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雙堠子,一位中唐詩人的最後歸宿

2020-12-23 韓大宇說事

詩人的最後歸宿總是充滿了神秘色彩。靈臺城外,雙堠子,據說那裡是中唐詩人皇甫松兄弟的最後歸宿之地。皇甫兄弟出生江南,為何他們的最後歸宿卻在靈臺城外。茫茫黃土高原,曾經隱藏著一個怎樣的秘密呢?出靈臺縣城,沿公路而行,爬上一個陡坡,就是什字塬。什字塬是甘肅省第二大塬,雙堠子在什字塬中部的西屯鄉。我們在靈臺縣博物館王忠學館長的帶領下直奔雙堠子。雙堠子,距縣城不遠,大約十公裡的路程。冬季,黃土高原總是很蕭瑟,光禿禿的田野,光禿禿的樹林,可以一望無際。晴空萬裡,讓人心頭忽然輕鬆了許多,但也帶著悵然若失的傷感。實際上,從涇川到靈臺時,我們已經路過雙堠子了,只不過它被樹木所遮蔽,再加上不太顯眼的外表,而被我們忽視了。從一個小鐵門進去,我們看到了一座簡陋的殿堂,然後是一座高大的土堆,這就是我們尋訪的皇甫松的墓了。墓前是一座小小的磚砌的香爐,爐中香灰堆積了厚厚一層,看得出來,經常有人來此上香祈禱。

在靈臺群眾的古老傳說中,這裡就是唐代詩人皇甫松、皇甫竹兄弟二人的墓。靈臺縣宣傳部的李斌曾對雙堠子的來龍去脈進行過專門的考證。他說,韓愈曾寫道堆堆路旁堠,一雙復一隻。說的就是路邊的堠子。堠是一個令人難懂的字眼,什麼是堠呢?堠,其實就是古代用來瞭望敵情的土堡,還有個意思是古代記錄裡程的土堆。關於堠的解釋,讓我們的尋訪走入了死胡同。既然雙堠子的原本意義是路邊記錄裡程的土堆,為何又變成了一位中唐詩人的最後歸宿之地了呢。

靈臺流傳著一句古老諺語西屯有個雙堠子,把天刳了兩綹子,言下之意是說,雙堠子非常高大,能夠著天了。而我們眼前的雙堠子,最高也就四米,遠遠達不到夠著天的高度。或許,它們以前很高大,或許它們在靈臺老百姓的心中非常高大。我想後者因素更多一些,雙堠子在人們心中高大的原因,自然是因為埋葬於此的中唐詩人皇甫松和他的弟弟。我想,人們對詩人的尊崇也直接轉移到了雙堠子上了,所以才有了那句流傳甚廣的諺語。皇甫松,字子奇,自號檀欒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無疑,是一位名門之後。史書中對這位詩人的記載甚少,如今能看到的僅僅是新唐書藝文志中有關他著錄醉鄉日月的名字,除此之外,還有就是散見於花間集、唐五代詞的20餘首詩。皇甫松的父親皇甫湜也是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與李翱都是韓愈的學生,他將韓愈文章中奇崛的一面發揮到了極致,寫出的文章人們往往看不懂。

皇甫松和牛僧孺等人因批評朝政而名噪一時。據說,皇甫松小時候抄錄詩句,抄錯了幾個字,手腕上竟然被他父親皇甫湜咬了一個牙印。真是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味。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皇甫松的文學成就也非常高。皇甫松生於江南,長於江南,他的詩句也自然帶著濃濃的江南水鄉情調。如今閱讀皇甫松的詩句,我們也仿佛到了江南。他的詩句中最有成就的當屬採蓮曲,流傳下來他的兩首採蓮曲其中一首是這樣寫的菡萏香連十頃陂,小姑貪戲採蓮遲。晚來弄水船頭溼,更脫紅裙裹鴨兒。這首詩運用了白描手法,給人們展示一個採蓮晚歸的小姑娘,回家途中紅裙裹著野鴨而歸的情形,詩人帶著濃濃的生活情趣,勾畫出了江南秀美的風光。如此鍾情於江南水鄉的一位詩人,為何將自己的最終歸宿選擇在瀰漫著風沙的黃土高原呢。

這就要從牛僧孺說起,翻開唐史,牛僧孺無疑是位傳奇人物。牛僧孺生於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於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25歲中進士,活到了69歲,當了三朝宰相,竟然經歷唐朝的8位皇帝。唐朝共有21位皇帝,他見到了一小半。由此,我們不難想像牛僧孺的一生多麼具有傳奇色彩。牛僧孺不僅是傳奇人物,同樣也充滿了神秘感。他的籍貫至今爭論不休,有人認為牛僧孺籍貫隴西,而更多的人認為是靈臺。新舊唐書都沒有關於牛僧孺籍貫的記載,人們只能從史書留下的蛛絲馬跡尋找,來探究這位傳奇人物祖籍在何方。牛僧孺是隋代僕射(相當於宰相一級的官職)牛弘的後人。牛弘是安定鶉觚人。鶉觚是靈臺的古稱,據說修城時一隻鶉落在了祭祀的觚上。靈臺縣誌曾經記載說,牛弘去世後,埋葬在距離靈臺縣城30裡的地方。既然牛弘是靈臺人,那麼牛僧孺無疑也就是靈臺人了。

大部分人認為,牛僧孺生於靈臺,葬於靈臺。牛僧孺墓在靈臺縣新開鄉牛村,距縣城15公裡,如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且距離牛弘墓也不遠,這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據。在靈臺採訪時,我們專程尋訪過牛僧孺的墓,那是一個寂靜的小山村,墓在一個向陽的山坡上,三面靠山,比皇甫松的墓要氣派得多。皇甫松兄弟是牛僧孺的外甥,他們告別江南水鄉,跋涉數千裡到靈臺來,或許就是為牛僧孺掃墓。這樣似乎也太簡單了,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這要從皇甫氏的郡望說起。皇甫氏的郡望有兩個,一在長安,一在安定。安定是漢武帝設置的郡,大體範圍相當於今甘肅省平涼地區及寧夏西部一帶。被人們譽為針灸鼻祖的皇甫謐就是安定朝那人,大概在今靈臺境內。皇甫松早年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屢試不第,可能是皇甫湜、牛僧孺等人的政治觀點影響了他的仕途。據說,皇甫松後來隱居不出,死後被唐昭宗追贈為進士。人們認為,皇甫松兄弟到靈臺一來為牛僧孺掃墓,二來尋訪皇甫氏先祖蹤跡。古代交通不便,要完成這些事情並不容易。可能,皇甫松兄弟中途染病而亡,最後葬在距離靈臺縣城10公裡的地方。就這樣一位江南水鄉的詩人將他的最後歲月留在了靈臺。

西塬寬闊而平整,四米高的皇甫松墓,三面被農田包圍,一面鄰近公路。從地形上說,這樣一個地方似乎不大適合修建墳墓,而且墓邊上正是古老的絲綢之路,說它是一個記錄裡程的土堆更為合適。然而,村民們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這就是皇甫松的墓,高大的墓冢,是過往行人千百年來一把土一把土添起來的。據說,這裡的香火很盛,每年高考時節,經常有家長帶著孩子到這裡燒香祈禱,試圖沾染點皇甫松的靈氣,早日實現大學夢。在我們看來,村民們並不是真正將希望寄托在這虛無飄渺的神靈上,他們是用自己的方式來告訴人們,這裡是一位中唐詩人的最後歸宿之地,在內心深處對詩人保留著一份尊崇。

相關焦點

  • 50歲時才寫了《遊子吟》的孟郊,原來是中唐的一位奇葩詩人
    都說中唐詩人,是奇花異葩的天下,詩人孟郊就是其中的一位。孟郊,字東野,生卒於公元751~814年,今浙江德清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五言古詩最多,後人稱之為「詩囚」。他雖才華出眾,但是在考場上卻是蹉跎半生,毫無建樹。
  • 當盛唐已成為往事:看刀尖上舞蹈的中唐詩人
    轉而進入中唐,李白似的放蕩不羈愛自由顯然已經不適合中唐的時局。中唐容不得這份驕矜,中唐中人,要時刻小心翼翼,刀尖上跳舞,那得十二分的精心!中唐政局複雜,總得來說,有三方面: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權臣橫行。朝代末世的一個特徵就是官宦們粉墨登場!他們手握重拳,且不像普通人一樣有家庭牽絆,一朝得勢,雞犬不寧,朝堂被攪了個七葷八素!
  • 他是中唐詩人,卻能寫出盛唐氣象,此詩就令人振奮不已
    唐詩被人為地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階段,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一般來說,盛唐詩具有濃烈的浪漫主義情懷,更像是才華橫溢的少年所作,筆力雄壯,氣象渾厚;中唐詩則有深厚的現實主義風格,如同飽經風霜的中年人,追求的是境界渾融。
  • 《陋室銘》:中唐時期的快樂詩人是誰?
    《陋室銘》:中唐時期的快樂詩人是誰?無論是白居易的《賣炭翁》,還是元稹的《織婦詞》,雖然給予底層勞苦大眾一掬同情淚,但畢竟只是旁觀作秀,並非切膚之痛。用現代話語形容,僅止於政治正確,很難說是肺腑之言。政治人物的作秀,通常是抱抱兒童以示關愛;古代詩人的作秀,便是煞有介事地同情弱勢群體。說得徹底點,就是開心的時候是「美景良辰,賞心樂事」;不開心的時候就唱一曲「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至於元稹,有功夫吟誦「織婦何太忙」,還不如認認真真給苦苦思念他的情人,寫封回信來得實在。白居易、元稹的新樂府,雖然力求真切,卻越讀越覺得虛假。
  • 在中唐選一個代表詩人,我選韓愈,你會選誰?
    (詩人木心)好在,時光可解決一切問題,從我們讀杜甫最後一首詩到今天,轉眼過去近一個月了,自覺好一些了,就再寫一些。我們把韓愈當成了中唐詩人的代表人物,韓愈一死,中唐就算結束了,中唐找個「符號化」的代表詩人,就找韓愈,為什麼呢?其他的詩人呢?
  • 【發招脈絡類】6、中唐詩歌創作的概況
    簡述中唐詩歌創作的概況。 中唐詩人在盛唐那樣的藝術高峰面前,表現出拓展新的詩歌藝術領域的巨大努力,從而使中唐成為繼盛唐之後詩歌的又一繁榮時期,不僅詩人和詩作的數量大大超過盛唐,而且流派繁多。 從盛唐到中唐,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 韓愈門下弟子,擅寫現實主義作品,中唐詩人張籍
    張籍是中唐時期著名詩人,出生於唐代宗大曆年間。他祖籍蘇州,由於家貧遷往安徽一帶謀生。張籍很喜歡讀書,為了尋找學習的機會,他曾經遠赴河南求學。在這裡,他遇到了好朋友王建,王建後來成長為和他齊名的詩人。他們二人常常寫詩互贈,成為一時美談。
  • 一首詩阻止了一次和親——中唐詩人戎昱的故事
    中唐詩人戎昱是荊州人,不僅文採出眾,能言善辯,而且相貌不凡,風度瀟灑,所以《唐才子傳》說他:「美風度,能談。」據說,戎昱年輕時,京兆尹李鑾很賞識他,希望能他做自己的幕僚,並想把女兒嫁給他。但是,李鑾不喜歡戎昱的姓氏,認為他的姓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戎族同字,所以他對戎昱說,只要戎昱把姓改了,就把女兒嫁給他。
  • 中唐詩人李益五首詩:在心底最柔軟處感傷
    中唐詩人李益五首詩:在心底最柔軟處感傷作為中唐邊塞詩的代表,李益的詩以寫情感見長。這種悲喜交集的情感,被詩人詩意地表達出來,甚是感人。詩中的「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一聯,成了寫久別重逢的千古名句。
  • 中唐大詩人劉禹錫性格剛毅,這十首詩境界高揚,含有濃厚的哲理
    其一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劉備,其二是唐中期的大詩人劉禹錫。後者被冠以「詩豪」的稱號,他在中唐與「韓孟」、「元白」分庭抗禮。劉禹錫的詩含蓄自然,境界高揚,尤其山水詩極有特色,半虛半實,每一首都是詩壇佳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劉禹錫的十首詩,體會文字背後詩人高揚的內心力量以及詩文中的哲理思想。
  • 中唐詩人的一首詞,讓蘇軾讚嘆不已,恨不得全篇照搬
    若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大家可能很容易想到王維,他的許多詩句美得如畫一般, 今天我們不說王維的詩,說一說中唐時期另一位文人的一首小令。詩人張志和,唐肅宗時代為待詔翰林,後來隱居江湖,常在太湖一帶流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這首漁歌子膾炙人口,千百年來,傳唱不絕。短短的一首小令,詩情畫意盡顯其中。綿綿的西塞山,山色濃淡相間,一隻只白鷺在山前飛翔。
  • 中唐的社會現實和文學流派(一)
    說起韓愈、柳宗元,就不得不提他們在中唐文壇上提出的古文運動了。然而在說這場運動那個之前,我們先來梳理一下中唐文壇,中唐是一個熱鬧紛繁的時代,尤其是在文學藝術上,雖然其成就比不上盛唐時期,但是在藝術創新和藝術流派的數量和聲勢上卻比盛唐熱鬧多了。
  • 元稹中唐最牛詩人,語文教材卻不收錄他的作品,專家:騙人的嘴
    元稹可以說是中唐最牛的詩人,為我們留下的那些千古絕唱讓人回味無窮。他與白居易並稱為:元白,共同開創「元和體」,但是我們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詩常見,而元稹的詩卻少之又少,這究竟是為什麼?元稹中唐最牛詩人,語文教材卻不收錄他的作品,專家:騙人的嘴。
  • 中唐詩人戎昱生平考
    戎昱是西漢柳丘侯戎賜第19代世孫,荊南(江陵)人,娶侯氏為妻,是中唐大曆時期有一定知名度的詩人,才學人品受到岑參、王季友等人推重。他於中唐貞元年間,任辰州、虔州兩州刺史。下面按其年代順序,考證戎昱之生平。戎昱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生於陝西長安,祖籍湖北江陵。
  • 初唐、盛唐、中唐與晚唐詩人及作品代表,唐詩的基本形式有幾種?
    1、初唐時期這一時期是唐朝詩人的起步,代表作家主要以「初唐四傑」出名,他們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其代表作出名的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詩》等等。2、盛唐時期無論是經濟,還是國力,都是最強最盛盛,包括唐詩發展也是最盛的,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流派。
  • 誰曾想中唐著名詩人,被茶水生生灌死,只這樣「奇葩」的原因
    每個朝代都會出現很多的有名的詩人,他們將自己的情懷,對大好河山的感情全部都記錄在詩句中,讓我們這些後人們通過閱讀詩句的方式仿佛在跟他們隔空的對話,感受當時他們的心境。在唐代的時候古詩達到了最鼎盛的時候,詩人也是成群的踴躍出來,像我們熟悉的詩人就有很多的都是來自唐代的。因為在唐代的時候詩人是最受皇帝歡迎的,只要你做詩好就能當官,所以當時就會有很多的詩人出現。在這樣龐大的全體中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詩人就被埋沒了,有很多也是曾經著名一時的詩人,只不過在歷史的河流中被掩埋了。
  •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代表詩人是這13位,您認可嗎?
    他們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而且還是詩人中的一流人物,不過從時間來看,分為初唐、盛唐、和中唐三個時期。遺憾的是缺少了晚唐的詩人,加上小李杜的話,基本是唐朝各個時期的代表是人了。二、盛唐詩人1、李白:701年-762年李白不用介紹了,和杜甫是唐詩中的泰山北鬥,以古體擅長,五言律也頗多佳作,七言律略少,絕句和王昌齡相提並論。
  • 為什麼唐朝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學過唐詩的人會發現,當介紹作者時,會看到初唐詩人、盛唐詩人、中唐詩人或晚唐詩人等字眼,那麼唐朝為什麼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呢?而別的朝代都沒有類似的劃分。其實,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是唐詩的四個分期和發展階段,出自明代高棅《唐詩品匯·總序》。
  •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不受藩鎮拉攏的中唐詩人張籍
    張籍,字文昌,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中唐詩人,他的樂府詩和王建齊名,並稱為「張王樂府」。貞元初年,他和王建一起在魏州學詩,後來回到和州老家。貞元十二年(796年),詩人孟郊來到和州,拜訪張籍,二人結成好友。
  • 中唐詩人寫了一首邊塞詩,只有20個字,後人評價:有盛唐之音
    詩人愛用典,但在唐代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用《史記》中的典故,改寫了一首《塞下曲》,寫得高妙至極,被收錄進《唐詩三百首》,要知道,李白也寫過《塞下曲》,卻被有被收錄呢?詩作者盧綸是中唐詩人,此時,距離唐玄宗的盛唐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盛唐早已不在,盛唐氣象也不在了,但這首詩音調鏗鏘,語調高昂,被後世評價「有盛唐之音」。清代詩人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塞下曲》六首俱有盛唐之音,「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一章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