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藩詩云:一門竟出兩名臣,伯仲同心拒敵人。莫怪蜀民崇食報,迄今廟貌尚如新。這其中的兩名臣便是南宋時期著名的將領,吳階與吳璘兄弟二人。在吳璘早年的時候,他就跟隨兄長吳階抵禦西夏的入侵。
直到公元1128年,吳璘獨當一面,帶領軍隊抵禦金朝入侵,憑藉著勇敢而聞名。自從紹興元年開始,他便與吳階共同在和尚原、仙人關等地多次打敗金軍入侵,為保衛陝西以及巴蜀一帶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吳階去世之後,他便繼承了兄長的職位,成為了右護軍的最高長官。
紹興十年,吳璘再次帶兵抵禦南京的金朝軍隊,憑藉著突出的表現,再次得到皇帝的重用。後來金朝皇帝完顏亮單方面撕毀合約大舉進攻宋朝,吳璘就被授任為四川宣撫使,帶病與敵軍對抗。他們對抗數年,雙方各有勝負,一直到隆興和議籤訂之後才退守四川。
吳璘是甘肅人,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歡騎馬射箭,在北宋末年的時候,曾經跟隨兄長吳階抵禦西夏王朝的進攻,並多次在戰場上立下戰功,官至閤門宣贊舍人。但他正式進入皇帝的眼帘中還要從箭箐關之戰說起,在那場戰爭中吳璘帶領軍隊切斷金朝將領多人的聯繫,迫使金軍撤退。
在此場戰爭中,吳璘所立功最多,因此得到了皇帝的破格提拔。而在當時,他的兄長駐守在河池一帶,而他則帶領軍隊鎮守在和尚原,等到金朝大將完顏宗弼率領大軍來到之後,他便與兄長帶領軍隊拼死抵抗。
金朝方面多次變換陣營,吳璘都始終保持隨機應變的狀態,逐漸在交戰中處於上風狀態。等到金朝軍隊到達神坌的時候,早已埋伏在此的宋朝伏兵突然出現,使得金朝方面被打的措不及防。在混戰之中,完顏宗弼不幸中箭,只好匆忙撤退。
紹興六年,宋朝朝廷重新設置行營兩護軍,吳璘為行營右護軍統制軍馬,等到第二年憑藉著優異的表現再次得到升遷。而正在這個時候金朝方面廢除偽齊政權皇帝,決定將河南陝西一帶歸還給南宋。
宋高宗就派文臣樓炤出示陝西,並給予他十分大的權利,允許他先斬後奏。等到樓炤到達之後,便命令吳璘等三位將領分別把守在陝西一帶。
除此之外,還將四川等地的軍隊全部召集到陝西,對於樓炤的這種布局,吳璘極度反對,認為金人反覆無常不能相信,他們恐怕會發生別的變化,如果現在將軍隊全部聚集到陝西一帶,那造成四川空虛,金人如果從南山直奔四川,那麼將陷入危機之中。
現今應該沿著山駐紮,佔據有利地理位置,觀察金朝方面的情況,再行軍隊部署。樓炤同意吳璘的建議,於是就讓吳璘駐紮在內地保護四川,其他將領著駐紮在延安守衛陝西。
在吳璘的一生中,他的多半時間都鎮守在四川一帶,在沈介擔任四川安撫制置使以來,由於兩人意見不合,因此多次產生矛盾。生性正直的吳璘不願如此,便決定入朝覲見。孝忠表示同意,他便在回京的途中上述皇帝請求辭去官職,閒賦在家,但宋孝宗沒有允許。等到吳璘到達京城之後,宋孝宗便派遣宦官前去慰問,並在偏殿召見他。
不久之後又允許他前去看望宋高宗,宋高宗看見吳璘十分的感嘆,接連稱讚他。在安撫好吳璘之後,宋孝宗就將吳璘升任為四川宣撫使,等到他即將返回四川任職的時候,宮中還設下宴會來為他餞行,這在當時是其他大臣沒有的恩寵。
在他告別的時候,吳璘幾度落淚,就連宋高宗也十分的悵然,特意將自己的佩刀賜給吳璘。在這之後吳璘便回到漢中地區,對當地的廢舊城池進行修建,還新建水利工程,從而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趙昚曾經這樣評價他:昔在舊邸,每共定省。側聞太上皇帝聖訓,謂今日元勳舊德、同國休戚,無如卿者。吳璘此人為人剛勇,且中國歷史頗為精通,面對國家始終堅守本心,對於敵人的侵犯始終不退讓。他與兄長吳階共同保衛四川長達30多年,在這期間他重視人才,為宋朝選拔了一大批優秀將領,在四川地區擁有十分高的威望。
參考資料:
《吳武順王璘安民保蜀定功同德之碑》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