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透過窗戶看見外面那些嘰嘰喳喳的孩子時,語遲兒童心中不免充滿了羨慕,他們又何嘗不想推開家門加入那些孩子的隊伍當中呢。可是語言發育遲緩的存在卻在無形中限制了他們,語言問題就像是一隻無形的大手,將他們禁錮在了一片狹小的空間當中。
沒有人知道影響他們的語言問題到底會持續到什麼時候,可能是半年?可能是三五年?還是一輩子?對大多數語遲兒童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於主動說話的興趣在逐漸降低,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可能不能和其他孩子那樣正常說話了。
雖然還有不少的語遲兒童還抱著很大的希望,認為自己的語言在未來的有一天能夠突然恢復,而他們自己也能夠和窗外的那些小朋友一樣整天嘰嘰喳喳。可惜,這個美好的期望終究難以實現,語言發育遲緩早期自我恢復的可能性不足十分之一。
因此,對深受語言發育遲緩影響的孩子來說,他們無疑要接受一個殘酷的事實:如果任由語言發育遲緩繼續存在而不幹預,那他們這一輩子都要和它相伴,而他們的語言想要恢復也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事實。
按理來說,語言的發展不應該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嗎,怎麼還會有那麼多的孩子不能正常說話?的確,對大多數孩子來說語言的發展並不是一個困難的事情,可對於特定群體的孩子來說,想要語言正常發展就得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但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兒童來說,儘管他們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已經是同齡孩子的十數倍,甚至是數十倍了,但他們所掌握的字音基礎仍然還不到同齡孩子的平均水平。這就是語言發育遲緩兒童所面臨的現實:學習能力的低下、理解能力差。
不少家長在孩子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主動教孩子認識一些簡單的字音,可孩子學習的速度著實太慢。一開始他們以為是孩子剛學習字音,所以進度難免會有些緩慢,可孩子到了一歲半、兩歲半還是如此,這個時候一些家長開始產生了懷疑。
對孩子來說,他們也想說話,可是語言發育遲緩的存在讓他們的語言表達變得支離破碎,看起來是很努力地說話了,可說出來的內容卻讓人難以聽懂。這就是很多人對於語言發育遲緩的第一印象:它讓孩子失去了連續的構音能力,不能正常地說一句完整的話。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一歲半能夠掌握大約300個常用字,到了三歲能夠掌握大約500個常用字,他們懂得如此串聯不同詞之間的關係,讓單個的字成為詞和短句,可語遲兒童卻做不到這一點。很明顯,這就是語遲兒童的另一特徵:落後同齡孩子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但不管是學習能力、表達能力、理解能力還是構音能力,其實都和一個語言核心相關,那就是兒童的智力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智力的上限決定了語遲兒童各方面能力的上限。但很可惜,近幾年研究發現語遲兒童智力總體水平較差。
一個受到語言發育遲緩影響的孩子,最需要做的不是擔驚受怕,而是要及早進行語遲方面的訓練和矯正,否則就會導致更多的問題出現。而這個矯正的時間一定不能太晚,如果五歲半之後依舊如此,那麼家長們就要擔心孩子智力的永久性損傷了。
事實上,孩子們都是可以說話的,只是語言發育遲緩橫隔在前面擋住了孩子前進的步伐。別擔心,語遲的矯正訓練就像是搬開阻礙的過程,只要及時進行訓練,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會有不錯的恢復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