減少5%,為達到此目標,建立若干合理化施肥示範農場、擴大有機肥生產,推廣有機質肥料,並運用農會等供銷系統,確保農民可以穩定取得肥料。為使農產品標章制度得以落實,臺灣不斷加強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管理,對包括稻米、蝴蝶蘭、茶葉、有機產品、水果、蔬菜、畜禽產品、漁產品等在內的100多品種進行標準化管理和資訊化作業。
(三)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構建農田生態系統
臺灣十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在農村建立了農田水利會。 水利會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配合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維護水源、水量,防治水質汙染,科學調配、利用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 因此,臺灣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都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水利專項計劃, 加強水利建設。
20世紀90年代,臺灣農業從生產向生活、生態功能方向發展,確立了農田水利建設以經營完整農田生態系統為目標, 以促進農田水利功能多樣化。 為此,臺灣「經濟部水利處」推出10大策略性措施,把農田水利建設與城鄉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改善密切結合起來, 加強水質檢測和汙染監控。 進入21世紀,基於拓展水利發展空間,推動水利管理資訊化、現代化的需要,臺灣「農委會」提出了要以 「健全農田水利會組織及營運管理體系,提升灌排服務效率,促進水利多角化經營,擴大對社會服務功能」為施政目標,制定實施了《農田水利設施中長程公共建設計劃》(2001~2004年度),把「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及經營環境,配合農業現代化發展,兼顧生態環境保育」作為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策略。 在日常運作中, 水利會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防治灌溉水汙染。 臺灣灌溉用水取自河川或地面水源的約佔85%,且灌溉渠道多為明渠,城市汙水及地表逕流常直接或間接流入水路, 導致灌溉水質汙染,影響農作物的品質及衛生安全。 為解決灌溉用水水質問題,臺灣相關部門在水利會建立了灌溉水質監視管理體系,每個水利會都設立監視總站和地方監視站, 並對每個灌溉系統設定水質觀測點。現有監視總站15個,地方監視站273個,水質監測點3000個,每年灌溉水質監測約38,000點次。 此外,還在石門、彰化及高雄等3個農田水利會分別建置灌溉水質試驗室,以加強農業用水水質的監控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