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師生間珠聯璧合的贈答詩,精妙出彩的詩與故事,成為詩壇佳話

2020-12-11 小話詩詞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是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一首唐詩了,它的作者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年方16歲,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意圖

白居易這一年從江南老家來到京城長安,準備參加科舉考試,他先拜謁了當時的著名詩人顧況,將自己的詩作以行卷的形式投送到顧況跟前。

顧況看著這年輕的舉子說道:「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顧況雖然是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有言外之意,意思是說在京城這個地方,想要成名是不容易的。

當讀到「野火燒不盡」二句,顧況被這唱嘆有味、對仗整飭、渾然天成的詩句震驚了,不僅讚嘆:「道得個語,居亦易矣。」由此白居易得到了顧況的賞識,並將他的詩文大力推廣。白居易的這首詩可以說是唐代最有名的一首行卷詩了。

白居易拱謁畫像

原來在唐代,仕途與文壇上有影響力的人以及與主試官關係特別密切者,都可以為朝廷推薦人才,並且可以參與決定科考名單的名次。

所以應試舉人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爭取一個靠前的排名,多將自己平日詩文加以編輯,寫成捲軸,在考試前送呈給在仕途與文壇上有影響力的人,以求推薦,其實這就是一種自薦的形式。此後形成風尚,就將這種拜謁的詩文稱為「行卷」。

唐代還有一個叫朱慶餘的詩人,也曾經因為一首行卷詩而得到當時在水部擔任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的賞識。朱慶餘的這首詩是《閨意獻張水部》,詩作寫得繪聲繪色,很有特點,為什麼說是一首很有特點的詩呢?

因為他是以閨情詩的風格寫出來的,詩中朱慶餘將自己比作新娘子,情態語言楚楚動人,詩作內容完整,言辭優美,充滿詩情畫意。如果不考慮這首詩作的試捲成分的話,僅從詩意來看,這也是一首上乘的閨情詩,原詩如下: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然而朱慶餘詩作的言外之意,在於傾訴自己作為一名應試舉子,在面臨關乎自己仕途順利與否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對於當時寒窗苦讀的學子來說,金榜題名也就意味著進入了仕途,成功入仕也就有了不一樣的人生和際遇

在古代,選擇一門好的婚姻,對女孩子來說,是意味著幸福與快樂,一門好的婚姻也就有不一樣的人生了。不管是苦讀的學子,還是待字閨中的女孩子,科舉及第和好的婚姻有著某種相似的意義,因為這對他們來說都是人生大事。

知人論世,知人論詩,詩人的比擬來源於現實的社會生活,這是很有時代特徵與典型性的一首詩。單是看這首詩的技藝手法,也是令人感到驚嘆的,而詩作中流露出的殷切期待與蘊藉的感情就格外動人了。

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近試上張水部》,從這個詩題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補充信息,也可以幫助我們更進一層的理解這首詩歌的創作意圖。

朱慶餘畫像

如前文所說,唐代應進士科舉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風氣,希望得到賞識,並通過名人的引薦,從而得到主持考試的禮部官員的青睞。

朱慶餘此詩投贈的對象是張籍,因為張籍時任水部員外郎,所以朱慶餘以姓氏加官職這樣的方式稱呼張籍,這是一種敬稱。亦如杜甫曾擔任過工部員外郎一職,時人也稱杜甫為杜工部。這都是一個道理。

張籍是韓愈的門生,當時以擅長詩文而又樂於提拔後進與韓愈齊名。朱慶餘在京城求學期間,就曾經給張籍投過行卷詩文,得到了他的賞識

可是正式的考試快要來臨時,朱慶餘心中還是沒有十足的把握,他還是擔心自己的作品得不到主試管的賞識,亦或擔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他以新娘子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寫下了這首詩,徵求張籍的意見。

其實朱慶餘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擔心也是人之常情,尤其對於一位抱著極大希望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科舉落第無疑是他不希望看到的結局。

所以,寄寓在詩中的情感就非常真切了。開篇句「洞房昨夜停紅燭」,是以新娘子回憶的口吻說出來的,他回憶起昨晚洞房花燭夜的情景

布置的浪漫溫馨的洞房,有著濃重而熱烈的儀式感,紅紅的蠟燭通夜不滅。這對新婚燕爾的新郎新娘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旖旎的夜晚,兩人有說不盡的情話,這個夜晚是他們美好而又甜蜜的新婚生活的開始。

新娘和新郎沉浸在新婚的歡愉中,早晨起來,他們還有一個有關新婚的禮儀需要參加。原來按照唐代的風俗,在第二天清早,新娘子要早早去拜見公婆,給她們道一聲問候,奉茶遞水。

這就相當於現在的一聲「早安」,親切的問候聲既可以拉近一家人的距離,也可以消融新娘子的侷促,從而與家人建立起良好的關係

而這首詩所描繪的重點就是這句「待曉堂前拜舅姑」,這是新娘子早晨拜見公婆前的心理狀態。由於拜見問候是一件大事,所以她大清早就起了床,在紅燭光照中妝扮,等待天亮,好去拜見問候公婆,堂前行禮。

這時,她心裡還是有些許的緊張,自己的打扮是否得體?會不會在初見公婆的場合尷尬?能不能討公婆的歡心呢?一連串的問號在她的腦海中迴旋

因此,下面兩句便是對這種心情而產生的言行的描寫。在用心梳好妝,畫好眉之後,新娘子還是覺得沒有把握,只好問一問身邊丈夫的意見了。

這一形象像極了即將參加科舉考試的朱慶餘的形象,朱慶餘即將面對主考官的心理狀態,他同樣也是覺得自己沒有把握,才寫信徵求張籍的意見

由於是新娘子,當然帶點羞澀,而且這種想法也不好大聲說出,讓旁人聽到,於是這低聲一問,便成為極其合情合理的了。

這種對新娘子神情、心理、動作、語言的描寫不可謂不精細,對人物形象刻畫得不可謂不細緻,飽滿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張籍收到朱慶餘的詩,一讀之後大為讚賞。作為回贈,張籍也寫了一首詩,他對朱慶餘的期許做了明確的答覆。

朱慶餘的贈詩寫得精妙,張籍的答詩也很出彩,一贈一答可謂珠聯璧合,千年來傳為詩壇佳話,也成為一段值得回味的文人情誼往事和一則回味無窮的文學故事。張籍在贈答詩中是這樣寫的: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剪紙作品·採菱

朱慶餘的贈詩用比體寫成,而張籍的答詩風格也是如此。在這首詩中,張籍將朱慶餘比作一位美麗的、歌喉動人的採菱姑娘

當然這樣的比擬是出於賞識,言下之意就是說朱慶餘就像這位採菱姑娘一樣,一定會受到人們的讚賞,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

「越女新妝出鏡心」寫的是這位姑娘的身份和容貌。她是來自越州的一位採菱姑娘,她剛剛打扮好,出現在鏡湖的湖心,一邊採菱一邊唱著動人的歌曲,曼妙的身影和美妙的歌聲迴蕩在湖面上。

採蓮圖

越女,一個美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她可以是那個劍術高超卓絕,幫助越王勾踐滅吳的傳奇女子,也可以是在浣紗溪邊的蕩舟採蓮的西施。

越女可以是李白《越女詞》中「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的形象,也可以是王昌齡筆下的「越女作桂舟,還將桂為楫」的採蓮姑娘的形象,也可以是歐陽修《蝶戀花》中的「越女採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釵」的形象。

有著美麗的容貌、唱著採蓮曲與採菱曲的越女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不但紮根於傳統文化,也成為文學作品中不斷被謳歌讚美的形象

所以張籍將他比為越女,而且出現於鏡心,越地出美女,鏡湖則是當地的名勝。這兩句是回答朱慶餘詩中的後兩句,僅從字面就可以看出來,「新妝」與「畫眉」相對,「更沉吟」與「入時無」相對。這從詩意上來說,在有形與無形中都形成了一種呼應

採菱圖

而朱慶餘恰好又是越州人,這是身份的巧合。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張籍這位語言大師捭闔文字的高超水平:他把朱慶餘比做一個剛剛經過修一番精心的打扮,在水光瀲灩、風景宜人的鑑湖中蕩著輕舟,唱著動人歌曲的採菱女

這一句看似是在說越女天生麗質,再加上精心的妝飾打扮,自然更加美豔動人,實際上是說朱慶餘有良好的詩文素養和紮實的文學功底,再加上他自律的、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自然是一位德才兼備、文質與文採俱佳的學子

張籍接下來描寫越女的心情。「自知明豔更沉吟」的意思是越女當然知道自己容貌動人,但因為愛美的心情過分了,卻又沉吟起來。實則是說朱慶餘雖然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錯,但還沒有足夠的信心,不知道是否能得禮部主考官的賞識。

採菱圖

儘管有許多別的姑娘身上穿著齊地出產的精美綢緞做成的衣服,卻並不值得世人看重。「齊紈未足時人貴」一句說的正是這一點。

詩人的言外之意就是表面看上去光鮮亮麗的事物並不值得看重,實際上還是在說朱慶餘並不是只會做華麗文章的人,他是一個有著真才實學的人

《採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在這裡意指真才實學。一首古樸高雅的《採菱曲》比萬金都有價值。同時也是告訴朱慶餘:你的文章很有價值,我很欣賞,金榜題名沒有問題。這是「一曲菱歌敵萬金」所表達的含義。

採菱圖

結合後兩句,張籍除回答了朱慶餘的疑問以外,還肯定了朱慶餘的德行文章。他明確地告訴朱慶餘:在我眼裡你不是一個徒有其表、華而不實的人,我很欣賞你。

詩的後兩句,緊扣「更沉吟」三個字,針對朱慶餘的疑慮,張籍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這位青年學子的讚賞之情

唐代kejukaoshi場景

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結果證明朱慶餘的擔心是多餘的,他的應試詩文到了主考官們一致的認可,這其中當然也有張籍的推薦發揮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朱慶餘自身的學識和才華。

試想一下,朱慶餘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張籍是決然不會推薦的,即使推薦了,也不會通過主考官層層的嚴格考核

對人才的賞識和對青年後輩的提攜,從張籍的答詩中就可以看出來。但這首詩表達含蓄蘊藉,趣味橫生,當人們透過它的字面意思而體味到它的內在含義的時候,往往不由自主地發出會心的微笑。

莘莘學子朱慶餘的贈詩,寫得精妙,老師張籍的答詩答得出彩。在一贈一答中,將詩歌的魅力展露無疑,既打消了學生心頭的疑慮,為他樹立了自信,也展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詩人對青年後輩的提攜和關愛。

朱慶餘和張籍的一贈一答,同樣的別出心裁,同樣的精妙出彩,詩外的故事成為一段佳話,成為師生情誼的見證,也成為文學史芬芳的花圃中一朵格外耀眼的鮮花

相關焦點

  • 朱慶餘和張籍的贈答詩,精妙出彩,詩外的故事更是被傳為一段佳話
    這是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一首唐詩了,它的作者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年方16歲,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朱慶餘的贈詩寫得精妙,張籍的答詩也很出彩,一贈一答可謂珠聯璧合,千年來傳為詩壇佳話,也成為一段值得回味的文人情誼往事和一則回味無窮的文學故事。張籍在贈答詩中是這樣寫的: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李白最難背的一首詩,兩首詩的共同點亮了!
    只要對中華文化有入門水平的人,都不可能沒聽過「詩仙」李白的大名,這位青蓮居士對中國詩壇的影響力十分深遠,後世文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今天小解就帶大家拜讀兩首太白詩,一首極其狂傲,一首極其難背,而兩首詩的相似之處則是個大亮點!首先,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 他是王維摯友,尤其擅長山水田園詩,裴迪十首詩作,首首堪稱經典
    上個月讀過一本書,名字叫《春山》,講述的就是王維和裴迪的故事。裴迪是王維的好朋友,也是杜甫的好朋友,但他跟王維交往更為密切。讀《春山》便可以看出,王維和裴迪的關係十分特殊,兩個人一同居住在輞川,一起吟詩作對、飲酒遊玩。裴迪受王維影響很深,詩詞風格也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大多是幽寂的景色。
  • 從婚戀贈答詩,看唐人「相逢相識、相知相思、相伴相守」的婚戀觀
    文/慕小七袁枚曾說過,「詩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後有必不可朽之詩。」大意是,寫詩,必有強烈的感情,情能生詩,詩亦能生情,這樣才能成就不朽詩篇。所以,男女之間的婚戀贈答詩皆與「情」有關,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戀人間的「情書」。在唐代文學的長廊上,一對對伉儷情深的夫妻作家與沉浸在愛情海洋中的眷侶,以詩傳情,互相贈答,思想內容極為豐富。
  • 春天到來,白居易寫了一首詩,劉禹錫和詩一首,從而成為詩壇雙璧
    春入眉心兩點愁這首詩通過「兩點愁」、「斜倚欄杆」、「背鸚鵡」、「不回頭」等一系列的靜態描繪,展現出一幅靜態的畫面,一幅始終處在低氣壓中的畫面。新妝宜面下朱樓這首詩的大意是:濃妝豔抹打扮一新下紅樓,深深庭院春光雖好只添愁。走到庭中查數新開的花朵,蜻蜓有情飛到了玉簪上頭。
  • 向詩而生 浸潤於詩的世界近七十年的詩壇大家呂進
    向詩而生 浸潤於詩的世界近七十年的詩壇大家呂進   從寫詩的少年到思考詩歌本質的暢銷詩評家,呂進的精彩故事,掃碼上封面新聞看短視頻。呂進寫了一首《送白老師回華沙》:在祖國/你是主人/又是客人/師生相見/是多麼短/又多麼永恆/再見吧,親愛的同志和老師/你又要踏上遙遠的異鄉/去傾聽維斯杜拉壯麗的歌聲/遺憾自己沒有翅膀/不能在天海裡劃著/為你送行/我將我這顆愛心/付與一彎明月/送老師到密茲凱維奇的國境」。在校刊《年輕人》上發表後,被不少同學背誦、讚許。  和詩歌交往日久,呂進開始打量這位人生道路的同行者。詩究竟是什麼?
  • 徐志摩的高徒25歲寫首詩,只有短短兩句卻獨步詩壇多年,百讀不厭
    小時候讀到這首詩時,看到作者的名字,總誤以為這是位女詩人寫的,畢竟詩風確實很細膩和靈動。才子卞之琳是徐志摩高徒,生於江蘇海門市,從小就對文學表現出極大的天賦,19歲考入北大英文系,入校後獲當時新月派代表詩人徐志摩力捧,發表了不少詩作。25歲時,他寫下了這首《斷章》,雖只有4行兩句卻獨步詩壇多年,百讀不厭。
  • 《詩經》:這首詩的主題爭論了千百年,到底是什麼,你怎麼理解?
    有一首詩,它同樣是《詩經》的經典名篇。但是千百年來關於這首詩的主題,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甚至有七種說法之多。其實最關鍵的就是這首詩到底講的是愛情還是友情,亦或是只是表達了雙方贈答的深厚情誼。這首詩就是《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 一面銅鏡,一個成語,兩首詩,記錄了一個傳頌千古的愛情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人就是這麼幸運,歷經辛苦,他找回了失去的妻子,傳為一段佳話。一面銅鏡,一個成語,兩首詩,唐代孟棨的《本事詩·情感》中記錄了這個動人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南北朝時的陳朝。徐德言拿出自己的半塊銅鏡,與老奴僕的銅鏡合在一起,題了一首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銅鏡和佳人都走了,如今,鏡子回來了,人回不來了。鏡中再也沒有你美麗的容顏,只留下明月倒映的光輝。
  • 王之渙:兩首詩打遍天下無敵手
    咱們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啊,就和我的這個經歷,有異曲同工之妙。你接著看,你就明白了。在唐朝詩壇啊,有這麼一個人,一個沒當過大官,二不是巨富貴族,三流傳下來的詩特別少,只有區區六首。但即使這樣,中國文學史上卻沒有任何一人敢忽略他的存在;不管是誰一提起他,也得叫一聲好。這個人是誰呢?不急,咱先看一首詩,《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晚唐詩人李商隱連續寫了兩首詩贈送杜牧,為何杜牧反應很冷淡?
    在晚唐詩壇上,李商隱和杜牧是最閃耀的明星。李商隱的詩朦朧曲折而寄託遙深,杜牧的詩清新俊逸充滿歷史的睿智與滄桑,他們是唐朝詩歌的晚霞中最美麗的那一抹煙雲。他們之間有很多共同點,這在理論上讓他們有了「與我心有戚戚焉」而成為好友的可能。
  • 草堂讀詩|故事:莎士比亞《十四行詩》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我們今天要分享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也來一起聽聽詩歌背後的故事。16世紀初,十四行詩傳到英國,在英國詩壇上風行一時,當時產生了錫德尼、斯賓塞等著名的十四行詩人,而莎士比亞進一步發展並豐富了這一詩體,寫下154首十四行詩,集結成了《十四行詩集》。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中的第18首,這一版本由梁實秋翻譯: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擬?
  • 巴赫曼 | 詩八首
    她力圖使詩歌成為「文字、聲音和圖像的對話」,通過音韻使詩歌「分享一種世界性語言,」並以明碼和密碼相結合營造一種朦朧美。她提倡一種與策蘭的「封閉詩」不同的、介於顯白和隱晦之間的「隱微詩」詩學:「言語,成為我們的心聲吧,/自由,清晰,美好。」
  • 劉禹錫的一首七律,情真意切,也為詩壇留下一段佳話
    劉禹錫經常與白居易詩書往來,彼此間因為太熟悉了,還經常相互調侃,但字裡行間卻流露出惺惺相惜和關心敬重。下面介紹劉禹錫的一首七律,情真意切,也為詩壇留下一段佳話。和樂天耳順吟,兼寄敦詩唐代:劉禹錫吟君新什慰蹉跎,屈指同登耳順科。
  • 《常春藤詩叢》再現 上世紀八十年代詩壇
    《常春藤詩叢》分為五卷三十八冊,呈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活躍在中國,且至今仍在全國詩壇具有影響力的詩人的成就以及他們詩歌創作的面貌,是表彰新時期新詩創作成果,紀念「五四」以來新詩百年的重要作品。 上世紀八十年代崛起了一條條詩歌山脈,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及華東師範大學,成為中國當之無愧的詩歌重鎮,詩人們具有的探索、獨立、豐富多彩的詩風,構建和豐富了當代詩人特有的詩學與美學傳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詩歌成就。
  • 《給孩子的100首新詩》:送給孩子一個詩世界
    當百年前,胡適、劉半農、沈伊默、周作人等人在《新青年》上開始發表白話詩,當胡適發表詩歌新理論《論新詩》,一場解放語言、釋放天性的新詩之旅便開始了,這樣的旅途,有起點,卻沒有終點。  2017年,正值新詩從破冰到蓬勃發展的百年時間節點,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楊克編選的《給孩子的100首新詩》由接力出版社出版。
  • 淺議唐代幹謁詩的美學價值
    據《唐才子傳》載:「(高蟾)初累舉不上,題詩省牆間曰:『冰柱數條搘白日,天門幾扇鎖明時。陽春發處無根蒂,憑仗東風次第吹。』怨而切。是年人論不公,又下第。」高蟾下第,無奈之下,他給當時的禮部侍郎高湜獻了一首詩《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
  • 為何李商隱在唐代詩壇地位崇高?究其抒情詩的朦朧體態,可見一斑
    儘管如此,可是李商隱在唐代詩壇上仍享有很高的地位,清人薛雪在《一瓢詩話》中把杜甫和李商隱作為唐詩的代表:「李玉溪無疵可議,要知前有少陵,後有玉溪,更無他人可任鼓吹,有唐惟此二公而已。」當然,薛雪的話有些偏激,但歷代研究李商隱的學者的持論也只是在肯定高度上和薛雪有所不同,卻並沒有人完全反對薛雪的論斷,也就是說幾乎一致承認李商隱在唐代詩壇上享有崇高地位。
  • 李商隱最有趣一首詩,誇10歲外甥順便打趣他爹,還成就一個成語
    唐代詩壇,群星璀璨,而李商隱絕對是夜空裡無法忽視的一顆。詩壇有不少一詩成名之作,憑一首詩幾十個字,就青史留名的不少,但這些詩人充其量只能算是個詩壇名人,要登上唐詩之巔靠的是所謂精品率,而李商隱則是精品率最高的詩人之一。
  • 晚年窮困潦倒的杜甫,卻寫下首霸氣無比的詩,詩聖酷起來一飛沖天
    杜甫去世之後的半個世紀,他沉鬱頓挫的筆下世界尚無人問津;直到元稹為其撰寫了一篇名垂千古的墓志銘,杜甫才真正從一名不見經傳小文人蛻變成為與李白齊名的詩聖,他的現實主義筆墨才被主流詩壇所重視。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動昏王室。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