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作《慶餘年》一經播出,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而戲外風波的戲劇性更不輸於劇作本身。平臺方先是搞了個所謂的VVIP,用戶怨聲載道;隨後高清盜版流出,支持和反對者又吵得不可開交;再後來又被騰訊新聞自媒體指著鼻子罵《中國人不配擁有精神生活!不配!》。
視頻平臺先賣vip,而後看視頻火了效果不錯,又搞出收割韭菜的新姿勢——vip下付費超前觀看,這是一次標準的「消費降級」。「消費降級」並不是一個嚴謹的學術概念,最早在2017年長江商學院一次論壇上提及,本意是新興企業通過低價策略佔領市場(如打車軟體、外賣軟體、視頻網站等),但獲得壟斷地位後非但沒有了優惠政策,反而要薅消費者的羊毛;以至於消費者花同樣的錢只能買到大打折扣的產品或服務,甚至還有各平臺的「殺熟行為」,變相的等於「消費降級」了。
騰訊視頻這次VVIP操作就是變相的「消費降級」,相當於我本來買的這個vip就被動「降級」了。而且同樣也是一種違約行為,就連《人民日報》都吐槽了:吃相難看——「如果沒有標明,這種額外收費的行為,實際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侵犯。」而且這種事情平臺不是第一次做了,之前宣傳「vip免廣告」,後來又推出「vip專屬廣告」,可以說是一次次不斷消耗用戶的耐心。
上海漢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李旻在接受新浪科技採訪時分析,不同等級會員享受不同權益這一規定本身無可厚非,但視頻平臺提供的會員服務,應當與其之前發布的廣告、說明或服務承諾等一致,在消費者的會員服務有效期內不應隨意變更,否則有違誠信原則。即便變更,也應當不低於原有標準。具體到《慶餘年》,如視頻平臺未在宣傳圖片中標註超前點播字樣,則可能導致消費者誤認為僅需開通會員即可觀看全部更新劇集,在此情形下,應當為消費者提供解除《VIP會員服務協議》,並提供退還服務費用的選擇和途徑。(新浪科技)
隨後《慶餘年》經歷了高清盜版流出,這一次網絡的輿論就很耐人尋味了。還曾記得,當年良心電影《我不是藥神》和《流浪地球》都在上映時遭遇了盜版事件,但是那個時候大家的態度截然不同。我還記得我微博和朋友圈裡所有人都在表態:像藥神這樣良心的電影一定要去電影院支持一下,還有人曬出截圖——在朋友圈發盜版資源的人下面評論「吃人血饅頭」。當時《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發了一條情真意切的微博,說國產科幻不易,感謝大家對正版的支持。也是贏得了輿論廣泛的聲援與支持,我身邊科幻圈的朋友不厭其煩的在朋友圈刷屏,告訴大家《流浪地球》特效超級牛逼,一定要去電影院看才行,看重影的槍版實在沒有意思。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不是聖人也不是完全不講道理。保護智慧財產權、抵制盜版是大家的共識,而且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願意為優質內容付費。《慶餘年》毫無疑問也是一部品質作品,一時間的熱度和討論都非常高,能把這樣的優勢局浪輸了還不是你騰訊自己吃相太難看了,都是自己zuo的。
本來我們這些付費用戶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嘲諷一波看盜版的人,現在就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就好比一個江洋大盜偷了為富不仁的土財主家,關我們老百姓屁事?你騰訊還有你們養的狗與其指著我們鼻子罵「中國人不配擁有精神生活!」,倒不如反思一下你們自己的問題,想想究竟為什麼沒有人替你們說話了。
作為一個普通觀眾,以及三家視頻平臺的付費用戶,我的態度非常明確:我尊重智慧財產權,但不尊重壟斷;我支持優質作品、良心藝人和出品方、原創作者,但不支持貪得無厭的資本家、以及狺狺狂吠的資本家的看門犬。
騰訊新聞哥這篇指著全國人民鼻子罵街的文章中舉了一個例子:視頻平臺巨額虧損。他還不好意思舉自己的,拉上了愛奇藝做墊背的:
這個論據可以說是荒謬之極。資本家是做慈善的嗎?你問問那些做視頻平臺虧本的大佬們,他們有臉承認自己是做慈善的嗎?資本之所以稱之為資本,就在於它永遠是以自身增殖為目的。它能忍受現在的虧損,還不是希望通過燒錢來跑馬圈地,再取得了壟斷地位或相對壟斷地位之後,攫取巨額的壟斷暴利。這一點隔五六年前消費者們可能還沒這經驗,近幾年經過打車平臺、外賣平臺、旅遊平臺被幾家壟斷後「消費降級」的輪番洗禮,估計沒有消費者會信你那種「為了理想虧錢做生意」的鬼話了。
說到視頻平臺的巨額虧損,有一部分我們消費者是認的——比如巨大的帶寬成本,這是實打實的,我們體諒。但也有很多部分是我們不認的——比如給流量明星、小鮮肉小花的巨額片酬。
近幾年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還是網劇網大,流量明星的片酬成本已經佔據了劇作成本的絕大多數,這造成了平臺採購價格的水漲船高。但是你花了大價錢購買流量明星的(垃圾)劇作去討好粉絲、吸引流量,關我們普通用戶什麼事?我們想看到的是優質的劇作、高水準的表演,而不是對著搔首弄姿的流量明星無腦打尻。
更重要的是,這個市場不健康、流量明星身價水漲船高,跟各大平臺盲目崇拜流量,競價抬高流量作品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你把這個成本抬上來了最後自己虧損,還有臉怪我們普通用戶「中國人不配擁有精神生活」?你先看看你們搞的那些東西到底是精神生活還是精神垃圾吧。
還有一部分成本值得說道說道,就是各大平臺購買IP的成本。歸功於各大平臺跑馬圈地,近年來各種IP作品都賣到了天價,許多小作者也都有了「賣一部作品吃一輩子」的美夢。但是許多小作者們想不到,這背後有著非常複雜的遊戲規則,是專門坑他們的,用自己的作品為他人做了嫁衣。
平臺方會用真正意義的「天價」廣撒網購買IP作品,小作者們一看眼睛就亮了,覺得自己終於能夠像夢想的一樣通過創作實現財務自由了,於是忙不迭地跟平臺方籤訂合同。但是呢,合同永遠都是這樣規定的:比如一個作品的IP價格五百萬,但是先預付你作者五萬,這筆就是定金;剩下四百九十五萬呢,要等到你這個IP成功影視化、甚至賺錢之後才能跟你。我們已經給你定金了,展示了我們的誠意,剩下的影視化商業化了再給你,很合理吧?
眾多議價能力低的小作者就被忽悠了(當然他們也沒得選,畢竟議價能力跟知名作者天差地別),但是什麼時候影視化呢?遙遙無期。平臺方就相當於用了五萬塊錢——對他們來說輕如鴻毛,佔據了一部作品的版權。
這有三個好處,首先這部作品我就囤著了,你作者跟我籤了合同就不能賣給其他平臺了,這就是跑馬圈地走向壟斷的一部分啊。真等這個作者大火了,或者這個題材流行了,我再拿出來拍也不虧,就相當於風險投資了嘛,而且是穩賺不賠的風險投資。
其次,我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定金就獲得了這部作品的所有權,而這部作品的價值我隨便定,我說五百萬也成,我說五千萬五個億也成——反正我也沒打算把這錢真給作者。但是這個IP的價值就算做了我平臺的資產啊,我再拿去估值、拿去融資甚至上市,那白花花的銀子是看得見的水漲船高啊。反正資本遊戲就是擊鼓傳花,大家都願意幫著你編故事坑下家,終極目的是上市坑全國股民。更何況文化產品的定價非常難難以斷定,就算文筆差到要命故事看不下去,但我說他值五百萬是因為他湊了CP迎合了當下腐女市場,就值這個錢,你能反駁我?那這種又便宜又給以帶來真金白銀估值提升的IP我豈不是囤越多越好?
第三,就是比較曖昧的操作了,部分公司在部分時間內用過。從財務角度說,我花錢買下了IP,相當於公司的資產增殖了;但是我沒有把錢全給作者,這相當於公司的負債。公司的負債有時候可以幹啥用呢?避稅啊。這個具體的財務操作比較複雜,我是不懂的;同時各省市都有針對文娛產業的扶持政策,不外乎達到什麼條件給你免/退多少稅,這種我可以隨意定價的IP產權可就大有用武之地了,我公司裡花大價錢找來的財務和法務就大有用武之地了。
總而言之啊,不要信資本家和他們的看門犬替主人哭窮。舉個不恰當的例子,賈躍亭名下欠款70億,有上百件財務糾紛案件,是妥妥的「窮」到家了吧;我辛苦打工攢了幾年好歹也算正資產吧,這麼說難道我比賈躍亭強了幾億倍?不能這麼比是不是。賈老闆在美國吃香的喝辣的,住豪宅開豪車,到現在國內還一群腦殘粉給他洗地;我們在北京996吃外賣合租房擠早晚高峰,90後空巢老人,那啥跟賈老闆比?
負債幾十億的資本家終究還是資本家,攢了一倍錢的無產者到頭來還是無產者。
新書已出版:《生而貧窮》正式出版,感謝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