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常識】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2021-02-19 皈依三寶發菩提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八識的心王跟心所都各有四分,就是說我們現前一念心識有心王跟心所的了別性。心王心所在了別境界的時候,事實上細分來說,是有四分的差別,我們透過四分的了解,我們就能夠了解萬法唯識的道理。就是外境是怎麼產生的,您就能夠明了。我們看第一段:

相分——相謂「相狀」,乃識「所緣」之影像。如色塵有青黃赤白等相狀,乃至法塵有五塵落影等相狀,凡八識所緣之境界,皆「相分」所攝。

在我們的心識的第一個部份,最外面的部份,我們叫相分,它是所緣,它就是一個相狀,是個所緣。這個相狀比如說這個色塵它有青黃赤白,聲音就有高低曲折等等。凡是八識所緣的境界都是相分所收攝。

這個相分它的定義就是所緣的意思,它可能是個色法,也可能是個心法。因為第七意識去了別第八識的時候,這第八識的見分它是一個所緣,是個相分,但是它是一個心法。

所以相分不一定是色法,也不一定是心法,它的定義是所緣,識的所緣。再看能緣。

見分——見謂「照燭」,乃識之了別照境功能,「能緣」為義。凡八識對境所起之「了別」作用,皆「見分」所攝。

見分的意思就是照了,這個燭就是清楚分明。它是一個識的了別照境的功能,它是能緣,就是八識對境界所生起的見聞嗅嘗覺知的了別作用,都是見分所收攝。

這見分一定是心法,了不可能是色法。就是我們講這個三能變,異熟思量了境,其實這種功能都是見分,都是屬於見分的功能。這是識了別性,它的作用都屬於見分所收攝。再看:

自證分——謂能親證自「見分」緣「相分」不謬,能作證故。此為識之自體,見相二分之用,皆依此而起故,亦名「自體分」。

這個自證分它有兩個意義,第一個它有當這個自體的意思,它當依止義,依止,見相二分的依止。

就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能緣的見分去緣相分的時候,這兩個一定有一個依止處了,誰來當它的依止處呢?就自證分,所以這個自證分它有當見相二分的依止的意思,這是第一個,當這個依止義。

第二個當量果義,就見分去攀緣相分的時候,它要以自證分去當量果。

這個量果這句話是印度古時候的名詞,印度的當時的情況是說,我們這一念心識跟境界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量,這個量就是識了或者是正確的認識或者是不正確的認識;或者是現量,或者是非量。

那這個量它有一個能量的一個所量的,能量的是見分,所量的是相分。這個見分去攀緣相分,這當中又有一個判定的人判斷者,這個判斷的就是量果,就是能量所量跟量果,就有三個東西。

這個自證分能夠當這個見分去攀緣相分的量果,它能夠當判斷抉擇者。所以這個自證分有二層思,有一個量果義有一個依止義。再看:

證自證分!謂能親證第三自證分,緣見分而不謬故名「證自證分」。

—糅合《宗鏡錄》—

自證分去判定見分的時候,如何來判定自證分呢?就證自證分又能當量果,一個更微細的一個心識。不過自證分跟證自證分這兩個意義是很接,很接近的。

我們可把這個四分識的四分分成體能所的關係,把它做這樣的歸納就清楚。就是說,先分成體用,就自證分跟證自證分是一個內在的體性,它是一個內部的體性,不表現在外的。

見相二分是外在的作用,這個作用當中,又分成能所,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這體用能所的關係,這樣容易清楚。我們再看譬喻:

相分 —— 鏡中影像—所照—用

見分 —— 鏡光——能照—用

自證分 — 鏡面——體

證自證分-鏡背——體

在《成唯識論》當中立出了三個譬喻,我們從譬喻當中,八識裡面的了境異熟思,它的自證分就是一個鏡子的面,當然這個鏡子的面要依止證自證分。它要有這個背子,背面的水銀才能生起照了的功能。

這個鏡子真實生起照了的功能還是要靠光明的,沒有光明它的照了功能不能表現出來,所以這個光明就是它表現出來的見分。

那有光明以後它就能夠現出影像,就是它的鏡中的影像,或是一個人的影像,或是各或各樣的影像,它就是一個相分能照跟所照,這都是作用。那自證分這是一個自體,自體。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現在有一個佛像,釋迦牟尼佛的莊嚴佛像在前面。前面的時候我們不講其它的心識,我們講第六意識好了,第六意識的了境能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第六意識的這個了別性。

這個第六意識的自體分它就像一個鏡子一樣。比如說一個佛像有十個鏡子在那邊取,每一個鏡子的材料不一樣,有的鏡子它特別光滑,這個佛像映在這個鏡子上特別的莊嚴。有些鏡子凹凸不平,這個佛像映上去就醜陋了。這個自體分它不講名言分別,不講作用,完全是業力的東西,完全是業力的。

等到光明開始活動的時候哦!這個時候就講作用了。這個佛像在鏡子中的影像,除了鏡子本身的材質有關,您這個光線有關係,光線一下子變亮,一下子變暗,這佛像的影像會有變化。因為光明的話佛像就清楚,突然間燈光變小了,這個時候佛像在鏡子中的影像也會有變化。

當然自體分它本身是沒有分別,它是個內在的體性嘛!它完全是一個業力的顯現,我們剛開始見到佛像,每一個佛像的業不同,第一念,第一剎的時候,自證分取到佛像的時候,那當然是完全是業力的關係。

善業強的人莊嚴,但是當它開始活動的時,變成見相分以後,那這個名言分別也很重要了。這個見分相分在活動的時候,您這個第一念識的想就有關係,您是怎麼個想法,這個當中使令佛像也有變化。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從鏡子取相的過程,它的鏡面的材質的好壞,它外在環境的光明變化,都會深深地影響到影像,我們就能夠知道這個心識在了別境界是怎麼回事。

相分  ——  絹—所量  — 用

見分  ——  尺—能量 —  用

自證分——智—能證知—體

證自證分—人—能證知—體

前面是約自體的角度,也是依止的角度;這個兩點約量果。我們也先是看自證分。說這個我們去量一個布當然要有智慧當判斷當量果。當然這個智慧要依止人,所以這兩個都是屬於體能證知的體。

但是這個智慧要生起作用,它還壓著這個尺,這個尺有刻度,我們從讀這個刻度才能夠把這個布的真實的尺寸讀出來。所以這個還要假藉這個見分來當能量,您有智慧沒錯,但是沒有刻度您也讀不出這個尺寸出來,這個布是所量。

從這個譬喻我們也可知道這個它們之間能所量跟量果的關係。

(蝸牛):

體(殼) 證自證分 

   (頭) 自證分

 (二角) 見分(能緣)

           相分(所緣)

說是這個自證分是一個頭,頭當然是要依止殼,這兩個是依止的是內的體性,這個頭它生起對外境的一個了別的時候,它突然間同時生起兩個觸角,這個觸角一個是能緣,一個是所緣,那這是外的作用。

這個譬喻也可以了解四分的差別。那有關這個外道小乘跟大乘唯識的三種我們也把它做一個說明,看下面這個表:

唯識   小乘   外道   三量

相分    境     境     所量

見分    根     識     能量

自證分  識    神我    量果

這外道的所量是境界,外道認為說外境是真實有的。心外有法所以它這個境界是離開心外有一個境界。

能量是一個心識,那果是神我。所以外道是認為離開了這一念心識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個境跟識跟神我這三個是完全獨立的,一般的凡夫外道是這樣子的。

小乘的學者是認為境界是真實有的,這個雜染的生死清淨涅槃,這些法都是真實有的。那能量的是根,根是能量,量果是心識,所以小乘的學者也知道是我空,說是現前一念心識沒有一個常一的我,只是一個了別一個剎那剎那的了別心識而已。這是小乘的學者。

大乘的唯識是認為一切的能量所量跟量果都是一念的心識,萬法唯識。萬法唯識這個能量所量量果是怎麼安立的呢?所量的是一個相分,您所了別的是您心中的影像,您能了別的是您心中的一個見分,而您見分攀緣相分的時候,是領引心中當中更微細的心心識,這個自證分當量果。

所以這整個了別境界的過程都是不離開您一念心識的,不離開您的一念心識。

在這個《經》上說,說這個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帶著阿難尊者去託缽,他一開始到都市去託缽,然後走過都市以後,就來到了鄉村。

這個鄉村的小道有幾個小孩子在玩堆泥巴的遊戲,把這個泥土堆成很多的宮殿城堡,再用泥巴的團把它當作稻米當作珍寶,放在這個庫房裡面。

釋迦牟尼佛這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威德的境界走過去的時候,有一個小孩看到釋迦牟尼佛起歡喜心,他就跑到他所做泥巴的那個庫房當中,把他用泥巴做的稻米跟珍寶很恭敬的拿出來要供養佛陀。

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就跑過去說,您這個怎麼拿這個不乾淨的東西供養佛陀呢,就遮止他。這時候佛陀就叫阿難尊者離開,說您不要講話。佛陀就歡喜心用這個缽放到前面去接受這個小孩子的供養。供養以後釋迦入晝夜以後回去了。

回去以後,就叫阿難尊者把這些泥巴在寮房當中,把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把它填平。

阿難尊者就問,這個小孩子用泥巴供養佛陀有什麼功德?他說我滅度以後一百多年,印度有一個轉輪聖王出世,就是阿蘇迦,就是阿育王。他弘揚佛法為我蓋八萬四千個塔廟。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唯識的角度來判斷就是說,以我們外人來看這個泥巴對我來說,對我們一般來說,它現我心中的影像是一個泥巴,這旁邊的人看到是泥巴。

但是這個小孩子他當時很專注供佛的時候,他當初緣這個泥巴的時候,心中現的影像是一個珍寶的影像,是一個稻米的影像,他當時是這樣子的作意。所以佛陀非常珍惜這樣的一個因緣,很真誠的接受他的供養。

所以他召感了轉輪王的果報,就是說在他自己的心識當中,他的相分現的影像是一個珍寶的影像,是一個稻米的影像。

他當初的見分是一個能布施的心,他相分是面對佛陀,他用這個珍寶的東西當他所緣境,把這個珍寶送出去給佛陀,他的一個相分是一個用珍寶的境界輸送給佛陀。

那能輸送的心是一個能布施的心,那這個心境的和合那是一個功德相,那是一個功德相貌。所以我們這一念心永遠心中的影像造作的。我們不能離開心中的影去攀緣別人的境界,不可以的。

所以萬法唯識就是對某一個人來說,永遠是心外無法,您永遠在您心中的相分活動的,我們看到境界以後,我們一是先變現心中的影像,然後在心中的影像造業。每人都是這樣。

當然說心外有法,這個法是什麼法,別人的影像對您來說是心外有法。就您個人來說,您是心外無法,您永遠在您的心中影像造業,因為您攀緣不到外在的境界。但是別人也在他心中的影像造業,他也攀緣不到外面的境界。

別人的影像對您來說是心外有法,但是就您來說,也永遠是不離開您現前一念心識,不管能造作的心,不管所造作的境,都是您心中的見相二分在活動。有這兩個法界是非常微妙的,就是說您的這一念心識是徧滿,他的心識也徧滿,但是又個個不相知。

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阿賴耶識的三能變的心識活動,而這個三能變都是徧滿的,就是這樣子。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證知萬法唯識。

本文內容恭摘自·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相關焦點

  • 有趣的內相分
    唯識四分裡面,我們內容以前有講過,就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首先,我們來談談第一個比較微細的這個相分它的內容是什麼?大家一定會想,相分不就是外面的這些山河大地,然後透過色聲香味觸這樣子的五個實際上外面物質的這些東西,進到我們身體裡面,然後由前五識乃至意識來作深細地了別,不就是這樣子嗎?
  • 《原佛》觀察|朱清時:用「自證」來解讀主觀意識
    見分雖然能認識相分,見分卻不能認識見分自身,就像燈不能自照、刀不能自割一樣。但我們的心識還有一種功能,就是:「別有知見分之用,此名自證分。」(3) 自證分:指相分和見分所依的自體有證知見分的作用,亦即自體能證知自己之認識活動。這種證知是自覺的「親證」,不是用思維邏輯的證明,而是一種直覺,即心識對自己的活動本身的一種非對象性的「反觀覺照」。
  • 六根與六識的見分,阿賴耶識見分與六根的內在關係
    根塵為增上緣,識依自種子因,和合而生。如果根定屬色法,色色和合為增上緣而生識,那為什麼一定要「根」這種色法與塵相對呢?為什麼其它兩種色法相對就不能為增上緣而生識呢?如果色色相對就可以,那就有混亂的過錯。4.至於六根與六識見分的內在關係,就拿意識來說。意識是通常修行的主體,離開意識,我們聽聞思維法義、觀想空假中等都無法進行。
  • 法相宗
    窺基大弘法相唯識學於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故本宗又名「慈恩宗」。  窺基慈恩宗一系由慧沼繼承法脈,續傳智周。智周傳如理,其後中國唯識宗逐漸衰微,傳承不明。直至清末民初,有太虛大師及歐陽竟無、王恩洋、梅光羲、韓清淨、朱芾煌、周叔迦、唐大圓、熊十力等居士學者致力於法相的研究。
  • 談佛學與科學對話之展望—釋見見
    每一識的認知作用中,能量者稱為「見分」,依《成唯識論》言:識行相即是了別,了別即是識之見分。[43]見分可以說是識的了別功能,所量者稱為「相分」,其量果為「自證分」,即對於見分加以認識的作用,而對於自證分的證知則另有一「證自證分」。亦即,見分能知相分,自證分能知見分,而證自證分與自證分則能互知。
  • 佛學:金剛經的即見如來,就是我們平凡的道心
    這一章節我們繼續來理解《金剛經》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如理實見分的意思是講如何依照這佛法真理去見我們的真心實相。 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不可以通過這三十二莊嚴相見到如來的法身實相。那是什麼緣故不能見到這真實的如來呢?如來所說的這個相,是累世修來的報身相,是有生不滅的外在形相,也是一種虛幻的假象,所以說這不是如來所說的法身實相。佛陀這時語重心長地對須菩提說,世間一切的外在形相,只要是能感受的都是虛妄不實的幻相,如果能用這般若智慧證悟到所有相都是虛幻的假象,並不執著這有生滅的假象,那才是真正見到了如來。
  • 六識所見的相分他人不可見;雙縫實驗原理;本質境和帶質境的區別
    ,一直到進入五根或者是五勝義根之前的相分。二十六、帶質境中變帶和狹帶的含義帶質境中的帶字,有兩個含義,一個是變帶的意思,帶出來的是色塵和色法塵;另一個是挾帶的意思,帶出來的是八個識、或者是八個識的心所法、或者是八個識的相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是心法塵。
  • 成瑋|分道合擊: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佛學部分的兩篇書評
    1935年版《中國哲學史》馮友蘭晚年回顧自著兩卷本《中國哲學史》,承認其弱點之一,在「講佛學失於膚淺」。林志鈞看過書稿坦言:「講也就是這麼講,可是總覺得不是那個樣子。」(馮友蘭《三松堂自序》,三聯書店,1989年,227頁)馮著談佛學,集中於東晉至唐一段,見下冊第七、八、九章,十章三節又略提及。問世後各家書評,對此大都語焉不詳,惟有兩位佛門弟子力辨之。
  • 從痧象論治溫熱病衛氣分證
    在溫熱病衛氣分階段,刮痧不僅可透發鬱於衛表的溫熱病邪,還可使內鬱之邪由深出淺, 由裡向外透達。「痧象」是指刮痧後皮膚表面出現的形態和色澤的變化,透過「痧象」不僅可反映病之輕重淺深,還可通過「痧象」指導臨床用藥。因此從「痧象」論治溫熱病衛氣分證有其實際的臨床意義, 值得推廣應用。
  • 涅槃:五下分結斷,應證應轉——證三果
    三果聖者所應證者,即是五下分結斷。五下分結是說解脫果中超越二果人時所應斷除之結使,若不能修斷即無法超越下界(欲界),因此而名為下分結。下分結總共有五個,故名五下分結;五下分結是求證三果的人所應斷,斷已方能超越三界中的下界——欲界。上分結是求證阿羅漢果的人所應斷,若不能斷除上分結,即不能超越色界、無色界等上二界,因此名為上分結;上分結總共有五個,因此名為五上分結。
  • 潮音 | 佛學概論——緒言
    其實學佛與佛學非二,凡學佛必先了解佛學之真理,然後始能貫徹實行。故欲實行學佛,必先究明佛之學理,佛之學理,尤貴實證。如依佛典固可得其理解,然所求之理解,乃是佛智所實證之境,若僅作為一種研究,則實際上仍未能證得。故講學應期於實證,期實證則須學佛之所行。佛教何以有學?通常佛典內多稱佛法。有人言佛法即哲學,佛法即宗教。
  • C1增加摩託車證兩證合一分數怎麼算?12分或24分?漲知識了
    眾所周知,開車是需要駕駛證的,而且車型不同,駕駛證也不同,大部分人都是駕駛小型家用車,一般選擇考取的都是這一駕駛證,據了解如果有c1駕駛證的前提下,還想要摩託車駕駛證的話,只需要再考一個d照,然後上交c1駕駛證,兩證合一上面就會標註著c1d駕駛證,兩證合一之後,車主們最關心的就是駕駛證的時間和扣分情況,很多人都認為如果兩證合一的話是兩個駕駛證,是不是一年的分數就有
  • 電工證,焊工證,登高證多分能考過?焊工證是我這輩子考的最高分
    電工證理論考試成績出來了考100分!很牛的樣子?特種作業操作證考試分理論和實際操作證兩項考試;理論是微機考試,從題庫自動抽取題目。實際操作證考試一般是口述表達。以前是兩項總分考60分為及格。後改為兩項總分達80分為及格。題目由國家應急管理局出題。叉車證是70分及格。
  • 母嬰護理師證怎麼考?分幾個級別?費用多少
    母嬰護理師證怎麼考?分幾個級別?費用多少產後1個星期,產婦可以做些輕微的家務活,如擦桌子、掃地等,但持續時間不宜過長,更不可幹較重的體力活,否則易誘發子宮出血及子宮脫垂。母嬰護理師證怎麼考?分幾個級別?
  • 揚州講壇邀請葉小文主講:《登岸何須分彼此 好從當下證菩提——趙...
    好從當下證菩提——趙樸老與星雲大師》。  葉小文先生主講《登岸何須分彼此 好從當下證菩提——趙樸老與星雲大師》,精彩內容如下: 各位揚州的父老鄉親,今天我給大家分享這樣一個題目:登岸何須分彼此 好從當下證菩提——趙樸老與星雲大師。
  • 50分和99分沒區別?網友:都能拿證,ACCAer:果然膚淺
    50分和99分沒區別?網友:都能拿證,ACCAer:果然膚淺大家好,ACCA成績已經出來很久了。最近有好多新學員說,是不是考試分數過來50就可以了?所以,沒有必要糾結ACCA考試最後的得分數,只要能夠過了就可以。
  • 【佛學常識】《李炳南居士 佛學常識課本 01》79
    既入室,欣見梅擷芸居士亦在座。是時,長安寺設佛學社,太虛大師選人赴監獄弘法。梅擷芸以雪廬薦,雪廬乃與蜀僧定九師,遍蒞重慶及附近各縣監所作佛法演講,頗有績效,太虛大師曾題字獎慰之。戰時重慶,日機轟炸無間日,雪廬隨孔奉祀官遷重慶西郊歌樂山,林間平屋數間,命名曰綺蘭別墅。歌樂山巔有雲頂寺,無僧住持,為公教眷屬所雜居。殿楹懸標曰「佛學講演會」,為太虛大師所書,詢問之下,知為大師所設。
  • 科學 | 佛學對「真實」所涵攝的義蘊(一)
    如果把全部佛法歸納為所觀的「境」、所修的「行」、所證的「果」三大互相聯繫的部分;則「境」所觀的內容;便可以真實二字概括之。呂澄先生《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一書說得好: 佛學對象的中心範疇是「真實」(或稱「真實性」、「真性」)。
  • 龔鵬程|中西文化的合與分
    〈經說下〉:「見不見,離一二、不相盈,廣脩堅白」,意思是說一顆石頭,見只能見其白(色),石之堅就非視所能見,故見與非見要分開來談。石之白,為石的一種性質,石之堅是另一種性質,也要離而二之,不能相盈。相盈是相函之意,猶如廣狹和長短,亦是二事,不能相函的。辨名實、別同異、離堅白,是談辯的幾個重點。各家在名實關係、同異之分或堅白到底如何離上,見解十分分歧。
  • 馮煥珍:對現代中國佛學研究的反省
    依佛教經典記載,佛教創立者釋迦牟尼佛是徹證宇宙萬法實相的正等正覺者,其所證見的空性與涅槃,從法(一切宇宙現象)的視角說,它是「非智(分別智)所測、唯證相應」的一切諸法的空性(又稱為法性、實際、實相、真如等等);從人的視角說,它是人斷盡煩惱、獲得究竟解脫的涅槃(又稱為菩提、法身、佛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