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俗氣燻繞的絕世皇城,100年時光倒轉,AI修復老北京百年影像

2020-12-15 歷來現實

煙火俗氣燻繞的絕世皇城,100年時光倒轉,那些老禮兒重現於世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時光不可往復,一切逝去就都成為逝去,那些記憶在我們腦海裡風化殘破隨風飄走,然後那一代人的生命泯滅於世,就連風中破碎的記憶殘渣也再無遺留,所以後世的人們會說那一段過往已逝,於是成為歷史。

歷史不過就是那一代人曾經的鮮活時光。

如今我們再看北京城,它是風華絕代的古都,是遺世獨立的皇城,是巧奪天工雕梁畫棟。

卻再沒人知道曲曲繞繞的立交橋下曾經揚起多少塵土跑過多少駱駝,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下那時未曾埋過鋼筋水泥,只是磚塊累成的四方院,院裡是一家幾口人的三餐四季。


我們常常為時光易逝而悵然失所,但是當100年前的晚清人事映入眼帘時,我們是否為曾經的鮮活而感到震驚,是否有能被那煙火氣撫平內心,是的100年便如同一剎,但人總歸一直前進,不在是以前的人,如今我們用攝影機能夠記錄一切生活。甚至催生出一系列新潮的職業,我們拍vcr、拍vlog,每個人都有機會讓自己的生活呈現在大眾的眼裡。正是依託現代的高科技,現代人利用AI技術也能將100年前老北京的影像修復。


與百年前的人們隔空對視,是否有時空混淆的感覺。

影像裡會動的北京城

網上盛傳的那段100年前北京城的影像,是來自於一位加拿大攝影師,在1920-1929年間拍攝而成的。而這段黑白的影像穿越時間跨過大洋,又在四年前由人民日報公布出來,隨後在2020年的現在,又被網友用AI技術修復上色補幀變成生動的影像,並且配上音樂製成現代流行的視頻模式流傳。

視頻裡背景音樂響起,北京的民俗音樂恰好一般的與那時的影像結合,畫面緩緩播放,那時在北京的高樓上還能看到四處平整一眼能望到天際,四處除腳下這方高樓再無其他高物。


熙熙攘攘的街道,人們走的緩慢,拉著馬車駱駝的也走的極慢,那時的人們似乎不見多少高大粗壯的人物,更多的人瘦瘦小小,他們見到攝影機的鏡頭對準他們,會好奇的盯著看看,而後迅速躲開,而他們望向鏡頭的那一眼恰似與我們的對視。

民國肇始的很多國人們還未剪掉粗大的辮子,北京皇城內也還居住著小皇帝,一切還似乎籠罩在帝制時代的陰影下,他們不會知道100年後我們用怎樣的眼光來看他們,他們甚至連100年前歐洲的科技都接受不了,何談如今。

視頻裡的人們沒有名流青史的名聲,沒有感天動地的事跡,他們是北京城裡再普通不過的百姓,風雲變遷世界格局都與他們無關,那時的女人裹著小腳,殷殷切切的前往寺廟上香,嚴肅,在大街上年輕的、未嫁的女人並不多見,視頻裡的寺廟倒是個例外,露臉的是那身材豐腴的人婦。她們為子求多福為夫求順遂為父求安康,卻偏偏不為自己求些什麼,好像在她們心裡家中的男人們都如意了,她們也就如意了。


北京城在那時未變的大概就是"玩意兒"這東西了,100年前的北京城也能看見訓狗遛鳥的大爺,和現在如出一轍。人們的禮節卻好像比如今要繁瑣許多,作揖屈膝,講究老禮兒,鄰裡間保持一定的客套,也不許乞丐讓自家的臺階汙濁。

普通人的婚喪嫁娶在這個十分鐘的簡短視頻裡好像都能體現,厚重的棺槨將逝去的人承載,安葬是為了下一世的福澤,這一世的兒女盡孝便是要將父母的後事辦的隆重,便是不足歲的孩童,也要穿上白服晃晃悠悠的陪在棺槨的周圍。


老北京的叫賣聲在那時最正宗,麻花兒,冰糖葫蘆兒各種各樣什麼物事都叫賣。

就算攝影師的相機拍了九年,北京的人們依舊懼怕相機,不為別的,可能只是害怕"洋鬼子"拿著的怪異物件。

林海音筆下的北京城

鮮活的北京城能夠通過影像與人們見面,是一件十分讚嘆的事情,但是100年太久,人們根本無法預料將來,北京城的鮮活也不僅僅依靠影像,在技術簡陋的那時,還未逝去的人們為了紀念那座活著的城市,寫下了一段一段同樣鮮活的文字,北京存活於影像中,更存活於文字裡。

林海音是臺灣女作家,而她寫下的《城南舊事》卻將北京城最平凡的一角展現的一覽無餘。這樣的緣分因為戰亂才得以結成,戰火紛飛的那年,卻送了英子這樣的小女孩來到北京城,記錄北京城。


小英子用小小的心一刻不停的記錄她眼中的北京城,她童稚的心靈是北京城的大門,開啟的不是沉重而是輕盈,北京城恰似冬日的暖陽,悠悠的照進英子的生命裡。

在小英子的記憶裡有一個叫"齊化門兒"的地方,如果不是老北京,講到齊化門人們大概不會認為它是北京的地名,但其實,齊化門就是現在的朝陽門。

在英子所在的那個北京城,齊化門兒是一個頂熱鬧的地方,每當到了節日喜慶時,這裡就會匯聚山南海北的人,敲鑼打鼓,熙熙攘攘的人們摩肩接踵,歡聲笑語熱鬧不斷。孩子們在這裡貼牆根兒、鬥蛐蛐兒、滾鐵環、彈琉璃球、放鴿子;老人們在這裡遛鳥、談天說地,好不熱鬧。然而現在,齊化門兒早已不見,沒有了齊化門,卻有了同樣繁華的朝陽門,時空的變遷下,我們能夠摸到那些記憶的遺址,只是那種鄉土的味道,再也找不回來了,就僅僅是齊化門而已。

我們談到北京,胡同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話題,但是如今北京的胡同資源,居然像那些瀕危的動物一樣也幾近消失。人們都搬進高樓大廈裡,一套胡同裡的房子能夠換得普通市面上的很多套房子,人們爭相換購,於是胡同文化這個老北京的經典符號,消失了。

當胡同這個承載文化的載體沒了的時候,胡同文化更是岌岌可危,假如沒有了胡同的存在,北京城這絕世古都的靈魂也將清空。當北京城缺失了他一以貫之的這種鄉土氣息的文化氣韻,北京的文化內核也將喪失重要的一部分,至少那繁榮的煙火氣不在,只有冷冰冰的機器運轉。


老舍筆下的北京城

如果說小英子眼裡的北京城是童真的絢爛的,那麼老舍便是拖著沉重的身軀來書寫北京城的。老舍先生將悲慘市民與北京聯結,刻畫了獨一無二的北京風俗畫,他筆下生動的描摹出"京味"十足的豐盈世界,也成為北京城不可磨滅的印記。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老舍所刻畫的一個個鮮活真實的老北京人了。

《四世同堂》裡的祁老太爺,便有著老舍心中老北京人的形象,他墨守成規,即便在北京城即將被侵略者鬧得天翻地覆時,他依然執意固守千年不變的老北京傳統,可是北京城就是這樣一個新與舊交織的地方,有固執的祁老太爺,也有接受新思想的祁瑞宣,老舍對北京有著十分濃厚的愛意,他總不願他筆下的北京城滿目瘡痍,他賦予北京城新與舊的糾葛,只為了再次喚醒北京城的繁華。


北京城裡有那個命運悲慘的駱駝祥子,也有潑辣的虎妞,有祥子中意的小福子。北京城裡有茶館,茶館裡有為生活不顧一切的王利發,北京城有《柳家大院》,有《正紅旗下》,有老舍筆下純正的北京人形象。


而作為北京城裡的老舍,在1936年的濟南就寫過一篇名為《想北平》的文章,全文反覆地闡述了老舍對北京的那種欲言而不能言的情感。

"我真愛北平, 這種愛幾乎是說而說不出的..... .我的每一思念裡都有北平,只是說不出來而已。

我不能愛上海和天津,因我的心裡有個北平,可是我說不出 !"

到底北京城裡有多少風土人情,又怎樣的魔力,讓那一代人魂牽夢縈不願離去,因為它是北京,它能載榮華亦遭屈辱,所以越過百年我們仍願為它添上色彩再次呈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再次為它著迷,為它的雕梁畫棟巧奪天工感嘆。我們不願北京城成為那座冷冰冰的機械城池。

曾國藩曾說:"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

只是一個世紀前的北京城,我們如今有了千萬種方法去感懷,在書本裡在影像裡,它一直存在,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裡。

用影像與百年前的人們對話,用文字與北京城重逢。

絕世的皇城,俗塵的凡人,古舊的北京重現於世。



相關焦點

  • 「昨日重現」:藝術家用AI技術「著色」老北京記憶
    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王曉潔、王奕涵)1929年北京城的一座院子裡,一位小夥子在水龍頭下洗完頭,準備剃頭。剃頭師傅在這位顧客脖子上快速繫上了一條白毛巾,隨後遞給他一個盤子端在手裡,用來接住掉落的頭髮……理完髮,小夥子對著鏡子邊拍腦袋邊笑道:「挺好!」這段生動的老北京街頭影像本是黑白膠片電影,畫質並不清晰。
  • 100年前的老北京什麼樣兒?看這部電影就夠了
    微博ID為@大谷Spitzer的博主,用人工智慧修復了一段100年前老北京的影像,引來數十萬的點讚和轉發,人民日報官方也轉載了。修復幀率,擴大解析度,AI完成上色,畫質清晰感人。10分鐘的視頻迎來網友熱議,有人說「就像與百年前的人面對面」,驚嘆科技之奇;也有人感慨百年間翻天覆地的巨變。同時這段視頻也讓很多人不約而同想到了這部老電影——[城南舊事]。沒錯,如果你也好奇100年前的北京到底什麼樣兒?這段10分鐘的視頻顯然不解渴,在電影[城南舊事]中,或許會滿足你的另一種想像。
  • 看了AI上色視頻,再來看看原版彩色照片中的老北京
    最近,一段10分鐘的AI上色老北京視頻(解讀AI修復視頻中的老北京)火爆朋友圈。利用AI技術修復視頻並上色的北京小夥兒「大谷Spitzer」介紹,原始視頻使用的是來自加拿大資料庫、標註為1920年至1929年拍攝的資料影片。而據研究老照片的專家韓立恆分析,這段視頻應攝於1908年至1910年間,與「地球檔案」的拍攝時間基本吻合。
  • AI修復100年前北京影像的大谷激情開麥,他口中的「星辰計劃」是個啥
    最近,一則用人工智慧修復的100年前北京晚清影像的視頻爆火。這段由加拿大攝影師在1920-1929年間在北京拍攝的影像,通過人工智慧技術鮮活生動起來,有聲有色地演繹著百年前北京的市井生活。不少網友表示:太有代入感了!
  • 皇城根下住的都是達官貴人,真正的平民百姓住在老北京的這裡……
    有人總愛說自己是在「皇城根下長大」,這種說法可不是謙虛,巴巴都是往自己臉上貼金!為什麼這麼說呢?老北京城是可以用「內九外七皇城四」概括。不同的城門把老北京分為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個從內而外的圈層。
  • 央視點讚,@大谷Spitzer 親授,100年前老北京城影像修複方案全拆解!
    今年5月,B 站 up 主「大谷的遊戲創作小屋」利用一系列 AI 技術,帶我們成功領略了一把百年前老北京的景致。那些先輩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蹙都宛若眼前之人。同時,你還可以在飛槳官網的《智能影像修復》體驗頁直接在線體驗 AI 智能修復的魔法:https://www.paddlepaddle.org.cn/hub/scene
  • 多榜單加持璽源居的老北京涮肉,附近的老北京都常去
    皇城根兒先火後得名的「寶藏餐廳」紫禁城的紅磚金瓦,胡同裡的人情煙火,巍峨的皇城根兒腳下的串聯老北京的美食脈搏。而要論這其中的「寶藏店」還得數「先火後得名」璽源居老北京涮肉——連續獲得了美團大眾點評必吃榜、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餐廳、北京電視臺《美食地圖》欄目報導推薦餐廳等多榮譽加持。「這附近都是旅遊名勝,要找一家局氣的老北京涮肉不容易,他家在搬到這兒來之前在我們胡同就非常火了。」一位家住附近胡同的老北京告訴記者。璽源居雖然緊鄰景區,但常客卻多是老北京。
  • B站UP主給80年前老上海影像上色,影像修復需要修舊如舊嗎?
    B站UP主大谷(胡文谷)曾以AI修復短片《魔都老建築的建造影像![1934年上海百老匯大廈工程紀錄]》獲得今年上海市民文化節魔都老建築短視頻大賽「十佳人氣短視頻」。那些影片上的顏色儘管未必真實存在過,卻拉近了觀眾與歷史影像的距離,讓人感受到影片裡那些人原來如此鮮活。
  • 宮門口胡同看白塔最具老北京風韻 宛如時光倒流
    蔣晨明 攝經常有人問我,時代發展到了今天,哪片胡同還有老北京韻味?我的答案中,西城區的宮門口總是其中之一。走在這片胡同裡,抬頭就可望到白塔,時光恍若倒流了一般。至於為什麼叫「宮門口」?顧名思義,肯定是「宮」的門口。可這片除了白塔寺,哪有什麼「宮」?說起來,這要追溯到明代了。彼時的明宣宗皇帝仿照南京,在北京皇城西北建了一座大廟,叫朝天宮,其地址就在白塔寺附近。
  • AI修復黑白影像、人臉識別……來測試一下你對AI知多少?→
    如果100年前的黑白影像增添了顏色會是怎樣奇妙的化學作用呢?近日,#100年前北京晚清的影像#喜提熱搜微博博主@大谷Spitzer 用AI技術修復了一段10多分鐘的古董視頻使得100年前老舊的黑白影像變得更加清晰,甚至有了顏色
  • 【詩快報】雜事詩·時光倒轉
    月30日數枕木        香如故老公在哈爾濱打工一年沒有回來覺得家裡空空的她就去村南的鐵路邊數枕木數著數著就走神了數不過來,她嘆了一口氣「什麼時候是個頭啊」2020/12/30牛年五月牛1937年出生的母親屬牛1949年誕生的新中國屬牛1961年出生的我屬牛2021年牛年我們都很牛2020-12-31願望劉健今天是2020年最後一天一大早朋友私窗發來問候祝福「2020謝謝感恩有你」我真誠回復「3030
  • 實用英語:turn back the clock 時光倒轉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實用英語:turn back the clock 時光倒轉 2008-12-26 14:43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老北京著名商業街,只有845米,過去是皇帝專用,充滿人間煙火味
    北京是七大古都之一,雖然它沒有位列世界四大古都,但是我心目中,北京還是很有韻味,有皇城,京城,帝都的風採。因為北京過去拆了城牆,城門,要發展城市交通,所以古老的北京慢慢淡化,許多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尤其是CBD,全都是摩天大樓,許多都市類影視劇喜歡取景。
  • 一網打盡故宮角樓、白塔寺、帝王廟 老北京人都不知道的皇城之旅
    三裡屯、王府井商業氣息泛濫那要體驗地道老北京文化除了全是坑的南鑼鼓巷還能去哪兒呢?當然是這條連老北京人都容易忽視的「阜成門內大街及其延長線」了:魯迅博物館-白塔寺-歷代皇帝廟-妙應寺白塔-廣濟寺-北海公園-景山公園。
  • AI修復100年前的京城老視頻爆火網絡,老電影如何修復?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荊博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最近,一段由AI修復的紀錄片"100年前的北京晚清影像"在社交平臺上火了。通過AI技術,100年前的北京從黑白到彩色,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大眾面前。
  • vivo影像實驗室修復《廬山戀》,帶你重溫老電影裡的舊時光
    《廬山戀》是1980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風景抒情故事片,發行至今已有40年時間了,如今當人們再次重溫這部經典的時候,依然被劇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故事所感動。但是由於當時設備落後和時間的久遠,這部電影的畫質遠不及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電影畫質那樣清晰,老電影開始泛黃,顯現出時間在它身上留下的痕跡。
  • 北京小夥用AI修復100年前的京城老視頻爆火網絡,作者:7天完成,顏色...
    昨天,一個「修復老北京街道」的視頻刷屏全網。一段由加拿大攝影師在100年前的北京被AI修復後,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一百年前人們打招呼的方式、使用的樂器、交通工具,在這段視頻中,都清晰可見。 除此之外,大谷這次利用的是國外的一套模型,顯然無法直接將其套用到100年前的中國影片修復上,在顏色上就無法做到歷史性的準確,視頻中的上色都是AI學習的成果,雖然膚色大致還原了,但是在紅綠服裝等方面的真實性還有待商榷。
  • 北京傳統的四條老街,比故宮還悠久,在這領略老北京的傳統
    這座城市有著非常豐富的皇家文化,古樸奢華的故宮,氣勢恢宏的北京八達嶺長城,濃鬱的老北京風情,都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欣賞,但是除了皇城根下的文化,北京的民俗文化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你想領略北京生活的煙火氣息,就一定要去北京的老街看看。
  • 金紅棉影展落幕,從《煙火人間》看見影像新趨勢
    金紅棉影展落幕,從《煙火人間》看見影像新趨勢 2020-12-22 1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我在故宮六百年》截取了時光長河與日常生活重疊交叉的瞬間,以「貼地」視角講述紫禁城的厚重歷史,回眸其規劃、肇建、變遷、修繕與保護的種種往事,於細微處呈現磅礴的文化意蘊。數據顯示,#我在故宮六百年#的微博話題閱讀量為2.2億,嗶哩嗶哩上首集播放量達129萬,豆瓣評分9.3分,掀起了巨大的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