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個骨科膝關節置換手術,在和患者家屬討論到麻醉方式的時候。我先和家屬說了手術當中的麻醉方式是椎管內麻醉,再談論到還需要進行神經阻滯麻醉的時候家屬有點不理解了。他問我們:你們不是已經打了一種麻醉嗎?手術當中打了一種手術就不會痛了,為什麼還要打個神經阻滯麻醉呢?何必多此一舉?
請聽我解釋:
麻醉開展的初衷只是為了方便手術,更好地保障患者手術當中的安全。隨著人們對疼痛的認識,術後疼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因為術後疼痛不僅影響患者心肺功能,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術後併發症,而且對患者情緒也有很大影響。這就對麻醉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術後鎮痛漸漸成為麻醉醫生的一個常規工作項目。麻醉醫生不斷探索鎮痛模式,簡單的術後口服藥物效果欠佳,術後鎮痛泵模式有一定副作用,切口鎮痛滿足不了鎮痛要求。所以,我們提出了多模式鎮痛,且術後多模式鎮痛也越來越受到歡迎。神經阻滯作為其中的一份子,有著其獨特的優點。局麻藥品改進之後,神經阻滯維持時間非常長,而且對患者生理功能影響小,符合外科醫生提出的ERAS觀念。
ERAS的目的就是要減少患者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及早癒合,還能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手術患者尤其受益。
那麼神經阻滯麻醉是一種什麼麻醉呢?這個問題也不是第一次遇到,經常會有家屬問我們。下面我想科普一下神經阻滯麻醉:
神經阻滯就是將局麻藥注射至軀幹或四肢的神經幹、神經從、或神經節旁,暫時阻斷該神經的傳導功能,使該神經支配的區域產生麻醉作用。隨著B超和神經刺激儀的使用,周圍神經阻滯在圍術期的麻醉和鎮痛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神經阻滯不僅提供滿意的術中和術後鎮痛,有利於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而且當與全麻合用時還減少全麻藥物的用量,大大減低全麻藥物的副反應如術後噁心嘔吐和老年人認知功能異常的發生。
有些患者全身器官存在異常,傳統的全麻要求鎮靜、鎮痛、肌松對患者呼吸影響較大,椎管內麻醉由於對循環系統影響較大也不適合。而很多手術要求鎮痛完全的時候簡單的神經阻滯也達不到手術要求。所以,神經阻滯聯合全麻或椎管內麻醉通過合理藥物能夠取長補短,病人術後甦醒迅速、恢復也快。
神經阻滯麻醉有這麼多優點,由於對操作技術有一定要求,不是每個麻醉醫生都能很好地進行。而且對於有凝血異常的、穿刺部位感染的、神經系統疾病、病人過度緊張、精神疾病等患者不適合。
神經阻滯麻醉就是這樣一種麻醉方式,由於這是一種有創性操作,也有他的缺點。如局麻藥中毒、組織血管損傷、阻滯失敗、感染、神經損傷等風險。
其實神經阻滯也不是新興的麻醉方式,只是現在有了B超和神經刺激儀後,它們就是我們的眼睛,幫助我們減少風險和提高成功率,也擴大了它的使用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