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在幼兒園裡還是家裡,都經常會出現的情況是:孩子玩完了玩具不收拾,扔的到處都是,大人們經常需要一邊看孩子,一邊不停的整理房間,一天下來,已是筋疲力盡,叫苦連天……當他們特別希望孩子能來幫忙時,卻往往又被孩子們拒絕了。
第一部分:找原因
孩子為什麼會拒絕大人,不願做這樣的事情呢?我想可能會有下面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當孩子自身顯現出這部分能力並希望發展下去的時候,大人沒有支持他。
不知大家留意過沒有,有一部分孩子是這樣的,大概他們在七八個月的時候,如果你給他一個裝滿玩具的筐,他應該就可以用兩條腿撐住自己的上身,一隻小手把在玩具筐上,用解放出來的另一隻小手,把玩具從筐裡一樣一樣的拿出來,再一樣一樣的放回去。
這個現象是孩子內在發展需要的一種「拿出來——放回去,拿出來——放回去……」的雙向建構模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種雙向建構模式很多,比如孩子會把積木搭起來,推倒,然後搭起來,再推倒;再長大一些,會在一個地方不停的進行爬上去——跳下來,爬上去——跳下來的活動……。
這些建構活動,孩子們都會重複進行,直到有一天,他們自身能夠熟悉並很好的駕馭這些活動為止。
當然還有另外一些孩子,他們是先在一段時間內只喜歡把東西全部都拿出來,然後就去做別的了。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們才會出現「只喜歡把東西放回去」的行為模式。
但是不管怎麼樣,孩子的這些內在發展模式是一定要得到大人支持的。
如果我們看不懂這些模式,可能就會以我們大人自身的想法為理由,終止和打斷孩子們的發展:「別再往外拿東西了,太亂了。」
「寶貝,別往回放了,媽媽放,你去玩兒別的吧。」
結果是孩子們並沒有經歷到拿出來和放回去的整個過程。
等他們長大,第一次面對完整的收拾工作的時候,他們就會感到非常陌生,因為他們不知道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被放回去的。
在他們以往的經驗裡,可能只有幾個東西被放回去了,或者乾脆一個都沒放過,因此他們通常會只收一點點或是不收。
第二、受大人的行動習慣,還有對「收拾東西」這件事本身所持的態度的影響。
孩子是一個模仿和吸收的個體,他們不但模仿我們的行為,還吸收我們面對生活中各種事情的態度。
如果孩子沒有看到過一起生活的大人怎樣整理東西,收拾房間,撿玩具,那他們是無從模仿的。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怎麼可能?我家裡有鐘點工呢!孩子怎麼會沒看到過?孩子不會看鐘點工,因為他不愛鐘點工,他愛的是家長。
而且,在奶奶與媽媽之間他很可能更愛媽媽。
即便是奶奶做了家務,因為那時媽媽陪著孩子,所以孩子還是沒看到。
(即便媽媽整天做家務,但是這個行為沒有被孩子用心看到,孩子還是無從模仿。)
當與孩子最親密的那個人都不做家務,然後和一個孩子說:「把地上的東西全部都撿起來。」
這個孩子就會很茫然:「我沒有看到過,不知道該怎樣做。」「這麼多東西,太亂了,我先拿哪一個好呢?拿完了要放在哪裡?」
還有就是,大人是以什麼樣的心態看待收拾這件事情的。
如果我們覺得收拾東西,整理房間是一個很艱苦的差事,那麼孩子自然也不願意去做這件事情,因為他吸收了我們的態度。
當我們說:「孩子,把地上的東西收拾好。」
孩子們會說「我才不去呢,太累了。」
更經典的是:「為什麼要讓我去,你為什麼不去?」
第三,孩子心理上沒有力量去做事(不被信任或沒有安全感)
孩子做好任何事情的心理前提是:安全。
如果一個孩子時刻感覺到自己不被愛,接納,甚至不知道下一時刻會發生什麼的時候,他是做不下去事情的。
因為他的全部精力都會用在怎樣才能使自己安全踏實這件事上。處在這樣的狀態下,孩子是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收拾完一個地方的。
另外,如果一個孩子從大人那裡接受的暗示是:「我根本就不相信小孩可以自己收拾東西,他們根本就做不了。」
那麼這個小孩也會不相信自己可以把房間收拾的很好。更不會試著去做這件事。
第二部分:怎麼做?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可以幫助孩子們很好的進行他們的收拾工作呢?
首先,是要系統的學習有關孩子成長的相關知識,支持孩子發展中所出現的自身建構活動,儘量保證孩子能夠完整的體驗那個「放回去」中,從第一個一直放到最後一個的整個過程,有始有終。
那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已經過了這段體驗建構的時間,其中「放回去」這個建構過程被破壞過的孩子,我們就要更多一點耐心,經常重複在他面前展示整個收拾的過程,讓孩子看到我們是怎樣把一個又一個散落在地上的東西放回到原來的地方的,並在其中的某個環節鼓勵孩子一起做。
其次,小孩子不具備統籌規劃的能力,大人有這個能力,大人可以坐在地板上,把東西歸類地擺放在面前,讓孩子去送回原來的位置。
注意他是不是能輕拿輕放,並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當小孩子很嫻熟地掌握了送之後,由於大人每次在他面前歸類,他已經看得足夠多之後,他也可以嘗試自己歸類。
再次,用一些具有畫面感的遊戲,應對你對孩子忍無可忍的時候,在目前壓力較大的社會環境裡,每一位帶孩子的正常的人,都會經歷崩潰的時刻,你並不特殊,只是需要幾個好辦法:
「兔媽媽一個人照顧所有的小兔子,有一天她實在累壞了,就睡著了,小兔子們悄悄地說:家裡太亂了!把媽媽累壞了。
咱們一起收拾好,送給媽媽一個乾淨整齊的家吧!它們輕手輕腳地行動起來,為了不吵醒媽媽,它們動作輕輕地,一句話也沒有說……
這時,孩子們就會自動變成小兔子,開始收拾,還會注意不要把兔媽媽吵醒。當媽媽醒來發現家裡又乾淨又整齊,她驚奇的說:「是誰把我的家收拾的這麼幹淨。」
這時小兔子們就會很開心。
「啊,青蛙媽媽的孩子今天出去玩兒了,天黑了還沒有回家,誰能幫助它把孩子找回來。」
孩子們就會把地上的玩具小蝌蚪撿回來,放在玩具青蛙旁邊。
如果你不擅長講故事,也可以把你想說的話用歌唱起來。
這會治療你的情緒,也會讓孩子們情緒很好。
沒有情緒的時候,做好事情比較容易。
最後,在孩子面前,我們大人對自己要時刻保持警覺,檢查自己的行為和態度是否適合孩子模仿和吸收。
如果我們能夠經常在孩子面前愉快而充滿愛的收拾房間,整理東西,並愜意的享受在其中,他們也會同樣如此。
我曾經聽見一個五歲小女孩的媽媽說:「昨天女兒收拾好了自己畫畫的桌子,並把附近的地面做了清理,然後問我『感受到我的愛了嗎?』」
聽到這樣的故事,我非常感動,小孩子的心象水晶一樣,他們就是如此容易地被大人影響。
第三部分:怎麼讓孩子內心有力量
要幫助孩子內心擁有把事情做完的力量,大人們需要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給孩子足夠多的愛。
儘量讓孩子每時每刻都感覺到自己生活在安全,喜悅和被接納的環境裡,對大人有充分的信任和依賴。
第二件事,給孩子建立固定的生活節奏。
因為對孩子內在秩序的形成幫助最大的,是外在的有秩序的生活。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安排好孩子每天每個時間段的活動。
比如,每天上午十點到十點二十分是收拾玩具的時間,那麼我們就一定堅持每天這樣做,不能換時間。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吃完早飯玩玩具,玩完了玩具收拾玩具,收拾過後是吃東西,吃完東西去外面……時間長了,孩子也會覺得非常安全。
慢慢的,收拾就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習慣了。
第三件事,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好。
大人要特別堅信孩子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的,這會無形中給孩子傳遞力量。
讓我們看看下面的對話:
孩子:「老師,天天不來和我們一起收拾。」
老師:「他會來和我們一起收拾的。」
孩子:「媽媽,這太多了,我們收不完。」
媽媽:「我們能收完,媽媽和你一起收,看,這樣,一個一個撿,不著急,就可以收完了。來,你收小馬,媽媽放小猴……」
和孩子一起做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不但可以給孩子當下就可以模仿的榜樣,讓暫時沒做的孩子隨時可以模仿加入,還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有強大的後盾支持,從而更有力量完成任務。
當所有的東西都被放在了原來的地方,孩子會非常高興,整個參與的過程告訴他們:我們說的與他們此時看到的是相符合的,再多的東西都可以全部被整理好。
另外他們還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增長了自信。
相信孩子可以做到還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現在沒來收,十分鐘後一定會來。今天沒參與,明天一定會參與,明天沒參與,總有一天會參與,不著急。
重要的是我們一定相信他們。這樣孩子接受了我們的正面的能量傳遞態度,就不會有特別大的壓力,因為還有下一次。
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照顧自己和自己生活的環境。
這是一個人生命中應該具備的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而這部分能力是在我們七歲前就可以習得的,也是需要習得的。