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拼盡全力考上頂尖大學?答案太扎心了

2021-03-01 簡單高中生

在當代大學生高普及率的背景下,你或許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沒上985、211,考上二本是沒前途的,除了一本院校,其他學校一團糟。

真是這樣嗎?你不禁反思。現在成績勉強充二本,一本線差得太遠,可是二本院校,哪怕認真學也沒前途嗎?

為什麼我們要拼了命的去考名校,這些頂尖名校和普通高校帶來的差距本質上在哪裡?

一所不是那麼優秀的高校,帶來的是一種安逸感,溫水煮青蛙式的安逸感,這恰恰最可怕。

當你從高校離開,真正進入社會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有吸引力的工作崗位、那些能吸引風投的創業機會、那些留給下一輩配置社會財富的渠道,已經被一類人牢牢佔據了。

這類人往往情商高、涵養好,比你更懂得把握機會和努力,家裡也有背景,恰好還比你好看。

然而這些人,在你的大學裡極為罕見。這個時候你才會發現,自己被大學耍了。

當你重新鼓起勇氣上路,想盡辦法去彌補,但,給你留下的路和時間不多了,而這就註定你無法與這類人同臺競爭。

相對於一流高校,普通高校最可怕的不在於資源匱乏,而是在最該開闊眼界的年齡限制了人的眼界,在最該嚴格要求自己的階段降低了標準。

這些影響是潛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最終導致「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不管在什麼樣的高校,總需要榜樣的力量。在普通的高校裡,也許那些實際上能力絕不算出眾的人,因為「矮子裡面拔將軍」的緣故,被樹立為榜樣。


於是初入大學的你,缺乏對學業的基本了解和判斷能力,你會不由自主地認為:

哇,過六級好厲害——於是你大學只考了四級;

哇,課程好難我一定會掛 ——於是你大學四年因沒有掛科而沾沾自喜;

哇,過註冊會計好厲害哦——於是大學四年你連個從業資格證也沒考出來;

哇,考上211研究生好厲害——於是.

可你不知道,在另一所大學中,你的同齡人,在他們的生活裡:

其實,不過六級是難以啟齒的事情,大多數人的目標是550乃至600;

其實,「要掛科了」是用來自黑的,期末考試絕大多數的人是奔著4.0的績點去考的;

其實,「什麼都沒學會」也是用來自黑的,於是被很多人拿來作為名牌大學無用的主要論據;

其實,各種從業考試是有人能考滿分的,大家關注的是司考、CPA、CFA;

其實,研究生學校的目標是海外名校,要麼也是清北復交,再不濟也得是C9其他.

也許你們高考前的水平和能力並沒有本質性的差別,並不是什麼天才和常人的差別!考上211的人,若是高考手抖兩下真可能連一本線也過不了。

大學四年的耳濡目染,讓考上普通高校的你,給自己加上了一個天花板,差距可不就是那些高考分數了。

周圍的環境限制了你的眼界、降低了你的標準。你學會了瞻前顧後,很多事情還沒了解和嘗試就已經預判,連大神都做不到,所以我一準做不到。

於是,不知不覺,那些進入名校的高中同學和你貌似已形成了質的變化。

很難清楚地描述這種差距,但是,在《精進》一書中有一段話,描述得非常貼切:

一個成熟的人,他的標準來自他的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學的學生,因為高考本身帶來的挫敗感,二三流高校學生的身份設定及環境暗示,不稱職的老師所引發的失望以及同學間放任自流氣氛的帶動作用,都容易讓他們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地度過每一天。

看到這段話,你是不是已經有所明悟?

為什麼一流大學期末考試過後自習室依然燈火通明,上課永遠都人滿為患,課間20分鐘換教室時,學校裡到處都是叼著麵包奔跑的人?

沒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沒人抱怨生活艱難,大家每天都忙得雞飛狗跳,但又特別開心的樣子。而在一所普通高校,這樣的場景簡直是「驚世駭俗」。

在頂尖高校裡,每一個人身上散發出生活學習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會帶動著你,哪怕差距很大,也會不斷激發向他們看齊的標準,充滿了鬥志。

我相信,其實每個同學進入大學的時候都懷著努力學習的心態,一二三本都有好學生,也都有特別努力勤奮的人,但為什麼走著走著就會消失一大半呢?

因為:「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身與環境的衝突,在一個低標準下,自覺『滿意』的度過每一天。」

現在,不少大公司做宣傳時會告訴我們:「學歷並不重要,我們更欣賞,更看重的是努力和能力。」然後,你會發現該公司「985」和「211」佔據了絕大部分。

以前,知名企業在招聘時會明文規定「須985院校畢業」。現在有法律法規限制,很多不敢直接這麼說,但會在審核簡歷時用「畢業院校」作條件,悄悄地篩掉非985/211出身的人。

並且,500強企業校園招聘時多數隻去名校,有的世界頂級企業甚至只去清北復交。雖然招聘會上會有外校學生來投簡歷,但這些簡歷HR基本不會看,石沉大海。

這還真不是因為歧視,畢竟普通高校也有人才,但是,學歷永遠是最簡單的篩選網。

企業需要花最短的時間和成本找到能力較強的人,一個一個篩選,這個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沒企業願意出。所以,用「985」和「211」這樣的標籤來篩選人才,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突然想起網絡上火了一段時間的圖片,國內科技圈大佬的聚餐:

不了解的人看到的都是他們公司身價,當我們了解了就會發現,這些大佬幾乎全部都是985重點大學。

不少「雞湯」都說過這樣的話,"看一個人是否優秀,要看他和誰在一起"。企業也是看重「985」和「211」大學學生背後的資源,這樣可以連成一張大大的關係網,相互提攜。

舉例來說,銀行業務員攬儲,一個「985」和「211」大學出來的,他參加兩次校友會、同學會,可能就能把任務完成。這比等待著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一點一點積累人脈,可節約了太多的成本。

找工作時,「985」和「211」大學的校友也是重要資源。尤其是中央國家機關和大型企事業單位,你在面試時很可能會見到面試官和應聘的師弟師妹一起聊下家常。不見得只有北大、清華才有這樣的優勢,像地處東北的吉大,地域優勢無法和北上廣相比。於是吉大學生自發抱團,已畢業找到好工作的人自發回校分享,還成立了 "合協一家"協會。

這種做法,其實在很多非「985」和「211」大學裡也流行,但是畢竟名校前輩們已經佔了先機。

企業公開招聘,只能把985/211作為隱形條件。

非「985」和「211」大學畢業生最可憐的,是根本就不知道還有一些部門和崗位在招聘,所以他們連投簡歷的機會都沒有。

比如,很多中央部委的選調生,或是一些涉密部門的招聘,都在「985」和「211」大學進行定點招錄和前期篩查。通過定點招錄和篩查的人,才有報考的資格。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可曾聽說過國家安全機關招錄普通大學畢業生?

可不要小看這些崗位!可能收入不高、條件艱苦,但畢業生一旦被錄用就拿到了公務員身份!

解釋一下:千萬別以為國家發工資的就是公務員!每年國家和地方的所謂公務員考試,其實真正能享受公務員身份的崗位很少。普通高校畢業生費勁考了進去,苦苦工作了好幾年,才發現自己只是事業編制。而那些985大學的選調生一開始就有公務員身份!

差別在哪裡?福利待遇、職務晉升、公開選考...只有在黨政機關待過的人,才知道「公務員身份」一詞的含金量!有多稀有?你覺得厲害的不得了的高中校長、縣教育局長可能都沒有公務員身份...他們都是事業編制或行政編制。

對想留在高校教書的同學,985、211的出身更重要!在高校老師的招錄上,越好的院校越嚴苛。

記得2019年,深圳南山外語高級中學公布的教師擬聘名單中引進的20名教師,19人全畢業於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其中的13人還是清北本碩連讀畢業生!

實話實說,招聘時學歷要求最嚴重的,就是高校!不僅985、211高校,好一點的本科院校基本如此。

這是近日廣西南寧市教育局公開發布的招聘簡章:

南寧市教育局直屬單位公開招聘教職工,並免筆試,是不是感覺很寬鬆?

但很可惜,普通高校的學生很難享受到這樣的優惠政策的。簡章在招聘對象中提到:

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或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全日制本科應屆畢業生,無補考、掛科情況;以及,非雙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應屆畢業生、獲得校級優秀畢業生,無補考、掛科情況。

也就是說: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或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全日制本科應屆畢業生,只要無補考、掛科情況即符合招聘條件;非雙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應屆畢業生,除無補考、掛科情況外,還必須取得校級優秀畢業生獎項。

很顯然,普通高校的畢業生應聘條件在招聘簡章中,要比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或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全日制本科應屆畢業生高了許多或者說更嚴格。

試想一下,如果本次前來應聘的都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或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應屆畢業生,那身為普通高校畢業生的你,可有勝算?

寫在最後:

現在,你明白了嗎,為什麼我們要拼了命的去考名校。

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是出現了許多不確定性。但隨著高考延期等政策出臺,好好把握,說不準這就是你的機會!

圖片:攝圖網;文章來源:高中數學。歡迎收藏及轉發到朋友圈,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刪除

更多童鞋在這裡,和你一起進步成長

簡單高中生交流群(QQ群):878622374

也可以加小簡老師微信:jiushixiaojian

(複製搜索就可以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一定要拼盡全力考上頂尖大學?答案扎心啦
    在當代大學生高普及率的背景下,你或許會聽到這樣的聲音:沒上985、211,考上二本是沒前途的,除了一本院校,其他學校一團糟。真是這樣嗎?你不禁反思。現在成績勉強充二本,一本線差得太遠,可是二本院校,哪怕認真學也沒前途嗎?為什麼我們要拼了命的去考名校,這些頂尖名校和普通高校帶來的差距本質上在哪裡?
  • 為什麼一定要拼盡全力考上985、211大學?
    讀書十幾載,就為高考那一天,如果能如願,考上好大學,皆大歡喜。如不能,只要盡了全力,也不後悔。之所以要拼盡全力考上985,211大學,因為與一般學校,這些學校有更好的優勢。國家現在也非常重視素質教育,社會也越來越看重能力,讀書被很多人覺得是死板笨拙的方法。這樣的思想,無疑是在毒害學生。
  • 考研一定要拼盡全力去學習嗎?
    2019考研進入衝刺階段的同時,一些2020考研的小夥伴也開始了複習,但是很多同學會有顧慮,比如這位同學,擔心自己現在每天全力學習,後期會崩,自己的數學基礎很差,總覺得這是一場很苦的戰役,身邊考研的學長學姐,一年來學的真的非常認真,最後卻沒過線,很怕自己拼盡全力學習卻沒有考上。針對這個情況大家又是怎麼說的呢?一起來看看吧!
  • 為什麼一定要拼盡全力上985、211大學?
    你可能經常會聽到或者想到,為什麼一定要拼盡全力考985/211呢?曾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段話:渣學校意味著渣教學,渣教學意味著渣學歷,渣學歷意味著渣就業...就算以後考了研究生,也可能因為你的第一學歷不過關而被拒之門外。
  • 我拼盡全力,終於考上了一所沒有含金量的大學
    考上名校固然是人生贏家,但難道非名校就不是對自己努力的一種認可嗎?望著高中花費了十幾萬和每年4000元的大學學費,親戚們都說:「這孩子讀書讀傻了,父母被我忽悠了。」我拼命努力,考上了一所沒有含金量的大學。可能有人會像諷刺王娜娜一樣調侃我:你一個二本院校,你瞎折騰啥?太扯了,我說你們不懂,我這叫投資。
  • 中考為什麼一定要上重點?這個學霸的一番話,十分扎心又無比現實
    文/阿陽教育一位復旦在讀的17屆高考生,曾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初中在當地上的,中考的時候拼盡全力考上了市重點,最後如願以償考上復旦大學,不過這位學霸說過的一番話,讓人覺得十分扎心卻又無比現實,對於在讀的學生,都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 大學四年,哪個階段最應該拼盡全力
    然而對於那些心無旁騖專心學習,擁有遠大抱負理想的人來說,他們最怕的就是大學四年的時間不夠用,不能讓他們在畢業之前多學一點知識,擁有了這樣的心境,時間自然過得也就快了。大學四年是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期之一,通過專業課的學習,我們可以獲得找到好工作的資本。通過學歷的獲取,我們可以躋身於高等人才之列,從而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
  • 上海頂級學霸簡歷曝光:毫不費力的背後,都是拼盡全力
    「 除了拼盡全力, 我們無路可走。 最頂尖的學生、最頂尖的公司、最頂尖的導師,幾乎每一分鐘都能為你揭開職場生活的殘酷面紗。
  • 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孩子卻依舊終將平凡
    剛剛看了一個視頻「為什麼父母拼盡全力,孩子卻依舊終將平凡」,看完之後忽然覺得自己被戳到了,我一直強調,我努力讓孩子學這些學那些都是為了讓她以後可以過普通人的生活我想在今 後的日子裡,孩子仍需努力,但不一樣的是,要告訴她努力並不一定會有自己想要的結果,人生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一件事要想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並不光在是知識、技術層面的努力就可以,還有很多外在的環境和諸多變數。接受孩子終將平凡,接受孩子躲不開磨礪。
  • 我為什麼要這麼拼,因為我無選擇無依靠,我只能拼盡全力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用盡全力去做我們該做的。 那些一起進入公司的人,過幾年肯定會要分出三六九等,有些人天天忙碌著,卻沒有得到重視,有些人天天看似無所事事,卻節節高升,這是為什麼呢? 除了家庭、背景外,一個人拼盡全力去努力,用盡力氣去奮鬥,才是他最大的資本。
  • 28年跟拍13個雞娃家庭:為什麼我們拼盡全力,只能成為一個普通人
    「富人一定更富,窮人一定更窮嗎?」或者更直白一點:人,是否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在上面提到的貴子和直樹的故事裡,我們會發現一開始在我們認知中,能左右他們命運的因素——原生家庭和教育,似乎都無法取到決定作用。
  • 日本版《人生七年》:為什麼拼盡全力,孩子依然勢不可擋地成為了...
    所以,我們普通孩子不能接受教育專家的快樂教育雞湯論,得拼命。那麼問題來了,普通人拼盡全力,就能成為一個不普通的人嗎?日本這部紀錄片《人生七年》通過跟蹤13個普通家庭的孩子,說出了答案。她是90後,正如我們身邊的孩子一樣,貴子的爸爸媽媽每天都在給孩子打雞血。用中國的語言來說,就是雞娃。在教育上,日本家庭的雞血程度,一點都不比中國家長遜色:7歲的貴子每天都要輾轉於各種輔導班之間。周一鋼琴,周二遊泳,周三書法、周四劍道,父母每周會2次坐火車送她去上名師補習班。
  • 公務員考試面試:我拼盡了全力,不後悔
    為什麼這麼說呢?傳統教育裡面真正的是教書育人,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一個人得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指導。而在公考面授輔導班中,學生大都是成年人,自己的世界觀完全形成了。他們來的目的非常直接:「我交錢你負責讓我考上」。所以,我們跟學員的關係也非常微妙,我們不能嚴厲的批評學生,但是我們還要幫助學生實現成績的提升。
  • 如果拼盡全力還不行,至少還有一條路
    拼盡全力還不行,至少還有一條路。人生最悲痛的事情,莫過於拼盡全力還是失敗。很多企業家和我聊天,都曾談到過類似的經歷,原以為全力以赴,破釜沉舟,一定能打出一片天地,造出個新氣象。但往往事與願違,幾千萬、上億的打水漂。
  • 日式生活美學:不必拼盡全力生活,盡八分的力氣剛好
    日式生活美學:不必拼盡全力生活,盡八分的力氣剛好!近些年,隨著日本社會步入第四消費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跟著發生了改變,由以前拼盡全力的生活,到如今的盡八分力氣剛好,更加注重生活的松與馳。解釋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這種「不必拼盡全力生活」的思潮下,也形成了獨特的日式生活美學,那就是一種平和與從容的美,在慢節奏中,盡八分的力氣剛好。這一點,從那些日本主婦的生活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 家庭出現「望子成龍」,考上好大學真重要嗎?原因卻很扎心了
    我們可能經常聽到這麼一句話,某某某小學學歷通過自己努力最終變成創業老闆,這樣的成功案例,可能確實會有但是絕不再多數,而且,很多人都會說學習沒用,學歷沒用,可是真的像他們所說的那樣嗎?考上了好大學的人雖然不一定是大學裡最好的,但是一定要比那些沒有考上大學的人要很多。
  • 人,努力的意義|拼盡全力是普通人突破圈層最好的方式
    企業不是養老院,企業的目的是賺錢,是為股東盈利,要用最少的成本產出最大的效益。作為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除了拼盡全力,沒有其他選擇。一、人,為什麼要努力工作?人的精力是有限了,年輕的時候要拼盡全力跑得快一點。
  • 「下血本、拼盡全力」英語怎麼說?
    【適用場合】這裡我們主要講解一下go all out這個表達,從上下文對話中也可以猜出這個短語指的是花費了所有的精力、金錢、資源等等。下一場比賽當中你將會和州冠軍對決,所以如果你想贏,你得拼盡全力了。 eg: We went all out and it wasn't appreciated at all.我們拼盡了全力,客戶卻並不領情。 eg: I had to go all out to limit my losses.
  • 沒窮過的人,別去嘲笑那些為了生活拼盡全力的人
    最近看到個熱點新聞的評論,想對此說點什麼:江西吉安一名高考生考上北大,他騎馬戴紅花從街頭經過,村裡舉辦這個慶祝活動的本意是為了激勵學生努力考學,有點畸形,考上北大並不意味著這孩子有精彩的人生。3. 封建糟粕4. 北大現在不如以前了,出社會也不一定就能出人頭地學生時代拼盡全力,在力所能及的時候獲得了一個好結果,可能給家庭和周邊帶來正向的效應的,憑什麼被嘲諷。
  • 僅憑努力就能考上985嗎?清華教授給出的答案,現實又扎心!
    在我國大學行列中,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一直都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兩所高校,從教學水平和師資力量來看,這兩所高校也是全國第一第二,這也是大家所公認的,不過除了這兩所頂尖世界一流高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