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型人格」的問題
Bryan Lufkin 文 BBS
mints 譯
也許你身邊不乏「A型」人格的人——他們雄心勃勃、有競爭力的人,努力爭取成功。也許你也是A型人格。
幾十年來人們一直用「A型人格」標記那些強大的、有統治力的人。但是新的研究表明A型人格可能是一種使用不當的說法。
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說,「A型人格」這個詞可能毫無用處,而且是錯誤的,通常而言,這個詞代表了一種過時的人格觀點。所以,在人力資源領域還在運用「A型人格」的做法,就需要謹慎了。
迷思從何而來?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A型人格的特點是雄心勃勃、不耐煩、有競爭力,並且認為有這種人格的人,容易受到壓力影響而患上心臟病。(同時,B型人格的人較為放鬆、耐心,而且心臟病風險較低。)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臟病學家弗裡德曼(Meyer Friedman)和羅森曼(Roy H. Rosenman)發明了這個術語——用來描述某些白人中產階級男性,他們的某些人格特質更容易讓他們患上冠心病。(2012年《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的一篇報導聲稱,這項研究是由菸草業好巨資資助的,以避免任何聲稱吸菸有害健康的說法。)
在這之後的幾十年裡,這個詞成為了流行詞彙,人們用這個詞將自己歸為這一類或另一類。人格的這種二分性——你天生就是A型人格或B型人格——是1989年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的主要發現。
但是多倫多大學博士後學生Michael Wilmot想測試這些假設是否仍然準確。因此,他和他的團隊決定複製以前的研究,運用更現代的調查方法,看看是否會得出相同的結論。他們的研究結果將發表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
該小組重新審查了美國和英國近4500人以往的檔案數據,這些人在很多年前參加過以前的A型人格研究。新的調查結果無法取得類似的結果,即,無法證明「A型人格」是一種天生的人格類型,而且調查發現,理解人格的更好方法是特質量表而非分類。
威爾莫特說,「人們喜歡分門別類的概念,分類法幫助我們理解世界,人類最感興趣的便是人類同胞,因此也就給人類劃分類別。」
將人們籠統地劃到某個類別可能會有問題。
「A」型的問題是,你根本不可能是不折不扣的「A」型人格。相反,你可能具備一些(不是其他特質的的)A型的特質。
Wilmot和他的團隊認為A型人格「存在」的問題是:你根本不可能是不折不扣的「A型」。相反,你可以有某種A型的特質,同時又不具備A型的另一些特質,或者落在每個人格特質的光譜之上。也就是說,按照分類你應該有A型行為定義的特定人格特質,但實際上你卻沒有這些特質。
1989年當初的研究版本是過時的方法,比如,二分法的回答模式(你是這個還是那個?)而不是根據量表(如競爭力或急躁)測量人格特質。後者是更為現代的方法:當今許多心理學家在給你做測試的時候,都會謹慎使用單一類別的測試,並且側重於能探索性格特質的多維度調查,這種方法y用以衡量每種性格特質的不同程度。
Wilmot說:「也許爭強好勝的人可能並不急躁、不易怒或不耐煩。」換句話說,有些人喜歡競爭但不喜歡有時間壓力。但是認為某人是A型人格,就意味著他們既進取,又性格暴躁;既喜愛競爭,但又怕壓力。
分類帶來的麻煩
許多專業人士和學者都認為,這種A型或B型的行為模式分類方法已經過時了。
紐約市哥倫比亞商學院的Sandra Matz是研究心理測量、人格測量或認知能力的副教授。她認為,不論是A型還是B型,還是麥爾斯-布瑞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都將某人歸類到一個類型中,和檢查性格不同維度的方法相比,這種分類方法的適用性有些差。
Sandra Matz說:「分類法太粗糙了。這種分類框架之所以非常流行,是因為它們非常容易理解——貼個標籤就可以用,人們喜歡這種腦輕鬆的感覺。」
她說,我們描述人格的方法不應僅僅局限於一堆形容詞。當你開始評估簡歷,開始描述一定的人格類型時——比如「雄心勃勃」、「條理清楚」或「熱心工作」的A型人格時——很容易發現這種僵化系統的陷阱。
Matz說:「我們在工作場利用自己個性的時候,存在著一些誤區——我們曾經錯誤的認為,先要找出一名出色員工所具備的人格特質。」但是,其實我們更應該了解「適合這個崗位最佳性格是怎樣的」。
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的Paula Harvey表示,現在招聘員工一般都不會測人格。這種做法在15年前很受歡迎,但是鑑於測試成本和平權勞動法,人格測試逐年下降。她說「人力資源中人格測試的運用,往往是出於員工發展之目的。」
許多專家認為更好的人格測試方法就是「大五人格」測試。它不是把你硬塞進某個類型,而是用大五因素量表進行評估。(這與邁爾斯-布瑞格斯性格分類法相反,雖然後者也做了類似的工作,但是該方法用量表進行測試之後,就將測試者劃定到了特定的類型之中。)
所以,如果下次聽到有人說他們是A型人格,吹噓他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個位置的,那你可就要留心了。今後,人格在工作場所的重視程度將不會那麼明確,沒有什麼非此即彼的AB二分法。相反,而是人格和工作環境相互適應的問題。
Matz說:「如果人格類型和他們的工作環境相互適應,那麼,從長遠來看他們的表現就會更好。因此,人格不只是簡介中的一種分類。」
課程推薦
李銀河的《性愛錦囊》159元/52課
林紫的心理成長課129元/1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