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故事:一個重慶攝影師與6個大涼山孤兒的新家

2020-12-19 華龍網

  華龍網8月10日9時50分訊(首席記者 張雅萍 實習生 張一帆 通訊員 熊迪)八月,正值大涼山地區的雨季,鹽源縣棉椏鄉,通往大山深處的小路常常被雨水淹沒,重慶籍攝影家呂繼林的匆匆腳步並沒有因為雨水的泥濘慢下來,這是他第四年走在這條山路上,山的深處,有他幫扶的六個孤兒,這一次,他是來幫六個孩子搬新家的。

  六個孩子之前居住的舊房子。通訊員 熊迪 供圖

  幸福三代之家因病致貧

  鹽源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青藏高原東南緣,雅礱江下遊西岸,是西昌到瀘沽湖的必經之地。

  這是一個本該幸福享受天倫之樂的三代同堂家庭,年近70的老太太膝下三個兒子都陸續成了家,並為她和老伴添了7個孫輩,日子雖然不富裕,一家人夜生活得其樂融融。

  變故發生在幾年前,先是老伴和兩個兒子、一個兒媳相繼病逝,緊接著另一個兒媳受不住打擊上吊自盡了,最後小兒媳在貧困潦倒的生活和巨大生存壓力下帶著女兒離開了這個家,一個15口人的大家庭,只剩下老太太、小兒子楊醫生和他兩個哥哥留下的六個孩子。

  呂繼林幫扶的大涼山貧困家庭。通訊員 熊迪 供圖

  重慶攝影家採風結緣 為六個孩子千裡造夢

  把呂繼林與這個家庭聯繫起來的,是四年前的一次攝影創作採風活動。呂繼林第一次到這個小山村時,這裡還沒有通水電,照明的是黑夜裡一盞微弱油燈,飲水漿洗全靠老天爺「賞雨」。破舊的房子處處殘垣破壁,起風時透風,下雨時漏雨。

  「雖然家裡很貧窮,但他們都團結而頑強地面對著生活扔來的『厄運』」,小兒子楊醫生在附近的一所小學打工養活全家八口人,六個孩子最小的9歲,最大的才14歲,卻格外地懂事,相互幫襯著照顧年邁的奶奶,共同將各類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在他們身上你全然看不見城裡孩子的撒嬌任性,有的只是同齡孩子不具備的成熟幹練」。

  看著這彼此依靠、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一個念頭在呂老師心中萌芽——他要在鹽源縣棉埡鄉他們原住址的不遠處給他們建造了一個美麗的家。

  在同行攝影師的支持和關注下,儘管缺水少電,各種條件也不具備,呂繼林一點點克服各種困難,讓計劃慢慢得以實現。

  今年,新房子終於修好了,孩子們就要搬進新家了。四間臥室,可以讓奶奶、楊醫生、男孩、女孩分室而居,增加了洗澡間和衛生間,還在門口的小樹上建了圖書室,陳列了3000冊圖書供周邊孩子閱讀。

  呂繼林等攝影人為六個孤兒修建的新家。通訊員 熊迪 供圖

  獨善善不如眾善善 這群攝影人自掏百萬扶貧

  在這四年裡,呂繼林和他的攝影家朋友們做的可不僅僅是為六個孩子修新房子。在他的帶領下,一大幫攝影人參與到扶貧事業中來,他們的足跡踏遍了鹽源的各大山頭。

  截止目前,他們已在鹽源大草鄉、棉椏鄉小學捐贈書包1800個,校服1800套,學校餐廳桌椅數十套,再加上購買的服裝鞋子、書本文具和贈送的現金,耗資上百萬元。此外,他們還帶動行業愛心人士資助十個貧困孩子上學直至大學畢業。

  在關愛孩子們的同時,呂繼林還為當地40個貧困戶送去種子、樹苗和1600隻小雞仔,並給六個孤兒家種了12畝花椒樹和杜丁等藥材,想讓貧困村民通過勞動致富,真正實現自給自足。

  呂繼林連續四年來到大涼山深處的和這個小山村。通訊員 熊迪 供圖

  攝影家有個公益目標 要在大涼山建「藝術教室」

  「呂老師是做任何事都追求極致完美的人,做攝影是這樣,做公益更是如此」,同行攝影師告訴我們,呂繼林作為中國人像攝影「十傑」,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外獲得大獎,是行業裡人人敬重的攝影大家,但更為人所敬佩的,是他熱衷公益事業並積極參與的「善心善舉」。

  「我只是想盡一個攝影人的本分,用影像記錄和喚起」,這些年,呂繼林光是自掏腰包,就在這片土地上花費了40萬元,而他在公益事業上投入的,可遠不止這4年和40萬。在關愛留守兒童這條路上,他已經走了30年。

  呂繼林告訴記者,幫助這六個孩子是不夠的,他們正在向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積極申請立項「藝術教室」公益項目,準備在全國建立藝術教室20個,如果項目能夠實現,第一個「藝術教室」他想建設在大涼山。「國家正在精準扶貧,我們攝影人也能出一份力,我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是我相信我們攝影人聯合起來,這裡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相關焦點

  • 鐵路扶貧幹部在大涼山盛開的索瑪花
    據媒體報導: 11月18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來自基層的鐵路扶貧幹部圍繞建設扶貧、運輸扶貧、定點扶貧等工作,和大家分享了感人的扶貧故事和工作心得。其中,成都客運段列車長阿西阿呷熱心服務旅客脫貧的精彩故事,書寫了鐵路扶貧幹部的責任和擔當。
  • 6.4萬名被失學、毒品圍困的大涼山孤兒,光脫貧對他們還遠遠不夠
    不過他初中畢業那年的一天下午,班主任的一個電話改變了他的命運。當時他正在鎮裡打工,掛了電話以後,急忙坐上6塊錢一趟的大巴,懵懂著踏進西昌城。回來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自己被杉樹班錄取了。這個班每年會在大涼山地區招收近一百名符合家庭特貧困、品學兼優、達到這所高中錄取線等條件的學生。後來,甲古小華考上了成都大學。惋惜的是,甲古小華的妹妹則和他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 大涼山為什麼這麼窮?四川大涼山貧困原因分析
    一位名叫木苦依五木的四川涼山彝族女孩用不到300字的篇幅寫下了父母相繼死去,自己想念母親的故事。  隨著「最悲傷作文」在網絡發酵,有人質疑這是槍手所為,中共涼山州委宣傳部還專門發出針對此事的調查報告,稱文章經過支教老師的整理。  很多網友開始捐款,但公益組織人士認為,涼山孤兒缺的不是錢,是愛。  大涼山貧困,但為什麼貧困?
  • 點燃大涼山的星星之火 | 支教故事
    原標題:點燃大涼山的星星之火 | 支教故事民小編說在教育扶貧的路上,離不開支教老師的身影。他們背井離鄉,懷著一片赤子之心來到最貧困的地方,把優質教育送到最需要的孩子身邊。2019年國慶期間,一曲《我和我的祖國》在遙遠的大涼山中響起。
  • 大涼山彝族兒童愛心班緊急求助
    大涼山彝族兒童愛心班緊急求助毒品和愛滋病威脅少數民族兒童生存彝族是中國西南最主要的少數民族之一,而涼山彝族是彝族中最大的一個支系,人口有2百多萬,分布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及其周邊地區。由於大量人口死亡、傷殘、入獄或盲目外流,導致許多家庭崩潰,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孤兒和缺乏生活來源的兒童。此外,由於當地人習慣早婚早育,每個家庭普遍生育2-4個孩子,所以,受毒品和愛滋病傷害的兒童比其他地區要多。
  • 叮咚買菜「網際網路+」思維助力大涼山脫貧 標本兼治建立助農扶貧新...
    央廣網上海11月20日消息(記者楊靜)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宣布涼山彝族自治州最為貧困的7個縣已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被稱為「中國最貧困角落」之一的四川大涼山整體擺脫貧困。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生鮮電商品牌叮咚買菜深度參與其中,成為大涼山整體脫貧摘帽的見證者與推動者。
  • 扶貧專題|我腦海中的20個扶貧畫面
    站在這樣關鍵的時間節點,回首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地產企業當仁不讓,以高昂的熱情投身扶貧事業,勇往直前衝在扶貧一線,書寫了最成功的脫貧故事,也貢獻了減貧脫貧的中國智慧。從教育扶貧到產業扶貧,從消費扶貧到醫療扶貧,建樓、助學生、成立基金,蓋房、造小鎮、扶植產業,種茶、養羊、賣核桃,他們調研論證,因地制宜,為每個小鎮謀劃最適合的脫貧之路。在與貧困抗爭的道路上,這些房企立下一項項裡程碑,創下一個個攻堅戰奇蹟。而今,勝利在望。
  • 「導醫媽媽」義工3年幫扶70名大涼山孤兒
    這是一群來自四川大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孩子,他們收到的羽絨服,是他們喜愛的「賀霄媽媽」籌款購置的。  賀霄是湖北省腫瘤醫院門診辦職員,從事導醫等崗位,協助負責門診的日常管理。因為早年參加醫院組織的「樂善助學」活動,她開始關注貧困孩子和孤兒群體。
  • 四川大學研究生支教團19年支教扶貧大涼山
    四川大學研究生支教團19年支教扶貧大涼山   四川大學第十九屆研究生支教團部分成員合影。19年來,歷屆川大研支團成員在大涼山支教扶貧,這個第二故鄉給他們留下了燦爛的青春回憶。  研究生支教團指導老師周若愚說,學校對研支團支持很大,保證研支團優質完成一線教學任務,全方位提升當地學生的素質。  目前,川大研支團正在昭覺、甘洛、美姑三縣執行「彩虹知語堂」少年兒童關愛項目,大力開展適合彝區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已覆蓋2.5萬人次。
  • 一封來自大涼山支教重慶老師的「求助信」:誰能給我們一個驚喜的...
    12月20日,重慶又迎來了冬日暖陽。在離重慶500多公裡遠的四川大涼山,陽光一樣燦爛。這一天,重慶晨報·上遊新聞收到了一封來自大涼山深處的來信。寫信的人名叫黃雯,一個漂亮的重慶女孩。黃雯在信中講述了自己在大涼山支教的經歷,也說出了一個「新年願望」:想給孩子們一個「夢想的籃球場」。
  • 扶貧支教,聽見大涼山孩子們歡快的笑聲
    歡迎關注「中國機關後勤」微信公眾平臺初冬的大涼山,寒風凜凜,陰冷中透著陣陣蕭瑟,在戶外走上一圈,袖口都會結上霜。四川省昭覺縣呷朵村就位於這個平均海拔3300米的高原上。記得那是2018年11月28日,我們西馬棚幼兒園9名教師根據四川省機關事務管理局的安排,帶著環境創設材料、圖書玩具、學具和生活用品,走進了呷朵村,開展為期一周的扶貧支教活動。想到大涼山的老師和孩子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裡,我們頓時感到肩負的擔子重了許多,使命感也油然而生,「一定要紮根彝區,傾情落實幼教幫扶。」希望在這短暫的一周裡,給這裡的老師和孩子們帶去別樣的溫暖。
  • 走進大涼山,「最窮的地方」是啥樣
    「大涼山」對於多數人來說也許就是陌生又熟悉的「另一個存在」。真實的現狀往往是複雜的,需要長期的、整體的觀察。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只有5年,扶貧進入「啃硬骨頭」攻堅階段。在父母雙亡後,當地民政部門於2014年10月向五兄妹提供每人每月678元的孤兒生活補助專項資金,加上爺爺奶奶的養老金補助,全家每月享受各項政策補助3540元。但畢竟孩子們是沒有父母的孤兒,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位於四川南部的大小涼山地區,是中國最貧窮的地方之一。在這裡,像木苦依五木這樣窮苦的家庭,不在少數。
  • 浙商銀行推進精準扶貧:索瑪花開大涼山
    6月1日,位於涼山州西昌市的中國彝族音樂產業基地內,大屏幕上滾動播放著電視劇《索瑪花開》。這是我國首部以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為題材的電視劇,由浙商銀行支持拍攝,榮獲中央電視臺2017年度電視劇突出貢獻獎。劇中的大涼山,貧瘠卻美麗。每年大地回春時,在扶貧幹部的徵途中,在沙曉花上學的山路旁,漫山遍野索瑪花盛開。
  • 新華健康|附子花開大涼山 中醫藥精準扶貧大有可為
    附子花開大涼山9月中旬,成片的紫色附子花盛開在涼山布拖,而就是這小小的花朵改變了近萬個家庭收入。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一個彝族人口佔總人口比例94%的全國重點扶貧縣,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烏蒙山連片特困地區的核心區。
  • 走出歷史宿命,大涼山孩子的暑期從「單色「到「多彩」
    南坪社區是昭覺縣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目前已安置來自周邊深度貧困地區的28個鄉鎮、近5000名彝族群眾。類似的安置點,在昭覺縣共有5個。在阿作家三室兩廳、100多平方米的新居裡,配套的沙發、衣櫃、床等家具,一應俱全。新房子南北通透,光線充足,樓下就是一小塊健身場地。在新居的閨房裡,19歲的阿作終於能夠放下農活了。
  • 四川大涼山貧窮現狀:7歲娃從沒洗過澡沒見過衛生紙
    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只有5年,扶貧進入「啃硬骨頭」攻堅階段。新華社記者數次深入大涼山,直面讓人動容的貧困,調研成因和脫貧對策。  這些天,一篇名為《淚》的小學生作文火了。文中沉重的敘述又將人們的目光再次帶到了貧困的大涼山。  雖然作文並非全由小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小作者木苦依五木經歷的苦難卻是事實。
  • 汶川地震孤兒的婚禮:從一個家到另一個家
    喬鴻的婚禮現場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喬鴻是四川人,曾有一個幸福的小家。爸爸媽媽在建築隊打工,一家人過著平淡卻幸福的生活。2008年5月12日,地震來了,小家支離破碎。喬鴻家在北川的房子成了危房,父母雙雙遇難,叔叔和嬸嬸也走了。只剩下兩個七旬的老人和三個年幼的孩子。喬鴻、哥哥還有堂弟成了孤兒。那時的他只有15歲,剛上初二。「當時感覺天塌了,一下子陷入絕境,無法呼吸。」喬鴻說,父母去世後,他和哥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當時雖然有政府臨時救助,但生活仍舉步維艱。」
  • 我家的奔康故事〡昭覺吉好也求一家:​大涼山家家都有了新夢想
    我家的奔康故事〡昭覺吉好也求一家:​大涼山家家都有了新夢想 2020-10-28 1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校園足球「異地扶貧」幫大涼山的孩子圓夢
    出生在涼山州的彝族小夥李國林通過校園足球「異地扶貧」的方式走出了大涼山,在不久前舉行的2020 校園足球夏令營初中組第一營區的選拔中,他成功入選了最佳陣容,向自己的足球夢想前進著。
  • 「佛涼協作 雲上優選」消費扶貧周啟動 大涼山農產品借新電商出山
    這是「三區三州」首個消費扶貧周,活動將通過當地政府領導、扶貧幹部組團直播等形式,通過電商平臺推介銷售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助力涼山脫貧攻堅。此次消費扶貧周活動,由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與拼多多牽頭舉辦,是首個由兩地政府攜手發起的東西部協作消費扶貧周,將持續至7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