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
今天起,「射陽湖發布」微信推出刮紅包福利,點開文章底部閱讀原文,即可獲得1個積分,3篇文章3個積分就可以刮獎一次哦~
到哪刮紅包?首頁菜單「閱讀有獎」→「積分刮刮樂
射陽湖總面積198平方公裡,佔寶應縣區域面積的七分之一,轄30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近10萬人口,區域面積和人口規模均居寶應縣農村鄉鎮之首。
射陽湖鎮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鎮。歷代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
射陽湖是一本書, 娟素淡雅的封面婉若水韻清音,將33個村(居)的故事藏在書卷之中。
蔣堡村地處射陽湖集鎮北側,東與建湖縣恆濟鎮恆慶村接壤,南至安豐河與射陽湖集鎮橋南村相望,西與落潮村相連,北至大溪河南岸。薔薇河貫穿村域南北。
民國初年(1912),隸屬鹽城縣常盈市。
民國23年,隸屬鹽城縣第11區射林鄉。
民國32年5月,屬射陽區射陽鎮,設蕩西村。
1949年11月,設蔣南、蔣北2個小村。
1958年,屬射陽湖公社。
1959年,成立蔣堡大隊。
1961年11月,劃入水泗公社。
1966年7月,成立東風大隊,下設12個生產隊。
1969年10月,恢復為蔣堡大隊。
1982年,12個生產隊析為14個生產隊。
1983年,改置為蔣堡村。
2003年11月,屬射陽湖鎮。
2016年,全村轄第一至第十四村民小組,總面積513.21公頃,其中耕地191.07公頃、水域94.47公頃、建設用地48.53公頃、其他用地179.14公頃。
戶數813戶,人口2910人,其中男性1561人、女性1349人。有118個姓氏,前十大姓氏分別是倪、吳、周、李、馬、劉、趙、潘、王、徐。有7個民族,以漢族居多,還有布郎、布依、傈僳、哈尼、苗、土家、佤6個少數民族13人。
據村中老人講,蔣堡村村名的來歷還有一個說法:從家譜來推理,「洪武趕散」的時候,倪姓吳姓表弟兄倆,從蘇州閶門遷居到此並落地生根。以前,「蔣家堡」才是蔣堡村的村民。從字面看,蔣堡村的「蔣」字的草蓋頭,相當於表弟兄倆,「家堡」就是弟兄倆在湖蕩中開墾出一片天地,從此在湖蕩中安家落戶,成立了堡壘,繁衍後代,世代相傳。由此此地就被稱叫「蔣家堡」也就是現在的蔣堡。
另外,蔣堡中的「堡」,正確的讀音是什麼,至今說法不一。堡[ pù ]用於地名,有的地區把「鋪」寫作堡,如十裡堡。堡[ bǎo ]意為土築的小城,也泛指軍事上構築的工事。[ bǔ ]堡子,有城牆的村鎮。多用於地名,如吳堡(在陝西)、柴溝堡(在河北)。從「堡」的釋義看,應為蔣堡[ pù ]或蔣堡[ bǔ ]最為合適,不過,堡[ bǎo ]最常用,所以也沿用至今。
1970年,村域框圩造田,新築立新圩,圩堤總長5千米,開墾糧田73.33公頃。1971年後,築成大聯圩,圩堤總長8.20千米,開墾水蕩灘地150公頃。開挖生產河,平整土地,建設圩口閘及機電排灌泵站,實現旱澇保收,糧食產量逐年增長。1975年,框成東副業圩,面積76公頃,發展水產養殖業。1978年,糧食種植面積126.67公頃,夏、秋糧食總產量846.50噸,有11個生產隊糧食產量超「綱要」,每個農業人口生產糧食298.50千克。1984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廣開致富門路。水面資源承包給養殖大戶,發包面積94公頃,水產品產量96.60噸。1994年,糧食總產量796噸,出欄肥豬286頭,實現農業總產值275萬元。2003年,全村農林牧漁業收入23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70元。2010年後,推進土地流轉,發展高效農業,培植荷藕種植大戶。2014年,村民在外地種植荷藕6.67公頃以上的大戶有21戶,種植面積314公頃,產銷7139噸。2016年,全村糧食作物種植面積376公頃,總產量2849.84噸。其中,夏糧面積178.73公頃、總產量1085.81噸;秋糧面積197.27公頃、總產量1764.03噸。全村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4832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334萬元、林牧漁業2498萬元。
1974年,創辦彈簧廠、五金廠、服裝廠3家隊辦企業,生產加工彈簧、各種螺釘,工作服等產品,固定資產4000元,從業人員18人。1978年,全年工業產值4萬元。1982年後,隊辦企業相繼停辦。進入新世紀,村境始有民營企業,以玻璃工藝製品工業為主。1994年,全村實現工業總產值150萬元。2003年,實現工業收入240萬元。至2010年,有玻璃工藝製品企業11家,從業人員39人。2016年,全村有民營企業25家,其中,玻璃製品企業21家,藕製品加工企業2家,織帶加工企業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923萬元。
清宣統元年(1904),倪家猷在村開店,主要經營油、鹽、糖果、百貨等。20世紀70年代,有商店1家,理髮店1家。80年代起,隨著商店經濟的發展,商業網點有所增加。新增商店3家、縫紉店2家、飯店1家、理髮店1家,農產品自由市場1個、糧食加工點2家。1998年,全村有203家農戶從事烀爛藕銷售,年銷售總量200噸,每戶收入3~4萬元。2016年,全村有超市、商店8家,生產資料銷售部2個,糧食、藕粉加工點4家,飯店2家,浴室1家,理髮店2家,縫紉店1家,廢品收購點2個,糧食經濟組織1個,禮儀樂隊1個。計從業人員48人,實現商貿服務業產值1183萬元。
民國時期,創辦私塾學堂,學生10~20人,但時斷時續,至20世紀50年代初停辦。1951年,創辦初小,有複式班1個,學生40人。1967年,辦成完小,有6個班級,學生270人。1970年,建立合作醫療室,有赤腳醫生4人。1978年,蔣堡小學附設初中班,有班級8個,學生330人。1985年,射陽湖集鎮自來水廠供水到村。1990年,改村合作醫療室為村衛生室,有鄉村醫生3人。新建通鎮公路安豐河簡易水泥橋,結束村民靠撐船或擺渡才能出村的歷史。是年,學校初中班併入射陽中學。1991年,自來水入戶率100%。1993年8月,創辦老年活動室。2003年,加寬路基,鋪設通鎮水泥道路,長1.20千米、寬4米。翌年,蔣堡小學撤銷,併入鎮中心小學。成立蔣堡村農民淮劇藝術團,有團員26人。村部設有文娛俱樂部專用活動場所。2008年,投資94萬元,改建通鎮公路安豐河大橋(蔣堡大橋),橋長50米,寬5米,載荷15噸。2010年起,加大村莊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完成鋪設村組硬質化道路15條2.80千米,安裝路燈116盞,新建圩口閘2座、排灌站2座、生產橋13座、機耕水泥路4.50千米,清淤河道4萬米,實行村莊環境長效管護制度。投入40萬元,新建老年活動中心,佔地420平方米,用房8間、360平方米,設辦公、電視圖書、棋牌功能室等。2016年,村委會駐地有村綜合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文娛俱樂部,大戲臺,健身廣場等。
蔣堡村最出名的是什麼?
小編認為是
當地悠久的淮劇文化
2019年,央視《影像方志》江蘇寶應篇中,以單獨的章節——「音律記」,專門介紹「蔣堡村淮劇團」。
民國時期,蔣堡農民就有唱淮劇習慣。20世紀50~60年代,大隊組建農民淮劇演出隊。70年代,編演小淮劇《送貨路上》等,常到周邊公社、大隊等地演出。80~90年代,農民淮劇愛好者每逢春節,為居民演出。2003年,成立蔣堡村農民淮劇藝術團,有團員26人,村修建大戲臺,村部設有文娛俱樂部專用活動場所。此後,該團經常參加縣鎮和社區文藝活動。梧桐樹引來了金鳳凰,中央電視臺、江蘇電視臺、揚州電視臺等中央、省市縣媒體相繼報導採訪。
曾經,蔣堡人無田耕作,靠賣柴、蒲(蕩灘自然生長)、編織柴蒲蓆、撈魚摸蝦等維持生計,居住籬笆牆草蓋房。60年代起,蔣堡村開始築堤開墾蕩田灘地,建設糧田。在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38.80元。不屈不撓的的蔣堡人民,從80年代,發展多種經營生產,農民除搞家庭副業外,跨入二、三產業,家庭經濟收入逐年增加,絕大多數人家住上瓦房、樓房。到了90年代,新建鎮村公路,建橋撤渡,村民出行便利。199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12元。2009年,該村還被命名為市生態村。.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蔣堡村的村容村貌明顯改觀,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村域社會秩序保持穩定。特別是從去年開始,因為「一條路」「三大攻堅戰」,蔣堡村的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眾所周知,以前的蔣堡村四面環水,出莊只有通往射陽湖集鎮的一條陸路。「要想富,先修路」,新省道331的建成通車,給蔣堡村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
下一步蔣堡村將以此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新動力,聚焦農業產業建鏈,實現產業興旺;聚力發展全域旅遊,造就生態宜居;聚焦推進移風易俗,鑄造鄉風文明;建立環衛一體化長效機制,助推治理有效;聚焦要素融合發展,實現生活富裕,加快腳步、全力以赴,深入挖掘本村優勢資源,做好結合文章,力爭在鄉村振興的大路上實現新的跨越。
今年3月,鎮黨政聯席會議確定了全鎮今年的工作總基調是「穩中求進、提質增效」,提質增效中的「質」是質量、質態,「效」是效益、效果,要服務提優、發展提質、業績提優,著力打贏「三大攻堅戰」:湖畔工業、湖畔宜居、湖畔護航。要圍繞經濟發展、宜居環境、安全穩定,打贏產業發展升級仗、招商引資爭奪仗、重大項目突破仗、人居環境整治仗、衛生鎮創建必勝仗、安全生產護航仗「六大硬仗」。
蔣堡村緊跟鎮黨委、政府的步伐,全力備戰,以「湖畔宜居」為導向,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主攻方向,努力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在一番努力之後,蔣堡的村容村貌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蔣堡村不但乾淨了環境,同樣也凝聚了幹群合力,讓幹群擰成一股勁,在推動鄉村振興上一起努力。而且正是因為這種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夯實了鄉村振興後勁。
是歲月的繾綣情深
繪出了射陽湖脈脈溫情
所以光陰在這裡顯得寧靜
任君流連
內容支持
《射陽湖鎮志》
蔣堡村村民委員會
徵集令
如果你對自己的村莊有更多的了解,請聯繫我們,提供歷史傳說、紅色故事、名人軼事等,以此向讀者展示最美最真實的家鄉!
投稿郵箱:bysyhxck@163.com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18252791108、13773329332
策 劃:林 森
責 編:徐 成 朱夢真 李 磊
美 編:彭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