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少兒節目如何有意思又有意義
電視作為陪伴少兒成長的大眾化媒介,需要提供有益且符合少兒特點的觀察、模仿對象,而這些對象的重要來源便是少兒節目。面對全新的社會環境和媒介環境,少兒節目如何肩負起引導認知、寓教於樂的使命?7月14日,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舉行的少兒節目經驗交流會暨重點項目策劃會上,業界專家和眾多廣播電視臺少兒節目負責人支出了妙招。
注重培育價值觀
「少兒節目和少兒頻道的發展,主要目的是為了引導少年兒童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社會的麻煩。」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再一次強調了少兒節目的定位。
當前一些社會現象的出現,其教訓就是少兒階段教育缺乏正確價值觀引導。對此,高長力指出,少兒節目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體現在創作生產和傳播各環節,特別是少兒節目創作人員需要時刻不忘社會責任和職責使命,一切創意都要首先考慮是否有利於培育、傳播正確的價值觀。
值得慶幸的是,當前少兒節目中已湧現出眾多可以借鑑的案例。比如雲南廣播電視臺少兒頻道《寶貝故事屋》欄目策劃的特別節目《朱德與雲南陸軍講武堂》,通過主持人講述結合原創動畫展示等形式,講述朱德在求學、從軍的道路上發生的種種有趣的故事,鼓勵少年兒童將個人夢與中國夢聯繫在一起。貴州廣播電視臺的《小小少年,非你不可》節目策劃的「少數民族少兒聲音博物館」,除了展示少數民族少年兒童歌聲、語言類作品外,還進行特殊音響展示和非遺課堂聲音展示,如苗族打苗銀以及非遺課堂進校園過程收錄等。
「優秀少兒節目要始終堅持有導向、有文化、敢擔當,積極做黨和政府聲音的傳播者、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弘揚者、正向趣味能量的引導者、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踐行者。」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產業所負責人李秋紅說道。
以兒童為中心
「讓少兒節目裡面的主人公從『教導主任』變為陪伴少年兒童成長的『知心朋友』,才能讓節目有更強的說服力。」高長力表示,少兒節目要避免空洞、直白的說教式教育。
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節目統籌組組長許蓓蓓有著同樣的觀點,她說:「少兒節目要注重兒童的表達方式,從兒童視角出發,關注兒童關注的話題,始終突出兒童的主體地位。」
的確,貼近實際才有生命力,少兒節目只有與少兒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從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選取素材,才能引發共鳴,增加節目的感染力。
廣西人民廣播電臺製作的節目《小螺號》,曾多次獲得總局表彰。廣西人民廣播電臺綜合廣播副總監蒙劍媚與大家分享了製作經驗。《小螺號》選擇了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中國夢主題小故事,並以少兒廣播劇的形式進行宣傳。「之所以採用廣播劇的形式,是為了增強少兒節目的趣味性,也是用『孩子的語言』講述孩子的故事。」蒙劍媚說。
加強新媒體推廣
在當前融媒體傳播背景下,要尊重受眾多元化的接收習慣,碎片化收看會更加符合少年兒童當前實際需求。會上多家廣播電視節目負責人提到少兒節目要採用全媒體傳播模式進行宣傳推廣,如湖北廣播電視臺的《陽光嘉年華》、重慶電視臺少兒頻道的《TICO伴我遊》、四川廣播電視臺的《夢想1+1》等。
湖北廣播電視臺教育頻道總監孫汀娟與大家分享了《漢字解密》的宣傳方式,在節目開播前,新媒體策劃方案已同步完成。該節目在電視頻道和今日頭條、微信、樂視網等網際網路平臺均進行分發,並與BBC(英國廣播公司)進行版權分帳,分銷至國外。「目前千萬中國少兒觀眾和外國觀眾通過新媒體渠道進行觀看,充分體現了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期旺盛的生命力。」孫汀娟說道。
在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崔承浩看來,少兒節目推廣過程中應充分尊重新媒體的傳播規律,考慮新媒體傳播的實際效果。他說:「少兒節目應積極利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將節目內容以亮點為單元,拆開逐條上傳,讓受眾積極參與互動,增強節目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同時在新媒體宣傳推廣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充分尊重節目的完整性,不能誇大宣傳節目內容,注意避免更改、歪曲節目內容和意圖等問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