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八識的心王跟心所都各有四分,就是說我們現前一念心識有心王跟心所的了別性。心王心所在了別境界的時候,事實上細分來說,是有四分的差別,我們透過四分的了解,我們就能夠了解萬法唯識的道理。就是外境是怎麼產生的,您就能夠明了。我們看第一段:
相分——相謂「相狀」,乃識「所緣」之影像。如色塵有青黃赤白等相狀,乃至法塵有五塵落影等相狀,凡八識所緣之境界,皆「相分」所攝。
在我們的心識的第一個部份,最外面的部份,我們叫相分,它是所緣,它就是一個相狀,是個所緣。這個相狀比如說這個色塵它有青黃赤白,聲音就有高低曲折等等。凡是八識所緣的境界都是相分所收攝。
這個相分它的定義就是所緣的意思,它可能是個色法,也可能是個心法。因為第七意識去了別第八識的時候,這第八識的見分它是一個所緣,是個相分,但是它是一個心法。
所以相分不一定是色法,也不一定是心法,它的定義是所緣,識的所緣。再看能緣。
見分——見謂「照燭」,乃識之了別照境功能,「能緣」為義。凡八識對境所起之「了別」作用,皆「見分」所攝。
見分的意思就是照了,這個燭就是清楚分明。它是一個識的了別照境的功能,它是能緣,就是八識對境界所生起的見聞嗅嘗覺知的了別作用,都是見分所收攝。
這見分一定是心法,了不可能是色法。就是我們講這個三能變,異熟思量了境,其實這種功能都是見分,都是屬於見分的功能。這是識了別性,它的作用都屬於見分所收攝。再看:
自證分——謂能親證自「見分」緣「相分」不謬,能作證故。此為識之自體,見相二分之用,皆依此而起故,亦名「自體分」。
這個自證分它有兩個意義,第一個它有當這個自體的意思,它當依止義,依止,見相二分的依止。
就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能緣的見分去緣相分的時候,這兩個一定有一個依止處了,誰來當它的依止處呢?就自證分,所以這個自證分它有當見相二分的依止的意思,這是第一個,當這個依止義。
第二個當量果義,就見分去攀緣相分的時候,它要以自證分去當量果。
這個量果這句話是印度古時候的名詞,印度的當時的情況是說,我們這一念心識跟境界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量,這個量就是識了或者是正確的認識或者是不正確的認識;或者是現量,或者是非量。
那這個量它有一個能量的一個所量的,能量的是見分,所量的是相分。這個見分去攀緣相分,這當中又有一個判定的人判斷者,這個判斷的就是量果,就是能量所量跟量果,就有三個東西。
這個自證分能夠當這個見分去攀緣相分的量果,它能夠當判斷抉擇者。所以這個自證分有二層思,有一個量果義有一個依止義。再看:
證自證分!謂能親證第三自證分,緣見分而不謬故名「證自證分」。
—糅合《宗鏡錄》—
自證分去判定見分的時候,如何來判定自證分呢?就證自證分又能當量果,一個更微細的一個心識。不過自證分跟證自證分這兩個意義是很接,很接近的。
我們可把這個四分識的四分分成體能所的關係,把它做這樣的歸納就清楚。就是說,先分成體用,就自證分跟證自證分是一個內在的體性,它是一個內部的體性,不表現在外的。
見相二分是外在的作用,這個作用當中,又分成能所,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這體用能所的關係,這樣容易清楚。我們再看譬喻:
相分 —— 鏡中影像—所照—用
見分 —— 鏡光——能照—用
自證分 — 鏡面——體
證自證分-鏡背——體
在《成唯識論》當中立出了三個譬喻,我們從譬喻當中,八識裡面的了境異熟思,它的自證分就是一個鏡子的面,當然這個鏡子的面要依止證自證分。它要有這個背子,背面的水銀才能生起照了的功能。
這個鏡子真實生起照了的功能還是要靠光明的,沒有光明它的照了功能不能表現出來,所以這個光明就是它表現出來的見分。
那有光明以後它就能夠現出影像,就是它的鏡中的影像,或是一個人的影像,或是各或各樣的影像,它就是一個相分能照跟所照,這都是作用。那自證分這是一個自體,自體。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有一個佛像,釋迦牟尼佛的莊嚴佛像在前面。前面的時候我們不講其它的心識,我們講第六意識好了,第六意識的了境能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第六意識的這個了別性。
這個第六意識的自體分它就像一個鏡子一樣。比如說一個佛像有十個鏡子在那邊取,每一個鏡子的材料不一樣,有的鏡子它特別光滑,這個佛像映在這個鏡子上特別的莊嚴。有些鏡子凹凸不平,這個佛像映上去就醜陋了。這個自體分它不講名言分別,不講作用,完全是業力的東西,完全是業力的。
等到光明開始活動的時候哦!這個時候就講作用了。這個佛像在鏡子中的影像,除了鏡子本身的材質有關,您這個光線有關係,光線一下子變亮,一下子變暗,這佛像的影像會有變化。因為光明的話佛像就清楚,突然間燈光變小了,這個時候佛像在鏡子中的影像也會有變化。
當然自體分它本身是沒有分別,它是個內在的體性嘛!它完全是一個業力的顯現,我們剛開始見到佛像,每一個佛像的業不同,第一念,第一剎的時候,自證分取到佛像的時候,那當然是完全是業力的關係。
善業強的人莊嚴,但是當它開始活動的時,變成見相分以後,那這個名言分別也很重要了。這個見分相分在活動的時候,您這個第一念識的想就有關係,您是怎麼個想法,這個當中使令佛像也有變化。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從鏡子取相的過程,它的鏡面的材質的好壞,它外在環境的光明變化,都會深深地影響到影像,我們就能夠知道這個心識在了別境界是怎麼回事。
相分 —— 絹—所量 — 用
見分 —— 尺—能量 — 用
自證分——智—能證知—體
證自證分—人—能證知—體
前面是約自體的角度,也是依止的角度;這個兩點約量果。我們也先是看自證分。說這個我們去量一個布當然要有智慧當判斷當量果。當然這個智慧要依止人,所以這兩個都是屬於體能證知的體。
但是這個智慧要生起作用,它還壓著這個尺,這個尺有刻度,我們從讀這個刻度才能夠把這個布的真實的尺寸讀出來。所以這個還要假藉這個見分來當能量,您有智慧沒錯,但是沒有刻度您也讀不出這個尺寸出來,這個布是所量。
從這個譬喻我們也可知道這個它們之間能所量跟量果的關係。
(蝸牛):
體(殼) 證自證分
(頭) 自證分
(二角) 見分(能緣)
相分(所緣)
說是這個自證分是一個頭,頭當然是要依止殼,這兩個是依止的是內的體性,這個頭它生起對外境的一個了別的時候,它突然間同時生起兩個觸角,這個觸角一個是能緣,一個是所緣,那這是外的作用。
這個譬喻也可以了解四分的差別。那有關這個外道小乘跟大乘唯識的三種我們也把它做一個說明,看下面這個表:
唯識 小乘 外道 三量
相分 境 境 所量
見分 根 識 能量
自證分 識 神我 量果
這外道的所量是境界,外道認為說外境是真實有的。心外有法所以它這個境界是離開心外有一個境界。
能量是一個心識,那果是神我。所以外道是認為離開了這一念心識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個境跟識跟神我這三個是完全獨立的,一般的凡夫外道是這樣子的。
小乘的學者是認為境界是真實有的,這個雜染的生死清淨涅槃,這些法都是真實有的。那能量的是根,根是能量,量果是心識,所以小乘的學者也知道是我空,說是現前一念心識沒有一個常一的我,只是一個了別一個剎那剎那的了別心識而已。這是小乘的學者。
大乘的唯識是認為一切的能量所量跟量果都是一念的心識,萬法唯識。萬法唯識這個能量所量量果是怎麼安立的呢?所量的是一個相分,您所了別的是您心中的影像,您能了別的是您心中的一個見分,而您見分攀緣相分的時候,是領引心中當中更微細的心心識,這個自證分當量果。
所以這整個了別境界的過程都是不離開您一念心識的,不離開您的一念心識。
在這個《經》上說,說這個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帶著阿難尊者去託缽,他一開始到都市去託缽,然後走過都市以後,就來到了鄉村。
這個鄉村的小道有幾個小孩子在玩堆泥巴的遊戲,把這個泥土堆成很多的宮殿城堡,再用泥巴的團把它當作稻米當作珍寶,放在這個庫房裡面。
釋迦牟尼佛這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威德的境界走過去的時候,有一個小孩看到釋迦牟尼佛起歡喜心,他就跑到他所做泥巴的那個庫房當中,把他用泥巴做的稻米跟珍寶很恭敬的拿出來要供養佛陀。
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就跑過去說,您這個怎麼拿這個不乾淨的東西供養佛陀呢,就遮止他。這時候佛陀就叫阿難尊者離開,說您不要講話。佛陀就歡喜心用這個缽放到前面去接受這個小孩子的供養。供養以後釋迦入晝夜以後回去了。
回去以後,就叫阿難尊者把這些泥巴在寮房當中,把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把它填平。
阿難尊者就問,這個小孩子用泥巴供養佛陀有什麼功德?他說我滅度以後一百多年,印度有一個轉輪聖王出世,就是阿蘇迦,就是阿育王。他弘揚佛法為我蓋八萬四千個塔廟。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唯識的角度來判斷就是說,以我們外人來看這個泥巴對我來說,對我們一般來說,它現我心中的影像是一個泥巴,這旁邊的人看到是泥巴。
但是這個小孩子他當時很專注供佛的時候,他當初緣這個泥巴的時候,心中現的影像是一個珍寶的影像,是一個稻米的影像,他當時是這樣子的作意。所以佛陀非常珍惜這樣的一個因緣,很真誠的接受他的供養。
所以他召感了轉輪王的果報,就是說在他自己的心識當中,他的相分現的影像是一個珍寶的影像,是一個稻米的影像。
他當初的見分是一個能布施的心,他相分是面對佛陀,他用這個珍寶的東西當他所緣境,把這個珍寶送出去給佛陀,他的一個相分是一個用珍寶的境界輸送給佛陀。
那能輸送的心是一個能布施的心,那這個心境的和合那是一個功德相,那是一個功德相貌。所以我們這一念心永遠心中的影像造作的。我們不能離開心中的影去攀緣別人的境界,不可以的。
所以萬法唯識就是對某一個人來說,永遠是心外無法,您永遠在您心中的相分活動的,我們看到境界以後,我們一是先變現心中的影像,然後在心中的影像造業。每人都是這樣。
當然說心外有法,這個法是什麼法,別人的影像對您來說是心外有法。就您個人來說,您是心外無法,您永遠在您的心中影像造業,因為您攀緣不到外在的境界。但是別人也在他心中的影像造業,他也攀緣不到外面的境界。
別人的影像對您來說是心外有法,但是就您來說,也永遠是不離開您現前一念心識,不管能造作的心,不管所造作的境,都是您心中的見相二分在活動。有這兩個法界是非常微妙的,就是說您的這一念心識是徧滿,他的心識也徧滿,但是又個個不相知。
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阿賴耶識的三能變的心識活動,而這個三能變都是徧滿的,就是這樣子。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證知萬法唯識。
本文內容恭摘自·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