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問什麼東西最大,丞相思索一番回答,皇帝便重賞了他

2020-12-22 百家號

在朝為官,如果官至丞相那便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丞相擁有很大的權利,是皇帝非常倚重信賴的人,那麼能當上丞相的一般都是非常有才學的人,不說便看群書,那也得學富五車吧。

偏偏凡事都有例外,北宋的丞相趙普便是這個特殊的存在,因為他不但沒有學富五車,反而非常的不喜歡看書,雖然他的學問不是很多,但是輔助皇帝治理國家可是有一套的,因此不能因為他沒有學問就小瞧他。

但是他在學問上還真出過叉子,宋太宗趙匡胤建立宋朝以來便苦思冥想,想要給他建立的國家起一個好聽的國號,他想了很久終於擬定乾德兩個字,怎麼看都覺得好,非常的驕傲,因此他對手下的寵臣說,這麼好聽的國號,在他之前的皇帝是不可能想到的,眼瞅這是個哄皇上高興的好機會,趙普便笑呵呵的說道,皇帝真是厲害,這麼好的國號肯定是旁人怎麼都想不到的,趙普的馬屁果然拍的好,引得趙匡胤非常的滿意,其實這個乾德兩個字對於學問不深的趙普而言他才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更不知究竟好哪裡 ,只要是哄得皇帝高興就得了,其他的有什麼關係。

在這件事過去不長時間,趙匡胤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後蜀時期的一面銅鏡,那面鏡子上赫然的鑄著四個大字,乾德四年,自己引以為傲的國號竟然早就被人用過了,趙匡胤頓時覺得特別的沒有面子,因此將大臣叫來問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趙普因為讀書少自然是說不出原因,但是最後翰林學士盧多遜說這是後蜀的皇帝王衍使用過的國號。

這個被趙匡胤驕傲無比的國號原來早就有人用過,因此趙匡胤便將所有的不痛快發向了丞相趙普,誰讓他當初一個勁的還誇讚這個國號,於是便用他的毛筆把趙普的臉化成一個大花貓,然後說,讓你不好好讀書。

此事讓趙普也是十分的顏面上掛不住,因此一回到家中他就一頭扎進書房不出來了,他在書房裡發奮用功,常常讀書到很晚,但是他研究來研究去的不過是一本論語而已。

雖然趙普只是讀了一本論語,但是他覺得此書十分的深奧,因此憑藉這自己的經驗跟頭腦竟然也幫趙匡胤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有一次在朝堂上趙匡胤更是誇讚趙普十分有能耐,同朝的官員也是十分的贊同,趙普心中自然是非常高興,這個時候皇帝突然問趙普,丞相以為世上什麼最大,要是哄皇帝高興,說是皇帝最大就行了,但是萬一要是不符合皇帝的心思,豈不是會讓皇帝不高興,趙普思索一會便說,是道理,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說丞相說的對,便重賞了趙普。

小編認為,只要是官至丞相應該是手中有兩把刷子的,並且對皇上十分的了解,很會察言觀色,因此,在朝堂上做官也是比較得心應手的。

相關焦點

  • 皇帝問大臣:天下什麼東西最大?大臣回答兩個字,皇帝當場重賞
    在古代就有一位伴隨在皇帝身邊的人物,這個人被後人稱之為「半部論語治天下」,他是何方神聖呢?他叫趙普,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了皇帝的信賴,而且步步高升最後成為了丞相。其實在他稱為宰相之前也是一波三折,對於皇帝說的話當然是順著拍就對了,然而有一次宋太祖把他的年號定為「乾德」,他想到的這個年號當然大臣們就會稱讚他的睿智,趙普就是首當其衝誇讚了一番,稱這個稱號沒有任何皇帝可以想出來。然而好景不長,一次皇帝在偶然的時候發現了一面銅鏡,銅鏡製造竟然寫著「乾德四年」不是說沒有乾德的年號嗎?
  • 皇帝問大臣:天下什麼東西最大?一人回答了兩個字,皇帝大喜有賞
    一次,宋太祖問趙普:「天下什麼東西最大?」趙普沒有立刻做出回答,他的頭腦正在快速地思考著。他想,當然不可能是某種有形的東西了。那麼,應回作父母最大呢,還是皇帝的皇權最大呢?就在趙普還沒考慮好答案的時候,宋太祖又問道:「世界上什麼東西比其他物件都大」? 趙普又想了一會兒,回答說:「道理」,「世界上道理最大。」
  • 皇帝問:天底下什麼東西最大?宰相的答案僅2字,皇帝滿意點頭
    史書記載,趙匡胤當時已經喝得醉醺醺了,什麼事兒也不知道,等他醒來的時候就發現自己被架到了士兵們面前,大家齊聲要求他回去當皇帝。趙匡胤不得已接受了,於是宋朝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相傳他是「半部論語治天下」,不過從趙普的智謀來看,他讀的恐怕不光是一本儒家典籍,更有法家的專著。又有一回,宋太祖趙匡胤在朝堂集會的時候跟大臣們聊起了天,半開玩笑地問:「天底下什麼東西最大?」 大臣們可不敢當成玩笑,紛紛絞盡腦汁開始思考讓皇帝滿意的答案。這個將軍說皇上的威望最大,那個文臣又說皇上的恩德最大,說來說去,就是在順皇帝的毛。
  • 皇帝請丞相吃飯卻不給他筷子,丞相飯後離席,皇帝說:此人不可留
    周亞夫生於公元前199年,自打出生起,他便擁有著顯赫的身份,他的父親是西漢的開國大功臣周勃,在世襲制下,周亞夫最後世襲為侯。 每每提及周亞夫,世人最先想到的便是他那大將之風。他是個極為優秀的將軍,生平是優秀戰績無數,其中影響力最大的莫過於是「駐軍細柳」和「平定七國之亂」。
  • 皇帝問:天底下什麼最大?大臣顫顫巍巍地說了兩字,皇帝連忙稱讚
    就拿趙普來說吧,趙普原本是個鄉村老師,讀書並不多,不過趙普是個很有智慧的人,對很多事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此趙匡胤很是重用他,當年大宋剛建立之時,趙匡胤就曾問過他建國的長久之計,趙普就告訴宋太祖那是因為潘鎮的權力太大,皇帝權力太小,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於是便有了後來的「杯酒釋兵權」。
  • 解讀《簡讀中國史》4、為何歷代皇帝都叫皇帝,可丞相卻不叫丞相?
    解讀《簡讀中國史》4、為何歷代皇帝都叫皇帝,可丞相卻不叫丞相?作者張宏傑老師的付費音頻課程《極簡中國史》,推薦給所有的同學們。雖然皇帝算是人間的上帝了,但是福禍相依,他壟斷了所有的好處,自然就把天下人都變成了自己潛在的敵人,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對皇權垂涎不已。就因為皇帝要防範的因素太多了,所以可以說處處是漏洞,按下葫蘆起了瓢。
  • 秦朝的皇帝和丞相:真的是皇帝最厲害嗎?
    秦始皇滅六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用王號並不足以顯其業,於是稱自己為「皇帝」。可統一天下之後的秦朝真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嗎?我們今天一起來看一下。丞相官職演變夏朝時在官制中設立了三公九卿。《禮記》中記載:「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 皇帝指著一道菜問這菜叫什麼此人機智答三字,皇帝饒你一命
    熟悉這位皇帝的人都知道,他的多疑性格導致了許多開國功臣的慘死,而由於早年悲慘的經歷,也促使他對富豪產生與生俱來的仇視心理,比如其中一位在他建國立業路上幫助很大的富商——沈萬三。 當年沈萬三跟隨他四處徵戰,還出了一大筆錢為朱元璋的軍隊整修軍備,誰知等他坐上皇帝之位後非但不感恩戴德,反而還對沈萬三起了疑心,畢竟「無商不奸」,朱元璋便將他視為一味奪取民脂民膏的奸商
  • 太子揚言要殺丞相,丞相微笑不語,結果老皇帝剛死,太子也被賜死
    太子揚言要殺丞相,丞相微笑不語,結果老皇帝剛死,太子也被賜死說起古代的封建制度,最大的莫過於皇帝的一人的權利。不過隨著朝代的變遷,朝廷的制度也在隨之改變,慢慢的出現了很多與皇帝分權的職位,那就是宰相也稱之為丞相,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過還是那句話胳膊擰不過大腿,一些大是大非上面還是要得到皇帝的允許。
  • 他是皇帝救命恩人,被冤枉獲罪,有人問如何處置,皇帝回答2個字
    後來他當上皇帝之後,對張瓊十分重用,封他做了殿前都虞候。殿前都虞候,是一個五品的官職。許多人納悶,為何他對自己的救命恩人,只封了這麼小的官做呢?實際上,殿前都虞候雖然官不大,但權力不小。它是掌管禁軍的武官,他的上級是殿前都指揮使,此時趙匡胤故意長期使之空缺,而再上一級是殿前都點檢,這是趙匡胤當皇帝之前的職務,此時已經被他廢了。這樣就可以看出,張瓊的上司就是趙匡胤,他實際上成了禁軍統帥,這體現了趙匡胤對張瓊的絕對信任,但也為他後來的結局埋下了隱患。
  • 他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勠力改革,皇帝讓太子尊奉自己一樣尊奉他
    他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勠力改革,皇帝讓太子尊奉自己一樣尊奉他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有著各自的歷史,其中有的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比如中國,有的成立短暫,但是也有些現代社會的新穎,比如美國,我們了解歷史,並不是為了倒行逆施,而是為了從古代先賢的典籍中學習做人的道理,正所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
  • 這個南朝皇帝,他幹的醜事,使他成了皇帝群中的獨一份
    相比之下,劉劭的建康禁軍顯然遜色許多,因此建康的禁軍很快便被劉駿的軍隊擊潰。五月劉駿攻下建康,斬劉劭及二兄劉濬。劉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文武百官各賜爵一等,參加過徵戰的賜爵二等。對年邁、鰥夫寡婦 、孤兒、病殘不能生存的,每人賜谷五斛。陳租舊債不再徵收。被罰服長期勞役的儘量寬恕。並追封文帝廟號為「太祖」,諡號「文皇帝」。
  • 皇帝案
    其實,中國歷史上的每次反政府活動,其終極目的都是想去做皇帝的。        我們號稱什麼什麼的歷史學家,其對歷史的分析不如一句成語:「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來的更簡潔清晰。        中國歷史從秦進入專制以後,就是個泛政治化的社會。
  • 獄官竭盡全力接濟一囚犯,囚犯做皇帝後他升為丞相
    【漢朝故事4,小佛說史原創作品,請勿轉載】中國歷史上坐過牢的皇帝不少,但是在登基自己坐過牢的卻不多,漢宣帝劉詢便是其中之一。他為什麼會在登基之前坐過牢呢?這還的從他曾祖父漢武帝劉徹和祖父戾太子劉據說起。
  • 萬曆皇帝給日本丞相下了一道聖旨,鬧出笑話,現存於大阪博物館
    提及歷史上有名的不上朝的皇帝,大家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明朝的萬曆皇帝。這位皇帝在張居正死後,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開始荒廢政事,不理朝政。國家在無人管理的情況之下,出現了許多的漏洞,到最後明朝只能逐漸走向滅亡。
  • 皇帝請將軍吃飯,給肉卻不給筷子,將軍給皇帝甩臉子,命沒了
    漢景帝時期,漢朝內部還不是十分安定,而周亞夫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勞,鑑於此,漢景帝感念他的功勞,提拔他為丞相。要知道在漢朝,丞相之位可是很高的官職了,幾乎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令人尷尬的是,這周亞夫從未擔任過這樣重要的官職,且只會行軍打仗,卻沒有什麼文化,作為丞相實在是有些難為他了。
  • 一個曾經落魄的皇子,一下子就變成了皇帝,他就是漢文帝劉恆
    大家都認為當時的小皇帝劉弘不是惠帝的後裔,不應該留。 齊國國王劉襄雖然是高帝的長子,但他的叔父卻是個惡人;不能立。權衡來去,後來終於認為代王是現任高帝的長子,他善良大方,長子有理,再加上他的孝道為世人所知。這個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劉恆自然不敢相信,於是他和母親薄夫人商量。
  • 周勃誅殺呂氏擁立漢文帝,為何被罷免了丞相之職,還被逮捕下獄?
    漢文帝進長安的第一天,就剝奪了他的兵權,明升暗降,尊為丞相。在殺光呂氏的過程中,陳平是策劃人,而周勃是實際執行人,行動中所有呂氏都被殺。儘管漢文帝成了最大的贏家,但是呂氏的前朝皇子和四個兒子都被誅殺,他很難做到無所作為。而且宮中還放了一個連皇帝都敢殺的人,漢文帝真是睡不著覺。公元前180年,周勃誅殺呂氏引來漢文帝的忌憚,通過增封和聯姻拉攏。
  • 李伯重:皇帝最重要的權力是什麼?
    明代以前,皇帝的主要助手是丞相。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宰相之職,無所不統」。用漢哀帝的話來說,就是「丞相者,朕之股肱,所與共承宗廟,統理四海,輔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秉社稷之重,總百僚之任」。 由於丞相的這種地位,他不僅可以參加決策,而且在決策中還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因此宰相不僅握有執行權,而且與皇帝分享決策權。
  • 因為廢太子案,被皇帝一步一步逼死的
    說到竇嬰,許多人不知道,他是竇太后的侄兒,屬於外戚勢力的一份子,只是他為人正直,為國為公,便沒有那些皇親國戚的大場面和臭架子。景帝時,爆發了七國之亂,竇嬰受到皇帝的重視,臨危受命,奔赴戰場,他與周亞夫攜手作戰,三個月後,便將這場叛亂平復了。所以,竇嬰被皇帝封為魏其侯,而周亞夫被皇帝封為條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