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的最後歸宿總是充滿了神秘色彩。靈臺城外,雙堠子,據說那裡是中唐詩人皇甫松兄弟的最後歸宿之地。皇甫兄弟出生江南,為何他們的最後歸宿卻在靈臺城外。茫茫黃土高原,曾經隱藏著一個怎樣的秘密呢?出靈臺縣城,沿公路而行,爬上一個陡坡,就是什字塬。什字塬是甘肅省第二大塬,雙堠子在什字塬中部的西屯鄉。我們在靈臺縣博物館王忠學館長的帶領下直奔雙堠子。雙堠子,距縣城不遠,大約十公裡的路程。冬季,黃土高原總是很蕭瑟,光禿禿的田野,光禿禿的樹林,可以一望無際。晴空萬裡,讓人心頭忽然輕鬆了許多,但也帶著悵然若失的傷感。實際上,從涇川到靈臺時,我們已經路過雙堠子了,只不過它被樹木所遮蔽,再加上不太顯眼的外表,而被我們忽視了。從一個小鐵門進去,我們看到了一座簡陋的殿堂,然後是一座高大的土堆,這就是我們尋訪的皇甫松的墓了。墓前是一座小小的磚砌的香爐,爐中香灰堆積了厚厚一層,看得出來,經常有人來此上香祈禱。
在靈臺群眾的古老傳說中,這裡就是唐代詩人皇甫松、皇甫竹兄弟二人的墓。靈臺縣宣傳部的李斌曾對雙堠子的來龍去脈進行過專門的考證。他說,韓愈曾寫道堆堆路旁堠,一雙復一隻。說的就是路邊的堠子。堠是一個令人難懂的字眼,什麼是堠呢?堠,其實就是古代用來瞭望敵情的土堡,還有個意思是古代記錄裡程的土堆。關於堠的解釋,讓我們的尋訪走入了死胡同。既然雙堠子的原本意義是路邊記錄裡程的土堆,為何又變成了一位中唐詩人的最後歸宿之地了呢。
靈臺流傳著一句古老諺語西屯有個雙堠子,把天刳了兩綹子,言下之意是說,雙堠子非常高大,能夠著天了。而我們眼前的雙堠子,最高也就四米,遠遠達不到夠著天的高度。或許,它們以前很高大,或許它們在靈臺老百姓的心中非常高大。我想後者因素更多一些,雙堠子在人們心中高大的原因,自然是因為埋葬於此的中唐詩人皇甫松和他的弟弟。我想,人們對詩人的尊崇也直接轉移到了雙堠子上了,所以才有了那句流傳甚廣的諺語。皇甫松,字子奇,自號檀欒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無疑,是一位名門之後。史書中對這位詩人的記載甚少,如今能看到的僅僅是新唐書藝文志中有關他著錄醉鄉日月的名字,除此之外,還有就是散見於花間集、唐五代詞的20餘首詩。皇甫松的父親皇甫湜也是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與李翱都是韓愈的學生,他將韓愈文章中奇崛的一面發揮到了極致,寫出的文章人們往往看不懂。
皇甫松和牛僧孺等人因批評朝政而名噪一時。據說,皇甫松小時候抄錄詩句,抄錯了幾個字,手腕上竟然被他父親皇甫湜咬了一個牙印。真是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味。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皇甫松的文學成就也非常高。皇甫松生於江南,長於江南,他的詩句也自然帶著濃濃的江南水鄉情調。如今閱讀皇甫松的詩句,我們也仿佛到了江南。他的詩句中最有成就的當屬採蓮曲,流傳下來他的兩首採蓮曲其中一首是這樣寫的菡萏香連十頃陂,小姑貪戲採蓮遲。晚來弄水船頭溼,更脫紅裙裹鴨兒。這首詩運用了白描手法,給人們展示一個採蓮晚歸的小姑娘,回家途中紅裙裹著野鴨而歸的情形,詩人帶著濃濃的生活情趣,勾畫出了江南秀美的風光。如此鍾情於江南水鄉的一位詩人,為何將自己的最終歸宿選擇在瀰漫著風沙的黃土高原呢。
這就要從牛僧孺說起,翻開唐史,牛僧孺無疑是位傳奇人物。牛僧孺生於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於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25歲中進士,活到了69歲,當了三朝宰相,竟然經歷唐朝的8位皇帝。唐朝共有21位皇帝,他見到了一小半。由此,我們不難想像牛僧孺的一生多麼具有傳奇色彩。牛僧孺不僅是傳奇人物,同樣也充滿了神秘感。他的籍貫至今爭論不休,有人認為牛僧孺籍貫隴西,而更多的人認為是靈臺。新舊唐書都沒有關於牛僧孺籍貫的記載,人們只能從史書留下的蛛絲馬跡尋找,來探究這位傳奇人物祖籍在何方。牛僧孺是隋代僕射(相當於宰相一級的官職)牛弘的後人。牛弘是安定鶉觚人。鶉觚是靈臺的古稱,據說修城時一隻鶉落在了祭祀的觚上。靈臺縣誌曾經記載說,牛弘去世後,埋葬在距離靈臺縣城30裡的地方。既然牛弘是靈臺人,那麼牛僧孺無疑也就是靈臺人了。
大部分人認為,牛僧孺生於靈臺,葬於靈臺。牛僧孺墓在靈臺縣新開鄉牛村,距縣城15公裡,如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且距離牛弘墓也不遠,這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在靈臺採訪時,我們專程尋訪過牛僧孺的墓,那是一個寂靜的小山村,墓在一個向陽的山坡上,三面靠山,比皇甫松的墓要氣派得多。皇甫松兄弟是牛僧孺的外甥,他們告別江南水鄉,跋涉數千裡到靈臺來,或許就是為牛僧孺掃墓。這樣似乎也太簡單了,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這要從皇甫氏的郡望說起。皇甫氏的郡望有兩個,一在長安,一在安定。安定是漢武帝設置的郡,大體範圍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及寧夏西部一帶。被人們譽為針灸鼻祖的皇甫謐就是安定朝那人,大概在今靈臺境內。皇甫松早年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屢試不第,可能是皇甫湜、牛僧孺等人的政治觀點影響了他的仕途。據說,皇甫松後來隱居不出,死後被唐昭宗追贈為進士。人們認為,皇甫松兄弟到靈臺一來為牛僧孺掃墓,二來尋訪皇甫氏先祖蹤跡。古代交通不便,要完成這些事情並不容易。可能,皇甫松兄弟中途染病而亡,最後葬在距離靈臺縣城10公裡的地方。就這樣一位江南水鄉的詩人將他的最後歲月留在了靈臺。
西塬寬闊而平整,四米高的皇甫松墓,三面被農田包圍,一面鄰近公路。從地形上說,這樣一個地方似乎不大適合修建墳墓,而且墓邊上正是古老的絲綢之路,說它是一個記錄裡程的土堆更為合適。然而,村民們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這就是皇甫松的墓,高大的墓冢,是過往行人千百年來一把土一把土添起來的。據說,這裡的香火很盛,每年高考時節,經常有家長帶著孩子到這裡燒香祈禱,試圖沾染點皇甫松的靈氣,早日實現大學夢。在我們看來,村民們並不是真正將希望寄托在這虛無飄渺的神靈上,他們是用自己的方式來告訴人們,這裡是一位中唐詩人的最後歸宿之地,在內心深處對詩人保留著一份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