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詩人顧況的一首七絕,感情為何濃厚?妙在次句鋪墊

2020-12-17 沉於古詩

(全文共2600字,讀完大約需要6分鐘,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

中唐詩人顧況,有些人可能不太熟悉。

不過,他賞識白居易的故事您肯定聽說過:洛陽米貴,白居不易。

可見,顧況在當時很有名氣。

雖然在詩歌史上,他的名氣沒有白居易大,但是他的詩感情含蓄而且濃厚,也很值得一讀。

他在晚年寫了一首七絕《登樓望水》,讀起來就很有味。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的妙處。

鳥啼花發柳含煙擲卻風光憶少年。更上高樓望江水,故鄉何處一歸船。

這首詩寫作背景不詳,從詩中可知,這應該是他晚年的作品。

乍一看,這首詩沒有生僻詞,而且很容易判斷是一首思鄉詩。

有什麼可讀的呢?

其實這不是一首簡單的思鄉詩,還隱藏了更深的感情。

我們來仔細讀。

1、鳥啼花發柳含煙柳含煙,是指柳葉稍微長出,嫩黃未綠之時,成片望去所見到的景象,仿佛輕煙籠罩。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鳥兒鳴叫,鮮花開/放,剛發芽的柳樹仿佛被青眼籠罩。

很顯然,詩人描寫的是春天的景物,而且是寒冬過後的初春時節。

景物有什麼特點?

很美。

您看,不管是鳥啼,還是花發,還是柳含煙,這三種景物中的任意一種都是非常美好的。

但詩人認為:只寫一種不夠,寫兩種還是不夠,連寫三種才能表達出春天的美。

他為什麼要這麼寫?

很簡單,就是為了表達他對這初春景色的喜愛之情,心情很愉悅。

很好理解吧?

那麼詩人會沉浸在這美好的景色中嗎?

我們來讀下一句。

2、擲卻風光憶少年

這句話難倒了很多人。

尤其是「擲卻」這兩個字。

您有沒有感覺到,這兩個字非常突兀,用得很生硬?

其實不然。

這兩個字恰恰就是詩人的妙筆。

我們先來看,「擲卻」和「拋卻」有什麼不一樣?

「拋」和「擲」有一個細微區別:擲,強調「用力」地拋;而拋,則沒有強調「用力」。

您仔細品一品,它們是不是有這個區別?

這就是詩人鍊字的精細之處。

回到這句詩,那麼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是:用力地拋棄美好的風光,回憶起自己的少年時光。

您看,這裡就非常奇怪了:詩人開頭用三種美好的物象來表達對初春的喜愛,結果這一句卻要拋棄掉美好的風光。

這還不是普通的拋棄,而是要用力地拋棄。

這個「擲」字,表明詩人很果斷,很堅決。

這是為什麼?

既然風光這麼美好,詩人為什麼不好好欣賞,而是要果斷、堅決地拋棄呢?

因為他要「憶少年」。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在詩人心中,相比於初春的美景,「憶少年」更加美好。

是不是這個道理?

詩人前一句連用三個物象,把初春的景色寫得很美好,但是他要把這美景果斷、堅決地從頭腦中拋棄,選擇回憶自己的少年時光。

您看,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自己的少年時光有多麼美好,而是巧妙地用「擲卻」兩個字做了一個選擇:初春的景色那麼美好,但是和我的少年時光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這個選擇不用任何猶豫,非常果斷、堅決。

可見,詩人的少年時光該多麼美好!

您再來看「擲卻」兩個字,巧不巧妙?

這已經不能用妙筆來形容了,簡直就是神來之筆。

這兩個字就好像是感情的助推器,詩人本來在平地上,但突然一下被推到了山頂上,愉悅之情瞬間達到了頂/峰。

那麼詩人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少年時光寫得這麼美好呢?

為了給後兩句做鋪墊。

江水

3、更上高樓望江水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更上高樓眺望著江水。

這個「更」字很有意思。

更,我們講過很多,表示前後為遞進關係。

前一句是寫,詩人回憶少年時光,心裡的愉悅之情達到了頂/峰;

這一句是寫,詩人更上高樓望江水。

這個「更」字,就表明詩人還要追求更加愉悅的心情。

如何追求?

就是「上高樓望江水」。

也就是說,詩人認為,「上高樓望江水」可以讓他的心情更加愉悅。

這就是「更」字的含義。

很奇怪:他為什麼會這麼認為?他想望見什麼東西呢?

我們繼續讀第四句。

4、故鄉何處一歸船這句話不太好理解,已經點明了故鄉,為什麼又要用「何處」兩個字呢?

其實這是倒裝句,應該這樣理解:何處一歸故鄉船。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何處有一艘能回到故鄉的船呢?

您看,詩人為什麼要上高樓望江水?

因為他想望見能回到故鄉的船。

這就很好理解了,結合我們前面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詩人認為,如果能望見回到故鄉的船,那麼他的心情會更加愉悅。

那麼,他能夠望見回到故鄉的船嗎?

很遺憾,不能!

為什麼?

因為「何處」兩個字。

您想一想,如果他真的望見了,還會問「何處」嗎?

很明顯,詩人望而不見,心情非常失落,只能無奈地反問:何處才有回故鄉的船?

您發現問題了吧!

詩人雖然今天沒有望見回到故鄉的船,但是明天可以繼續來望啊!

如果想回家,也沒有必要在乎這一兩天,對不對?

又何必因此而影響自己的愉悅心情呢?

對吧?

詩人為什麼要用「何處」來反問呢?

我認為只有一種合理的解釋:詩人並不是真的想回故鄉!

否則他應該問「何時」,而不是「何處」。

因為「何時」才有盼頭,而「何處」根本就是在說「無法回家」。

您可能會提出疑問:詩人莫不是搞錯了地方,這條江本來就不通往他的家鄉吧?

這不可能。

因為詩人的家鄉在今天的浙江海鹽縣,而江水都是互相連通,只要坐船肯定能回到他的家鄉,無非就是多轉幾趟而已。

所以您看,詩人看似在思鄉,其實並不是真的想回故鄉。

那麼,他為什麼要上高樓眺望回故鄉的船呢?

我們再回頭看次句,詩人回憶起自己的少年時光,非常美好,心情很愉悅。

緊接著,他就想到了故鄉,所以他上高樓眺望回故鄉的船。

為什麼他會突然想到故鄉?

這說明詩人美好的少年時光是在故鄉度過的。

他想再一次體驗少年時光的美好,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了故鄉。

那麼詩人能回到故鄉嗎?

肯定可以,我們前面分析了,船不是問題,無非多轉幾次而已。

但是詩人偏偏就要寫自己回不去故鄉,而且還把回不去的原因歸結為「沒有船」。

這不是無理取鬧麼?

還真不是。

這其實是詩人的無奈之舉。

故鄉可以再回去,但是又如何能重回青春年少呢?

這一句無理的反問,其實隱含了詩人深深的痛苦無奈之情:自己已經年老,無法再回到青春年少的時光。

可見,這裡的「故鄉」,並不是指詩人的老家,而是指美好的少年時光。

您看,詩人的感情是不是很含蓄?

不僅含蓄,而且非常濃厚!

我們來理一理詩人的感情脈絡:

首先,詩人看到初春美景,心情很愉悅;

其次,詩人回憶自己的少年時光,心裡的愉悅達到了頂/峰;

然後,詩人想要重新回到美好少年時光,結果卻發現無法再回去,心裡有深深的痛苦無奈之情。

感情脈絡很簡單。

但是詩人的感情非常濃厚!

原因就在於:詩人在次句用「擲卻」兩個字,把詩人的喜悅之情推到了頂/峰,而後再重重地摔下來,直接跌落在谷底。

少年時光越美好,詩人求而不得的痛苦之情才會越深。

這就是詩人巧妙的構思,而次句的鋪墊正是詩人的妙筆。

您認可我的觀點嗎?

歡迎留言討論哦。

#唐詩#

我是沉於古詩,如果您喜歡,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相關焦點

  • 中唐詩人張籍這首詩,結句為何出彩?感情鋪墊是關鍵
    (全文共2500字,讀完大約需要6分鐘,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中唐詩人張籍,擅長提煉結語,他的詩常常能餘味無窮。比如我們熟悉的名句,「行人臨發又開封」、「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白薴詞,指《白薴舞歌》,它是一首吳聲歌曲,詩人的家鄉就在吳地。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日日望著故鄉的方向,只能唱著故鄉的《白薴舞歌》。您看,首聯是不是很簡單?語言看起來很平淡,感情也很容易讀懂。
  • 王維的一首七絕,含蓄蘊藉,自然之景與深摯之情妙合無間
    唐代詩人王維不僅是著名的畫家,也是一位寫景的高手。正因為他多才多藝,才能寫出其他詩人用語言無法表達的意境。比如動靜結合地描寫幽靜而美好,「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再如虛實相映地展現似幻似真,「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 劉禹錫的一首七絕,開篇看似平淡無味,最後兩句卻令人拍案稱奇
    所以一首流傳久遠的絕句,其實更需要深入細緻的觀察,以及紮實的詩詞功底。盛唐詩壇人才濟濟,但是善於寫絕句的並不多。王昌齡是公認的七絕聖手,高適與岑參雖然也是邊塞詩人,卻更擅長古體詩。另一位絕句高手自然就是王維,而李白則對長篇古詩與絕句都在行;杜甫則是多面手,幾乎各種題材都拿手,不過詩聖的最強項應該還是律詩。
  • 【發招脈絡類】6、中唐詩歌創作的概況
    簡述中唐詩歌創作的概況。 中唐詩人在盛唐那樣的藝術高峰面前,表現出拓展新的詩歌藝術領域的巨大努力,從而使中唐成為繼盛唐之後詩歌的又一繁榮時期,不僅詩人和詩作的數量大大超過盛唐,而且流派繁多。 從盛唐到中唐,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 一首詩阻止了一次和親——中唐詩人戎昱的故事
    中唐詩人戎昱是荊州人,不僅文採出眾,能言善辯,而且相貌不凡,風度瀟灑,所以《唐才子傳》說他:「美風度,能談。」據說,戎昱年輕時,京兆尹李鑾很賞識他,希望能他做自己的幕僚,並想把女兒嫁給他。但是,李鑾不喜歡戎昱的姓氏,認為他的姓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戎族同字,所以他對戎昱說,只要戎昱把姓改了,就把女兒嫁給他。
  • 中唐詩人的一首詞,讓蘇軾讚嘆不已,恨不得全篇照搬
    若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大家可能很容易想到王維,他的許多詩句美得如畫一般, 今天我們不說王維的詩,說一說中唐時期另一位文人的一首小令。詩人張志和,唐肅宗時代為待詔翰林,後來隱居江湖,常在太湖一帶流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這首漁歌子膾炙人口,千百年來,傳唱不絕。短短的一首小令,詩情畫意盡顯其中。綿綿的西塞山,山色濃淡相間,一隻只白鷺在山前飛翔。
  • 中唐大詩人劉禹錫性格剛毅,這十首詩境界高揚,含有濃厚的哲理
    其一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劉備,其二是唐中期的大詩人劉禹錫。後者被冠以「詩豪」的稱號,他在中唐與「韓孟」、「元白」分庭抗禮。劉禹錫的詩含蓄自然,境界高揚,尤其山水詩極有特色,半虛半實,每一首都是詩壇佳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劉禹錫的十首詩,體會文字背後詩人高揚的內心力量以及詩文中的哲理思想。
  • 這三首唐詩被譽為「七絕第一」,你覺得哪一首實至名歸
    自唐代以來,七絕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是詩歌各種體式中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小七今天要介紹三首唐詩七絕,他們都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即「七絕第一」,你來評判一下,哪一首更好呢?明亮的月光仍和秦漢時一樣照耀著關塞,多少人萬裡遠徵未曾回過家鄉。只要飛將軍李廣還在,絕不會讓敵軍翻越陰山。
  • 靈臺雙堠子,一位中唐詩人的最後歸宿
    詩人的最後歸宿總是充滿了神秘色彩。靈臺城外,雙堠子,據說那裡是中唐詩人皇甫松兄弟的最後歸宿之地。皇甫兄弟出生江南,為何他們的最後歸宿卻在靈臺城外。茫茫黃土高原,曾經隱藏著一個怎樣的秘密呢?出靈臺縣城,沿公路而行,爬上一個陡坡,就是什字塬。
  • 中唐詩人寫了一首邊塞詩,只有20個字,後人評價:有盛唐之音
    詩人愛用典,但在唐代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用《史記》中的典故,改寫了一首《塞下曲》,寫得高妙至極,被收錄進《唐詩三百首》,要知道,李白也寫過《塞下曲》,卻被有被收錄呢?這是一首邊塞詩。將軍夜獵,見林木深處有風吹草動,以為是老虎,便引弓射箭。第二天天亮時,將軍n尋找射出去的羽箭,卻吃驚地發現,哪有什麼老虎呀,只見一個大石頭臥在草叢之中,而那根羽箭被射到了一個大石塊裡,連羽毛都沒入了石稜中。
  • 「清風明月伴孤舟」,如何續成一首七絕?
    個人習慣從格律入手,「清風明月伴孤舟」,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平平」,實際上這就是「一三五不論」的平仄基礎正格「平平仄仄仄平平」的變格,根據平仄格律「對、粘」的推導規則,得出「平起平收」七絕的平仄格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詩詞 | 這三首唐詩被譽為「七絕第一」,你覺得哪一首實至名歸
    自唐代以來,七絕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是詩歌各種體式中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小編今天要介紹三首唐詩七絕,他們都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即「七絕第一」,你來評判一下,哪一首更好呢?明亮的月光仍和秦漢時一樣照耀著關塞,多少人萬裡遠徵未曾回過家鄉。只要飛將軍李廣還在,絕不會讓敵軍翻越陰山。
  • 元稹中唐最牛詩人,語文教材卻不收錄他的作品,專家:騙人的嘴
    元稹可以說是中唐最牛的詩人,為我們留下的那些千古絕唱讓人回味無窮。他與白居易並稱為:元白,共同開創「元和體」,但是我們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詩常見,而元稹的詩卻少之又少,這究竟是為什麼?元稹中唐最牛詩人,語文教材卻不收錄他的作品,專家:騙人的嘴。
  • 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全文並無一個愁字,卻句句充滿了愁情
    下面介紹王昌齡的一首七絕,全文並無一個愁字,卻句句充滿了愁情。,後曾貶到江寧,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世人譽為七絕聖手。首句交代季節、時間和地點,曠野秋寒、林木蔥蘢,明月高掛、清輝傾瀉。作者首先渲染了一個悽涼、幽靜的氛圍,為下文打下了很好的鋪墊。
  • 絕句的「絕」 最早出自何處 最早的七絕和五絕又出現在何時呢
    七絕在唐朝開始發展的時候,正是格律規則越來越嚴格之時,所以作七言絕句的詩人,習慣於直接格律化。可以看出,七絕不是唐朝才出現的,那麼之前的七絕是什麼樣呢?這首七絕除了第二句以外,都是律句,也是一首律化的古體七言絕句。長白山頭百戰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千萬眾,只怕榮公第六郎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李白很經典的一首七絕,悵惘卻不悲傷,流傳千古,依然百讀不厭
    李白是盛唐時期天才的詩人,他時而豪放不羈,觀廬山瀑布時驚呼,「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時而深情依依,與朋友分別時惆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下面一起欣賞李白很經典的一首七絕,悵惘卻不悲傷,流傳千古,依然百讀不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代: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七絕淺析附《掃紅》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七絕 仄起首句押 平水韻一東(平)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絕,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 王安石參透杜甫一詩,模仿寫下一首勝過杜詩的七絕,從而流傳千古
    金爐香盡漏聲殘有人認為,這首七絕是王安石參透了杜甫的《春宿左省》後,模仿杜詩寫的一首同題材的詩作。但其格局要遠大於杜詩,這是因為兩人的政治地位懸殊太大造成的。全詩八句,前四句寫宿省之景,後四句寫宿省之情,敘述詳明而富於變化,描寫真切而生動傳神,體現了杜甫律詩結構既嚴謹又靈動,詩意既明達又蘊藉的特點。
  • 10首精美絕倫的七絕詩,跨越千年而來!
    王昌齡的七絕詩題材豐富,包括邊塞、離別、宮怨等。由於他和李白等人的努力,七絕才成為唐代流行的詩歌體裁之一,在七絕詩歌創作上他與李白齊名。 先來欣賞一首王昌齡的邊塞詩: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