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五下分結斷,應證應轉——證三果

2022-01-14 菩提樹下

 

第一篇 聲聞涅槃

第四章 聲聞涅槃之證轉

第四節 五下分結斷,應證應轉——證三果


  由於二果功德之證轉,於二果人之果德已經證轉而極穩定,已不退轉於二果人之果德以後,開始探求三果聖者之果德:三果人所斷之五下分結內涵為何?這是由於薄貪瞋痴之果德所致,方有如是意欲,想要進求三果聖者之功德,將解脫果繼續往上推進。

  三果聖者所應證者,即是五下分結斷。五下分結是說解脫果中超越二果人時所應斷除之結使,若不能修斷即無法超越下界(欲界),因此而名為下分結。下分結總共有五個,故名五下分結;五下分結是求證三果的人所應斷,斷已方能超越三界中的下界——欲界。上分結是求證阿羅漢果的人所應斷,若不能斷除上分結,即不能超越色界、無色界等上二界,因此名為上分結;上分結總共有五個,因此名為五上分結。五下分結的內容是:身見、疑見、戒禁取見、貪、瞋。

  前三是初果人之所斷,但初果人對三縛結斷除的內涵仍很粗糙,對於三縛結中的較微細內涵(上二界之結使)並未具足了知,尚未全部斷除,側重在欲界我虛妄的見地上;進修二果而達成薄貪瞋痴之解脫境界以後,欲界中的五欲已經不能對他產生明顯的作用了,他在三縛結的更微細內涵漸漸有了許多的觀察,於是對三縛結的微細部分已經斷除了大部分;這時開始觀察三縛結的全部內涵,擴大觀察而及於色界、無色界的全部,對其中的微細身見、疑見、戒禁取見也加以具足觀察而斷除之。然後觀察自己的心境尚未脫離欲界愛、欲界瞋的境界,於是努力觀察自己與欲界法相應的貪與瞋,歷緣對境之中時時修斷。由於對欲界中相應的貪與瞋的集已經修斷的緣故,不再有相應於欲界境界的貪與瞋了,於是斷除了五下分結,成為三果人。

  然而自己是否真的成為三果人了?不僅要在見地智慧上加以如實檢驗,還應於證轉上面加以觀察:自己在欲界五欲上面是否真的遠離而不再貪愛了?這個遠離而不再貪愛,並非只是身口上的行為已經遠離,而是必須確定心中真的遠離了,否則向人表明自己已證三果時,即是犯下大妄語業了,因此必須有明確的檢驗標準。這個明確的檢驗標準,就是禪定有無發起?而且是否為該禪定的不退轉者?誠如平實於2007 年2 月出版的《阿含正義》第四輯中說:「阿含解脫道中,有證得初禪的凡夫,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也沒有不證初禪的慧解脫阿羅漢。」這意思是說,三果的實證,要有斷除五下分結的實證與運轉;若沒有已經證轉的事實,就是還沒有三果的果德,只是空有斷除五下分結的智慧(知識),並無三果人的實質。如此而說自己已經實證三果的果位了,卻沒有三果人應有的果德,仍然是大妄語人;想要實證三果涅槃的人,於此必須特別留意。

 


  這就是說,三果人應有的果德是否已經證轉了?是一切修證解脫道而想要確認自己是否已經成為三果人的修行者,都應該如實理解、如實證驗之事。換句話說,智慧上面已經具足三果人的果德了,但是身口意行上面仍然沒有三果人的實質,就不是真正的三果人,仍然只是二果人,最多成為三果向;因為他在三果果德上面並沒有發起,空有三果人斷五下分結的智慧,這只是幹慧而非實證。那麼如何是三果的實證?這就必須從是否已經把五下分結具足證轉來作檢驗。檢驗的標準就是有沒有進而具足初禪的實證?若沒有初禪的實證,或是初禪的實證已經有了,但是並未具足,他只能成為下品的三果人,成為上流般涅槃者,死後得要受生於初禪天中成為梵眾天,在初禪天中死後受生去二禪天中,如是往上次第受生而到四禪天,乃至有人得要次第上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中舍壽時,方能入無餘涅槃。

  若是初禪已經實證了,但是不久又退失了,或者不退失但卻不具足;這樣的人無法永遠安住於三果人的實質中,因為斷除五下分結的功德並沒有繼續證轉,不能自稱為已證三果。若是初禪具足之後,努力保任而使身口意三行永遠不墮於欲界法中,三縛結的上二界細相也具足了知而遠離了,欲界法相應的貪與瞋也全部斷除了,再也不能相應了,於是初禪永不退失,能使三果人的果德持續運轉不斷,才能宣稱已經證得第三果;否則,他是證不到三果涅槃的。若是已經具足圓滿證得三果人斷五下分結的內涵,使他斷五下分結的果德具足圓滿運轉了,他便是證得極清淨的三果,他的初禪將是圓滿而堅固的,顯現於外就是身口意行猶如阿羅漢一般。當他死時將會證得中般涅槃,於第一次中陰身的境界中,觀察為何不能進入無餘涅槃的原因,發覺原來是由於我慢(因有細意識我存在而生喜)所遮障,於是當下斷除我慢,在第一個中陰身壞滅時就不再生起第二個中陰身,永盡後有而成為無餘涅槃。以此緣故,世尊說三果人證得有餘涅槃:《增一阿含經》卷7〈火滅品 第16〉:「有此二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此世,是謂有餘涅槃界。彼云何為無餘涅槃界?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無餘涅槃界。」二果人不得名為證涅槃者,因為尚無能力遠離欲界法故,尚無能力到達色界境界故,由此證明三果人的「所作已辦」內涵中,必須有不退的初禪定力方能證轉解脫功德,也就是 世尊說的「梵行已立」,允為誠言。如是正見,末法時代修慧而不肯實修定力的學人,都應注心留意之,以免自稱三果聖者而成為大妄語人時猶不自知。 

 

(本章未完待續,敬請關注下一期連載,點擊左下角「閱讀全文」按鈕在線閱讀本書)

往期精彩連結(點擊閱讀): 

相關焦點

  • 檢定證初果( 須陀洹果)
    說證預流果有六種勝利:1正法決定2不退法,3作彼(生死之)邊際苦即滅盡苦之意),4(於異生)成就不共通之智),5又彼善見其因,6又(見)諸法由因生。《瑜伽師地論》說見法者得十種勝利。一者、於四聖諦已善見,說名見法。二者、隨獲一種沙門果,說名得法。三者、知法。於己所證,能自了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地獄)、傍生、餓鬼(此境界必須要修「色業處」等法的人才能省察)。
  • 五下分結
    五下分結法增尊者講於上海我們要把佛法學好,我們必須要懂得它的次第,就是它的層次,在南傳佛法裡面我們的層次是這樣,我們的煩惱分成十種,就是五種下的分結以及五種上的分結,所謂五下分結和五上分結五下分結裡面有懷疑、戒禁取、身見和貪和瞋;五上分結裡面有色愛、無色愛、掉悔、我慢和無明,所以這兩種分結,五下分結前面三個:懷疑、戒禁取和身見,如果你斷除的話,破了身見就證初果,也叫作法眼淨;剩下的兩個:貪和瞋,如果你把貪和瞋削弱,那就證二果;如果你把貪和瞋消滅了,那就證三果。初果也叫作須陀洹,二果叫斯陀含,三果叫作阿那含,五上分結解決的話叫作阿羅漢。
  • 《中阿含經》(卷五十六)——晡利多品五下分結經
    世尊復再三告諸比丘:「我曾說五下分結,汝等受持耶?」諸比丘亦再三默然不答。爾時,尊者鬘童子在彼眾中。於是,尊者鬘童子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曾說五下分結,我受持之。」世尊問曰:「鬘童子!我曾說五下分結,汝受持耶?」尊者鬘童子答曰:「世尊曾說欲初下分結,是我受持,恚、身見、戒取、疑,世尊說第五下分結,是我受持。」
  • 《前行廣釋》學習筆記 | 第30課之名詞教證
    指三劫之現在住劫。賢,又譯作善;劫,(劫波)之略稱,又譯作時分。即千佛賢聖出世之時分。全稱現在賢劫。謂現在之二十增減住劫中,有千佛賢聖出世化導,故稱為賢劫,又稱善劫、現劫。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合稱三劫。——《佛學大詞典》音譯舍羅婆迦。又意譯作弟子。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
  • 同諸佛而說三乘
    子三 同諸佛而說三乘 醜一 思念順同諸佛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釋迦佛這樣想:「過去佛」都曾用「方便」善巧說三乘,「我今」「亦應」順從過去 佛「說三乘」。故佛只好「分別說三乘」,說種種的果,不一定要三大阿僧祇劫,只要三生乃至七生即可成就,通達無我性即可,修行的時間縮短了。
  • 囯自然基金課題:論大柴胡湯應為治療少陽證主方
    應越來越好越深入![1, 2]因其組成藥物腫含有大黃、枳實,現在多版本教材皆認為該方為主治少陽陽明合病,我們的經方研究以及臨床實踐提示該方非少陽陽明合病,而應為治療少陽實熱證的主方,其理由如下:1  從條文主治上許多醫家根據原文第103條曰:「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一雲嘔止小安),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 【佛學常識】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我們看第一段:相分——相謂「相狀」,乃識「所緣」之影像。如色塵有青黃赤白等相狀,乃至法塵有五塵落影等相狀,凡八識所緣之境界,皆「相分」所攝。在我們的心識的第一個部份,最外面的部份,我們叫相分,它是所緣,它就是一個相狀,是個所緣。這個相狀比如說這個色塵它有青黃赤白,聲音就有高低曲折等等。凡是八識所緣的境界都是相分所收攝。
  •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如果能夠了知三乘菩提的差異以後,就可以衡量自己屬於哪一種性人——是聲聞種性,是緣覺種性,還是菩薩種性;待確定自己屬於哪一種性之後,就會如實的去修行,去求證屬於自己的種性所應證的果德;如此才是有智慧的人,才不會被錯悟大師所誤導,乃至與三乘菩提完全背道而馳,越走越遠了。  所謂的聲聞菩提,就是學人聽聞 佛的音聲之法教開示,悟了四聖諦等理,因而斷了見惑、思惑,死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
  • 星雲大師: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開示我們: 「佛告舍利弗:『應以三事驗菩薩心。 (三)超度愚痴,得光明。 (四)超度冤親,得平等。 (五)超度妄想,得寂靜。 (六)超度啼哭,得安樂。 建設安樂光明的國土,要從超越自己內心黑暗的妄想開始。
  • 法海寶藏五28-三士道/菩薩(菩提薩埵/十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
    三士道    五道可以全部歸納到三士道中,小乘五道屬於三士道裡面的中士道。大乘五道屬於上士道。三士道又分共與不共的道。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大小乘共同的道,因為大小乘都要修下士道和中士道。上士道是不共同的道,因為上士道僅僅是大乘修行者要修的道。    中士道主要修的是出離心和戒定慧。出離心和戒定慧大小乘都會修,是大小乘共同的法門。下士道修的是人生無常、皈依心、因果,也是大小乘共同的法門。
  • 判決書應展開法官心證形成的過程
    在判決書中展現法官心證的過程,使法官認定的證據和事實經過了公開原則和辯論原則等基本訴訟原則的多重檢驗,這樣的證據和事實的可信度應當說是相當高的,這當然有利於判決質量的提高。  (三)有利於促進法官適用經驗法則和邏輯法則進行論證,從而有利於提高法官的業務素質  就一般情形而論,我國法官在憑經驗法則辦案方面顯得得心應手一些,而對於適用邏輯法則辦案,則不無欠缺。
  • 廚師證要怎麼考?考廚師證需要多少錢?
    廚師證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也是一個廚師求職、任職、開業的資格憑證廚師證共分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五個等級雖然廚師的技術過硬是最好的招牌但是廚師證是一個廚師必不可少的廚師證是用人單位對廚師考查的首要依據廚師證的等級越高薪資也會隨之提高
  •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何故向外馳求?無他,分別幻相,貪著幻相耳。何故分別貪著?無他,誤認一切有為法為真實耳(猶如小貓照鏡,與影撕咬;亦如翳目觀花,空勞把捉)。由是之故,愈迷愈深,不肯回頭,永被輪轉矣。 故今入門初步,先須令其深信、深觀一切有為之法悉皆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莫非虛假,一切皆空,到底一無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且其苦無窮,說亦不盡。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是也。
  • 解名色本,即得應真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上一周我們講到,有人會因為聽聞到本識如來藏妙義的了義究竟正法,卻會生起煩惱而無法斷除我見,大略有四個原因,今天我們繼續講第二個原因,也就是只依表相而崇拜僧人,那麼也會因此而無法斷除我見。在《雜阿含經》卷41經中記載:有比丘、比丘尼們,他們只是相信自己的依止師,而不信受其他有修有證者。
  • 仰信、智信、證信,是佛子信仰的相繼次第
    佛法強調信、解、行、證可以說體現了信仰不斷深化的過程,「信」可以說是最開始的對佛陀言教的「仰信」,「解」可以說是進一步在仰信的基礎上對佛陀言教的理解,即「解信」,「行」可以說在「解信」基礎上的淺層次的「證信」(修行中出現的種種好的境界),「證」可以說是在信仰的最後成就,即真正的「證信」(證得無生法忍)。
  • 三乘菩提與三士道_不應以解脫道來取代佛菩提道(二)
    今天要和大家談談〈三乘菩提與三士道〉第二集,這個題目有個子題叫作「兼談『以解脫道來取代佛菩提道的過失』」。上一集之中說到宗喀巴在否定萬法所依的阿賴耶識之前提下,建立了他自己的「三士道」,而妄想以之來取代五乘佛法、三乘菩提。這會有什麼過失呢?
  • 如何斷「變易生死」念佛往生
    意即「不退轉」。菩薩達至「不退轉地」,就是修行達至「不動地」的八地菩薩,標誌著此位菩薩跨過了成佛的第二關,即了斷「變易生死」,除了位不退、行不退,連念也不退;又即是進入「正定聚」,成佛指日可待,必至滅度(證入涅槃)。
  • 幼兒園園長證是哪個機構頒發,應如何考取
    幼兒園園長證應如何考取,其實,我們知道:每一位幼兒園老師或準備做幼兒園老師的朋友們,內心都是負有使命感的。每一位幼兒園老師都是滿懷深情的對待園所裡的孩子們,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們,只是希望他們能健康快樂的成長。你們努力去吸收各種知識,從0-100學習各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