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病房百味:廣東醫生「吃下」鼻涕,患者說日子像湯圓終究會甜

2020-12-22 騰訊網

在疫情風暴中心武漢,對於廣東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和他們面對的患者而言,醫院中瀰漫的不只是消毒水的味道。

一些尋常味道,帶來了更大滿足。因為喝到一瓶脈動,有護士開心得歡呼,「好多天沒有喝到有味的東西了」,還有醫生辦公室常備鹹菜、腐乳、辣椒醬,只為給盒飯加點味。

一些記憶中的味道被賦予希望。有患者想念愛人親手做的湯圓,覺得日子「終究會甜」;還有人許願能在康復後吃粵菜、喝早茶。

一些味道鹹澀,卻讓人心生敬意。因為穿上了防護服,又患有過敏性鼻炎,有醫生一直流鼻涕,但只能「吃下」;有護士忍住眼淚,只因害怕護目鏡會花,影響工作。

2月9日,廣東省人民醫院護士孔佩文,累了這樣挺直腰靠一下會舒服些。南都記者 趙明 攝

鼻涕流到嘴上,「只能吃下去」

1月24日,除夕之夜,一支128人的援助醫療隊在廣東迅速集結,連夜出徵前往湖北;截至2月14日,廣東派出支援湖北的醫療隊人員已達1939人,在全國各省市區中排在前列。對口支援的醫院包括武漢漢口醫院、武漢協和醫院等。

作為武漢市首家被確定為定點醫院的綜合醫院,距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僅4公裡的漢口醫院承擔著巨大診療壓力。大年初一,廣東醫療隊從漢口醫院醫護人員手中,接過了嚴重透支的病區。之後,廣東醫療隊在這裡重建秩序。

剛到漢口醫院時,廣東省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羅少華曾覺得情況「不容樂觀」,「目前,對工作環境、流程都比較熟悉的情況下,我們相對來說就可以從容一點。」

流轉在病房裡的醫護人員們全身被防護服包裹,往往幾個小時都無法喝水或上廁所。為此,羅少華還曾體驗過別樣的「味道」。

羅少華患有過敏性鼻炎,受到冷風刺激或是戴上口罩,就容易出現鼻塞或流涕,但穿上防護服的他無法處理。「有一個晚上,我一直在流鼻涕,但是沒有辦法。」 羅少華回憶。

「流到嘴巴上了怎麼辦?」面對南都記者的疑問,羅少華無奈地笑著說,「吃下去啊,能怎麼辦。一定要下班脫了防護服之後,才能處理鼻子。」

面對漢口醫院的一些患者,羅少華曾感到痛心、無力,覺得「能做的有限」,「很多患者不僅是一個人患病,而是一到兩個、三個,甚至一家人都有問題,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難」。看到網絡上的一些消息,羅少華會忍不住落淚。「很複雜的情緒,我都經常和我的同學說,年紀大了,眼窩淺了,藏不住淚了。」

在嚴密而厚重的防護裝備之下,藏不住淚的還有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護士朱海秀。22歲的她大學畢業半年多,是中山三院首批支援湖北疫情醫療隊員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朱海秀也是除夕夜來武漢的,當時她沒敢告訴父母。「但是前幾天我父母知道了,然後給我打了電話,那是我第一次見我爸哭,在我面前,22年來我爸第一次哭。」

厚厚的護目鏡之下,朱海秀的眼睛溼潤了,「我不想哭。哭的話護目鏡就花了,就幹不了事情了。對不起。」 說完這句話,她轉身離開,投入了忙碌的日常中。

「廣東菜好吃啊,病好了我一定去吃。」

2月12日,在漢口醫院中臨近午飯時間,廣東省人民醫院護士孫喜元與同事一起向患者派送午餐。「開飯了!趁熱吃。」病房響起了她輕快的聲音。「我們現在一個人的角色有很多。護士、運輸隊、清潔阿姨、發飯的食堂阿姨。技多不壓身。」孫喜元告訴南都記者。

「37度,正常。」當天,南都記者去漢口醫院的一個病房探訪時,廣東醫療隊的一名護士正在給病床上的陳澤華測血氧、量體溫。一場疫情讓年近60歲的陳澤華和母校重新聯繫在一起。負責護理陳澤華的醫護人員中,有不少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而陳澤華曾於1979年進入中山大學中文系讀書,在這裡生活學習了4年。

數十年來,陳澤華在武漢從事出版方面的工作。他感慨,「走南闖北一輩子,最後解決問題的還是近40年前畢業的母校。這一次沒有中山大學,我的命就沒了。」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援漢醫療隊隊長周宇麟向南都記者介紹,陳澤華剛到醫院時病情嚴重,氣喘厲害。單純的制氧機的流量對陳澤華來說不太夠,醫院就給他上了儲氧面罩,增加了氧氣的濃度,讓他更容易吸到氧氣。在一旁的陳澤華補充:「相當於增加了半個肺」。

陳澤華向南都記者形容,自己是被醫生從「死亡的邊緣拉回來」的人。「希望這個災難快點過去,能早點回家。」陳澤華說,「廣東菜很好吃啊,還有廣東早茶。這病好了我一定去吃。」

天色將暗,武漢協和醫院也迎來晚飯時間。廣東醫療隊醫護人員的手推車擺了熱騰騰的晚飯,親自送到每個患者的面前。這天的晚飯是雞蛋、肉丁炒玉米、土豆等等。一位患者一邊吃,一邊告訴南都記者,「菜還不錯。」

不是所有患者都接受了護士們送來的飯菜。這天,65歲的陳慶希望能回家吃飯,但無法如願。陳慶1月29日入院,目前情況依然嚴峻。他連接著生命監測儀器,帶著呼吸機,說話艱難。面對提醒他吃飯的護士,他用手輕輕抬起了呼吸機,發出了含混不清的聲音:「回去吃。」

「你回去可能沒有那麼快,先吃一點。」護士勸說道。但床上的陳慶只是一直擺手。

廣東醫療隊醫務人員在武漢漢口醫院為患者測試血氧飽和度。南都記者 趙明攝

「好多天沒有喝到有味的東西了」

漢口醫院呼吸內科主任蔡志芳說,一些患者沒有胃口,醫院會給他們送飯,送酸奶、牛奶,讓他們多喝點雞湯、肉湯,強迫多吃點東西。「配合治療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從年初至今,53歲的蔡志芳已經在一線奮戰了一個多月。最多的時候,每天要面對近百名確診患者。隨著廣東醫療隊等陸續增援漢口醫院,以及更多定點醫院的設立,蔡志芳和同事的壓力減輕了不少,但她還是堅持每天到病房查房。

在督促患者「多吃點」的同時,「吃」卻被醫護人員們儘可能地簡化。

南都記者探訪漢口醫院時曾發現,在醫生辦公室,有幾瓶鹹菜、腐乳、辣椒醬。蔡志芳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吃盒飯吃了二十多天,「吃得沒胃口了,正好家裡人送了一點這個過來」。

來自中山二院的醫生陳茗則告訴南都記者,他工作前一般只吃兩個士力架、不喝水,因為這樣不需要上廁所。

當「吃」變成一種奢侈,以往尋常的味道,也給醫護人員帶來了更大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因為喝到一瓶脈動,漢口醫院一位護士下班走出醫院時開心地叫了出來,「我好多天沒有喝到有味的東西了!」

2月9日, 漢口醫院一名患者安全出院,病床進行紫外線消毒。 南都記者 趙明 攝

「湯圓慢熬,日子也是,終究會甜。」

正月十五,元宵節。在漢口醫院住院近兩周的37歲民警劉宇說 ,每年這個時候,妻子都會親手做寧波湯圓給他吃。「今年我在病房裡,就吃不到了。」劉宇感慨。

劉宇是在大年初二的晚上進入漢口醫院的,剛進醫院時,他「幾乎不能呼吸,連從凳子上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此前,他已在家等待了10天。「前3天只是無力,沒有其他症狀,緊接著高燒3天,第7天開始退燒了,但一天比一天呼吸困難,我就知道可能是中招了。」劉宇說。

治療期間,比起擔心自己,劉宇更掛念他的家人。他告訴南都記者,父親在買菜的時候被感染,比他晚三天入院,現在正在另外一個醫院接受隔離治療;妻子一直在醫院陪護,4歲的孩子託老丈人在帶。

2月12日是妻子的生日,他沒法準備禮物。妻子端了一碗拉麵來病房,兩個人一起吃了「長壽麵」。

「所以我不害怕,我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得撐過來。這個家還需要我。」劉宇說。

劉宇撐過來了,2月14日,他進行了CT檢查,結果顯示恢復良好,已經出院。「回到家裡,哪怕是一碗麵都是好吃的。」劉宇說。除了照顧家人,作為民警的他還打算儘快返崗。「所有同事一直都沒有休息。大家全部下沉到社區一線,配合各個社區開展防疫工作,我想我也會第一時間過去。」

「這次挺過來之後,我就覺得,日子就像在家裡做湯圓一樣。湯圓慢熬,日子也是,終究會甜。」劉宇感嘆。

(陳澤華、劉宇、陳慶為化名)

採寫:南都記者 吳佳靈 趙明 劉威

相關焦點

  • 病房裡的元宵節「猜燈謎吃湯圓」如此溫暖
    「正月裡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2月18日上午西安和平中醫醫院舉辦了「猜燈謎、吃湯圓、鬧元宵」活動,讓患者及家屬們感受到了濃濃年味和家的溫馨。為了增添節日氣氛,醫護人員將燈籠掛滿病房,準備了近百條與健康、養生和中醫藥相關的謎語……可以說令人耳目一新。患者及家屬們情緒高漲,歡笑聲不絕於耳,猜中謎底後,還能獲得吉祥豬、養身枕、喜臨門和頸椎圈等醫院精心準備的節日禮物,陣陣歡聲笑語不一會就將節日的喜樂氣氛推向高潮。
  • 吃完這16碗湯圓,希望之後的日子都是甜的!
    快給自己安排上一碗湯圓希望吃完以後剩下的日子都是甜甜的了~元宵花燈可以不看但湯圓一定要吃今年的元宵節與以往有些不同。受疫情的影響,沒有以往熙熙攘攘的花燈會、也沒有買生湯圓的長隊,但儀式感很強的上海寧,湯圓還是要吃的!這些速凍、外賣湯糰要盤!
  • 元旦節一定會吃的湯圓,各種各樣的品種,特別是芝麻味的
    南方人元旦節一定會吃的湯圓,真的是有各種各樣的品種啊,特別是芝麻味的。說到南方人的口味的吧,就是像有一些是喜歡吃甜的,先是喜歡吃,辣的那種口味比較重一點。但是像小編的話,應該口味是比較喜歡吃甜的。然後像南方人在元旦節的時候最喜歡吃的應該就是。當然了,而且。
  • 一條鯪魚,廣東僑鄉臺山人冬日吃出「百味」
    蠔油炒鯪魚丸 李曉春 攝中新網江門12月21日電 題:一條鯪魚,廣東僑鄉臺山人冬日吃出「百味」作者 李曉春 郭軍「靚姐早晨!今日有大鯪魚和小鯪魚。12月21日,在僑鄉廣東臺山臺城富城市場一水產檔的老闆娘在早市中招呼顧客時介紹說。冬至前後,在當地的菜市場中,鯪魚成為僅次於當季肥美生蠔的俏銷食材,經當地人的精心搭配和處理,烹出的鯪魚味道繁多、鮮甜可口,可謂「一條鯪魚可吃出百味」。
  • 線上元宵節5|隔離病房裡連線吃湯圓 裡面包的是「愛的餡兒」
    在隔離病房的生活區裡,她揭開蓋子之後熱淚盈眶,給丈夫發去了微信視頻。「愛你的餡兒」「吃湯圓,好不好吃嘛?」接通之後,丈夫讓她趕緊咬一口。張蓮琴強忍著熱淚一口咬下去。嘴裡嚼著溫熱的湯圓,她帶著哭腔回應丈夫說:「太甜了,太甜了!還是好吃……」3歲的女兒美嘉出現在鏡頭裡問:「媽媽,好不好吃,知道什麼餡的嗎?」「是愛你的餡兒!」張蓮琴說完咧嘴笑了。在接下來的視頻連線中,女兒還一邊比劃一邊為她唱了一首歌,惹得她呵呵地笑了好一陣。
  • 武漢重症病房裡:上海醫療隊和患者的故事
    他們去的兩個病區,原來是心內科病房,臨時改建而成ICU,醫療隊著手配齊了必需的醫療設施,分門別類歸置。病房各區域的醫療、護理、用藥等各項管理流程被重新建構。護士長潘文彥有二十餘年重症病房護理經驗,她知道一個樸素的道理,「搶救時,醫生說要插管,護士就要隨時能拿出需要的東西,不能有一分一秒耽誤」。
  • 元宵節,吃湯圓還是元宵?你站鹹還是甜?廣東人:甜鹹我都愛
    我國的傳統節日總是離不開「吃」這個字。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都有對應的傳統食物。元宵節的傳統食物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湯圓和元宵。每年的元宵,都會有「吃甜湯圓還是鹹湯圓」的爭論,元宵和湯圓是不是同一種食物?大家各有各的說法。一直以來,很多人都以為湯圓和元宵是同一種食物,只是南北叫法不同而已。
  • 重症病房裡的「小飛俠」醫生:很開心,被感染的護士長出院了
    治癒出院時,董護士長對蘇楠說:「謝謝你,蘇醫生!等我康復了,我再和你們一起戰鬥!」剛到武漢時忙到忘了女兒的生日2月2日,蘇楠隨江蘇援湖北第三批醫療隊來到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經過短暫的感控系統培訓,立刻投入到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工作中。蘇楠所在的病區主要收治新冠肺炎危急重症患者。
  • 武漢一批批康復出院的患者接連錄製視頻 致敬廣東高州醫療隊員
    近日,武漢前線發回一個又一個捷報,一批又一批當地患者康復出院了,他們接連用手機自發錄製感謝視頻,送給廣東高州醫療隊員,致敬戰疫進行時「最美的逆行者」。見證一個個康復的勝利 再苦再累都值得「廣東醫療隊把病人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經常問病情、照顧病人,我是很受感動的。
  • 泰州醫生寫下日誌,隔離病房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錢誠在隔離病房的工作是為患者做超聲檢查,他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大家對超聲醫生都了解甚少,甚至以為他們只是操作機器的,其實超聲醫生不同於臨床醫生,他們不直接治療患者,而是通過檢查判斷患者是否合併其他基礎疾病,對患者肺部情況進行監測,針對併發症進行診斷。「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就是臨床醫生的眼睛。」錢誠說,在對抗新冠肺炎的戰役中,超聲醫生也在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 寧波「吃貨」護士和武漢公交司機的暖心故事——小小草莓甜到心裡頭
    浙江在線3月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陸遙 董小易 通訊員 陳瓊 李心韻) 「2020最甜草莓!我們被武漢人民深深感動著,感恩您幫我們實現了這個小願望。」  幾天前,馳援武漢的寧波市鎮海龍賽集團醫院神經內科護師柴軍軍,發了這樣一條微信朋友圈,配圖是武漢758路公交車駕駛員譚賢智送來的一袋草莓。
  • 元宵節到底應該吃甜湯圓還是鹹湯圓?別爭了,大數據告訴你真相
    「湯圓應該是芝麻餡,甜的!」「為什麼我從小吃的湯圓都是鮮肉餡,鹹的?」每年元宵節前,都會有一輪關於元宵節到底該吃甜湯圓還是鹹湯圓的爭論,就連湯圓的名稱也有「湯圓」、「湯糰」、「元宵」等諸多爭論。不過今年,從京東等電商平臺提供的數據看,關於餡料的爭論可以暫告段落——實打實的銷售數據,反映了不同群體、不同地域消費者對湯圓口味的偏好。
  • 武漢大學的櫻花開了,回家的日子又近了|戰地筆記
    前幾天,武漢下起了小雨,有點冷。但天氣已經在逐漸轉暖,春天也如約而至,前些天武漢大學的櫻花也開了。前線的東莞醫療隊隊員們,依然在奮戰。病房裡的氣氛,也在「轉暖」,患者們原本焦慮的面孔露出了笑容,就好像疫霾也在逐漸消去。
  • 冬至吃啥:誰說鹹湯圓不好吃?「牛肉湯圓」聞到味口水都流出來了
    冬至吃啥:誰說鹹湯圓不好吃?「牛肉湯圓」聞到味口水都流出來了冬至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不同於春節的15天狂歡,冬至只有短短的一天,這一天的時間裡大家最好的選擇就是美美的吃上一頓好吃的,獎勵自己一年到尾的辛勤工作。在古代大家過冬至就是要吃上一頓好的,大家圍坐在一起,一起做飯一起吃飯,為自己也為家人用美食犒勞身體。到了冬至這一天北方人會吃餃子,而南方人會吃湯圓。
  • 湯圓屬高熱量食物! 元宵節醫生「教」你如何吃湯圓
    胃腸消化功能不良者  湯圓主要成分由糯米麵做成的,黏性較大,不易消化,食後可導致胃腸消化功能不良者胃痛、胃脹、噯氣、反酸甚至腹瀉。湯圓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對潰瘍面的刺激,嚴重者可誘發胃出血、胃穿孔等。  因此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等患者可食用紫薯南瓜皮的湯圓,食用量為桌球大的三四個。
  • 廣東再派龐大醫療隊 支援武漢協和重症病房
    廣東再派龐大醫療隊支援湖北 陳驥旻 攝  (抗擊新冠肺炎)廣東再派龐大醫療隊 支援武漢協和重症病房  中新網廣州2月7日電 題:廣東再派龐大醫療隊 支援武漢協和重症病房  作者 蔡敏婕  一場疫情為春運按下暫停鍵,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客流減半,顯得冷清寂寥。
  • 從重慶到武漢 一個「逆行」攝影者的真實記錄
    從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隔離病房,再到武漢沌口方艙醫院病區。   一路走來,有時候覺得像夢一樣,讓我有些記憶模糊。   事實上,這是一場每個中國人都參與了的戰鬥,我只是走到了戰鬥的核心區。記得去武漢那天,父親對我說:「當年老山戰役我上過戰場,今天你也要上戰場,一門雙戰士,我們謝家自豪得很。」
  • 點讚廣東好醫生|廣東省第二中醫院王同漢:「寧停三分」為患者加油
    近日,王同漢獲第四屆「廣東好醫生」提名獎。 無懼危險,查房選擇「寧停三分」 到達馳援醫院當天,王同漢和隊友就協助當地醫院改造隔離病房,提出搶救危重病人的合理方案。同時,帶著大家把由病房改成的辦公室、值班室重新歸置,改善工作生活區環境。
  • 健康吃湯圓
    【深圳商報訊】(記者 張妍 通訊員 帥菲斐)今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記者昨日從市第二人民醫院了解到,每年元宵節前後,都有一些市民因為過度食用湯圓造成腸胃不適而需要就診的。專家提醒市民,「三高」人群、腸胃不好的人以及老人、孩子都不應過量食用湯圓,淺嘗即可。市第二人民醫院營養科主任張茂祥說,湯圓是一種高脂、高糖、低蛋白含量的食物。
  • 廣東援鄂醫療隊 | 醫護人員自述:在湖北重症病房裡的戰鬥
    截至當天,廣東已向湖北派出22批醫療隊員,共2424人。疫魔無情,人間有愛。白衣戰士,勇敢「逆行」,千裡馳援湖北,奮戰抗疫一線。在武漢和荊州,一大批廣東醫護人員工作在重症病房裡,他們離危險最近,卻義無反顧衝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