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600字,讀完大約需要6分鐘,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
中唐詩人顧況,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
不過,他賞識白居易的故事您肯定聽說過:洛陽米貴,白居不易。
可見,顧況在當時很有名氣。
雖然在詩歌史上,他的名氣沒有白居易大,但是他的詩感情含蓄而且濃厚,也很值得一讀。
他在晚年寫了一首七絕《登樓望水》,讀起來就很有味。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的妙處。
鳥啼花發柳含煙,擲卻風光憶少年。更上高樓望江水,故鄉何處一歸船。
這首詩寫作背景不詳,從詩中可知,這應該是他晚年的作品。
乍一看,這首詩沒有生僻詞,而且很容易判斷是一首思鄉詩。
有什麼可讀的呢?
其實這不是一首簡單的思鄉詩,還隱藏了更深的感情。
我們來仔細讀。
1、鳥啼花發柳含煙柳含煙,是指柳葉稍微長出,嫩黃未綠之時,成片望去所見到的景象,仿佛輕煙籠罩。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鳥兒鳴叫,鮮花開/放,剛發芽的柳樹仿佛被青眼籠罩。
很顯然,詩人描寫的是春天的景物,而且是寒冬過後的初春時節。
景物有什麼特點?
很美。
您看,不管是鳥啼,還是花發,還是柳含煙,這三種景物中的任意一種都是非常美好的。
但詩人認為:只寫一種不夠,寫兩種還是不夠,連寫三種才能表達出春天的美。
他為什麼要這麼寫?
很簡單,就是為了表達他對這初春景色的喜愛之情,心情很愉悅。
很好理解吧?
那麼詩人會沉浸在這美好的景色中嗎?
我們來讀下一句。
2、擲卻風光憶少年
這句話難倒了很多人。
尤其是「擲卻」這兩個字。
您有沒有感覺到,這兩個字非常突兀,用得很生硬?
其實不然。
這兩個字恰恰就是詩人的妙筆。
我們先來看,「擲卻」和「拋卻」有什麼不一樣?
「拋」和「擲」有一個細微區別:擲,強調「用力」地拋;而拋,則沒有強調「用力」。
您仔細品一品,它們是不是有這個區別?
這就是詩人鍊字的精細之處。
回到這句詩,那麼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是:用力地拋棄美好的風光,回憶起自己的少年時光。
您看,這裡就非常奇怪了:詩人開頭用三種美好的物象來表達對初春的喜愛,結果這一句卻要拋棄掉美好的風光。
這還不是普通的拋棄,而是要用力地拋棄。
這個「擲」字,表明詩人很果斷,很堅決。
這是為什麼?
既然風光這麼美好,詩人為什麼不好好欣賞,而是要果斷、堅決地拋棄呢?
因為他要「憶少年」。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在詩人心中,相比於初春的美景,「憶少年」更加美好。
是不是這個道理?
詩人前一句連用三個物象,把初春的景色寫得很美好,但是他要把這美景果斷、堅決地從頭腦中拋棄,選擇回憶自己的少年時光。
您看,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自己的少年時光有多麼美好,而是巧妙地用「擲卻」兩個字做了一個選擇:初春的景色那麼美好,但是和我的少年時光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這個選擇不用任何猶豫,非常果斷、堅決。
可見,詩人的少年時光該多麼美好!
您再來看「擲卻」兩個字,巧不巧妙?
這已經不能用妙筆來形容了,簡直就是神來之筆。
這兩個字就好像是感情的助推器,詩人本來在平地上,但突然一下被推到了山頂上,愉悅之情瞬間達到了頂/峰。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少年時光寫得這麼美好呢?
為了給後兩句做鋪墊。
3、更上高樓望江水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更上高樓眺望著江水。
這個「更」字很有意思。
更,我們講過很多,表示前後為遞進關係。
前一句是寫,詩人回憶少年時光,心裡的愉悅之情達到了頂/峰;
這一句是寫,詩人更上高樓望江水。
這個「更」字,就表明詩人還要追求更加愉悅的心情。
如何追求?
就是「上高樓望江水」。
也就是說,詩人認為,「上高樓望江水」可以讓他的心情更加愉悅。
這就是「更」字的含義。
很奇怪:他為什麼會這麼認為?他想望見什麼東西呢?
我們繼續讀第四句。
4、故鄉何處一歸船這句話不太好理解,已經點明了故鄉,為什麼又要用「何處」兩個字呢?
其實這是倒裝句,應該這樣理解:何處一歸故鄉船。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何處有一艘能回到故鄉的船呢?
您看,詩人為什麼要上高樓望江水?
因為他想望見能回到故鄉的船。
這就很好理解了,結合我們前面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詩人認為,如果能望見回到故鄉的船,那麼他的心情會更加愉悅。
那麼,他能夠望見回到故鄉的船嗎?
很遺憾,不能!
為什麼?
因為「何處」兩個字。
您想一想,如果他真的望見了,還會問「何處」嗎?
很明顯,詩人望而不見,心情非常失落,只能無奈地反問:何處才有回故鄉的船?
您發現問題了吧!
詩人雖然今天沒有望見回到故鄉的船,但是明天可以繼續來望啊!
如果想回家,也沒有必要在乎這一兩天,對不對?
又何必因此而影響自己的愉悅心情呢?
對吧?
詩人為什麼要用「何處」來反問呢?
我認為只有一種合理的解釋:詩人並不是真的想回故鄉!
否則他應該問「何時」,而不是「何處」。
因為「何時」才有盼頭,而「何處」根本就是在說「無法回家」。
您可能會提出疑問:詩人莫不是搞錯了地方,這條江本來就不通往他的家鄉吧?
這不可能。
因為詩人的家鄉在今天的浙江海鹽縣,而江水都是互相連通,只要坐船肯定能回到他的家鄉,無非就是多轉幾趟而已。
所以您看,詩人看似在思鄉,其實並不是真的想回故鄉。
那麼,他為什麼要上高樓眺望回故鄉的船呢?
我們再回頭看次句,詩人回憶起自己的少年時光,非常美好,心情很愉悅。
緊接著,他就想到了故鄉,所以他上高樓眺望回故鄉的船。
為什麼他會突然想到故鄉?
這說明詩人美好的少年時光是在故鄉度過的。
他想再一次體驗少年時光的美好,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了故鄉。
那麼詩人能回到故鄉嗎?
肯定可以,我們前面分析了,船不是問題,無非多轉幾次而已。
但是詩人偏偏就要寫自己回不去故鄉,而且還把回不去的原因歸結為「沒有船」。
這不是無理取鬧麼?
還真不是。
這其實是詩人的無奈之舉。
故鄉可以再回去,但是又如何能重回青春年少呢?
這一句無理的反問,其實隱含了詩人深深的痛苦無奈之情:自己已經年老,無法再回到青春年少的時光。
可見,這裡的「故鄉」,並不是指詩人的老家,而是指美好的少年時光。
您看,詩人的感情是不是很含蓄?
不僅含蓄,而且非常濃厚!
我們來理一理詩人的感情脈絡:
首先,詩人看到初春美景,心情很愉悅;
其次,詩人回憶自己的少年時光,心裡的愉悅達到了頂/峰;
然後,詩人想要重新回到美好少年時光,結果卻發現無法再回去,心裡有深深的痛苦無奈之情。
感情脈絡很簡單。
但是詩人的感情非常濃厚!
原因就在於:詩人在次句用「擲卻」兩個字,把詩人的喜悅之情推到了頂/峰,而後再重重地摔下來,直接跌落在谷底。
少年時光越美好,詩人求而不得的痛苦之情才會越深。
這就是詩人巧妙的構思,而次句的鋪墊正是詩人的妙筆。
您認可我的觀點嗎?
歡迎留言討論哦。
#唐詩#
我是沉於古詩,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